APP下载

近20年来邓小平农业发展思想研究回顾与展望——基于CNKI数据内容的分析

2013-04-11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三农现代化农业

汤 锐

(南开大学 历史学院,天津300071)

北京大学的陈占安先生曾经将邓小平的农业发展思想划分为广义与狭义两个层面。他指出,“广义上的邓小平农业发展思想包括邓小平对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一切论述。”[1]笔者基本赞成陈先生的观点,并通过重新检索近二十年来CNKI相关的论文,认为从广义层面而言,邓小平的农业发展思想核心部分大致包括:“三农”、“两个飞跃”、科技、哲学理论以及比较研究等方面。同时,重新审视与评价近二十年来邓小平农业发展思想研究成果,对于深入推进中国的农村现代化改革事业,当不无裨益。

一、“三农”问题

近年来,“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深切关注的重要现实问题。应该说,邓小平农业发展思想中对于“三农”问题的指导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刘功润指出,邓小平农业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范式的内核,对于应对我国当前的“三农”困境,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具有持恒的指导价值。第一,在内层面上,要落实农业的基础地位,最优化地释放农业自身的发展能量。第二,在外层面上,要多方反哺农业,最高效率地激活农村经济。第三,在统筹层面上,统筹城乡,最合理地实现城乡互动[2]。闫向云进一步指出,邓小平农业发展思想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首先将“三农”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位,改革农村经济体制,给农民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尊重农民意愿,确保农民利益。把对农民利益问题的认识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联系起来,把农民利益与社会稳定的大局联系起来,使农民利益的重要性在社会发展中得到充分的体现[3]。秦军,陈三三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以邓小平农业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必须从政治的高度认识“三农”问题,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4]。也有学者将“三农”问题与当地实践结合起来分析。如夏维奇就认为,安徽省委、省政府紧紧把握邓小平的这一农业发展战略思想,结合省情,大力实行结构调整,在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努力发展林牧渔业,把农村改革引向深入。水利建设成就显著,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化学化、电气化发展较快。农业商品化、市场化及服务社会化水平显著增强[5]。

二、“两个飞跃”思想

邓小平农业发展思想中的“两个飞跃”对于指导中国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同样具有积极的示范作用。严蓉认为,邓小平农业“两个飞跃”思想,即从废除人民公社飞跃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飞跃到适度规模经营。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发展社会化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科学地揭示了我国农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阐述了我国未来农业的战略构想,指明了中国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6]。黄有璋指出,要切实贯彻“两个飞跃”的指导作用。首先,完善土地流转办法;其次,鼓励社会资金投向农业,推动农业的规模经营;再次,通过发展乡镇企业以及个体、私营经济等方式与城市化,解决农业过剩人口的转移问题[7]。孔祥云也认为,邓小平关于农业发展“两个飞跃”思想对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有重大指导意义。解决“三农”问题,特别是发展市场化农业,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的生产经营主体地位[8]。

三、邓小平农业发展思想的比较研究

众所周知,历史比较是两个或多个对象之间的比较。当从事比较研究的学者针对比较的对象提出“可比较性”之时,它本身就暗指比较对象之间必定是异同并存,否则,无同之异与无异之同,都会令比较失去意义[9]。鉴于此,诸多学者将毛泽东、江泽民、孙中山与邓小平农业发展思想加以比对,应该说,较为客观地厘清了不同历史时期领导人的农业发展思想脉络。同时,对于深入理解邓小平农业发展思想也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

第一,毛泽东与邓小平农业发展思想的比较。易纲指出,毛泽东为我们描绘的农业发展蓝图的基本方向即社会主义集体化、现代化是正确的,邓小平在新的改革实践中形成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崭新思想。首先,邓小平将中国农村的现代化与农村改革、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紧密联在一起。其次,实现农业现代化,根本的出路在于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生产力,实现生产力自身的革命[10]。任军利认为,公平优先是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的主线,机械化主导现代化是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的集中表现,以生产关系变革为导向的农业现代化思想则是毛泽东农业现代化理论的又一特点。而邓小平农业发展思想则强调,效率兼顾,以效率取代抽象的公平,以联产承包责任制否定人民公社的制度创新开启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农业现代化的内涵[11]。王来金,李光熙认为,在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这一根本点上,邓小平与毛泽东两人是一致的,但在战略部署、战略手段等方面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除了客观实践条件不同外,主观上则根源于两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不同理解[12]。李晋玲则从知识背景和经历,所处的时代,理论认识,性格差异等方面分析了毛泽东邓小平农业思想差异的原因[13]。

第二,也有学者从继承与创新的思想维度出发,分析了江泽民与邓小平二人在农业发展思路上的契合点。如周琳琅认为,江泽民指出农业家庭承包制能够与先进生产力和现代农业相融,必须长期坚持,并提出农民土地承包期再延长三十年,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提出如何不断完善和创新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和农业产业化理论)[14]。郭翔宇认为,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始终要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发展农业要依靠科学的思想,强调“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并且主持制定和实施了“科教兴农”战略,乡镇企业是我国亿万农民的一个伟大创造[15]。黄满忠则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江泽民对邓小平农业发展思想的继承。一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问题要从政治高度、从全党工作大局来认识;二是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三是科教兴农,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四是发展邓小平农村商品经济的思想,提出要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16]。

第三,一部分学者探讨了邓子恢、孙中山与邓小平农业发展思想的异同点。符维健就认为,在新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全过程中,邓子恢与邓小平的农业思想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坚持运用唯物史观,善于总结群众的经验,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他们坚持渐进主义革命观、发展观,反对急躁冒进,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关系。他们将现代理论与唯物史观相结合,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基本原则[17]。王波,魏中海则认为,在发展农业必须满足农民土地要求,利用国家政策扶持农业发展的认识上,孙中山与邓小平是一致的。二者都主张要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村经济,搞多种经营,也体现了他们思想的历史演进性[18]。从具体实践层面而言,邓小平的农业思想要比孙中山丰富深刻。

四、邓小平农业发展思想研究的展望

通过评述邓小平农业发展思想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大致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加以拓展性研究。首先,关于建国前邓小平农业发展思想的研究。实质上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农业发展思想的形成与奠定,与其早年农业生产实践是密不可分的。如在广西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时期,江西瑞金时期,抗日战争晋陕豫时期以至于后来解放战争大别山时期,邓小平总是以积极的姿态将工农政权建设与当地土地革命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探讨该阶段邓小平的农业思想,既可以进一步深化对于其农业发展思想的研究,又可以知晓以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于当时中国农业发展的理论认识。其次,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农业发展思想与中国不同地区的实践相结合研究。如学者夏维奇就将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的农业生产实践置放在邓小平农业发展思想的框架之下,从研究的理路上来看,确实起到了耳目一新的效果,但是相关的类似研究尚付之阙如。笔者以为,这可以成为日后邓小平农业发展思想研究的一个新方向。总体来讲,全面客观地评价分析邓小平的农业发展思想,对于当前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持续推进,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陈占安,孟志中.邓小平农业发展思想新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2]刘功润.从邓小平农业思想看我国解决“三农”困境的特色发展范式[J].兰州学刊,2004,(4).

[3]闫向云.邓小平农业经济思想的时代价值[J].农业考古,2008,(3).

[4]秦军 ,陈三三.邓小平农业思想对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的指导意义[J].理论前沿,2007,(6).

[5]夏维奇.邓小平农业战略思想与安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6]严蓉.邓小平农业“两个飞跃”思想浅析[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5).

[7]黄有璋.邓小平农业“两个飞跃”思想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8]孔祥云.论邓小平农业发展“两个飞跃”思想的深刻内涵与现实意义[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9]刘家和,陈新.历史比较研究的一般规律[J].新华文摘,2005,(23).

[10]易纲.毛泽东、邓小平农业现代化思想比较[J].理论月刊,1997,(10).

[11]任军利.毛泽东邓小平农业现代化思想特点的比较[J].农业考古,2006,(3).

[12]王来金,李光熙.毛泽东邓小平农业战略思想的比较研究[J].惠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13]李晋玲.毛泽东邓小平农业思想差异原因分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3).

[14]周琳琅.江泽民对邓小平农业家庭承包制理论的重大发展[J].理论月刊,2004,(6).

[15]郭翔宇.江泽民同志对邓小平农业思想的丰富和发展[J].学习与探索,2003,(1).

[16]黄满忠.江泽民对邓小平农业思想的继承和发展[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2).

[17]符维健.邓子恢与邓小平农业思想的对比研究[J].福建党史月刊,2004,(增刊).

[18]王波,魏中海.孙中山、邓小平农业经济思想比较[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猜你喜欢

三农现代化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