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参与研究综述
2013-04-11邰文燕
邰文燕
(南京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210093)
政治参与是政治行为的一种具体表现,是现代民主政治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政治参与的深度、广度以及制度化等,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政治发展和政治民主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准。政治参与往往是与公民权利、政治发展、政治稳定等紧密相联的概念。在政治学领域的研究中,政治参与的研究起源于西方。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和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推进,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政治参与的研究也逐渐重视,研究成果逐渐增多。总体而言,学者们对政治参与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政治参与的涵义、方式与类型、影响因素、功能与作用、实证研究等方面。本文将对上述研究内容做简要的文献综述。
一、政治参与的涵义
在规范的学术视野下,政治参与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在现有研究中,学者们对政治参与的涵义也有不同的解释。
概括而言,西方学术界对于政治参与概念的理解存在两种不同的视角。一种是从参与结果审视政治参与的价值,认为“政治参与”是实现某种政策结果的工具,是为“工具主义”(instrumental approach);另一种是从参与行动对参与者自身发展的角度审视“政治参与”,认为“政治参与”是参与者实现群体和自我发展的重要方式,是为“发展主义”(developmental approach)[1]。具体而言,西方学术界对政治参与的涵义有如下几种理解:第一,政治参与是一种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亨廷顿与纳尔逊在《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一书中提出,所谓政治参与是指“平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行为”[2]5。第二,政治参与是一种出于自愿的活动。帕特里克·孔奇认为:“政治参与是在政治体制的各个层次中,意图直接或间接影响政治抉择的个别公民的一切自愿的活动。”[3]第三,著名的《布莱克威尔政治学百科全书》认为“政治参与是大量普通公民参与政治的活动”,并明确指出政治参与的对象包括了政治家、政府官员和普通公民,政治参与的方式是在政治制度内参与政策的形成过程[4]563。
国内学界对政治参与的概念也有不同的界定。陈振明认为,所谓政治参与就是“公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非职业化行为”[5]。王浦劬等则认为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的行为。政治参与影响了政治体系的运行规则、运行方式和政策过程,体现了公民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是其实现政治权利的重要方式[6]207。
在现代政治学研究中,政治参与一直是一个富有魅力而争议极大的概念。政治参与涵义的界定对于理解这种政治行为、政治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政治参与的方式与类型
(一)政治参与的方式
政治参与作为公民实现其政治权利的一种行为,其参与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尽管学界对政治参与的概念界定不一,对政治参与的方式却有较为一致的看法。概括而言,在政治生活中,常见的政治参与方式主要有以下五种。
1.投票。投票作为一种普遍的政治活动形式,是公民对于政策或候选人表示其偏好,做出选择的行为。投票不仅会出现在选举中,而且还会形成于选举之外,如通过投票来决定党内部的重大事项,通过全民公决来决定重大国事[7]276。
2.选举。选举是由组织、动员、投票等多个连续的政治活动组成的一种政治行为。选举的前期活动需要更多的主动性。在诸多政治参与方式中选举规模最大、影响亦最大。选举过程不仅提高了候选人的动员组织能力,而且训练了公民的政治能力,提高了他们政治参与的热情。
3.结社活动。对于政治参与而言,结社活动一个层面的涵义是参加政治社团和政党,另一个层面的涵义是以团体组织的方式解决政治社会问题。结社活动形式的政治参与属于集团参与[8]312。
4.政治表达。公民可以在宪法允许范围内以政治集会、政治请愿、政治言论等手段来进行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的表达。这种政治表达通常会形成一种集体效应,使政府明确感受到特定的利益要求和支持意向,进而影响政府决策[6]217-218。
5.暴力。作为政治参与形式的暴力行为,带有特定的政治目的,表达了公民某种政治意图,是一种旨在影响政府决策的暴动,颠覆现有政治体制的革命等的行为,而并非所有的公民暴力活动都能成为政治参与的形式。
(二)政治参与的类型
政治参与展现了社会现象的复杂性。政治参与方式的多样性,使得政治参与过程体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学者们按照不同的标准对政治参与的类型进行了划分。
1.根据政治参与主体进行的分类。孔德元在《政治生活学导论》中将政治参与分为个人参与与集体参与。近年来国内学者根据政治参与的不同群体进行了女性政治参与、农民工政治参与、大学生政治参与研究等。
2.根据政治参与的主动性进行分类。周平主编的《政治学导论》以进行政治参与的主动性为标准,将政治参与划分为自动参与和动员参与两种类型。自动参与是公民以争取、实现和维护自身利益为目的,积极主动地参与政治的过程。动员参与是公民经号召和鼓动,被动消极地进行政治参与的过程。
3.根据政治参与与制度的关系进行分类。方江山在其著作《非制度政治参与——以转型期中国农民为对象分析》中以公民政治参与与制度的关系为标准,将政治参与划分为制度内参与、制度边缘参与和制度外参与。在他看来,制度内参与是合法的,制度外参与可能合法,也可能非法,制度边缘参与则分为了合理但不合法、合理但目前暂不合法、合理并有可能在以后纳入合法体系三种情况[9]35。
4.历时类型与共时类型。王浦劬在《政治学基础》中将政治参与的类型分为历时类型与共时类型。历时类型与不同民主政治的历史发展相关,从纵向历史发展划分,政治参与的历时类型主要分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参与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参与两大类。共时类型与每个历史阶段上政治参与的程度相关,从横向表现形态方面,按照公民是否对于自身权益具有行为能力以及是否作为划分标准,政治参与的共时类型可分为自动参与、动员参与和消极参与三种[9]210-213。
三、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
政治参与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学界已有的研究认为影响政治参与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发展、政治心理、社会环境与社会地位、政治制度、政治文化等方面。
(一)经济发展。从历史上看,社会经济现代化的加强和政治参与的扩大,似乎是并肩前进的。从广义角度看,经济发展与政治参与存在若干联系是明显的。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水平与其政治参与的水平,自主政治参与的比例是呈正相关的。具体而言,政治参与的水平受到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也导致各种组织和协会的壮大,促进了政治参与。同时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带来了新旧集团之间的紧张和冲突,容易形成集团政治。经济发展也促使了政府职能的扩大,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使得政治参与变得更加积极而主动[10]189-195。
(二)政治心理。罗伯特·达尔认为,人们是否愿意介入政治,与以下因素有关:一是从政治介入中得到的报酬价值;二是介入政治所面临的各项选择之间的差异;三是介入政治所获得的政治效能感;四是对于政治结局是否满意的评估;五是个人的知识能力限制;六是介入政治可能遇到的障碍因素[11]131-137。
(三)社会环境与社会地位。杨光斌在《政治学导论》一书中指出:在社会环境中的年龄、性别、种族、居住地、职业、收入、教育、宗教信仰等要素,都与政治参与有着密切联系。而在这些变量中,教育又是影响政治参与最多的要素,与政治参与关系也最为密切。教育增强了公民的义务观念,进而培养公民的政治竞争意识和责任感[8]316。
(四)政治制度。政治参与的发生必然是在特定的制度体系内,制度规范了政治参与的行为。制度可以激励政治参与,也可能会抑制政治参与,这主要取决于政治制度的设计。平等自由的政治环境、政党制度、选举制度等政治制度变量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公民政治参与的态度与行为。
(五)政治文化。阿尔蒙德在《公民文化》专著中将政治文化划分为地域型、依附型和参与型政治文化三种类型。社会成员会受到政治文化的制约,进而影响其政治参与的行为。地域型政治文化体系内成员几乎没有政治参与。依附型政治文化体系内有一定规模的被动型政治参与。参与型政治文化体系内公民积极主动参与政治[12]75-76。
四、政治参与的功能与作用
(一)政治参与的功能
综合学界的已有研究,政治参与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政治参与与政治民主。政治参与对公民民主意识具有启蒙作用,同时政治参与是公民表达意愿的最佳方式。日本学者蒲岛郁夫指出:公民通过政治参与,从中可以学习如何发挥自身政治作用,获得政治参与的效能感,因而变得更加关注政治,对政治的依赖感也增强。公民通过政治参与对政治统治合法性更加认可,具备了一种宽容精神,学会用参与、沟通、协商的方式来表达政治诉求,增强了对政治体制的归属感。公民政治参与带来的是民主意识的形成、政治参与技巧的提升、政治参与方式的民主与和平。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公民的政治参与有利于政治体系的民主运行[13]。
2.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一方面政治参与促进了公民对政治权威和政治体系的合法性认同,通过政治参与的途径,公民可以进行有效的利益表达,进而形成一种利益耦合机制,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另一方面,亨廷顿认为政治参与也并非与政治稳定总是呈现正相关关系。他在进行实证研究后指出:一个国家如果政治制度化方面比较落后,那么公民对政府的要求就很难通过合法渠道进行表达,进而导致矛盾与冲突无法及时缓解。在这样的情境下,政治参与的剧增反而会导致政治动乱的产生。亨廷顿用“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化=政治动乱”的公式具体阐释了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化、政治动乱三者间的关系[14]42。
3.政治参与与经济发展。王浦劬主编的《政治学基础》认为带有支持性的政治参与能够加强政府推进经济增长政策的力量,由于经济增长与社会的活力不可分割,政治参与也就获得了对于经济发展效率的积极作用。政治参与不仅实现了公民与政府间的信息交流沟通,更促进了公民许多直接利益的实现。因而公民对国家与社会的满意程度也不断提高,公民更有意愿为经济发展做贡献,经济发展也有了取之不尽的动力源。但如果政治参与者组成特殊利益集团,仅以影响利益分配为目的,就会降低经济增长政策的效率,同时因政治参与而可能引起的政治不稳定也会成为阻碍经济增长的因素[6]228-229。
4.政治参与与政治文化。王浦劬认为政治参与会影响政治文化的发展。政治文化的内涵是丰富的,它包含了公民的政治意识、政治态度和政治情感。通过政治参与,公民对国家的责任感提高了,对政治体制也更具一种宽容精神。更为重要的是,在政治参与的过程中,公民的权利义务意识、政治效能感和政治责任感得到增强。政治参与是公民通过自我教育实现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手段[6]226-227。
(二)政治参与的作用
1.积极作用。蒲岛郁夫认为,政治参与对政治体系的积极作用有四个方面:一是民主的政治参与在国家和社会之间架起了缓解政府的行动与公民的意愿间的矛盾和冲突的桥梁;二是政治参与不仅可以对政府进行约束,亦是教育公民的重要方式;三是公民通过政治参与可以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四是政府可以依靠扩大政治参与的途径,调和公民之间的不同利益,提高统治能力[13]5-6。
2.消极作用。政治参与并非总是带来积极的益处,在实际政治生活中,由于存在着明显的非理性因素,政治参与可能会导致危害。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认为60年代许多发展中国家大力推行平民主义的政治参与模式,而当时那些国家的政治制度又比较落后,政治参与的急速增加,大大超出了现有政治体系吸纳的能力,从而导致了政治不稳定。政治参与的无序进行也会导致政治体系的合法性危机[15]。托马斯在《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中认为,公民的政治参与可能会导致决策中对专业领域标准的忽略,可能会导致公共项目运作成本的增加,会阻滞改革、创新,特定群体的公民在参与公共决策后容易追逐特殊的利益,进而导致广泛意义上的公共利益的缺失。
政治参与往往与现代化的进程密不可分,如经济发展与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政治参与的研究在特定的环境与背景下才会显得较有意义。因而政治参与的研究要置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与特定的政治语境下。政治参与的进一步研究要将政治参与与现代化进程、政治发展紧密结合。
[1]Carole.J.Uhlaner,Political Participation,Rational Actors,and Rotionality:A New Approach,Political Psychology,1986,(3).
[2][美]塞缪尔·F·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汪晓寿,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3]黄玲.政治参与理论研究综述[J].黑河学刊,2010,(9).
[4][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布莱克威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5]陈振明,李东云.“政治参与”概念辨析[J].东南学术,2008.
[6]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7]周平.政治学导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
[8]杨光斌.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9]方江山.非制度政治参与:以转型期中国农民为对象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0][美]格林斯坦,波尔斯比.政治学手册精选: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1][美]罗伯特·达尔.现代政治分析[M].王沪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2]冉伯恭,曾纪茂.政治学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3][日]蒲岛郁夫.政治参与[M].解莉莉,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
[14][美]塞缪尔·F·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刘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5]杜才平.政治参与研究在西方:一个文献综述[J].湖湘论坛,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