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报告外交战略新思路分析
2013-04-11李海龙
李海龙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 济南250103)
作为中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历次代表大会都是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深入地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全局。会议阐述的政治工作报告是全党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政治的纲领性文献,确立了中国社会政治生活等各个方面的纲领政策。而有关国际形势和外交策略的部分,也是有关中国对外政策最具权威的文献。在十八大上,胡锦涛发表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催人奋进、鼓舞人心,指引了未来五年或更长时间中央的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以“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为主题的外交部分,准确分析了当前的宏观国际形势,并根据形势确定中国的身份和责任,从而对未来中国的外交责任、方向进行了部署。其中紧密的逻辑结构、新增的亮点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探讨。
一、十八大报告外交部分的逻辑分析
在以“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为主题的国际形势和外交论述中,胡锦涛非常系统地分析了当前的国际形势,并精准地界定了中国的身份和角色,进而分析了中国应当承担的责任,最终分析了中国的外交战略。对报告论述的原文结构进行逻辑梳理,有助于我们深刻把握国际形势和中国的外交战略。
此部分的论述共有九段,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国际形势判断。报告第一段论述到“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1]46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国际上发生一系列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影响的重大事件,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但是时代主题仍未改变。在这个大的背景下,报告认为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积极因素有二:一方面,是客观条件的存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另一方面,是世界各国人民的主观追求,“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因此,从这里看出,中国共产党准确概述了当前的国际体系的基本特征,认为国际体系已经进入一个以“洛克文化”为主要特征并伴随“康德文化”迹象的时代。
当然,在保持乐观态度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也没有放松警惕,准确点明了国际形势中的冲突和矛盾,指出了“世界仍然很不安宁”这样一个带有“霍布斯文化”烙印的形势。主要表现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局部动荡频繁发生,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针对这一形势,胡锦涛发出警告:“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历史昭示我们,弱肉强食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无法带来美好世界。”面对国际问题和矛盾,胡锦涛为世界各国人民指出了一条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道路的主张,那就是“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进而,报告对十二字精神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解读。“平等互信,就是要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尊重主权,共享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包容互鉴,就是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道路多样性,尊重和维护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
从党的十八大报告看出,中国共产党对国际形势的判断非常准确,既是一脉相承的,也是与时俱进的。既认识到“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并分析了有利于这一时代主体的条件,又清醒地认识到国际社会中的冲突和矛盾,并为问题的解决指出了一条合理道路。对国际形势正确的认识和判断非常关键,它关系到党和国家制定的基本外交理论、外交路线、外交纲领、外交战略等问题。
第二部分,胡锦涛对中国的身份和角色进行了准确定位,并在此基础上指明中国未来外交的方向。
在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阐明,“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这一论述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身份和角色界定为一个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负责任大国”。身份的清晰界定也就明确了中国的国家利益所在,进而决定了为自身所秉承的价值规范和国家利益的实现而采取的外交政策和行为方式,具体而言:
首先,在政治安全方面,胡锦涛强调,“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决不会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中国将会致力于国际公平和正义,“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秉持公道,伸张正义”。针对当前国际社会中存在的一些不和谐因素,“中国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反对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颠覆别国合法政权,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值得世人瞩目的是,胡锦涛还强调中国的自觉自律,也就是“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同时,中国也“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作为一个处于“和平与发展”时代的负责任大国,“中国将坚持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这些话明确指出,随着国家的发展壮大,中国将根据自身的实力,积极地承担相应的责任,既要维护自身的利益,也着眼于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其次,在经贸方面,胡锦涛首先点明了中国的发展道路:“中国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通过深化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然后,胡锦涛分层次阐释了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经贸联系和自身的责任问题。一方面,中国非常重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强调“中国致力于缩小南北差距,支持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了现行的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世界经济治理结构,世界各国尚未脱离危机的影响之时,在面对国家经贸矛盾的问题上,“中国将加强同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通过协商妥善解决经贸摩擦”。同时,在一个全球化和自由化的时代中,中国强调自身的积极参与,并坚持权责一致、共同发展的原则,“坚持权利和义务相平衡,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
第三,在发展对外关系方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仍是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根本原则。胡锦涛指出:“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中国将从自身做起,通过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和平共处和中国的发展来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在此基础上,胡锦涛阐释了中国全面、多层次的外交策略:一是,在同发达国家发展关系方面,“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关系,拓宽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把与发达国家的关系放在第一位,反映了中国对外关系布局的务实性,真正体现了外交服务国内经济建设的宗旨。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很大程度是对外开放的结果。例如,外贸的拉动,大规模的外资以及先进技术的引进。因此,在扩大合作的基础上合理处置同发达国家的分歧,建立良好的大国关系是中国未来外交工作的重心之一。二是,在对待周边国家方面,中国坚持互利互惠的邻国政策,“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十八大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放在第二的地位,既反映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密切联系,也反映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地位和身份。在经贸、安全、文化等多个领域,中国同周边国家史无前例地紧密结合在一起。中国的外交工作要为中国国内的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必须要重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保持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繁荣与稳定,这对中国自身和周边国家都是有利的条件。三是在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方面,“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永远做发展中国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是中国对外关系的依靠,在中国对外关系布局中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例如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瓦解西方在人权问题上所施加的压力,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等方面,广大发展中国家给予中国以强力的支持。当前,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取得长足发展之后,将反哺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四是,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方面,“将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支持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中国一直是多边主义国际秩序的坚定拥护者,并强调通过多边主义的方式和国际制度的形式解决问题,反对单边主义和霸权行为。这也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重要表现。五是,在外交方式的选择上,胡锦涛强调:“我们将扎实推进公共和人文外交,维护我国海外合法权益。我们将开展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友好往来,加强人大、政协、地方、民间团体的对外交流,夯实国家关系发展的社会基础。”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多边外交并没有出现在党代会的政治工作报告中。改革开放后,历次党代会的政治报告从偶尔提及到把它作为中国对外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反映了中国对其态度从高度怀疑到逐渐接受再到积极倡导的转变,是党和国家适应国际新形势和新变化而采取的外交策略。
测试方法:以4个标记构成测试路线,4个标杆形成十字,直线距离为5m,十字的中点位置放置标记作为信号接收的起点和信号应答完毕后的终点。受试者站立于中点位置,根据随机信号指令完成4个不同方向的触杆动作。在该项指标测试中,受试者需完成的触杆次数为4次,跑动距离为10m,不仅能够反映出受试者视觉信号的搜索能力、信号的应答速度,也能够体现出受试者在完成动作时肢体的协调配合、动作的高效组织能力。指标测试以速度为核心,计算受试者根据信号指示准确完成相应的应答动作的时间。
第三部分,胡锦涛指明了中国未来外交的目标和展望。
报告在最后部分强调指出:“中国人民热爱和平、渴望发展,愿同各国人民一道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而不懈努力。”进入新世纪以来的时期是中国国力迅速提高、国际影响力明显上升的时期,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超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任何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审时度势,客观实际地界定了自身的国际身份和角色。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在加强自身发展的同时,将以积极、乐观、有益的态度看待国际社会存在的问题,也愿与国际社会一道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胡锦涛的这句话简明扼要,有机结合了中国和世界是一个互利共赢、相互促进的关系,既指明中国将继续坚持和平与发展的道路,又指出中国也将为全世界人民的福祉而努力。
总之,十八大报告有关国际形势和外交论述部分的结构严谨清晰。短短一千多字,按照国际形势——中国外交策略——未来展望的逻辑顺序,准确解读了中国所处的国际形势和国际体系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界定了中国的身份和国际定位、国际角色和国际责任,指出了中国未来外交工作的方向和努力的道路。
二、十八大报告中外交论述的新亮点
十八大报告继往开来,在继承和发扬党和国家新时代外交传统的基础上,还根据国际形势的新发展和新变化,提出了多个值得世人深思的亮点:一是反复强调反对战争和暴力,主张走和平与发展的道路;二是强化中国“负责任大国”的身份,强调中国的自觉自律;三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新理念;四是加强公共和人文外交。
(一)十八大报告反复强调和平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反对战争和暴力的态度
胡锦涛强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历史昭示我们,弱肉强食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无法带来美好世界。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中国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反对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颠覆别国合法政权,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这与当下国际形势以及中国的周边形势有着密切联系。从世界范围来看,近几年西方国家频频出手,采取各种措施颠覆其他国家的政权,利比亚危机以及如火如荼的叙利亚危机、伊朗危机就是典型的例证。而在中国的周边地区,地区形势更是严峻,领土问题、主权问题、能源问题等交织在一起,而背后的大国关系、地缘政治局势异常紧张,外界势力的介入让这些问题更加复杂化。
因此,在十八大报告中,中国共产党从多个角度强调“和平,发展,合作”的重要性,以及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和平为发展和合作创造良好的条件,发展促进和平和合作,合作推动发展,有利于和平。当今的国际社会不再是像“丛林法则”描述的那样,一切人反对一切人,而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基于共同的利益,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合作依存,互利共赢。战争只能带来更多的灾难和仇恨,唯有和平与发展才是人类繁荣共存的必由之路。
(二)十八大报告强化中国“负责任大国”的身份,在多个领域强调中国的自觉自律
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壮大,面对来自外界的质疑以及“中国威胁论”的声音,党和政府改变策略,多次在各种场合和报告中对这些问题进行解释。而在十八大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党代会上提出了“负责任大国”的说法。胡锦涛指出:“中国将坚持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而且胡锦涛还表达,在安全、经贸以及对外关系方面,中国都会保持高度自律,承担应有责任。国际社会中,“权责共担”一直是国家之间达成的共识。近些年来,中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主动承担越来越多的国际责任,向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方向迈进。
首先,在安全方面,中国一直践行着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身份,积极作为。例如,中国在朝鲜和伊朗核问题上发挥了一个大国应该承担的责任。“朝核”问题上,中国积极推动相关国家进行六方会谈磋商,扮演了一个有建设作用的斡旋者角色;在“伊核”问题上,中国的参与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国的单方面行动,阻止用战争手段解决此争端,这都证明中国政府从大局出发,担负起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应有义务。
其次,在经济方面,党和国家一直强调中国与世界的协调发展,共同繁荣。2010年,胡锦涛在巴西召开的“金砖四国”领导人第二次正式会晤上郑重指出:“中国的发展是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将协同其他国家推动各方继续推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妥善处理贸易纠纷,抵制保护主义……促进建立开放共赢的多边贸易体制;要推动各方完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要提倡对主要储备货币发行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和主权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督。”[2]温家宝在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高级别会议上道出世人的心声:“拿出一个面包比开一张空头支票更有用。”[3]这一句肺腑之言,更是让世界真切地感受到中国主动承担责任、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真心诚意。世界媒体广泛引用了这句话,并敦促发达国家切实履行承诺,承担起援助发展中国家的主要责任。
最后,在外交层面,在过去几年里,中国在大国外交上同发达国家尤其是美、欧盟、俄等继续加强战略对话;在周边外交上继续深化与邻国的睦邻友好与务实合作,完善“10+1”“10+3”、上海合作组织、“六方会谈”等区域经济与安全合作机制;在发展中国家外交上适应新的形势,加强团结合作,重点与印度、巴西等“新兴大国”增进互信,通过“中非合作论坛”等稳步推进与非洲的关系,免除大量非洲的债务;在国际组织方面,中国继续加强同联合国、八国集团与发展中国家对话会等组织的联系,坚定支持国际维和行动。十八大后,中国参与多边事务的趋势将会进一步加强,积极在应对诸多国际与地区热点问题上承担力所能及的国际义务,力显大国负责任形象。
(三)十八大报告在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时的新思路和新理念
这表现在中国处理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个方面。在处理与发达国家方面,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将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关系,拓宽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在定义和处理“新型大国关系”方面,中国共产党一直在摸索探讨,稳步前进。根据2005年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报》的一篇谈中国和平崛起的文章所言,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是“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4]。随后,尤其是在近期,中国领导人在多个场合表达了“新型大国关系”的含义。2012年2月,习近平访问美国时特别表示:“拓展两国利益汇合点和互利合作面,推动中美合作伙伴关系不断取得新进展,努力把两国合作伙伴关系塑造成21世纪的新型大国关系。”[5]2012年5月3日,胡锦涛在出席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时指出:“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无论中美两国国内情况如何发展,双方都应该坚定推进合作伙伴关系建设,努力发展让两国人民放心、让各国人民安心的新型大国关系。”而且,胡锦涛重点分析了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路径,诸如创新思维、建立互信、积极作为,等等[6]。就在十八大召开前一天的11月7日,奥巴马当选美国新总统,胡锦涛在贺电中又提到,“我和你就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探索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达成共识。”[7]因此,在丰厚的“铺垫”后,十八大政治报告将“新型大国关系”置于重要位置。这将成为党和政府与发达国家构筑“新型大国关系”的指针,为新时期中国制定对发达国家的外交方针奠定基调。
在处理与发展中国家关系时,十八大报告特别指出中国将“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这也是一个新增亮点,其提出有着深刻的全球背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与发达国家的止步不前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势头依然迅猛。一方面,在传统由发达国家占主导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中,发展中国家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也加强自身的联合与互助,例如包括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和南非的“金砖五国”已经成了发展中国家“抱团取暖”参与国际事务的成功范例。因此,十八大政治报告强调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意味着在未来的外交方向上,中国今后将更加重视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参与度,在合作中更好地实现国家利益。
(四)十八大报告首次在党代会上提出中国的公共和人文外交策略
十八大上,胡锦涛指出:“我们将扎实推进公共和人文外交,维护我国海外合法权益。”这一新命题有着极为深刻的含义,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中国必须将坚持和平发展的想法传达给世界,打消其他国家对“中国威胁”的顾虑。而要把和平崛起的国家形象向外推广,公共和人文外交就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现实的背景是,由于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中国的海外贸易、并购、技术合作等势头日益增加,中国海外权益的保障已成当务之急。例如利比亚危机给中国企业带来数百亿美元的损失。因此,殷鉴不远,十八大适时把海外合法权益保障作为重要外交目标写进政治报告,足见中国未来将下更大力气来做这方面的工作。
早在2009年的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上,胡锦涛就要求全体驻外使节“加强公共外交和人文外交……开展各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扎实传播中华优秀文化”[8]。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韩方明也表示,和平发展是中国崛起的主旋律,而公共外交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向外界传播真实的国家形象[9]。长期以来,这一外交方式并未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但近几年来,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深入,公众以不同形式关注、参与外交。而党和国家领导人也高度重视并亲自参与公共外交,充分利用出访和出席重要国际活动的机会,与外国各界广泛接触,与外国公众面对面交流,展现富有亲和力的良好国家形象。
党和国家对公共和人文外交的重视是在中国综合国力在世界舞台上迅速崛起的时代背景下,正视中国与世界关系历史性变化的战略选择,更是对中国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的集中体现。十八大报告中,强调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地位,为新时期公共外交提供了理论指南。展望未来,中国外交将在十八大报告加强公共和人文外交思想的指导下,准确研判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改变传统的政府间外交方式,扩大交往范围,丰富外交方式,开展多层次外交,明确以人为本和人文搭台,外交唱戏的指导思想,在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着手制定实施统揽全局的公共和人文外交战略,充分发挥人文交流的优势,通过大规模的社会交往和文化推广取信于人,用心与心的对话感化世界,让国际社会接受一个强大、繁荣和可以信任的中国。
三、中国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对于国力正蒸蒸日上、军事实力大幅提升且社会制度与全球主要大国迥异的中国来说,如何发展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是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大后必须妥善处理的一大问题。党和国家一再强调,21世纪是中国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国内国际社会的深刻变化决定了当前是中国国家身份重新塑造的关键时期。中国不仅需要对自己进行新的定位,世界也在关注中国国家实力不断增强所蕴涵的社会意义。
十八大报告阐释的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理念,一方面来自国内政治、经济改革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也来自对以往历史经验的反思和对中国国际身份和定位转变。正如习近平所言:“党的十八大主题,是在全面把握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全面把握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新期待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紧密相联的。”[10]在这个背景下,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外交部分,按照国际形势——中国外交策略——未来展望的逻辑,准确解读了中国所处的国际形势和国际体系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界定了中国的身份和国际定位、国际角色和国际责任,指出了中国未来外交工作的方向和努力的道路,中国将继续“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通过与世界各国的和平共处来推动世界和平局面的实现,以中国自身的发展和壮大来带动世界的发展,在相互依存中追求利益分享和共同繁荣,用和平、开放、合作、共赢的方式来协调国家利益,化解安全困境,以实现和谐世界的目标。
总之,相信在未来的时间里,中国将以实际行动告诉世人:中国是国际体系中负责任的建设者和贡献者,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与稳定也离不开中国。一个和平发展的中国,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国,一个敢于担当的中国,永远与世界同行。相信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的对外交往将不断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胡锦涛.合作 开放 互利 共赢——在“金砖四国”领导人会晤时的讲话[EB/OL].人民网,2012-11-10.
[3]向世界敞开心扉——温家宝总理出席联合国系列会议纪实[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2-11-10.
[4]宫力,孙相东.中国和平崛起有四大战略取向 建立新型大国关系[EB/OL].中国新闻网,2012-11-10.
[5]习近平在美国友好团体欢迎午宴上的演讲[EB/OL].中国政府网,2012-11-10.
[6]胡锦涛.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致辞[EB/OL].中国新闻网,2012-11-11.
[7]国家主席胡锦涛致电祝贺奥巴马当选连任美国总统[EB/OL].中国政府网,2012-11-12.
[8]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召开 胡锦涛、温家宝讲话[EB/OL].中国政府网,2012-11-10.
[9]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公共外交需要媒体走出去[EB/OL].环球网,2012-11-12.
[10]习近平参加上海代表团讨论[EB/OL].新华网,2012-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