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变革
2013-04-11贾英霞
贾英霞
(河南省商丘经济贸易学校 河南 商丘 476000)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何以最快捷的方式获取最新、最大量的信息成为高校师生的迫切需求。高校图书馆作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师生在课堂教学以外充实与提高自身的场所。物联网的超高频射频识别技术可以快速识别、追踪图书馆的所有资料,可以使图书馆实现真正的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管理。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为师生提供方便快捷的自助式服务,极大地提高图书馆对文献处理的效率,物联网将对传统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带来变革。
1 物联网概述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1999年首先提出“物联网”的概念,认为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技术、传感器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通信协议,将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连接起来,通过各种接入网、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也就是说物联网必须具备以下特征:一是其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技术,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二是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和物品之间,可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物联网就是把新一代IT 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在这个整合的网络当中,存在能力超级强大的中心计算机群,能够对整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时管理和控制。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对“物联网”的涵义进行了扩展,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行信息交换,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2010年我国正式成立了物联网技术产业联盟,物联网被写入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并被确立为五大新兴国家战略产业之一。
2 物联网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
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于智能馆藏管理系统。从2006年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引入RFID 系统以来,国内多家图书馆先后采用这一自动化能力强大的智能馆藏管理系统,比如国家图书馆、深圳图书馆、杭州图书馆等。智能馆藏管理系统能实现自助借还书、智能查找、智能盘点、安全检测等一系列自动化管理功能。智能馆藏管理系统的使用能提高图书馆文献资源的使用率、提升图书馆的借阅水平,还能节约图书馆的经费开支和各种人力成本。
2008年4月深圳推出的“城市街区24 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当属我国物联网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新突破,在我国图书馆领域率先实现无人值守、24小时服务、读者自助借阅等功能。读者可利用分布于城市各个角落的自助图书馆服务机办理借书卡、自助借还书、预约需要的图书等服务,解决了读者因图书馆场地、距离、时间等因素的限制而造成的烦恼和不便,满足了读者公开、方便、免费阅读的需要。北京、上海、西安、武汉等地也紧随其后,推出了各自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在全国快速展开。
3 物联网对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影响
“物联网”的RFID 技术可以让图书馆实现真正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管理。物联网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智能化、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在满足师生现实需要的同时,又有助于师生个体个性的培养,使师生的信息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改变了传统信息服务模式,将成为当今新型信息服务的主流模式。
3.1 从封闭型服务模式向开放型服务模式转变
传统高校图书馆工作任务主要是收藏保管图书文献,它提供的服务是封闭的、静止的、被动的,服务的方式主要是单纯的收藏、整理文献、文本型文献的借阅和馆际互借,各个图书馆之间相对独立。物联网时代给用户提供的是“无所不在”的阅读环境,信息服务方式是以传递信息为主的全面开放的服务模式,使得读者可以不受馆藏数量、地域时空的限制,方便快捷地使用已经联网的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将图书馆实体环境下的信息与图书馆虚拟环境下的信息结合起来,构成了全方位、开放型的信息服务模式。
3.2 从被动型服务模式向主动型服务模式的转变
传统的图书馆信息服务使图书馆一直处于被动的角色,对读者所提出的各种信息服务要求进行响应,如果图书馆为读者所提供的信息服务响应没有达到读者的预期要求,那么就需要读者去改变读者服务需求描述,由读者主动的去改变信息服务的发起源,再让图书馆对新的信息服务需求情况进行响应,这样读者才能获取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
物联网环境下,由于高校图书馆当中各个活动实体都是具有信息感知、信息处理的智慧节点,因此,当读者对图书馆提出了一定的信息服务需求之后,图书馆的其他智能节点能够根据读者所提出的需求自动的进行一些推测和预测分析,自动为读者提供一些信息服务内容,使读者更好地享受图书馆所提供的信息服务。这一情况下即使读者在对某一问题了解得不是很清楚,不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某种服务需求,也能够在图书馆的自动感知、知识推送的服务过程中享受到有价值的信息服务。
3.3 从浅层的信息服务模式向深层的知识服务模式转变
传统图书馆对读者提供的信息服务往往局限于非常浅显的层面。提供的信息服务都是一个个单一孤立的文献,既不能将文献和文献之间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为读者提供专题式的服务,也无法引导读者在文献和文献之间进行有效的知识阅读,享受相应的知识服务。但是在物联网环境下,图书馆中各个活动的实体都被赋予了智能的出色能力,而且各个智能的处理节点又通过物联网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之间能够进行信息的交换和信息的共享。因此,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知识服务过程中所提供的服务方式不再是单一孤立的文献服务。由于各智慧节点自身具有智能化的信息处理能力,因此能够自动地去分析用户的需求、挖掘各种图书知识、对节点之间的图书知识进行汇聚和融合等操作,为读者提供深度的知识服务。
4 物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创新
目前,各高校图书馆致力于创新服务模式的研究,建立手机图书馆、对学科化和个性化服务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创新。
4.1 服务理念的创新
高校图书馆要寻求信息服务模式的创新,首先必需更新服务观念、抛开传统的读者服务观念,实现从传统服务观到新的信息服务观的转变,为信息服务的创新确立一个新的、更为合理的起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树立创新意识。面对信息环境的快速发展变化、信息资源的变化和用户信息需求的千差万别,高校图书馆和信息服务人员需要树立创新意识,信息服务模式需要相应地调整,不断挖掘、开发、利用能有效满足信息需求的新的服务因素。
4.2 提供“无所不在”的阅读环境
物联网技术使得图书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束缚得到了彻底解决,突破图书馆馆舍在空间上的局限,可以根据读者的分布情况,合理配置室外图书馆网点,实现无处不在的图书馆格局。物联网可以时时收集图书馆各种设备的运行状态、网络与服务情况、资源状况等信息,为24小时服务、永不闭馆的图书馆的实现提供可能。物联网环境下,读者在任何地方都能享受到图书馆的随时随地服务,感受图书馆的人文关怀。
4.3 提供更加完整的个性化知识推送
物联网具有强大的记忆和分析能力,根据读者以往的借阅习惯和信息使用情况,通过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对读者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使原本独立、琐碎、离散的信息和数据连接起来,形成读者需求数据库。图书馆馆员利用物联网构建的读者需求数据库,针对不同读者的信息需求制定相应的服务策略和措施,充分利用物联网信息中心收集的文献资料、数据资源等信息,分析、比较、提炼各种信息,为读者提供符合需求的文献信息内容,促使图书馆服务功能向多元化发展。同时,利用强大的交互式网络,依据分析的潜在读者需求,做到主动为读者提供各种个性化的知识推送服务,使读者及时了解图书馆可用的资源和信息,供读者按需选用。
个性化推送服务是指读者根据自己的目的和需求,按照个人的阅读兴趣、习惯、个人的身份、专业等,提前选择符合自己要求的特定馆内图书、文献、电子资源范畴,通过物联网及其相关技术,利用手机、PDA、E-mail等方式,以定期或者实时的形式,及时获取图书馆相关信息推荐和阅读预约服务。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读者第一时间了解到自己所关注的信息资源的当前现状和历史使用情况,而且可以与其直接进行交流,使高校图书馆的读者服务逐步由“以书为本”过渡到“以人为本”。
物联网使图书馆具备了推送服务的条件,拓宽了图书馆的服务范围,提高了图书馆文献资源的使用效率。这种主动知识推送服务极大发挥了图书馆的能动作用,使图书馆在服务读者的同时,还能有效地激发读者隐藏于自身的潜在信息需求。
4.4 进行深度的信息挖掘和信息融合,拓展服务内容
传统的信息服务过程给读者提供的信息服务基本上可以被称作是信息素材,读者要从信息服务中获取到有价值或者有意义的信息,还需要对这些素材进行加工提炼,尤其是对多种不同来源不同专业方向的知识进行信息的融合,才能得到更有实用价值的相关信息。而在应用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图书馆中,对信息的这种关联性分析、知识内在内涵的挖掘,以及不同专业方向知识之间的信息融合等工作,可以利用智慧图书馆的后端信息处理平台来实现。由于这种信息处理平台对信息处理过程是需要耗费大量计算资源的,因此,部分智慧图书馆还可以借助云计算平台等先进的应用技术,充分发挥物联网中更加强大的分布式计算资源和分布式的存储能力,提供对知识的深度和融合的处理需求,最终为读者提供经过深度挖掘和信息融合的复合知识,降低了读者对原始知识素材进行后续加工处理的工作量。
5 结语
物联网及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拓展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丰富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因此,应该加强物联网与高校图书馆服务结合的研究,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高高校图书馆服务的质量和效益。高校图书馆的创新服务要紧密围绕师生,考虑读者不断变化的需求,让读者真正享受高校图书馆提供的更丰富的服务内容。
[1]黄力.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图书馆服务模式与内容的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1,(6):51-55.
[2]仵华.面向物联网应用的图书馆发展路径初探[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2):136-138.
[3]牛勇.论图书馆物联网[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1):15-16.
[4]田秀娟.应用物联网技术构建智能化图书馆[J].情报探索,2011,(5):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