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 技术在图书馆图书清点中的实践与探索——以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
2013-04-11冯惠遵
马 杰 冯惠遵
(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 河北 石家庄 050024)
1 传统图书清点工作的弊端
图书馆实现开架借阅之后,极大地方便了读者。但是随着这种管理模式的应用,读者通过OPAC系统检索到有书在馆可借,而书库中却找不到图书的现象日益严重。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加强书库管理外,最好的办法就是定期对开架书库进行图书清点工作。传统的图书清点工作过程如下:首先书库处于闭馆状态,巡视整个书库,把乱架或者散放的图书进行整理归架,然后通过对某馆藏地或某类的所有图书进行条码采集。条码采集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使用条码阅读器进行图书条码的联机采集,二是使用采集器进行图书条码的离线采集,无论哪种工作方式,都需要完成图书下架、翻找条码页、采集条码、图书上架等大量工作。逐本采集图书条码之后,将条码信息导入系统,进行批量清点比对,对于既没有采集到的条码信息又没有被借出的图书,由系统产生相应清单,再通过二次入库查找,确实找不到的,则标明丢失,这样就完成了一次工作量浩大的图书清点工作。整个过程非常繁琐,耗时又费力,且系统进行批量比对时,必须闭馆操作,才能得到详实可靠的比对结果。经过这样一次彻底的清点,可以在短时间内解决读者通过OPAC检索到图书但是在书库中却找不到书的情况,实现图书在馆情况与数据库查询结果的一致。但是随着开架借阅的延续,这样的问题又会逐渐出现。
图书清点工作对于图书馆的日常管理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由于图书清点工作耗费时间长,且须在图书馆闭馆的状态下进行,所以使得图书清点在实际工作中很少去做,这就导致了馆藏数据库OPAC检索的显示状况与书库中实际图书状况不一致的现象日益严重。以笔者所在的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我馆2007年做过一次书库图书清点工作,在半闭馆状态下,只对正在清点的某类图书停止流通借还,大约耗时四个月才完成了这项艰巨的工作。
2 RFID 管理模式的优势
2010年8月我馆引进了RFID 管理系统,RFID技术的优势给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带来了新的变化。RFID 即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利用射频通信实现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标签阅读器通过天线发送出一定频率的射频信号,在阅读器磁场有效范围,标签自身产生感应电流从而获得能量,向阅读器发送出自身编码信息,从而反馈到计算机[1]。
RFID 系统在图书馆应用中的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读取数据快捷。RFID 标签和传统的条形码在信息读取方面不同,RFID 标签只需在无线电波覆盖的范围内,不需要任何的接触,就可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获取数据信息,操作上更简单快捷。
(2)优化借还书的操作程序。引进RFID 技术后,可对读者借还的图书进行几本甚至几十本的批量处理,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优化了整个借还书的操作过程。
(3)向读者提供自助式服务。RFID 通过配备相应的自动借还书设备,读者可办理自助借还书手续,既方便了读者,也符合图书馆人性化管理的需要。
(4)可重复使用。RFID 标签相对于纸质的条形码更易保存,防水、防磁、耐高温,抗金属性好,使用寿命长。条形码的数据信息具有不可更改性,而RFID 标签内储存的数据信息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修改、更新、完善或是删除。
我馆在依托RFID 标签开通了读者自助借还服务模式的前提下,进一步探索了RFID 管理模式下的图书清点工作。在图书清点的实践中,利用RFID 系统可加速条码读取的速度,从而可加快盘点作业。RFID 标签以无线电波传送讯号,并且可以一次读取数个RFID 标签资料,简化了盘点工作,容易查找不在架或者乱架的图书[2]。同时盘点结果还可以形成报告,通过这一报告可以统计图书馆图书的丢失率和更为精确的馆藏分布信息,极大降低图书馆员的工作强度。
3 RFID 技术用于图书清点的过程
RFID 标签读取速度快,可一次读取多个标签,具有穿透性,可无障碍阅读。相对于条形码的读取优势,大大提高了图书馆员入库扫描条码的工作效率。通过手持或者推车式的盘点设备,可以很方便地对书库中的图书进行条码读取工作,直接在书库书架旁进行远距离读取即可获取该书架所有图书的条码信息,节省了图书下架、翻找条码页、上架等工作流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RFID 系统采用层架标管理模式,清点单位可以随意定制。我馆对书库中的图书实现层架标定制管理,图书可以精确到某架某层,每个层架标只管理几十本图书。层架标的管理方式,缩小了清点单位,可以按某架某层为单位进行小规模的图书清点,方便我们读取和比对,这样无须较长的闭馆时间,随时可以做,轻松方便。具体操作如下:首先进行图书的整架工作,随后使用便携式盘点车,利用无线网络,开始对某层架标的图书进行盘点读取,系统会自动给出借阅状态,外借的图书会自动给予提示,读取到的图书为正常在架的为正常情况,读取到错架的图书则视情况随时进行调整,未读到的应在架图书可再进行查找,最终找不到的则可暂时视为丢失,在后续的工作中随时查找、修改馆藏状态。这样我馆利用每周半天的业务学习时间,就可方便地开展图书盘点工作。
在系统软件清点处理的方法上,RFID 系统轻松地实现了对某层架标的图书进行新书上架、顺架、倒架、盘点等的管理。传统的清点工作,是通过采集到的某馆藏地某类图书的所有条码进行系统导入,之后与数据库进行自动比对,这样由于数据量大,系统进行导入和比对的过程很慢,并且出现问题也不能马上查阅具体情况,需要对问题数据进行导出打印,才能再回书库进行二次核对,造成了清点系统和书库环境的脱节,解决问题速度慢、步骤繁琐。RFID 系统通过无线网络可以在书架旁边对某一层架上的图书进行条码采集,并实时显示出与数据库系统的比对,哪些书被借出、哪些书在架、哪些书未在架、哪些书错架等信息,可供工作人员随时查看和分析,非常方便快捷。通过盘点工作的不断进行,大大缓解了我馆读者检索到图书在馆可借到书库中却找不到书的矛盾。
4 利用RFID 技术进行图书清点存在的问题
虽然通过我馆盘点工作实践,充分感受到了RFID 技术的优势,但是RFID 管理模式下的清点工作还是存在的一些问题。
4.1 RFID 标签信号不稳定
我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有RFID 标签的图书放置于金属书架上,其射频信号的读取会受到影响。如果多个RFID 标签近距离叠放在一起,由于RFID 标签本身的问题,可能会出现某个RFID 射频信号覆盖另一个RFID 射频信号的现象,导致了标签读取的不稳定性[3]。这样读取书架上图书时就会出现个别漏读或误读的现象。实际工作中,为了提高工作准确度,我馆对某层架标管理的图书采取了人工计数和设备读取相结合的方式,人工计数和设备读取的数目进行比较,随时查找问题,以提高图书清点时图书的读取率。
4.2 RFID 系统与图书馆业务系统之间的整合尚不完善
由于传统的图书馆业务管理系统都是基于磁条和条码号技术为基础开发的,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两套各自为政的系统,二者在通讯协议、接口等问题上还需要进一步合作,投入较大的技术力量进行整合,以便在清点图书时可以无缝地在两个系统的数据库中进行识别和操作。我们在RFID 系统中发现问题后,除了在RFID 系统中做必要的下架或者剔旧等操作的同时,还需要返回图书馆业务系统数据库中对数据进行二次处理,给我馆的工作带来了不便,接口功能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沟通、完善。
总之,尽管RFID 技术作为一项新兴的技术,目前还没有广泛地应用在各图书馆里,RFID 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少困难与问题。但其在我馆一年多的使用过程中,让我们体会到RFID 在图书自助借还、图书清点等工作中的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与RFID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其巨大的发展潜力也是可以预见的。图书馆应该勇于抓住机遇,大胆迎接挑战,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开展实际运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RFID 技术在我国的图书馆领域将会取得更好的成效。
[1]李昕.RFID 技术及其在图书馆中的应用[J].河北科技图苑,2008,21(3):4-7.
[2]吴晞,马瑞,李星光.RFID 系统及其在图书馆中的应用[J].图书馆论坛,2005,25(1):4-8.
[3]李斌,陈琳.RFID 技术环境下图书盘点的实践与探索——以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为例[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2,(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