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物联网技术构建三亚区域文献联盟探讨★

2013-04-11

河北科技图苑 2013年3期
关键词:琼州三亚市三亚

李 琨

(琼州学院图书馆 海南 三亚 572022)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之后的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物联网是通过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1]。笔者通过对图书馆联盟类型的分类比较,结合三亚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依托物联网技术构建三亚区域文献联盟的构想。

1 三亚地区图书馆文献资源及服务现状分析

1.1 文献信息机构较少,文献信息资源总量严重不足

三亚作为国际旅游岛的前沿阵地,热带旅游占主导地位,科研机构不多,主要文献信息机构为三亚市图书馆和琼州学院、三亚学院、三亚航空职业学院等五所高校图书馆。纸质资源方面,共有纸质图书约320万册,其中三亚市图书馆仅有纸质图书30多万册,高校图书馆仅琼州学院图书馆和三亚学院图书馆纸质藏书超过百万,其余三所高校办学历史均不长,资源量不大;电子资源方面,各馆都有一定量的电子图书,三亚学院图书馆电子图书数量较大,超过百万册,琼州学院图书馆有电子图书32万多册。各馆都有一定数量的全文数据库,主要集中在国内的中国知网、万方及维普,外文数据库相对缺乏,各类载体资源重复率较高。

1.2 基本实现自动化,但管理、服务水平参差不齐

三亚所有图书馆除三亚理工学院图书馆建馆时间较短,还没有实现图书馆自动化管理,其他高校都已经实现了自动化管理。五个已经实现自动化管理的图书馆,三亚市图书馆和三亚城市学院图书馆使用Interlib图书馆集群自动化管理系统,琼州学院图书馆等使用的是深圳图书馆研发的ILASII管理系统。各个馆的服务水平也高低有别,琼州学院图书馆的服务项目较多,服务水平较高。除了基本借还服务,还开展了课题查新、课题跟踪、远程访问等多项服务,服务团队专业水平较高。三亚市图书馆在自动化管理的基础上,在全省图书馆界率先引进RFID 技术实现了自助借还,并在主城区设立了19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将其服务从图书馆延伸到街区,为应用物联网技术提升图书馆服务的规模和水平奠定了基础。三亚市图书馆RFID 的应用大幅度提升了三亚的文化形象,成为我省公共图书馆服务社会、服务民众的楷模。除此之外,其他图书馆基本停留在传统服务上。

1.3 共享手段单一,共享效率较低

三亚五所高校图书馆皆是海南省高校图工委成员馆,属于海南高校共享体系内范畴,有成熟的文献共享和传递模式。但因受制于不同管理系统之间的衔接和缺少完善的物流平台,该共享模式在三亚地区的使用一直停滞不前,互借和共享的资源数量非常有限。加之许多共享是以省文献中心为中转站,资源传递路线主要以下行为主,馆与馆之间的横向共享未引起高度重视,也没能在技术上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1.4 信息需求量大,信息保障不足

三亚有近70 万常住人口,在校大学生4.1 万人,还有近二十万外来人口。外来人口主要包括短期居住的“候鸟”和长期在三亚的外来务工人员,特别是“候鸟”们,他们中不乏高级知识分子,这些外来人才已经越来越得到三亚地方政府的重视。早在2006年,三亚市已经开始着手建立“流动人才库”,以便充分发挥离退休人才包括在外地离退休到三亚定居的人才的智力资源,鼓励和支持离退休科技人才积极参与各类科技服务工作为三亚经济建设服务。这些退休人才在三亚居住期间,会有大量的文献需求,而且相当专业。笔者工作的琼州学院图书馆,就经常接待这样的用户。三亚信息用户数量庞大,但信息资源明显不足,因此,依托物联网技术构建三亚区域文献联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2 三亚区域文献联盟建设的构想

2.1 建立文献联盟管理机构,负责联盟的领导和协调工作

三亚区域文献联盟,涉及的部门不多,分属高校和公共两个系列。五所高校长期以来得到三亚市的大力支持,特别是琼州学院,是海南省唯一的一所省市共建本科院校,大学图书馆皆有合作共享的意识和服务地方的意愿。三亚最近几年提出“文化强市”战略,笔者认为应该将三亚区域文献联盟的建设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项目来抓,由三亚市政府牵头成立区域文献联盟的领导机构,由三亚文体局领导和各高校有关领导组成,制定联盟的章程、联盟运行模式、成员馆权利和义务等;由三亚市文体局牵头成立区域联盟管理机构,各图书馆领导为机构成员,认真执行联盟的章程,履行各成员馆的权利义务,切实开展联盟的各项工作。

2.2 实现网络互联与系统统一,促进区域内资源的集群管理

海南高校图书馆在自动化系统选择方面的经验就很有借鉴意义,早在2002年海南高校图工委提出实现高校图书馆间“联机采访、联机编目、联机检索、联机借阅”的目标后,硬性要求各高校统一使用ILAS自动化系统,最终实现了网络互查互借和“一卡通借通还”服务。

三亚几个图书馆分别使用两套不同图书馆集成化系统,不同系统之间的互联是资源集成的关键,理论上可以要求各集成商提供接口来实现,但具体操作起来难度较大,最好的解决办法是联合布置具有区域文献管理功能的集群管理系统,打破各图书馆单位所有、条块分割的局面,将区域内各图书馆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管理,从而能达到资源共建共享、合理配置和图书馆之间互相合作的目的。实现“统一标识、统一平台、统一资源、分级建设、分级管理、分散服务”的城乡一体化联合图书馆体系,最终实现读者不分校际、资源不分馆际、一卡通借通还的区域标准化统一服务,消除图书馆服务的城乡差别和馆际差别,实现图书馆服务的“普遍均等,惠及全民”,让全市人民共享社会进步、文化发展的成果。

2.3 整合电子资源,实现电子资源的联合采购

在集群管理实现纸质资源共建、共享的基础上,要加强对区域内已购电子资源的整合,实现电子资源的区域共享。更为重要的是一定要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针对用户需求,对电子资源的建设做好系统、科学的规划,区域范围内联合建设,替代各馆各自为阵,避免重复购买的现象再次发生。

2.4 改造现有自助图书馆功能,增加物联网功能模块

现有24小时自助图书馆,实现了自助办证、借还、充值、扣缴、查询、预约借书和通借通还等功能,主要针对纸质图书,服务面比较小,功能比较单一。可以在户外自助图书馆的基础上,增加物联网功能模块,搭载商业元素实现便民服务,包括市政信息发布、热点信息推送、自助邮局、图书光盘等商品自助销售、家庭基本费用支付、自助订票、精准物流订/收货、手机小额支付、广告信息发布等等,在实现家庭社区智能化、信息化服务的同时,逐渐获取较好的经济效益,减轻政府的投入。

同时,可以在自助图书馆周围实现WiFi覆盖,借助RFID 技术,通过RFID 读者证、身份证、手机、iPad 等多途径身份识别,实现电子资源的馆外使用。

2.5 建立图书调配中心,保证图书的精准传递

物流配送是实现文献传递的重要物理渠道。三亚地区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长期以来受制于没有现代化的物流。三亚市图书馆在布置室外24小时自助图书馆后,将图书物流业务委托给了专门的物流公司,负责自助图书馆图书的流转,因为没有物流信息系统的支撑,图书的配置非常随意,配什么图书不是由读者,而是由物流工作人员说了算,读者被动接受资源,服务缺少个性化。

为配合图书的传递,有必要建立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中心,开发专门的物流信息系统,实现其与图书馆自动化系统、RFID 管理系统以及图书公司信息系统之间的无缝衔接。设计配置标准化的物流箱,用HF+UHF+条码封装的模式,与系统平台对接后提供物品绑定标签的灵活基础,并具备广阔的兼容性与可实施性。该物流箱不仅是物理上存放图书及其他物品的标准化容器,也是信息的载体,其内部含有条码、高频和超高频RFID 模块,通过射频识别设备与系统对接。该物流箱在中央管理系统的调配和监管下,精准地把控物品从下单、配备、运输、备借等流程中的每一个细小环节,确保物品100%准时而安全到达,并实现作业流程标准化及顾客服务人性化。

2.6 设计中央软件系统,确保信息的集成

中央软件系统是应用物联网技术的核心部分,这个系统将RFID 系统和管理系统、物流系统等图书馆各应用系统进行融合,通过应用中间件提供跨行业、跨应用、跨系统之间的信息协同及共享和互通的功能,包括数据存储、并行计算、数据挖掘、平台服务、信息呈现、服务体系架构、软件和算法技术等。中央软件系统的规划设计不仅要考虑对现有系统的兼容,同时要考虑对新技术的支持,要特别注意系统的开放式结构设计,整个系统对外呈现出简单的、标准的、不变的标准接口,为更大规模的共享奠定基础[2]。

3 构建三亚区域文献联盟应注意的问题

3.1 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明确的联盟规程和强有力的领导机构,是确保各项工作正常运行的关键。联盟领导机构的建立一定要具有广泛的代表性,领导机构成员要全程参与联盟规程的制定,以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3.2 加强资源共建,优化资源配置

文献联盟的建设一定要改变资源共享的末端共享局面,从源头上进行合作。一个图书馆联盟,没有优质的资源,再好的服务也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遵循“用户驱动采购”的原则,联盟要通过用户需求调研,制定好文献建设方案,再根据各馆服务的重点,将建设任务进行有针对性的分配,避免重复建设或出现盲区。电子资源则需要统一联合采购,区域共享,更好发挥经费的效益。

3.3 注重特色资源建设,提高服务地方的能力

通过特色资源建设,整合相关资源,为读者提供系统性强、价值性高的信息资源无疑是提高信息利用率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各类信息机构、图书馆赖以生存、去同质化的一种主要方式[3]。三亚位于海南岛南边,地处热带,有其独特的热带资源和特有的民族资源,这些资源很多具有唯一性,例如,海带海洋资源、海南少数民族资源、旅游资源及海南特色美食等,这些资源的收集、整理和数字化加工,不仅能很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同时能更好地宣传、介绍海南,将海南舒适的气候、迷人的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展现给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游客,让他们对美丽、神秘的海南岛满怀憧憬,继而前往观光、旅游。琼州学院的海南黎族、苗族少数民族全文数据库就是比较典型的代表。

3.4 加强与其他联盟的合作,实现区域联盟闭环建设、开环应用

区域文献联盟的建设首先是需要进行闭环建设,将区域内的资源和服务进行整合,这种整合不是成员单位数字资源及服务的简单相加,是对原有资源及服务的系统性重构和实质性合并,用户通过一个界面即可检索联盟内的所有资源[4]。但不能将眼光局限于本区域,要在区域共建、共享的基础上,借助于“云”的强大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实现本联盟的各种信息能够与其他联盟进行信息的融合和综合处理,实现更多联盟间的感知和共享。

3.5 制定阶段性目标,分步骤、分阶段实施

各个馆的管理手段、管理水平、服务能力各不相同,通过物联网技术一步到位构建区域文献联盟的难度较大,要进行科学规划,分步骤、分阶段实施,将成员馆进入门槛降至最低。三亚目前仅有三亚市图书馆应用了RFID 自助借还,高校图书馆仅有琼州学院图书馆计划近期建设,HF 标签和条形码并存,读者证也不统一。笔者建议,在现有条件下,要首先搭建具有区域文献管理功能的集群管理系统,完成现有资源的整合和一站式检索利用;将成员馆的读者证统一为RFID 读者证,便于读者通借通还;利用标准的图书物流箱,实现区域内不同标签文献的传递。在此基础上,由三亚政府全资或部分资助的方式,加快各馆智能化建设,加快物流信息系统和中央软件系统的建设,打破行业限制,为区域内读者提供一站式的各类数字资源检索和文献服务的区域性数字资源统一平台,建成功能完善的区域文献联盟。

[1]田秀娟.物联网发展趋势与图书馆服务模式变革[J].情报探索,2011,(8):111-113.

[2]张郁松.物联网智能图书馆图书定位子系统的结构设计[J].图书馆学刊,2012,(2):107-109.

[3]王战林,周秀霞,赵海霞.吉林省图书馆联盟特色数字资源的统筹规划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0,(9):51-54.

[4]刘卫利.图书馆联盟分类及运行模式差异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2,(8):80-82.

猜你喜欢

琼州三亚市三亚
偕妻赴海南
思念(通韵)
海南三亚之旅
『贵州小三亚』——罗甸
三亚的海
第六届中俄旅游教育论坛在琼州学院成功举办
三亚市典型生态农业模式及其优化
樱桃萝卜在三亚市试种试验
基于规则的水资源配置模型在三亚市的应用
三亚加快污水处理工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