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研究★
2013-04-11陈钟彬
陈钟彬
(周口师范学院图书馆 河南 周口 466000)
1 引言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1],2011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人数为3 167万,是1998年的5倍多,位列世界第一,已经进入了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2011年我国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共有2 409所,另有成人高校、民办高校1 000多所。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为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作为高校的文献信息中心,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历来是高校建设的重点,人们常把高校图书馆、师资队伍与实验设备并称为高校办学的三大基本条件。高校图书馆为了更好地发挥其功能,仅靠图书馆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高校图书馆引入志愿者服务便应运而生。
2 高校图书馆志愿者的定义
何谓高校图书馆志愿者?目前在我国学术界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有的学者认为“高校图书馆志愿者,是立足图书馆不为物质报酬专门为读者服务的人,由学生自愿参与并在图书馆指导下进行活动的特色组织,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以‘服务图书馆,服务读者’为原则”[2]。也有学者认为高校图书馆志愿者主要有三种:其一是由业界专家组成团队实施“志愿者行动”,对各基层图书馆进行短期培训;其二是由大学生组成的图书馆志愿者服务队伍;其三是以大学生勤工助学人员构成的图书馆志愿者服务队伍[3]。还有学者认为高校图书馆志愿者是这样一群人:首先,他们具有志愿精神,有爱心,甘心情愿为图书馆事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奉献才智和时间;其次,他们具备从事图书馆志愿服务的资源,包括时间、物质条件、图书馆服务技巧等;第三,他们所服务的内容是基于图书馆的基本业务和延伸服务展开的,并能够以自身无偿劳动来部分代替图书馆员工的有偿劳动[4]。
3 高校图书馆志愿者服务的现状
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图书馆都开展了志愿者服务,招募志愿者协助图书馆工作已趋于规范化、制度化,志愿者的服务内容和管理机制也相对成熟。而我国高校图书馆志愿者服务项目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制度层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
3.1 志愿者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工作无章可循
由于我国高校图书馆志愿者服务开展得较晚,在志愿者队伍管理与志愿活动开展等方面都还未形成成熟的制度与规范化的标准,更谈不上系统化的管理机制。很多高校图书馆针对志愿者服务制订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但也只是完善服务制度,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同时,志愿者服务是无偿的,部分志愿者会认为自己的志愿帮助活动是不受图书馆所约束的,是否按时参加、如何完成志愿服务完全凭个人心情决定,这样严重影响了图书馆工作的正常进行。
3.2 培训力度不够,造成志愿者工作效果差
高校图书馆志愿者服务的开展应该建立在志愿者对图书馆服务流程比较熟悉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志愿者的作用。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只在志愿者上岗前进行一次简单的岗前培训,部分高校图书馆甚至连这样一次简单的岗前培训都没有,就让志愿者直接上岗。很多志愿者对图书馆的工作只能大概了解,导致他们在志愿者活动中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这会影响志愿者的工作热情,从而影响其服务效果。
3.3 志愿者与馆员在工作中存在不和谐因素
高校图书馆馆员是馆内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志愿者的主要任务是辅助馆员的工作,只有两者互相帮助、互相配合,才能使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更上一层楼。但是,目前有些馆员自认拥有绝对的“领导权”,对志愿者颐指气使,从而导致两者间关系紧张。还有部分馆员只会按照规定简单地将工作分配给志愿者,事后对志愿者工作的进展、开展过程中是否遇到困难等毫不关心。
3.4 缺乏对志愿者的权益保障
众所周知,志愿者服务是无偿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志愿者的合法权益也可以“无偿地奉献出来”。当馆员侵犯了志愿者的合法权益时,志愿者找不到明确的规章制度来保护自己,这就使得志愿者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自己付出了时间、精力,有时却费力不讨好,这样严重打击了志愿者的积极性。
4 高校图书馆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建设的探索
目前,我国一些高校的图书馆正在探索一种以志愿者志愿服务替代原有的勤工助学,以期逐渐形成以馆员为主、以志愿者为补充的新型图书馆工作模式。
4.1 增强对志愿者的管理,构建志愿者组织管理机制
4.1.1 规范志愿者的招募工作
招募工作直接决定了志愿者队伍的素质,因此我们应该在志愿者的招募环节就严格把关。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图书馆仅招募本校在校生为志愿者,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适当地放宽志愿者的招募范围。如本校教职工、教职工家属、校友、学校退休人员均可以作为志愿者招募对象。另外,明确规定招募的方式方法以及招募对象的条件,这样才能使得招募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还可以通过媒体广告、网上申请等丰富招募途径。如新加坡公共图书馆运用的志愿者网上注册管理系统、上海图书馆采取的“组织共建、团队招募和社会招募相结合方式”[5],这些都是高校图书馆志愿者招募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
4.1.2 加强对志愿者的培训
首先,应当对志愿者进行基本技能的培训。由于志愿者的主要工作是协助馆员进行日常的管理工作,这就需要志愿者能够熟练掌握一些图书管理的专业知识,所以基本技能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其次,可以根据志愿者的工作经历或者专业背景,挑选出部分志愿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技能培训,诸如编目、计算机维护等。最后,对志愿者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纪律等职业精神方面的培训,让志愿者能够像图书馆工作人员一样严格要求自己,有高度的职业责任感。
4.1.3 构建志愿者组织管理机制
志愿者进入公益机构,更多是抱有一种责任、信念和使命感,而不是为了利益动机驱使下的物质利益和金钱报酬,如果公益机构管理不善,不仅难以吸引高素质的志愿者,而且也会导致对社会资源的浪费[6]。因此,作为公益机构的高校图书馆,在制定志愿者管理机制时应力求达到图书馆与志愿者之间双赢的局面。目前,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颁布的《中国青年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试行)早在几年前便已在全国普遍实施。志愿者协会向每位志愿者颁发志愿者手册,并对志愿者从事志愿服务时数进行认定,这为高校图书馆管理志愿者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高校应当成立专门的志愿者管理机构,分别对为高校不同部门服务的志愿者进行管理,其中可设图书馆志愿者管理办公室。该办公室主要负责图书馆志愿者的招募、培训、日常管理、工作考核、奖励等事宜。图书馆志愿者管理办公室成员中应至少包含一名图书馆工作人员和一名志愿者,为图书馆与志愿者之间搭建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有利于志愿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图书馆志愿者管理办公室还需加强志愿者的制度化建设,可以制定诸如《高校图书馆志愿者管理章程》之类的规章制度来具体规定志愿者的服务时间、服务内容,使得高校图书馆志愿者的服务更加规范,提高志愿者工作的效率。图书馆志愿者管理办公室还应定期对志愿者的工作进行评估,根据志愿者自身的特长优势条件与工作表现情况,为其安排最合适的岗位。
4.2 完善激励机制
志愿者服务具有自愿性、无偿性等特点,对于志愿者而言,他们最关心的是自己的付出是否对他人有所帮助,自己的价值能否在自己的付出中得到体现,所以志愿者参加志愿者组织最大的需求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对志愿者的激励便是对其奉献精神的肯定,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不仅可以提高志愿者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热情,而且还可以增强志愿者服务的热情。
高校图书馆可以为每位志愿者办理一张志愿者服务时间存折,把志愿者的服务时间都存入存折。每学期末高校图书馆志愿者管理办公室根据志愿者服务时间存折与平时的工作考核来评定志愿者的服务,评定为优秀的志愿者可以得到奖励:获得图书馆赠与的图书、颁发荣誉证书、在图书馆网站公开表彰、每次在图书馆可借图书的数量适量增加等等。大学生志愿者评定的结果也可以与其入党、评定奖学金、评选三好学生等挂钩。
4.3 加强志愿者服务的宣传力度,弘扬志愿文化
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反映,活动的记录,是历史的积淀,是人们对生活的需求、理想和愿望的反应,是人们的高级精神生活。志愿文化是指志愿者组织在长期的活动过程中形成的,被志愿者所认可、接受、传播和遵从的基本信念、共同价值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社会角色和人文模式等的总称[7]。高校图书馆志愿者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谐校园所不可或缺的。我们应该加大宣传志愿服务精神,弘扬志愿文化,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
5 结语
随着志愿者服务事业的蓬勃兴起以及人们对更高层次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志愿者服务的行列中来,这对我国的志愿者服务事业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的志愿者活动开展得较晚,高校图书馆志愿者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这需要我们能正视目前所面临的困境。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和我国的成功经验,对高校图书馆志愿者开展服务过程中的问题从精神层面和制度层面逐个击破,以期能够建设更加完善的高校图书馆长效服务机制。
[1]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2-08-30)[2013-03-10].http://www.gov.cn/gzdt/2012-08/30/content_2213875.htm.
[2]王雪梅.关于高校图书馆志愿者服务工作的思考[J].中国西部科技,2012,11(8):93-94,92.
[3]刘美枝.高校图书馆志愿者服务的探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7):21-23.
[4]吴迪.海外图书馆志愿者的经验及启示[J].图书馆学研究,2009,(1):80-81.
[5]百度百科.志愿者[EB/OL].[2013-03-06]http://baike.baidu.com/view/722 6.htm.
[6]张远凤、得鲁克.论非营利组织管理[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9):2-7.
[7]于强.销售人员激励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05: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