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
2013-04-11■刘静
■ 刘 静
2011年1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烟台由此进入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烟台市作为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是环渤海经济圈内以及东亚地区国际性港城、商城、旅游城,无疑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中的重要角色。烟台需要利用好自身的优势,抓住此次机遇,在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大的战略背景下,一方面,巩固和发展自己的支柱产业,调整经济发展结构,带动其他朝阳产业的竞争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以自身实力推动山东半岛三大经济战略的建设,力争成为该经济区的核心动力。
烟台发展蓝色经济的优势
烟台是我国最早的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具有自己的独特优势。烟台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具有许多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发展条件。总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三个最大
一是海岛面积全省最大。烟台海岸线长909.1公里,占山东省的22.5%,有72个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岛岸线和面积分别约占山东省的30%和40%。二是苗种培育基地全国最大。海洋生物苗种培育具有原创性,年可培育海参苗63亿个、各种名贵鱼苗近亿尾。三是风电基地全省最大。烟台风能优势明显,是山东省沿海风力资源最好的区域之一,已步入大规模建设和测风的快速发展阶段。全市风电总装机容量已达61.6万千瓦,占山东省风能装机容量的44.6%,占全国风电装机的12.6%。
(二)四个唯一
一是全省唯一跨黄、渤海的城市。战略地位十分突出,特别是推进中的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和中韩铁路轮渡,将确立烟台作为东北亚枢纽城市的战略地位。二是拥有全省唯一的海岛县——长岛。长岛生态环境珍稀,战略地位突出,海洋资源独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已明确提出将其打造成代表北方品质的国际休闲度假岛。三是拥有全国唯一的专门研究海岸带综合管理的研究院所——中科院烟台海岸带所。海岸带综合管理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海洋资源集约化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意义重大。四是世界七大葡萄海岸之一,目前,葡萄酒年产量27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3,张裕是亚洲最大的葡萄酒综合性生产经营企业。
(三)五个领先
一是渔业和水产品加工业居全国沿海城市前列。烟台是全国优势水产品主产区,2011年海洋渔业实现产值564亿元。二是特种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能力国内领先。拥有来福士海洋工程、巨涛海洋重工等骨干企业。三是新能源产业全省领先。除了风能拥有全省最大的装机容量外,海阳核电正加快推进,两台机组将分别于2014年、2015年并网发电。围绕核电产业发展,培育起两个省级核电装备制造工业园区,拥有核电配套企业26家,其中具有核级设备制造资质的企业3家。国家规划提出在烟台打造核电基地。四是生物医药产业实力较强。以省级生物产业基地建设为抓手,培育和集聚了一批生物领军企业,其中绿叶制药、先声麦得津、拓普邦生物等企业的技术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五是滨海旅游文化资源独具特色。山、海、岛、泉、河融为一体,妈祖、仙道、渔俗、葡萄酒、秦皇汉武东巡等文化交相辉映。
烟台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烟台处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的核心位置,被赋予骨干城市地位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主体区范围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6市及滨州市的无棣、沾化2个沿海县所属陆域,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6.4万平方公里;山东省其他地区作为规划联动区。从自身现实条件看,烟台作为山东省惟一地处黄、渤二海的城市,要成为承接东西、辐射内陆的重要纽带和平台;作为辽东半岛与胶东半岛的节点城市,烟台要打造联结华北东北、沟通日韩的重要枢纽;作为拥有独特资源条件和良好发展基础的重点城市,烟台要发挥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骨干作用。这些责任,烟台责无旁贷,必须率先突破。
(二)按照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城镇体系合理布局的总体要求,烟台有望成为较大的市,组团威海协同发展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指出,充分考虑山东半岛各城市发展水平,按照城镇体系合理布局的总体要求,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域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支持烟台、潍坊成为较大的市,促进青岛-潍坊-日照、烟台-威海、东营-滨州3个城镇组团协同发展,打造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城市群,为海洋经济集聚发展提供战略支撑。烟台-威海组团中,将加快推进烟台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进一步提升烟台、威海的中心城市地位,充分发挥与日韩经贸联系密切的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海洋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海洋产业基地、对外开放平台和我国北方富有魅力的滨海休闲度假区。
(三)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整体规划 “一区三带”的发展格局中,烟台占据其中一区两带的重要位置
“一区”就是全面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烟台在这一战略规划中处于核心区位置。 “三带”就是依托沿海7市,优化涉海生产力布局,形成3个优势特色产业带。一是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建设区域着力打造沿海高效生态产业带,烟台市的莱州市在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 “一带四点四区”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二是在胶东半岛着力打造沿海高端产业带,以青岛为龙头,以烟台、潍坊、威海沿海城市为骨干,全力打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高端产业集群。三是构建以日照精品钢基地为重点的鲁南临港产业带。综上所述,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整体规划 “一区三带”的发展格局中,烟台占据其中一区两带的重要位置。
烟台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背景下的发展战略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1.加大财税政策支持。一是发挥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引导作用,支持重大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支持蓝色经济特色园区和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与涉海院校和科研院所战略合作。二是对蓝色经济重大产业项目,优先列入市级重点项目盘子,优先申报中央和省政策性投资。三是采取研发费用补助、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扶持海洋高技术企业发展。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税收优惠政策。
2.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一是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蓝色经济区建设的信贷投放,引导社会资金投向蓝色经济区建设。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积极开展船舶等动产以及海域使用权等不动产的抵押贷款。积极争取设立蓝色经济银行。二是健全信用担保体系,组建资本金过10亿元的蓝色经济担保机构。积极引入政策性保险机制,推动保险覆盖海洋弱势产业。鼓励境外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设立分支机构,放宽经营范围和经营领域。三是支持优势企业通过股票上市、产权转让、联合兼并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引导企业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扩大企业债和短期融资券发行规模,尝试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
3.加大土地和海域利用倾斜。一是对符合国家政策的重大产业项目和科研机构用地,优先列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采取划拨方式供地。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方式节余的用地指标,重点用于蓝色经济区建设。二是探索建立政府填海与企业用地相分离、以政府为主体的填海造地模式。三是探索建立海域、海岛使用权流转制度,开发无居民岛。
(二)实施人才开发战略
1.引进海洋高层人才。一是制定发布烟台蓝色经济专业人才需求目录,提高人才智力引进的针对性。依托烟台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在海洋生物、新能源、海洋装备制造和海洋环保等重点领域,引进和培育能突破关键技术、带动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二是建立人才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人才流动和共享。
2.培育海洋实用人才。一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组建蓝色经济职教集团,建设一批面向海洋产业、辐射内陆的职教园区。二是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支持国内外海洋院校和科研院所来烟设立分院分校,支持驻烟高校设立海洋学科硕士点、博士点。重点抓好烟台大学海洋生物、海洋工程,鲁东大学海洋生物工程,烟台职业学院船舶工程等涉海专业。三是加强校企合作,建设一批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
3.建设引智示范基地。积极争取国家、省创新基础能力项目和重大科技项目落户,支持海内外优秀人才来烟创业发展,吸引高层次外国专家来烟台服务,探索建立一批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蓝色经济区引智示范基地,使其成为集聚人才的高端平台。加强科技成果孵化器和中试基地建设,打造一批辐射半岛的海洋高技术成果转化平台和海洋科技产业化示范基地。
(三)实施科技兴海战略
1.海洋创新平台提升工程。扶持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中科院山东综合技术转化中心烟台中心、山东航天电子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发展。依托驻烟高校、科研院所及重点企业,整合海洋科技资源,争取创建海洋工程装备、海洋食品加工、核电工程、海洋生物等国家工程 (技术)研究中心、工程 (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利用好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品牌,发挥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国家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作用,加强海洋科技信息、技术转让等服务网络建设,构建完善的海洋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2.海洋创新园区试点工程。根据蓝色经济发展需要,开展海洋循环经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集约开发利用和海洋新兴产业链、产业集聚区等创新型园区试点,给予政策倾斜,争取进入山东新型园区试点。争取高新区尽快进入国家级园区行列,支持有关省级开发区提档升级。规划建设一批专业化、特色化的中园和区外园。
3.海洋创新企业培育工程。完善企业自主创新激励机制,开展蓝色经济创新企业试点,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海洋创新型企业。到2015年创建20家省级和10家国家级创新型龙头企业。实施企业国际和区域合作创新试点,构建开放型海洋创新体系,打造一批蓝色经济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或通过技术入股进入企业,校企联合承接国家或省重大产业化项目,共建产业基地。
4.突破海洋共性关键技术。组织好海洋前沿技术和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重点突破海水养殖优良品种培育技术,海水养殖病害监控、预警与防治技术,特种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技术,水产品精深加工与食品安全保障技术,海洋环境监测及预警预报技术,现代化设施渔业技术,海洋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与利用技术,海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海洋生物制品技术等10项共性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科技成果。
(四)实施海洋生态保护战略
严格执行海洋功能区划制度,集约高效利用资源,实行海陆环境同治,推进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促进蓝色经济可持续发展。
1.海岸带集约利用和岛屿保护。一是探索完善海岸带综合管理体制,实行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推进海岸带资源资产化管理,提高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和效益。修编和完善海洋功能区划,实行动态管理和定期评估,明确重点保护区、控制开发区和集约开发区,加强重点港口岸线、旅游岸线、养殖岸线监管和保护。二是保护和恢复滩涂湿地,鼓励发展滩涂生态涵养技术,退养还滩,封滩育草。三是岛屿开发与保护。贯彻落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制定全市海岛开发保护管理办法。开展海岛状况、海洋环境及生态系统调查,制定海岛分类开发与保护规划,促进海岛永续发展。开展无居民海岛的调查、规划、开发和保护示范工作。
2.海洋生物资源恢复保护。一是保护修复渔业资源。严格禁渔区和禁渔期管理,有效控制、压减沿岸水域和近海捕捞强度。加强人海河口、海湾等重点渔场繁育区保护。定期进行生态容量评价和环境适宜性研究,逐步恢复海区原有生态系统。二是推广生态养殖。加强养殖海域生态系统研究,制定生态养殖规划,注重调整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三是保护珍稀和濒危物种。加强海洋与渔业保护区建设,规划建设一批海洋特别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3.海洋污染和灾害防治。一是严控陆源污染物排海。实施国家 《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落实排海污染物浓度与总量双控制度,加强重点河口、海湾、海域和重点园区、企业的监管,整治或关闭污染严重的入海排污口。二是加强海上污染源管理。提高船舶和港口防污设备配备率,港区和中心渔港、一级渔港配套建设油污水处理站和垃圾处理设施。三是健全海洋环境监测系统。建立完善覆盖全市海域的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对入排污口、海上倾倒区、海湾、河口、海洋功能区、海水浴场、流动污染源和涉海工程项目等进行全面监测。培训海洋监测专业人员,提高调查、监测能力。四是加强海洋灾害防治。高度重视海洋安全,建立健全赤潮、风暴潮、海岸侵蚀、海水入侵、海冰、溢油等海洋灾害应急机制。重点加强海洋观测台站、地波雷达监测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海陆空一体、多部门联合的灾前预报、灾情评估和灾后救助的防灾减灾应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