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诗社”考论
2013-04-11胡媚媚
胡媚媚
(浙江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8)
“城南诗社”又称“葑南诗课”,是指清代康熙年间(1661—1772)沈德潜参加过的一个诗歌社团。与杭州西湖地区相似,苏州也是清代结社的一个中心,而“城南诗社”可谓太湖地区诗社的代表。该诗社影响广泛,这与其创始人沈德潜的显著诗名也有一定关系。沈德潜(1671—1769),字确士,号归愚,江苏长洲(今苏州)人。乾隆元年(1736)荐举博学鸿词科,乾隆四年(1739)进士。曾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著有《沈归愚诗文全集》,选有《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清诗别裁集》等。目前,学界对这个诗社的研究不多,通常只在研究沈德潜诗学思想的同时提及此社,比如王玉媛的《清代格调派研究》将它作为格调派的雏形来叙述。[1]而“城南诗社”的起止时间、主要成员和创作倾向等,都有待深入研究。对此,笔者拟对该诗社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全面的论述。
一、“城南诗社”的起止时间
关于“城南诗社”的创立时间,沈德潜《沈归愚自订年谱》有明确记载:“(康熙)四十六年丁亥,年三十五,予与张子岳未、徐子龙友、陈子匡九睿思、张子永夫裼祚结‘城南诗社’。每课五题:古体五言、七言各一;律体五言、七言各一;绝句一,或五言或七言。面成一诗,余俱补成。一月一举。社中序齿批阅。”[2]另外,沈德潜所作《徐龙友遗诗序》云:“余年二十三,与徐子龙友定交;又十有二年,共结‘城南诗社’;又十有七年,龙友殁于广南学使者署;又二十年至今,始得序其遗诗。”[3]556由此可知,沈德潜于三十五岁即康熙四十六年丁亥(1707)结此诗社。
关于“城南诗社”的终止时间,《徐龙友遗诗序》曾云:“凡三四年无间,后各以事牵,乃散去。”[3]556由于诗社成员各有事务缠身,在康熙四十九年(1710)至康熙五十年辛卯(1711)之间开始衰落。但诗社活动并非就此终止,在康熙五十五年(1716)仍有唱和,详见下文。
二、“城南诗社”的主要成员
《沈归愚自订年谱》提到诗社的成员有沈德潜、张景崧(岳未其字)、徐夔(龙友其字)、陈睿思(匡九其字,一字有九)、张裼祚(其字永夫)五人。张景崧,江苏吴县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官河北乐亭知县,著有《锻亭诗稿》,以诗呈王士祯,王士祯比之于韩门张籍。徐夔,江苏长洲人,廪生,著有《西堂集》《凌雪轩诗钞》,诗集中与张锡祚唱和颇多。陈睿思,康熙四十一年(1702)举人。张裼祚,江苏吴县人,著有《啖蔗轩诗》《锄茅遗稿》,康熙三十七年(1698)从叶燮学诗。沈德潜和张景崧也都是叶燮弟子。
而在《徐龙友遗诗序》中成员有所增加:“方其结诗社于城南也,龙友始其事,入社者张子岳未、永夫,顾子嗣宗,陈子有九,吴子蕴山,尤子少逸,丁子树芳,余亦追随其后,月一举。”[3]556社员增加了顾绍敏、吴蕴山、尤少逸、丁树芳四人。徐夔为“城南诗社”的创始人无疑。
此外,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二十九记载:“张进,字翼庭,江南吴县人。乾隆壬戌(1742)进士,官翰林院庶吉士,著有《绿野园诗》。予与徐子龙友诸人结‘葑南诗课’,翼庭与焉。许其清不染尘。选贡入都后,规模台阁体,不复唱渭城矣。今所录者,皆结诗课时作。”[4]1208可见,张进也是“葑南诗课”的成员之一。
根据彭启丰《芝庭续稿自序》所载:“予少好为诗。自为诸生,即入‘城南诗社’,与沈归愚先生及徐龙友、陆学起诸子比切宫商、寄傲风月,诚乐之。”[5]“城南诗社”的成员还应增补彭启丰和陆苍培二人。又,彭启丰之子彭绍升《二林居集》卷十八《书诸名公事状后二则》云:“府君……年十六,补诸生。十九,侍讲公即世。二十一,娶宋夫人。治举业。暇好为诗,从‘城南诗社’沈确士、徐龙友、陆学起诸耆宿切劘讲习,作述怀诗,慨然以复古为己任。雍正四年,举乡试。明年,会试第一。时年二十七矣。殿试卷列第三,世宗亲擢第一,授翰林院修撰。”[6]其可相互证明。沈德潜的《归愚诗钞》亦有诗歌记录与彭启丰的交游,如卷六《过海淀,访彭芝庭宫允,即送之江右》[7]等,他还为彭启丰作《使滇集序》[3]555。彭启丰(1701—1804),彭定求之孙,康熙五十五年(1716)补为诸生,雍正五年(1727)状元,著有《芝庭诗文稿》等。彭启丰自为诸生便入“城南诗社”,可见该诗社在康熙五十五年(1716)仍有活动,但应该没有每月一举如此频繁。陆苍培,与彭启丰友善,著有《蓬蔂集》《玉圃诗稿》等。
综上所述,“城南诗社”目前所知的成员有徐夔、沈德潜、张景崧、张裼祚、顾绍敏、陈睿思、吴蕴山、尤少逸、丁树芳、张进、彭启丰、陆苍培等计十二人。
三、“城南诗社”的创作倾向
沈德潜《清诗别裁集》收录了部分成员的诗歌,其中顾绍敏19首、张裼祚15首、徐夔9首、张景崧5 首、陈睿思3首、张进3首、陆苍培2首等。
《清诗别裁集》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刻成,沈德潜晚年的诗学思想可能与其结社时有所不同,但“温柔敦厚”的诗论和尊唐倾向早已形成,因此《清诗别裁集》的选定标准和审美取向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需要注意的是,《清诗别裁集》所收“城南诗社”成员的诗歌未必是结社期间的作品,虽不能以此概括各个成员的个人风格,但在分析和判定的基础上,能够基本了解其创作和心态,甚至能观察到其诗风的转变和发展。
《清诗别裁集》所收张进的诗歌都是结社时所作,深得沈德潜赞许,也能代表张进早期的诗风。如以下三首:
出谷山路转,松深余落晖。隔林闻语响,始知人采薇。归鸟引前路,涧花点客衣。倚筇憩梵宇,钟鸣自掩扉。(《由空谷至中峰》)
客居常苦寒,况复积深雪。夜明山鸟惊,清响寒柯折。遥知池上园,虚白人踪绝。(《雪中忆家园池上草堂》)
意气偶然激,成名竟杀身。空山余落日,古木出青磷。地近要离墓,云连胥水滨。匹夫能就义,嗟尔附炎人。(《五人墓》)[4]1208-1209
张进五言诗歌有王维山水诗的清空之气,诗中意象空静且不染纤尘,山水之乐中隐藏着寂寞之感,与其进入仕途之后的馆阁诗风迥异。
徐夔作为“城南诗社”的发起人,其诗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王玉媛的博士论文说道:“可惜,徐夔去世较早,诗集遗失。《清诗别裁集》收其诗9首。因此,他虽为格调派前期代表之一,却因资料缺乏,无从研究。”[1]82此处有明显的错误,浙江图书馆和苏州图书馆等地均藏有徐夔的诗集《凌雪轩诗》①徐夔:《凌雪轩诗》,清乾隆间刻本。。徐夔诗集中有许多诗歌是和社员交往的作品,如《宿永夫山斋》《移居赠永夫》《得嗣宗书》《坐雨怀永夫》《书翼庭绿野园诗稿后》等等。《凌雪轩诗》卷四《岁暮书怀五首》其四曰:“平生同学者,相知四五人。各各天一涯,落落星当晨。痴顾去长沙(嗣宗),瘦沈京江津(确士)。仲子得一官,设教西河滨(匡九)。昔如駏与蛩,今若越与秦。所忧学殖荒,非为风雨亲。不见云中雁,哀鸣求其群。”该诗集诗歌按体裁分类,再编年排序。《岁暮书怀五首》应作于乾隆五十二年(1713)暮春之后,此正是“城南诗社”衰落之时。“各各天一涯”等诗句也印证了沈德潜序中所谓“各以事牵”之说。徐夔初学韩愈,后学李商隐,与沈德潜颇多唱和,诗派相近。
尽管《沈归愚自订年谱》提到各个社员诗风不同,但仍然具有共同的时代背景。沈德潜《归愚诗钞》所收诗歌有一部分是与社员的唱和诗作,但无法判断是否为“城南诗社”结社时所作。观察沈德潜早期的诗学思想,可以发现,他比较支持诗歌的复古,当然是指对唐诗神韵的回归。沈德潜赞赏明代“前、后七子”所提倡的“格调”说,主张模拟汉魏盛唐的诗歌。《清诗别裁集》凡例曰:“愚未尝贬斥宋诗,而趣向旧在唐诗。”[4]2可见,其厚唐薄宋的倾向十分明显。诗社其他成员的诗作,也较为注重诗歌的情韵,较多模仿唐代诗人的风格。沈德潜早年的境遇不佳,但其诗歌保持中正平和的风貌,秉承“温柔敦厚”之旨,这与稳定的时代背景也有密切的关系。清初的政治局面给诗人和诗歌带来的强烈冲击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康乾盛世”的文治。虽然沈德潜屡试不中,大器晚成,但对科举功名的热衷一直不减,也不断追求在文学方面的造诣,论诗颇有原则和系统,制定了许多作诗的规则。而“城南诗社”其他成员的声名虽不如沈德潜显赫,但诗风亦如沈德潜风雅正宗,复古倾向较为明显,对唐诗的揣摩和学习毕现于作品之中。
四、“城南诗社”与叶燮
“城南诗社”成员张景崧、张裼祚与沈德潜一样都曾学诗叶燮,因此叶燮的诗论对“城南诗社”的诗学思想和整体创作应当有间接的影响。沈德潜的诗歌理论著作《说诗晬语》对叶燮《原诗》的观点也多有沿袭。
《原诗·内篇(上)》探讨诗歌的源流正变等,《原诗·内篇(下)》探讨诗歌的创作,外篇则是对诗歌的具体评论。《原诗·内篇(上)》曰:“诗必有源流,有本必达末;又有因流而溯源,循末以返本。其学无穷,其理日出。乃知诗之为道,未有一日不相续相禅而息者也。”[8]沈德潜继承叶燮的诗论,说诗也强调因流溯源,其《说诗晬语》云:“学者但知尊唐而不上穷其源,犹望海者指鱼背为海岸,而不自悟其见之小也。今虽不能竟越三唐之格,然必优柔渐渍,仰溯风雅,诗道始尊。”[9]又,《原诗》在论述诗歌正变的同时尊崇“温柔敦厚”,而沈德潜示将诗教作为其论诗之宗旨。“城南诗社”的其他成员虽诗风各异,但诗作也有一定的复古、宗唐的倾向,但其对待唐诗、宋诗的具体态度则不得而知。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张景崧和张裼祚既学诗叶燮,在创作方面必然颇得其诗法,因为这些具体的创作方法比抽象的诗歌理论更容易传授和习得,实用性也更强。
沈德潜和张景崧与王士祯也都有所交往。王士祯为清初文坛盟主,论诗推崇“神韵”,沈德潜的“格调”说吸取并融汇了清初一些学说的长处,也有所摒弃和纠正。总之,“城南诗社”是一个文学性较强的诗歌社团,其社员大多为穷困的儒生,走宦游的道路,在科举之外苦心追求诗歌方面的造诣。同时,“城南诗社”的成员继承了叶燮的一些诗学精神,但摒除叶燮诗论偏激的一面,在模拟和创作中体现了自己具体的规则和方法。
五、释宗渭与“葑南之招”
诗僧释宗渭的诗歌中出现过“葑南之招”之语,那么此“葑南”是否为“葑南诗课”?释宗渭是否参加过“葑南诗课”?很值得考辨。释宗渭是清初江南僧人,字绀池,生卒年不详,著有《芋香诗钞》,与尤侗、尤珍、彭定求、汪立名等都有交游,大致活跃在康熙(1662—1722)、雍正(1723—1735)年间。《清诗别裁集》卷三十二收录其诗9首,与收录的其他诗僧作品数量相比,算是多的。释宗渭诗歌多论禅理。其《芋香诗钞》卷四有《立秋前一日,赴葑南之招,次韵五首》:
芒鞋破夏愧浮生,得向风亭趁晓晴。入社但教机虑尽,溪花山鸟笑相迎。
秋风起处饱湖莼,独羡门庭少杂宾。此日毘耶方杜口,筌蹄不落证三身。
未须逃暑思河朔,静卷湘帘对畹兰。坐久自然除热恼,逆风香送白栴檀。
追凉漫待炎威撤,金井明朝叶坠时。六逸高踪犹未远,碧鲜深处共题诗。
绿满良苗水绕门,平田三径接波痕,扶疏老树浓如画,谁补葑南雨后村。[10]764
其后一题为《是日,复限得“夏”字为韵》:“出门畏炎氛,微雨恰徂夏。主人爱素心,解衣共清暇。取畅不在远,悠然葑南舍。竹翠捎云根,蝉声噪林罅。名理惬许支,新诗拟陶谢。感时盼庭柯,明朝一叶下。会合安可常,良时天时假。余兴待高秋,西山同命驾。”[10]764
仅根据《芋香诗钞》较难判断这些诗的写作时间,而尤珍《沧湄诗钞》有明确的编年,又与释宗渭唱和颇为频繁。《沧湄诗钞》卷二有古体诗《南畇草堂斋集,限“夏”字韵》[11],其后第二题为《南畇斋集分得陶诗,和刘柴桑一首》[11]都明确作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而释宗渭《是日,复限得“夏”字为韵》后第四题为《饭彭太史南畇草堂,历茧园,沧湄诸胜同和陶诗,分得聊句韵》[10]765,由此可推知,《是日,复限得“夏”字为韵》和《南畇草堂斋集,限“夏”字韵》,《饭彭太史南畇草堂,历茧园,沧湄诸胜同和陶诗,分得聊句韵》和《南畇斋集分得陶诗,和刘柴桑一首》分别为同年同次集会所作。因此,《立秋前一日,赴葑南之招,次韵五首》的写作时间应为康熙三十四年(1695)立秋前一日,远在“葑南诗课”结社时间康熙四十六年(1707)之前。所以此“葑南”并非指“葑南诗课”。彭宅草堂在当时实为“葑门第一家”,宅内园池精致、清幽。那么,“葑南之招”指的是南畇草堂的集会无疑。彭定求的南畇草堂和茧园也有诸多集会唱和,在当时应该颇有影响力,是否有固定的社名、集会时间和成员等等还有待考证。总之,释宗渭未无参加“葑南诗课”,并非该诗社成员。
“城南诗社”衰落之后,沈德潜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三月结“北郭诗社”,主持社事。根据沈德潜《归愚诗钞》卷十《北郭诗人歌》[12]可知,主要社员有张畹、张釴、周准、尤怡、毛树杞、洪钧、朱玉蛟、朱受新、陈魁、沈用济和方朝等。而钱仲联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大辞典》根据沈德潜《诗社诸友渐次沦没,不胜盛衰聚散之感,作歌一章柬旧同好》[13]一诗,认为“北郭诗社”的社员为沈德潜、张景崧、冯念祖、徐夔、陈睿思、释岑霁、张裼祚、方还、沈用济、顾绍敏、陈培脉等人,是不准确的。《诗社诸友渐次沦没,不胜盛衰聚散之感,作歌一章柬旧同好》曰:“当年结诗课,素心聚南村。后来联北郭,十子追前民。”感叹的是“城南”和“北郭”两个诗社的衰落,所以诗中提到的包含了两个诗社的社员,其中释岑霁、方还、沈用济、陈培脉等人应为“北郭诗社”社员。此外,《归愚诗钞余集》卷一有《哭周迂村》一诗:“昔年泛西湖,邂逅逢迂村。以诗为针引,道合如弟昆。吟社联北郭,劘刃俱龂龂。”[14]说明周准也是“北郭诗社”的成员。
“北郭诗社”是“城南诗社”的延续,也是沈德潜思想和创作的再发展。通过结社唱和的方式来消磨时间,抒发志向和情感,联络诗友情谊,是苏州诗人的风雅之举。不过,除地域性较强外,“城南诗社”整体风格并不十分突出,也没有总集存留,尽管诗社因沈德潜的诗名而享有盛誉,但是其他诗人大都为布衣且有的英年早逝,在创作方面没有像其他诗社那样形成一定的风格和流派。
清代苏州一带社事繁荣,而“城南诗社”无疑是当时层出不穷的诗社中的典型。“城南诗社”衰落,直至“北郭诗社”兴起,这其中的转化、蜕变,则是诗社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沈德潜对诗社的领导和组织,间接地影响了社员的审美和创作倾向,而“城南诗社”的成员多为沈德潜的挚友,他们的境遇对沈德潜的人生观、诗学观的形成亦有不容小觑的作用。这些无疑都值得我们注意并进行深入研究。
[1]王玉媛.清代格调派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文学院,2011.
[2]沈德潜.沈归愚自订年谱[M]//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91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146.
[3]沈德潜.归愚文钞:卷十二[M]//清代诗文集汇编:第23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4]沈德潜.清诗别裁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84.
[5]彭启丰.芝庭先生集[M]//清代诗文集汇编:第29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526.
[6]彭绍升.二林居集:卷十八[M]//清代诗文集汇编:第39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524.
[7]沈德潜.归愚诗钞:卷六[M]//清代诗文集汇编:第23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89.
[8]叶燮.原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3.
[9]沈德潜.说诗晬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86.
[10]释宗渭.芋香诗钞:卷四[M]//四库未收书辑刊:第八辑第23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764-765.
[11]尤珍.沧湄诗钞:卷二[M]//四库未收书辑刊:第八辑第23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499.
[12]沈德潜.归愚诗钞:卷十[M]//清代诗文集汇编:第23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38.
[13]沈德潜.归愚诗钞:卷九[M]//清代诗文集汇编:第23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89.
[14]沈德潜.归愚诗钞:余集卷一[M]//清代诗文集汇编:第23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