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古城墙的当代保护和修复

2013-04-11朱剑刚宋桂友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古城墙城墙苏州市

朱剑刚,宋桂友,陶 莉

(苏州市职业大学 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

20世纪50年代,城墙作为旧时代的遗存受到新时代、新观念的冲击,同时城墙又失去了冷兵器时代所拥有的防卫功能,反而多有倒塌伤人事故,加上砌筑城墙的城砖、石块和黄土可以作为城市建设的材料,城墙所在空间可以作为建筑用地,因此存在了二千多年的苏州城墙被有组织地拆除。与此同时,以盘门为代表的古城西部的少数古城门、古城墙或因有意留做后世观赏、研究之用,或因有民居环绕,有幸得以保存,并得到局部修缮。至1981年,以修复盘门敌楼工程为标志,苏州城墙在适应经济发展和保护文物古迹的双轨机制下,进入了一个以保护和修复为主的时期。

对苏州城墙的修复和保护存在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古城墙的保护必须严格维持现状,不使其遭受新的破坏,同时必须谨慎对待古城墙的修复,绝不能搞假古董。另一种观点认为,纯粹地保留现状,往往是很难留得住现状的。自然因素的侵蚀、人为因素的破坏,使单纯的保护成为奢望。为杜绝此类对城墙遗址的破坏,应该将古城墙的修复作为保护古城风貌、整合旅游资源的重要举措,在修复的同时充分发挥其作用。可以说,修复是最好的保护。凡此不一而足。

事实上,如何根据苏州城墙的现状施以对症之策,将城墙作为苏州古城文化的载体加以保护,同时还作为资源加以开发利用,这在苏州城墙的保护和修复中早已有不俗的尝试。2012年9月完成的相门、平门、阊门北三段城墙的修复,更为苏州城墙的当代保护和修复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苏州古城墙当代现状及保护修复机制分析

经过半个多世纪人为的拆毁和自然的侵蚀,原本在苏州古城外城河内侧完整的古城墙圈闭早已不复存在,由城墙和内外城河所构成的古城城池系统早已面目全非。苏州城墙现存状况究竟如何,成为有识之士乃至全市人民普遍关心的问题。苏州市职业大学课题组①2008—2010年期间,苏州市职业大学课题组承担了苏州市科技局《苏州市古城墙资源数字化勘察技术应用研究及示范》课题及苏州市文物局《2009苏州古城墙调查》课题,课题主持人吴恩培,课题组成员朱剑刚、陶莉、吴蕴慧、李莹等,课题合作单位苏州市测绘院有限责任公司。承担的苏州市科技局《苏州市古城墙资源数字化勘察技术应用研究及示范》等课题,为苏州城墙现状提供了最新、最准确的数据和资料。

(一)苏州现存古城墙类型的保护和修复分析

根据苏州城墙的现存状态,可将其为分砖石城墙、城墙残余土体、城墙遗址三个大类,每大类再分为若干小类。每个类型的现状和相关数据分述如下:

第一大类:砖石城墙,全长2 072.59米,占古城墙周长的13.63%②本文当代现状中所列城墙数据和现状描述均为2009年实勘资料。。此类可进一步分为较完整的老城墙、在原址上恢复的城墙、有砖石墙体保护但顶部裸露的城墙三个小类:现有较完整老城墙(含旧城墙基础上修复的)共1 249.98米,分布于盘门、胥门、金门及阊门等处;近年于原址上恢复的城墙204.42米,主要是阊门新城楼及城东南“旧城堞影”东西向段③近年修建的“旧城堞影”南北向段,实建于原内城河之内侧,非原址,长81.5米。;有砖石墙体保护,但顶部裸露,多生长树木杂草的不完整城墙,分布于古城西侧的盘门北、新市桥南、姑胥桥北、干将桥北、阊门北等处,长度共为618.19米。砖石城墙是古城墙中境况最稳定的类型,虽然在古城周圈中所占比例仅八分之一略多,但却是苏州城墙最主要的代表者,需要注意的是保护和局部的修缮。

第二大类:城墙残余土体,总长为2 520.34米,占16.58%。城墙残余土体保存较为完好者分布于北园、东园、耦园、苏州大学、桂花公园和南园桥西侧等处,全长2 359.3米,此类土体均位于公园内或有大型企业环绕,因而土体得以基本保全;城墙残余土体受侵扰比较大的,主要位于禹川里和阊门南北侧,共长161.04米,主要问题是民居杂陈,有平毁城基建筑住房等现象。城墙残余土体虽然已经不再具备城墙的外形,却仍保留有城墙的基本骨架,为日后城墙的逐步恢复留下了根基,也为城墙研究留下了鲜活的素材。城墙残余墙体需要进行有效的保护,受侵扰较明显的城墙土体尤其要加以重点关注。

第三大类:城墙遗址,总长10 611.38米,占69.79%,目前已成为绿地、道路、建筑及规划在建区的城墙遗址。环古城河风貌带古城一侧的绿地是城墙遗址中长度较大的一个类型,分布于环古城河内侧近20处地段,全长4 054.93米,占26.67%;古城墙位置上现为桥梁和道路的总长1 005.85米,占6.62%,其中平四路所占长度超过一半;建筑是占据城墙位置比例最大的一个类型,总长4 639.26米,占30.51%;近年正在规划中的建造区域,如阊门北码头、原江苏省第三监狱和原振亚丝织厂等处,总长911.34米,占5.99%。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城墙遗址一类虽然已无城墙外形和土体骨架,但从城墙保护和恢复的角度来看,还可作进一步的区分。首先是绿地,具有空间的独立与完整性,除地表文物特征缺损外,与城墙土体并无二致——这同样可以看成是城墙恢复的根基所在;其次是建筑,以北园和东园段为代表,原先占据城墙位置的大型单位基本以传统企业为主,其中不乏在经济转型中需加以改造的企业,原振亚丝织厂即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抓住这些企业转型置换的时机,可以说是苏州城墙恢复的胜负手之所在;而此类中最难于进行城墙恢复改造的,是近年于城墙遗址上新建的以住宅为代表的建筑群。

(二)苏州古城墙区段的保护和修复分析

苏州古城河内侧,原为圈闭的苏州古城墙所在。现古城河和古城墙已为沟通古城内外的桥梁所穿越和分割,形成了若干空间区段。各区段现状特征不同,保护修复的应对也不一样。

1.盘门段:本段东起蟠龙桥,往西折向北,止于新市桥,长度为954米。本段城墙是苏州古城墙中现存砖石城墙最完整的一段,也是砖石城墙或城墙残余土体基本连续的唯一一段,城墙遗存率④城墙遗存率为现存古城墙的砖石城墙、城墙残余墙体与该区域原有古城墙的长度比。超过95%。从蟠龙桥至盘门瓮城为1983年新修的砖石城墙,约294米;盘门瓮城及往西至西南拐角处以原有砖石城墙为主,长263米,从西南拐角处折北的一段古城墙遗址土体残余,约353米。20世纪50年代苏州城墙拆毁时,盘门及其瓮城、水城门被有意识地保留,均是苏州古城墙历史原物。

2.胥门段:本段南起新市桥,北至姑胥桥,长度为1 088米。20世纪50年代苏州拆毁城墙时,因此段城墙地处僻远,更因周边棚户杂居,得以意外保存,成为苏州现存古城墙中基本保存原貌的最古老的一段城墙,其年代可以追溯到明、清甚至宋、元时代。此段城墙为砖石城墙,约445米,城墙遗存率为41%。20世纪末,胥门地区经综合整治,拆迁混杂民居,修建瓮城遗迹和伍子胥纪念园,并修复反映苏州水城特征的接官厅,可谓一个成功的例子。

3.金门段:本段南起姑胥桥,北至金门,总长度为1 360米。其中:金门为砖石城墙,长约88米;有砖石保护的城墙土体约251米,位于姑胥桥北和干将桥北。由于历史的原因,此段建筑比例较高,为苏州古西侧城墙体留存比例最低的区域,城墙遗存率仅为25%。

4.阊门段:本段南起南星桥北专诸巷,北至惠济桥,长度为1 287米,是现有苏州城墙遗址上未经改造的住宅区最为混杂的一段,现有城墙遗址也最为零散。此段区域的城墙遗存率为41%,现有恢复的阊门段砖石城墙约223米,另有不相连接的残余孤立的土体城墙共六段,约307米,其中在阊门南侧有两段,阊门北侧有四段。阊门南段的两段城墙土体位于专诸巷西侧,土体残破严重,城墙土体受侵扰明显,亟待保护;阊门北段城墙的西侧已于2012年9月修复完成,东侧的修复和所在区域的综合改造正在规划进行之中。

5.平门段:本段西起惠济桥,经平四路过平门桥,东至齐门桥,长度为2 170米。本段地面上原有的城墙墙体和土体均已不存。现平四路、平齐路均为在城墙原有遗址上修建而成,但又与城墙遗址并不完全重叠。且平四路、平齐路现已成为连通古城区北部与西部的主要交通路段之一。平门桥附近平四路北侧新修有高出路面约1米的墙体,在城河一侧观之大致可见城墙模样,属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此段因位于苏州北大门——火车站的对景之处,恢复城墙、打造苏州古城形象的意义相当大。2012年9月平门段城墙的修复工程完成。

6.北园段:本段西起齐门桥,经北园水厂由东折往南,到娄门桥止,长度为1 829米。本段保留有较为完整的原始城墙土体部分,长度约624米,城墙遗存率为34%。原始城墙土体保存完好,树木生长茂盛,对于城墙土体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此段城址有大型企业拱卫,受人为影响较小,可以列为城墙土体自然保护的实例。如若北园水厂地块进行置换开发,则必须同步提出此段古城墙遗址的保护和修复规划,同时配套相应的保护措施。主要包括:一是规划中留出由外城河—古城墙土体—内城河—内城河两侧公共道路构成的城池系统空间,不得为新开发的单位所占据;二是在施工时必须严格设置封闭围挡,以免破坏现有城墙土体的一草一木;三是建议本段以城墙残余墙体保护为主,城墙修复当慎之又慎。

7.东园段:本段北起娄门桥,南至相门桥,长度为1 664米。现已无砖石城墙,在娄门桥南的东园内尚保存有一段较为完整的城墙土体,长约815米,此段城墙土体也是现存的土体中最长的一段,城墙遗存率为49%。此段含原振亚丝织厂及原江苏省第三监狱所在地块,正当重新建设规划之时,受各方关注,对城墙恢复影响深远。2012年,相门段城墙修复工程完成。

8.葑门段:本段北起相门桥,南至竹辉桥,长度为1 838.3米。属苏州古城墙东侧中南段,遗址内已无砖石城墙,仅存三段城墙遗址土体,共约296米,城墙遗存率为16%。葑门桥南段,原城墙经由长岛区域向南延伸,后因将葑门北侧外城河与现竹辉桥南侧内城河由新开河道连接成河运通道,城墙与城河系统原貌尽失,这里至古城东南角区段是苏州城池系统改变最大的区域。

9.南园段:本段北起竹辉桥,往南至古城东南角处折向西拐,至南园桥,长度为1 183米。古城东南角原内城河内侧位置,由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2002—2004年)新建约201米的景观城墙及门楼,成为环古城风貌的一处重要景点。在桂花公园南侧有较长的一段东西向城墙土体遗存,约537米,但土体高度较低。此段城墙遗存率为62%。

10.人民桥段:本段东起南园桥,西至蟠龙桥,长度为1 623米。现已无砖石城墙,但尚存两段较低的城墙遗址土体,共计约488米。城墙遗存率为30%。

二、苏州城墙当代保护

(一)古城保护得到各方的关注肯定

“文革”结束以后,人们痛定思痛,历史重新被认识,文化重新受到尊重。人们对保护城市遗产也有了全新的认识。苏州市委、市政府在“文革”结束后不久就开始着手清理和修缮古建文物,盘门水陆城门也列入了名单。同时,江南一批有识之士,不约而同地呼吁抢救历史文化古城及其遗产。1981年1月,吴亮平、匡亚明来苏州调查研究,同年11月吴亮平上书党中央,请求中央关心和重视苏州古城的保护问题,邓小平、陈云、胡耀邦等领导同志对吴亮平的信件和调查材料都作了肯定的批示,要求“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保护”(邓小平批示)。随即,1981年11月30日《文汇报》发表了吴黎平(即吴亮平)、匡亚明的署名文章:《古老美丽的苏州园林名胜亟待抢救》。1982年5月国务院对保护苏州古城风貌和今后建设方针下达了复函。1984年、1985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谷牧、万里又几次批示“要把苏州这座世界上少有的、极富特色的历史文化古城规划好、保护好、建设好”(万里批示)。1986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了“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二)地方法规使古城墙保护有法可依

1987年2月26日,苏州市城市建设规划局向市建委报批《苏州市古城墙保护规划》。1987年4月4日,古城墙规划项目审议会形成了《专家组对古城墙保护规划的评议意见》。1987年4月11日,苏州市建委主任办公会议讨论了古城墙保护规划方案,并经专家组进行了评议①1987年4月11日,《苏州市建委主任纪要》(1987年第2期),现藏于苏州市城乡建设档案馆。。评议列举了当时苏州古城墙及文物古迹分布状况,明确了古城墙保护规划的指导思想是“落实总体规划精神,保护、开发、利用古城墙,在现有条件下,逐步恢复”。并进一步提出了按《姑苏繁华图》规划盘门景区、南园公园、东园、北大门景区、阊门商业服务中心五大区域的具体设想,提出对遗址实行建筑高度、密度控制,加强绿化、丰富景观的要求,以及为了实施规划,综合考虑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的五点建议。1987年4月15日,苏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向苏州市政府提交了《苏州市古城墙保护规划》的请示,后由市政府颁布实施。可以说,《苏州市古城墙保护规划》的出台使苏州古城墙保护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002年9月,《苏州古建筑保护条例》正式公布,明确把古城墙保护列入其中。同年12月,苏州市规划局又编制了《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明确提出要在保护这些现存城门、城墙及遗迹的同时,对其余城墙遗址逐步加以整治,拆除在城基上的违章建筑,建设环古城风貌保护带,有条件的地方适当恢复一些城墙、城门,复原苏州古城昔日的神韵。此条例和规划的出台,为古城墙在内的苏州古城整体风貌的保护提供了法规的支撑。

(三)探索古城墙保护的不同模式

盘门的保护和修复,体现了古城墙文物保护与旅游规划共赢的尝试。从1976年至1981年,有关部门对盘门的水陆城门进行了维修加固。1981年5月成立盘门三景名胜区筹建组,有计划地搬迁单位、拆迁民房,按规划实施整修城墙、河岸以及重建城楼、绿化植树等工程项目。1982年,盘门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5月苏州市成立“纪念苏州建城二千五百年筹备委员会”,修复盘门水陆城门为纪念建城二千五百年活动的项目之一。同年在国务院批复的“苏州城市总体规划”中专门辟出盘门文物古迹保护区,面积24.7万平方米。此后经不断建设,盘门的古城门、古桥、古塔已成为苏州古城的主要标志和重要风景区。[1]2006年,盘门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胥门地区的综合整治体现了苏州古城墙保护与街坊改造相结合的突破。1996年苏州市水环境治理指挥部为抗洪防涝,对胥门东、西两侧的百花洲、接官厅地区实施拆迁整治工程。此工程以古城保护为中心,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实行综合整治。工程共迁移安置了277户住户,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建设绿化园地23万平方米,新建了百花洲公园。在胥门的周边还辟出保护空间,保存或移建了“人瑞坊”牌坊残柱、来远桥、胥江水厂水塔及沉淀池等历史遗迹,并通过控制古胥门两侧新建筑高度以达到保护古城门及城墙视觉环境的目的。疏浚整治了吉庆河,新建了五座小桥,使吉庆街一线成为苏州春季桃红柳绿的景观街。在随后的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中,又延续原来的规划思路,在胥门外沿护城河建设了伍子胥纪念园、接官厅及其游船码头、重造了万年桥等景观。通过综合整治,古胥门和周边的古城墙环境被保存,这里已成为苏州一年一度的元宵灯会和旅游节开幕式检阅彩船巡游的首选地。

阊门的修复性保护则体现了古城墙修复与古城整体风貌保护相适应的创造性发展。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是以苏州古城外城河为界面,在河两侧纵深100~150米范围内建设集古城保护、市政交通、生态绿化、景观旅游、防洪排涝为一体的一项综合性基础设施工程。阊门地区的改造是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的重要节点,目标是以《姑苏繁华图》中阊门景象为建设蓝本,通过修复阊门的水陆城门,结合配套设施建设,重现古城风貌。2004年2月中旬,阊门城墙的地基建设启动。2004年6月中旬完成阊门陆城门修复工程主体。至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结束,共新增绿地33万平方米,形成苏州古城名副其实的“绿色项链”,使古城河沿岸成为市民漫步休闲的自然生态圈。

由表1可以看出经过拉底进路高度比设计高出平均0.8 m,49#、4#和14#进路设计出矿量与实际出矿量基本相同,实际生产中没有进行集中拉底,是由于盘区整体高度不等造成的。而25#进路、26#进路29#进路实际出矿量比设计矿量大的多,现场对该处进路拉底高度局部到达了1 m高度,平均拉底高度也达到了0.8 m,底板出现了锚杆,证明已经该处矿体资源回收完全。4#进路正常回采底板就见灰,而6#进路拉底矿石量为700 t,该部分矿可能为1138分段首采分层受当时施工条件影响没有回收干净的残矿。目前,工区采用充填板墙为400 mm厚度板墙,板墙并没有出现开裂现场。图5为进路充填所砌筑的板墙。

三、苏州城墙当代修复

20世纪80年代起,苏州古城墙经历了三次较重要的修复,分别是20世纪80年代盘门修复、21世纪初阊门修复及“旧城堞影”修建、2011—2012年三段城墙修复。前两次可以看成是探索和完善的过程,后者则可以看成是运用和提升的过程。

(一)20世纪80年代盘门城墙的修复

盘门因其“水陆相半,沿洄屈曲”[2]而得名,由水陆两门构成,南北交错并列,总平面呈曲尺形,朝向东偏南10度,是苏州现今唯一保存完整的古水陆城门,也是国内外唯一保留完整的水陆并列的古城门,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价值。

为保护盘门古城墙遗迹,1976年起陆续整修水陆城门;1983年又斥资拆迁近城民居、工厂,修复盘门;东侧城墙三百余米及盘门城楼系1986年9月重建。城楼为二层重檐歇山式,全木结构,楼高10.25米,下部城墙高8.2米,宽10.26米,城墙主要采用收集的旧石料及定制城砖修筑。

盘门的修复是当代苏州古城墙开始全面保护和修复的最初尝试,尤其注重现有文物古迹的保护,并在此基础上按古制修复敌楼等城池体系的构件,同时又充分注重古城墙作为旅游资源的作用,实践保护和利用的有机结合。

(二)21世纪初古城风貌保护工程期间阊门的修复和“旧城堞影”的修建

1. 阊门的修复

阊门,原是苏州八大城门中重要的城门之一,历经战火洗礼,伴随城市兴衰,几经修复。抗战时期,陆城门两侧开辟步行门拱。20世纪50年代,阊门被拆除,至修复前仅存金门、阊门之间10米左右的城墙及“水城门”拱圈基础。

2003年5月,设计部门以苏州文保部门提供的考古资料为依据,借鉴古画和旧时桃花坞木刻年画,以苏州现存的盘门、胥门、金门为实物参照,突出明及清初城门形制,提出修复两重瓮城城墙的方案。2004年,又进一步对原修复方案进行了优化,将水门、瓮城的修复定位为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以保护为主,展示阊门瓮城城墙遗迹景观。新修复的阊门主体高11.6米,长60米,表面由4.5万块仿古城砖和近5 000块石头包裹而成,与残存的阊门古城墙浑然一体。陆城门为三门洞形式,中间门洞宽6米,两侧门洞各宽4米,基本适应现代交通的需要;水城门为单门洞形式,门洞宽8米。阊门城楼外观采用了与盘门城楼一样的建筑形式,为五开间深四进二层歇山式城楼。平面尺寸约9米×16米,楼高约12米。城门外的原瓮城遗迹则开辟成瓮城遗址公园,保留遗迹原貌。整个工程于2006年底全部竣工。

“旧城堞影”位于古城东南角、桂花公园内,与“觅渡览月”景点隔河相望,是环古城风貌景观带四十八景之一,以新建的城墙、城楼为主景,既可作为古城区东南角的界定要素,与盘门城楼遥相呼应,也是觅渡桥地块的竖向构图中心。新建城墙呈L型,南侧东西向段长约150米,建于古城墙原址之上;东侧南北向段长约80米,因原先城河系统改变而向西移址,建于原内城河、今外城河主航道的西侧。东西段城墙根据苏州城墙的传统型制,保留了苏州城墙的主要特征;南北段则根据城河系统的现有格局,增设一水城门。城墙顶宽约9米,底宽约12米,高约9米(含城垛高2.2米)。城楼外观为二层重檐歇山顶建筑。平面尺寸约7米×8.5米,楼高约10米。“旧城堞影”景观于2003年开始设计,2004年建成。

(三)2011—2012年三段城墙修复

2009年以后,受到有关城墙研究课题和政协提案的推动,经苏州市委、市政府、市政协决策,在国内多位知名专家的指导下,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相门、平门、阊门北码头三个区段的保护修复工程顺利实施。

1. 相门段城墙的修建

相门段城墙位于平江历史街区东部,处于苏州古城与苏州工业园区的交通干道连接段。该段城墙南起相门桥北至耦园段,总长度为580米,宽度约50米。其中新建城墙310米,恢复城墙遗址270米。南段建水陆城门及瓮城,城门上建二层歇山城楼,城楼处城墙高9.6米,长31.8米,宽28.4米,城楼总高23.6米。开挖内城河685米,并新建内外城河驳岸、桥梁。

相门段城墙的修建较好地处理了古城风貌保护与城市交通等现代要素之间的关系,城墙、城楼、水陆城门以及新恢复的内城河等继承了老相门城墙的基本风格,北移的城门轴心以及城楼体量与南侧的相门桥空间关系和谐,景观关系相得益彰。同时,相门段城墙周边的停车场、东园入口游客中心等配套设施,可以将平江路特色街区、耦园、东园等资源有效地串连起来,配合中张家河的恢复,从而以古城东北部的水城特色旅游为支点,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2. 平门段城墙的修建

平门段城墙是火车站南广场的重要对景和环古城风貌保护带的重要节点。该段城墙定位为彰显苏州古城特色的重要景观,它的修复既要体现古城风貌,又要能为市民提供新的游览、休闲、观光场所,更好地展现火车站地区北大门的窗口形象。该工程结合平四路现有的环古城绿化景观带,采取虚实结合的方式,在火车站南北中轴线南端建仿古城楼,在第二马面以西新建城墙346米,以东保留挡土城墙266米,修复驳岸约350米,沿河设置浮动游船码头,并在周边扩建绿化景观。

3. 阊门北段城墙的修复

阊门北段城墙是在2006年完成的阊门修复基础上的扩展,注重在原遗址基础上修复和新建,力求与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整治有机融合,尽可能与周围明清控制保护建筑融为一体,促进特色旅游片区的打造。该段城墙整体长度为465米,其中新建部分总长109.52米,修复部分总长355.48米。该城墙在组织施工过程中,针对四处古城墙遗址,文物专家和设计单位现场调整规划、制定设计方案,使修复址线与古城墙遗址高度吻合。

阊门北段城墙的修复充分尊重了多位文物保护专家的意见,经过周密详尽的设计和论证,尽可能按文物建筑修复的标准,依“原材料、原工艺、原样式、原结构和原环境”的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修复后的阊门北段城墙风格古朴,与明清城制的阊门城门及阊门南段的古城墙浑然一体,是苏州城墙修复中的又一力作。

[1] 张勇坚.苏州城墙:残断的颈环[J].档案与建设,2000(10):17-19.

[2] 陆广微.吴地记[M].曹林娣,校注.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20.

[3] 吴恩培,朱剑刚,陶莉.苏州城墙当适时、逐步、分段恢复修建[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27(2):69-78.

[4] 朱剑刚.平遥古城与苏州古城保护发展之对比分析[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26(2):36-41.

[5] 罗哲文.《苏州城墙》序一[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29(5):2.

[6] 阮仪三.《苏州城墙》序二[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29(5):3-4.

[7] 吴恩培.苏州城墙春秋时建、战国时重修文献考释[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29(5):5-12,84.

[8] 徐静.苏州胥门与伍子胥[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29(5):13.

猜你喜欢

古城墙城墙苏州市
苏州市 多措并举提升全民安全意识
苏州市坚持“三聚焦” 为民服务办实事
浅析古城墙的历史价值及保护原则
女真人修筑的城墙
残破的城墙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的实践与思考
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在晋阳古城墙遗址勘测中的应用研究
650岁的南京城墙申遗进行中
平遥古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