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城墙》序
2013-04-11蒋宏坤
蒋宏坤
(中共苏州市委,江苏 苏州 215004)
古城(习称为“城池”)是苏州文化的灵魂和沧桑巨变的历史见证。苏州古城始建于公元前514年,至今已有二千五百余年的历史。据文献记载,春秋吴王阖闾时期,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吴越春秋》卷四)。这座古城,在文献中又被称为“吴大城”(《越绝书》卷二)、“阖闾城”(张守节《史记正义》)。隋开皇九年(589),吴地始称为“苏州”。自此以后,古城就被称为“苏州古城”了。
襟星月而披风雨,控吴越以立东南。古代苏州的城池,既是古城的地理界域,也是最重要的安全屏障。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古城城墙屡毁屡建、屡建屡毁。然而,即使城墙颓为泥土,其遗址也固执地守望着古城,以致城址未变,牵延至今。以今城址与近千年前的南宋《平江图》对照,古城的总体框架、城墙位置和“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式格局竟基本相符,即使在世界范围内来看,也堪属罕见。借诗文而傲古今,铭盛衰以鉴历史。古城城墙围起了古城,古城的巷闾坊间则涵养了古城的文化。散布在古城中的亭池楼馆、古桥古塔,展示了古城文化品格,也展示着古城连绵不断的历史。古城的文化,不仅于此,它还表现在诸如戏曲、文学、绘画、建筑、园林、城市规划、手工工艺等各个文化层面,构成了古城广泛的社会影响。早在南宋范成大撰著的《吴郡志》中,就已有了“天上天堂,地下苏杭”的记载。其后,当文人的书面语一变为世俗社会“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民谚时,苏州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了扩展。
前人的荜路蓝缕、沐风栉雨,终以苏州成为1982年国务院公布的首批24个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而划上了历史的句号。现在,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传承,将古城保护、发展的重任交与了今人手中。保护和发展,是个值得永远研究的课题。不保护,我们就抹去了昨天;不发展,我们就没有了明天。
邓小平同志1983年视察苏州时就早已谆谆教诲我们:“要保护好这座古城,不要破坏古城风貌,否则它的优势也就消失了。”苏州籍的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是苏州古城保护的第一位建言人,早在1951年就向苏州市政府提出了保护古城的建议。国务院于1986年和2000年两次批复苏州城市总体规划,明确:“苏州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要全面保护古城风貌”。1986年10月,苏州市隆重举行纪念苏州建城二千五百年大会,展开了古城保护和发展的新探索、新实践。2002年,苏州市决定“把苏州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作为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2004年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在苏州举行,古城保护和“申遗”迈出了坚定的步伐,苏州古城被列入中国申报世遗预备项目名单。
古城保护和“申遗”是一项系统工程,古城墙的保护和恢复是重要内容。作为苏州古城二千五百多年历史文明的重要象征,古城墙具有极高的文化和学术价值。由于历史原因,自20世纪50年代城墙大部被拆毁后,苏州就成为一座没有完整城墙环绕的古城。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专家和建设者的探索、实践下,苏州城墙的复建工作,一直不间断地进行着。如20世纪80年代的盘门东段城墙的修复,本世纪初的阊门城楼及南园段城墙的修复等,得到了专家和广大市民的好评。
2011年苏州“两会”期间,市政协委员递交了关于保护及重点修复苏州古城墙的提案。市委、市政府积极顺应民意,立即作出决策,拉开了苏州古城墙分段试点复建工程的序幕。经过广大专家和建设者的共同努力,目前相门段、平门段、阊门北码头段等三个区段复建工程已全面竣工。这次,苏州古城墙分段试点复建工程是半个多世纪以来规模最大、投资最多、影响最广的古城墙修复工程,标志着苏州古城保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最近,苏州古城区的沧浪、平江、金阊三区合并为“姑苏区”,并建立了“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为苏州古城墙的保护和恢复提供新的契机,必将推动苏州古城保护和发展再上新的台阶。
这次,苏州市职业大学吴文化研究所在吴恩培教授主持下,联合苏州市档案馆、苏州市园林设计院,共同编撰《苏州城墙》一书,对苏州城墙的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进行描述、梳理,对苏州城墙的近代变迁、当代现状、保护及修复过程进行了客观的记录和评述。全书涉猎历史、文化、考古、建筑、方志、档案、测绘等诸多研究领域,也汇集了对苏州城墙的调查研究、科学勘测报告等科研成果及相关图片。这是迄今为止有关苏州古城墙全景式汇编的一部著作,是我市加强古城研究的非常好的开端,也是我市三区合并为姑苏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后的一个重要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中国著名古建筑专家、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原中国文物研究所所长罗哲文先生,上海同济大学著名文物保护专家阮仪三教授,都在为《苏州城墙》一书所作的序中表达了对苏州城墙修复的欣喜和希望。借此机会,向所有关心苏州古城保护和发展的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
有感于斯,写了上面的话,以为序,并祝《苏州城墙》早日出版、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