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两型城镇化——以湖南娄底为例
2013-04-11黄永香
黄永香
(湖南娄底行政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一、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
根据现代产业经济学理论,现代产业是相对于传统产业而言的,两者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生产什么和如何生产两个方面,即生产中有没有利用当代先进科技成果、生产出的产品是否满足当前市场需求、产业发展是否体现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具体而言,现代产业主要由三个鲜明的元素构成:一是符合当代社会需求;二是融会当代科技成果;三是代表未来发展趋势。简单而言,即具有现代元素较为显著的产业构成。
现代产业体系由两大类产业组成:一是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具有科技含量高、生产率上升快、需求收入弹性大、资源耗用少等特征,是未来产业竞争的制高点;二是经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的传统产业。因此,现代产业体系与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并不冲突,经过技术改造和升级,能够不断创造新的竞争优势的传统产业也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产业体系,是在产业创新的推动下,由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互相融合、协调发展的系统,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产业载体[1],其特点包括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及可持续性。
二、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必要性
经过多年的努力,娄底市已初步形成门类较为齐全、部分领域优势相对明显的产业基础,但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依赖程度高、自主创新能力弱、行业技术水平低、领军企业和名牌产品少等问题仍是制约其现代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症结所在。因此,加快建立既符合产业演进规律,又体现娄底市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是优化自身产业结构、增强内生动力、提升区域竞争实力、推进两型城镇化的必然选择。
1、从竞争趋势看,要实现同频共振,就必须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指出,竞争优势是一国财富的源泉。竞争优势从何而来,该怎样获取?唯有产业建设才可以创造真正的财富,竞争优势来源于最根本的创新,同时与整个产业价值体系密不可分。2007 年,发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影响之深出乎意料,特别是为以虚拟经济为代表的金融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各国都开始高度重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平衡问题。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产业平衡问题,给以实体经济和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新一轮的激烈竞争,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既需在传统经济领域明哲保身、又须在新领域谋求更大发展空间的双重压力。
最为突出的表现为目前发达国家为积极争夺全球新一轮竞争的战略影响力,竞相通过技术创新,创造新的产业和需求,引领产业结构向技术知识、服务密集的方向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引擎,抢占经济竞争的制高点。例如美国奥巴马政府十分强调新能源、干细胞、航天航空、宽带网络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发展;日本将经济发展重点放在商业航天市场、信息技术应用、新型汽车、低碳产业、医疗与护理、新能源(太阳能)等新兴行业;英国为了应对持续的经济衰退,启动了一项批量生产电动车、混合燃料车的“绿色振兴计划”;德国政府批准了总额为5 亿欧元的电动汽车研发计划预算;韩国制定《新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战略》,将绿色技术、尖端产业融合、高附加值服务等三大领域共17 项新兴产业确定为新增长动力[2]。
我国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2010 年9 月8 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从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出发,现阶段选择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七个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重点领域集中力量加快推进。
就湖南省来说,2010 年8 月31 日,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湖南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划纲要》,相关的各专项规划也一并颁布,标志着湖南省发展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正式启动,并确立了大力实施“753”战略,即:优先发展7 大重点产业(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生物、新能源、信息和节能环保);实施5 大基础工程(新兴产业集聚工程、优势企业培育工程、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名牌产品创建工程、人才资源开发工程);打造3 大支撑平台(技术创新平台、投融资服务平台、共性技术服务平台)。长株潭地区作为全省经济的核心增长极,特别是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抢先发展和长远发展上更具优势。全省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中,55 个规划园区有一半位于长株潭,40%的项目也都落在长株潭范围内。而部分产业则高度集中甚至全部落于长株潭地区,如航空航天产业(先进装备制造)、文化创意产业等。岳阳市积极探索“低碳化、市场化、生态化、高效化”的发展模式,着力把临港新区打造成岳阳乃至湖南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示范区,仅2009 年上半年签约的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项目就有31 个,占全部签约项目的37.4%,同比增加14 个,新兴产业势头看好。近年来,益阳一直着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2008 年出台了《建设绿色益阳行动纲要》,将建设绿色益阳定位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后发赶超的重大战略。省内其他各市州也正在全力谋划和抢占新兴产业发展的机遇。在百舸争流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中,娄底市只有加快构建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充分发挥产业支撑经济发展的核心作用,才能有效应对当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才能确保在未来竞争中不掉队、不落伍。
2、从经济实力看,要实现加速赶超,就必须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纵向来看,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娄底市各方面均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特别是在经济实力上,为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但从横向来看,与其他地区的差距仍不容忽视。与全省整体情况相比,“十一五”期间,娄底经济增速年均达13.1%,高于改革开放以来任何一个“五年”计划,但低于同期全省平均水平0.9 个百分点。2010 年娄底人均GDP 比全国人均水平低11766 元,比全省低5816 元。2010 年娄底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6%、16%、10.6%,与省内发达市州和周边市州相比,2010 年,长沙市GDP 高达4547.06 亿元,增长15.5%,总量是娄底的6.68 倍,增速高于娄底1 个百分点;株洲市达1274.8 亿元,是娄底的1.87 倍,增长15.2%,比娄底高0.7 个百分点;湘潭市达894.01 亿元,是娄底的1.3 倍,增长15.2%,比娄底高0.7 个百分点。与娄底发展水平相当的市州相比,2010 年,益阳市GDP 超过了娄底,达712.27 亿元;怀化市GDP 也达674.92 亿元,仅比娄底少5.8 亿元;邵阳市GDP 达730.33 亿元,比娄底多49.61 亿元;永州GDP 达767.01亿元,比娄底多86.29 亿元。在你追我赶、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竞争态势面前,要实现娄底的加速赶超,从根本上讲就必须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完善产业分工,优化产业结构,为经济社会发展上台阶、上水平提供坚实支撑。
3、从产业结构看,要实现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娄底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因矿建企”、“因企设市”的历史渊源极深,形成了以冶金、能源、建材、有色、化工、机械等能源、原材料为主体的重型工业结构,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比重达到95%,煤炭、电力、冶金、有色、建材等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产业约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5%以上,占全市GDP 的38%。并且产业层次低、企业规模小,产业链条较短。这种严重依赖少数行业和少数企业的单一支柱型产业结构,很容易给经济发展带来大的波动,不利于经济的平稳发展。2008 年开始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娄底经济影响之快、之深、之久,史无前例,也超乎预期,就足以证明这一点。金融危机中,娄底首当其冲受影响最大的,正是钢铁、煤炭、冶金、化工、电力、水泥等主导产业。而产业结构相对合理的长株潭地区和益阳、常德等兄弟市州受影响的程度相对轻微得多。因此,要想增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单一的产业结构,努力形成多元产业支柱。
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也要求娄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结构。2010 年全市实现人均GDP 19300 元,综合判断目前娄底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级阶段,与全国、全省平均尚有较大差距。从产业结构来看,工业增加值超过农业的时期,全国是在1970 年,湖南在1993 年,而娄底却在2001 年,分别落后于全国和湖南31年和8 年;从就业结构来看,非农就业比重突破50%的时期,全国是在1997 年,湖南在2005 年,而娄底在2008 年,分别落后于全国和湖南9 年和3 年。要转变当前这种单一的低层次产业发展模式,就必须从产业结构内部出发,优化三大产业的占比,优化各产业间的结构。既要大力改造提升优化传统产业,又要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这样才能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从生态环境看,要实现绿色发展,就必须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老工业基地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娄底在能源消耗、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环境保护、实现绿色增长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压力,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经过多年的开采,许多资源已经或濒临枯竭,据测算,以现有的开采速度,煤、锑的开采期限分别不足30 年和50 年,资源优势正在逐年削弱,与之相伴的是生态的恶化和环境的破坏。目前,采煤沉陷区涉及32 个乡镇313 个村,面积达到354.36 平方公里,占全市地域面积的4.4%,仅涟邵矿务局采煤沉陷区范围就达到296.48 平方公里,受损居民2.7 万户12.2 万人,造成饮水困难人口36.2 万人。“三废”污染排放严重,冷水江锡矿山地区锑、砷、铬等重金属严重超标,水源、植被污染严重,地质灾害和重金属中毒时刻危及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从节能减排来看,“十一五”以来虽然取得了明显进展,但任务依然艰巨。娄底单位GDP 能耗2005 年为2.96、2006年 为 2.848、2007 年 为 2.073、2008 年 为2.535、2009 年为2.414,排全省第一,为全省平均水平的2 倍多。这既给人民生活环境带来了不利影响,也给节能减排工作带来了压力,同时使娄底时刻面临着国家强制性区域限批的危险。娄底目前95%以上的工业属于“三高一低”产业,几大支柱产业都属于国家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内宏观调控的核心,传统产业发展将受到严重的限制。因此,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既要发展速度,更要发展效益;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既要GDP,更要含金量高的绿色GDP。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靠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来寻找新的出路。
三、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路径选择
1、坚持以“四化两型”建设为引领
2011 年11 月18 日,湖南省第十次党代会顺利召开,当时的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强代表中共湖南省第九届委员会作了题为《坚持科学发展,推进四化两型,为加快实现全面小康而奋斗》的报告,指出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方向和目标,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和信息化为基本途径,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自主创新、推进节能环保、深化改革开放、保障改善民生,努力实现优化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人本发展,加快建设绿色湖南、创新型湖南、数字湖南、法治湖南,争做科学发展排头兵[3]。《报告》对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做出了全面规划:实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两手并重”,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信息化“四化联动”,加快构建具有湖南特色、富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3]。争取到2015 年,基本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可持续发展体系、科技创新体系、民生保障体系和制度支撑体系。
以“四化两型”为引领,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需要把全省的“四化两型”战略与娄底的“科学发展,加速赶超”战略有机结合起来,贯彻落实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坚持“两型”引领、工业主导、开放带动、协调发展,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进程。
(1)坚持工业主导,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
产业是发展的依托,工业是产业的龙头。做大做强市域经济,必须更加突出工业的主导地位,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产品结构由初级为主向中、高端和高附加值为主转变,不断壮大产业规模、提高产品质量,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聚集。一是加快建立新兴产业集群[4]。积极推进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重点建设娄底薄板材料新型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娄底市新材料产业基地、娄底市新能源产业基地、娄底市生物产业基地、新化先进陶瓷产业基地、冷水江有色金属产业基地。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链,围绕终端产品和核心技术,发展配套企业,以薄板、汽车板和电工钢深加工、新材料、专用汽车和电动、现代工程机械、现代中药、节能环保等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打造产业链,完善供应链,提升价值链,迅速扩大产业规模。到2015 年,形成年产值过500 亿元的园区1 个,年产值过100亿元的园区2 个。二是努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围绕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整机和终端产品,推进产业链招商,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品牌企业落户娄底。充分调动政府可调控资源,促进资源和技术向主导产业、优势企业聚集,扶持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和重大先进技术装备加快发展,着力促进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和辐射能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到2015年,形成年销售收入过100 亿元的企业3 家、过50 亿元的企业6 家、过10 亿元的企业10家,涌现一大批具有生机和活力的民营中小型企业。
(2)夯实农业基础,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业丰则基础强,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标准化、机械化为重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力争“十二五”期间娄底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以上,达到6000元,农业增加值年均递增4%以上。一是积极推进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基础上,紧紧围绕生猪和草食动物、粮油、果蔬、中药材和竹木“五大产业”,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加快建成长株潭农产品的供应基地。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的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积极发展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力争到2015年,全市出栏生猪700 万头以上、出栏湖南黑猪100 万头、出栏肉牛35 万头、出栏湘中黑牛8 万头;蔬菜生产能力达250 万吨;水果、茶叶生产能力分别达到40 万吨、0.8 万吨;优质稻种植面积达200 万亩;中药材规范化种植面积达30 万亩;形成100 万亩南竹生产基地。二是加速推进产业化进程。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振兴计划,以发展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为目标,围绕“五大产业”建设,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依托农产品优势资源,引导加工企业和产能向优势农副产品产区集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园区和基地。力争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年产值超10 亿元的1 家以上、5 至10 亿元的5 家以上、1 至5 亿的10 家以上;“六大产业”生产基地覆盖区建成较为完备的农产品加工体系,县市两级初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三是坚持品牌化、生态化生产。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建立完善名牌激励机制,落实名牌奖励制度,提高企业争创名牌的积极性。重点抓好湘中黑牛、湖南黑猪、永丰辣酱、新化贡米等特色农产品品牌的策划塑造,进一步增强娄底品牌农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度。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结合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形成一条极富特色的休闲观光生态产业链,力争“十二五”期间全市休闲农业总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
(3)激发三产活力,全面提升第三产业
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既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也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途径。娄底市要按照“扩总量、拓领域、优结构、提质量、上档次”的总体要求,加快发展生产服务业,优化提升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培育新型服务业,大力推进物流、旅游、金融、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6%以上,占GDP 比重达到38%,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38%。一是做大做强旅游文化产业。积极发挥娄底人文和资源优势,挖掘文化底蕴,加强与大长沙、大湘西、大湘南旅游板块的对接合作,着力打造以新化为核心的湖南大梅山旅游经济协作区,以水府庙和富厚堂为中心的山水人文旅游休闲区。努力将韶山——曾国藩故居——南岳衡山、水府庙旅游区——涟源龙山——新化紫鹊界梯田——隆回花瑶、宁乡灰汤——涟源湄江——新化梅山龙宫——新化大熊山——安化茶马古道等旅游线路打造成省内的黄金旅游线路。不断提升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品牌,力争“十二五”末,旅游总收入达到GDP 的8%左右。二是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充分利用我市交通区位优势、现有产业基础,以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为依托,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持,有效整合和集聚物流资源,推动现代物流业全面发展,建设一批以大宗货物仓储、中转、配送为主要功能的物流园区,壮大物流产业,形成湘中区域性物流中心。“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万宝消费品物流园区、娄底湘中国际物流园区和各县市物流枢纽。三是创新发展金融服务业。设立区域性商业银行,大力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加快组建娄底城市商业银行,稳步推进村镇银行建设,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建立有效的担保资金风险补偿机制,做大做强担保公司,建立健全投融资担保体系。推进金融创新,主动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创新。
(4)加快城镇建设,努力完善两型城镇化
两型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驱动力,是加速赶超的重要引擎,是建设幸福娄底的必由之路。娄底必须坚定不移的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两型城镇化道路。抓住长株潭城市群加快建设的契机,全面对接融入长株潭。坚持规划先行,着力推进“一心两翼”城镇带建设,优化布局,扩大规模,填充产业,打造特色,提升功能,构建中心城区与县(市)城、中心镇协调发展、相得益彰的城镇网络,辐射带动整个农村发展。中心城区要坚持扩容与提质并举,建设与管理并举,功能配套与产业发展并举,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并举,大力推进水府示范片区、城市环线、城北连接线以及市规划展示中心建设,努力打造湘中区域性中心城市和辐射湘西南的重要节点城市。
(5)推进“两型”示范
加快“两型”社会建设是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幸福娄底,必须把“两型”社会建设摆在战略位置来谋划和推进,强化“绿色”、“环保”、“生态”理念,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一是进一步打造资源节约型社会。以资源节约为根本行动导向,立足集约节约,努力提高资源利用和配置效率。积极开发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有效引导各类生产要素的流动与集结,提高资源节约和利用率。积极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强化重点企业能耗监管。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强制淘汰高耗能产品和落后生产能力。突出抓好4 家国家“千家企业节能行动”企业、10 家“省百家企业节能行动”企业和14 家“省300 家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工作。力争到2015 年,单位GDP 能源消耗控制在1.84 吨标煤/万元以内;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到220 吨,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3。二是进一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生态建设和修复治理,积极推进清洁生产,着力推进水环境保护、大气环境保护、固体废物处置、噪声污染治理、工矿区污染治理。努力在“十二五”期间,全市二氧化硫、COD、氨氮、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在2010 年基础上削减8%;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93%以上;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98%,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提高到100%,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到80%以上。重点以“未来万宝——娄底城市新形象”为主题,以万宝新区、东部新区、娄星北部经济园区建设为龙头,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着力打造生态优良、系统完整、功能齐备、舒适怡人的山水生态新区,努力建设绿色娄底。
娄底市当前的发展重点还是推进水府示范片区建设,力争到2015 年,先进制造业配套服务聚集区与新材料研发区建设上新台阶,物流产业快速发展,商务服务、文化生态休闲旅游等项目获得突破,园区进入全面开发阶段,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0 亿元。到2020 年,建成先进制造业配套服务聚集区、新材料研发区、文化生态休闲旅游区和新型城市化建设示范区,形成两型产业示范体系,成为引领湘中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国家中部地区绿色高端产业综合发展示范基地,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0 亿元。把水府示范片区打造成为城市扩张的重要引擎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打造成城市发展和现代产业发展的一张崭新名片,并以此带动全市的产业升级和“两型社会”建设。
2、坚持以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
经过长期发展,整个娄底形成了冶金、能源、建材、化工、机械等五大传统产业。这些传统产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和优势,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传统优势产业不能丢。作为一个重化工业城市,就是依靠这些传统产业发展起来的,如果丢开这些传统产业,就好比南方丢开水稻、北方丢开小麦一样,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拿冶金来说,有涟钢、冷钢、闪星锑业等一批龙头企业;拿建材来说,有双峰海螺、湖南海螺、台湾国产实业等龙头企业;拿能源来说,煤炭、电力是大头,全市有251 个大小煤矿,形成大唐华银、华润电力等龙头企业;拿化工来说,有湖南宜化、金富源碱业等企业,还有涟钢、安石等煤化工企业;拿机械来说,有三一重工液压油缸基地、定源机械、华达机械、湖南煤机、远扬煤机、农友机械等企业。这些传统产业,在省内外市场上都占有了一定份额,是娄底工业的支柱。从其所占比重来看,近5 年来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这些传统产业实现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均高达80%以上的份额。占比如此之大,要推倒重来是不可能的,必须立足娄底的实际,以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为基础。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简单地说,就要“三大一创造”,即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和升级、大幅度提高企业装备技术水平、大面积实行产品的更新换代,在新的技术平台上创造出新的竞争优势。落实到娄底,就是要促使传统产业向“两型”化、高端化、高新化、集群化提升。“两型”化就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高端化即为高技术、高质量、高效益;高新化就是打造新产品、拓展新领域;集群化即为集中生产或延伸产业链、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十二五”期间,娄底将以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为目标,制定详细的传统产业分级、分区、分类指导方案,鼓励传统企业和传统产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工艺水平、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扩大生产规模和发展层级,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来实现改造提升。
具体来说,将着重抓好以下项目:对冶金产业,重点抓好汽车板电工钢、冷钢不锈钢板、铝材加工、闪星锑业镁合金型材等项目;对建材产业,重点抓好国产实业干法水泥、硅质耐火材料生产线、新型墙材等项目;对能源产业,重点抓好汇源循环经济、大唐火电三期、资水梯级电站开发等项目;对化工产业,重点抓好煤焦油深加工、宜化尿素扩能、煤制甲醇等项目;对装备制造产业,重点抓好煤机设备制造及维修、液压缸、30 万吨锻/铸件、农机制造等项目。在这些项目的基础上,“十二五”期间,应加强产业配套,促进产业链多向延伸,着力抓好产业集群规划的实施,突出打造“153211”工程,即打造精品钢材及薄板深加工1000 亿产业集群、煤炭及深加工500 亿产业群、汽车及机械制造300 亿产业集群、有色金属及深加工200 亿产业集群、建材与农产品深加工2个100 亿产业集群[5]。
3、坚持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
培育与发展娄底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可谓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必须紧紧抓住当前转方式、调结构、促“两型”的有利时机,巧干快上,重点突破,务求实效。《娄底市“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从总体上计划未来5-10 年娄底将重点发展新材料、先进制造、新能源、生物、电子信息、节能环保、高技术服务业等7 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突破1000 亿元大关,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达28%以上;力争到2020 年,占GDP 的比重达36%左右。具体而言,一是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紧紧依托华菱涟源钢铁集团、文昌科技、红太阳、辉宇科技、创一电子、长青电子等骨干企业,着力围绕高档汽车板、电工钢、先进硬质耐磨材料、先进储能材料、新型合金材料、先进复合材料、新金属材料、电子信息材料、化工新材料、建筑新材料,重点推进百万吨高档汽车板电工钢工程、万吨先进电池材料工程、万吨永磁材料工程、千万件硬质陶瓷新材料工程、万吨先进硬质合金材料工程、百万吨纳米涂料与颜料工程。二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产业。紧紧依托涟钢薄板、星源电器、中兴液压、金华车辆、华南煤机等骨干企业,着力围绕薄板深加工产业、专用汽车及零配件产业、工程机械制造业,重点推进薄板材料装备制造工程、液压系列产品制造工程、专用汽车及零配件工程、机械机电成套设备工程。三是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紧紧依托大丰和、红太阳、德胜能源、光能电子等骨干企业,着力围绕新能源装备、瓦斯发电、生物质和垃圾发电,重点推进新能源汽车工程、电池工程、制氢能源设备工程、生物质能源工程、瓦斯发电工程、风力发电工程、核能发电、光伏发电系统工程。四是大力发展生物产业。紧紧依托龙山、大熊山等药材基地和天源高科、天华牧业、百雄堂、大拇指、冷水江制药等骨干企业,着力围绕现代中药、生物种苗和生物农资,重点推进50 万亩中药材GAP 种植基地工程、万吨中成药工程、千万件生物医学工程产品工程、十万亩优质杂交种子基地工程、畜牧水产新品种产业化工程、百万亩优质林木种苗工程、万吨农资产业化工程、娄底市健康产业园建设工程。五是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紧紧依托湖南众一、天源卫星、湘源集团、长青电子等骨干企业,着力围绕新型元器件、电子信息终端设备及装备,重点推进百万台手机工程、应用卫星工程、1 亿只新型电子元器件工程、亿平方米印制电路板工程、软件产业化工程。六是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紧紧依托涟邵集团、安石集团、五江集团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环境治理系统产业、资源综合利用与节能。七是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紧紧围绕工业信息化、农业产业化、“三网”融合等领域,重点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工业设计、数字媒体。通过多角度去努力培育和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方面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另一方面,也为娄底构建多元产业支柱,实现和提升经济发展的抗风险抗波动能力打下基础。
4、坚持以推进产业技术创新为动力
(1)加快建设创新平台
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工程中心等创新平台的水平和个数,彰显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沿海许多发达地区,都是把创新平台建设放在重要位置的。湖南省现有74 个重点实验室,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 个、部门级重点实验室25 个、部省共建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9 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8 个[6]。这些创新平台,大多分布在长株潭地区,而娄底市一个重点实验室都没有,国家技术中心仅有闪星锑业1 个,省级技术中心只有涟钢等2 个。近两年,娄底加快了创新平台建设,市科技创新大厦建设已全面启动,专家楼已奠基动工兴建;在全省率先组建了湖南特种陶瓷和湖南娄底煤矿机电、农业机械、特色生猪等4 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特种陶瓷、矿山机械、农业机械、薄板深加工四大特色产业技术中心建设稳步推进,闪星锑业建立了全市第一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湖南黑猪特色养殖产业科技示范基地成为我省第三批十大科技示范基地。下一阶段,要争取尽快实现建材、煤机、农机、工业陶瓷各建立1 个省级技术中心,加快组建锑品和工业陶瓷2 个国检中心,组建钢铁、有色冶炼2 大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2)推进产学研结合
只有产学研结合,才能加快上项目、出成果[7]。以前,娄底科技投入不足,2008 年全市工业企业技术开发费用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仅为0.49%,低于“3+5”城市群的平均水平1.34%。2009 年以来,娄底扎实开展“科技创新年”活动,市内75 家企业与国内35 所高校和科研院所成功对接,新增高技术企业16 家、湖南名牌产品8 项,争取省级以上科技项目51项。顺利通过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创建考核验收,获批“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湖南省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冷水江成功创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2010 年,娄底市继续开展“科技创新年”活动,完成全社会研发投入5.8亿元,申请专利980 件,授权423 件,分别增长6.5%和52%,获省科技进步奖4 项、科技示范基地达到132 个、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4家,完成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104 亿元,增长54.5%。今后,市财政每年将安排一定资金,作为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和产学研结合发展资金,重点支持工业企业与各类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产学研合作,为企业生产提供配套的技术工艺、装备和系列新产品开发,支持和鼓励产业园区与各类企业建立科技孵化器,加大科技对企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3)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人才至关重要。对娄底来说,科技人才特别是高新技术人才严重缺乏,全市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仅为2.21%,而长株潭则高达9.63%。2009 年以来,充分发挥娄底籍在外科学家、企业家等专家人才的资源优势,做好“借智”、“借资”、“借力”文章,加快了科技人才引进、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项目服务。2010 年6 月,组织中科院院士于起峰、联合国生态安全科学院院士龚巧玉等在京20 名院士博士专家返乡开展“科技与创业”考察,深入娄底6 县市区的农村、厂矿企业和旅游景区进行实地调研,为娄底的经济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建言献策。下阶段,应进一步充分发挥娄底籍院士、专家的作用,多联系、多咨询,多请他们为娄底市发展出谋划策。同时,努力抓好三支队伍建设,大力挖掘内部人才潜力。一是抓好企业家队伍,不拘一格使用优秀企业家,充分发挥企业家的聪明才智,促进优势产业、优势资源向优秀企业领军人物和优秀管理团队集聚。二是抓好科研队伍,加强人才特别是高层次技术人才的培育和引进,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科研和生活环境,激励其勇攀技术高峰。三是抓好技工队伍,加大适应新型工业化的需求技工人员培训力度,放手培养合格产业工人,努力培养高级技工人才,为现代产业发展多做贡献。
5、坚持以加快园区与项目建设为载体
(1)加快园区建设,解决向内聚产业的问题
加快产业园区建设是解决发展方式粗放、“处处冒烟”问题的现实需要,是娄底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娄底把产业园区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对外开放的主阵地,有力促进了各类资源要素向产业园区的集聚,产业园区进入了加快发展的快车道。2003 年全市园区生产总值不到1 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到1%。到2008 年,全市6 个园区生产总值达到27.2 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5.15%;入园企业449 个,从业人员达48164 人。2010 年,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8.7%。娄底经济开发区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被评为全省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和最具产业影响力园区。水府“两型”示范区规划编制全面完成,万宝新区和东部新区启动建设。但是,园区产业聚集规模不大,没有形成“一园一品”,没有鲜明的特色。而浙江省潮州市吴兴区在其16 平方公里范围内,年产童装32 亿件,占全国的26%,这就是产业集群,这就是特色鲜明,这是需要学习的地方。下一阶段,依靠各县市区立足现有的产业基础,先将区域范围内有发展要求和潜力的产业向园区集聚,打造主导产业,形成集聚效应,如双峰的农机机械制造、涟源的矿山机械制造、新化的特种陶瓷,一聚集就是大产业;冷水江的中小企业一归堆就是大园区。争取经过五到十年的努力,各园区都能建成一批产业集群,市经开区在以薄板材料为主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双峰经开区在农机机械制造、涟源经开区在矿山机械制造、新化经开区在特种陶瓷、娄星产业园区在电池新材料等优势特色产业方面形成产业集群,走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之路。
(2)加快招商引资,解决向外引产业的问题
娄底作为欠发达地区,只有大招商才能有大发展。2010 年,利用“世博会”、“厦交会”等招商活动,成功举办首届“娄商大会”,承办“湖南省第二届农业机械、矿山机械、电子陶瓷博览会”。重型轧辊、柳工再制造等产业项目签约落户娄底,实现内联引资110.39 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62 亿美元,分别增长37.1%、20%。下一步,要根据国家政策形势进一步修订完善政策,坚持“三个瞄准”,即瞄准重点地区、瞄准重点企业、瞄准重点客商招商引资;抓好“三大工程”,即新来外商的引凤工程、本地在外企业家的回归工程、现有企业增资扩股的蛋糕工程;做到“三个善用”,即善用人脉找机会、善用真情找老板、善用环境引资金。依靠不断招商引资,不断壮大现代产业体系。
(3)加快项目建设,解决向上争产业的问题
除招商引进项目外,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最大限度地发挥上级资金对娄底投资的拉动作用,也是重要的一环。在争取国家2008 年新增1000 亿元投资“扩内需”中,娄底共计争取中央预算内追加投资项目27个,安排中央预算内资金28451.8 万元。2009年,娄底加快对接国家、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40 个重大项目进入省重点项目规划,17 家企业列入省重点产业骨干企业名录,向中央、省争取各类建设资金25.85 亿元,比上年增加10.85 亿元。2010 年,9 家企业进入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5 家企业得到省财政上市专项引导资金扶持。各类金融机构贷款余额439亿元,净增101.1 亿元。今后,娄底要在向上争生产型、成长型、税源型项目上做文章,形成项目滚动发展的持续能力。重点围绕中央和省里出台的政策措施,超前谋划申报项目,积极争取有利于增强我市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型项目、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关键项目。同时,抓紧组织项目开发,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增强争取项目、争取投资的实效性。重点抓紧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力争思路等规划,规划出项目,项目进笼子。依靠项目和园区,搭建起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载体与平台。
6、坚持以优化环境为保障
(1)解放思想,开拓视野
思路决定出路。近几年来,娄底能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全市上下思想的不断解放、思路的不断清晰、视野的不断开阔。现代产业体系构建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娄底虽有较好的基础,但也面临不少的困难和问题。在思想上,既要克服急于求成、盲目冒进的心理,不能违背产业演进发展的客观规律,干一些脱离实际的花架子工程,又要克服悲观失望、畏手畏脚的情绪,不能因底子太薄、起步太晚、困难太大而观望不前、无所作为。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是一个面向世界的发展命题,需要树立广阔的世界眼光,着眼于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着眼于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竞争,着眼于以世界最先进的科技发展态势,来谋划产业定位和发展思路,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改造、引进、发展娄底的产业,推动现代产业体系跨越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是一个全新的区域经济命题,需要树立包容兼蓄的合作意识,当前重点是立足于“3+5”城市群之间的产业合理分工与协作,在产业选择上定位上做到有主有次,有进有退,有攻有守,实现资源共享、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主动对接、融入、服务长株潭,主动接受长株潭的产业、科技、人才的辐射与带动,为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是一个产业发展模式的转轨,需要超越意识和拼搏精神,敢于突破,勇于超越,敢于面对传统产业的提升甚至淘汰的阵痛,敢于面对重新规划和发展现代产业的艰辛,以“杀出一条血路来”的气魄,努力从传统的发展模式中解放出来,走出一条符合娄底实际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之路。
(2)改进方法,破解瓶颈
要拓宽融资渠道,破解资金制约瓶颈。对于欠发达地区,资金是一直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首先,是努力确保金融总量稳定增长,千方百计扩大信贷投放规模。娄底在2009 年制订《关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应对措施》30 条、开展《金融扶持中小企业600 家工程》活动的基础上,2012 年增加到800 家,有力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矛盾。积极搭建银企台作平台,促成了164 家企业181 个项目与银行达成合作协议,签约金额72.6 亿元。出台了《关于鼓励和扶持企业改制上市的若干意见》。目前,娄底共培育拟上市重点后备企业21 家,其中9 家已列入省重点上市后备资源库,其中红太阳电源新材料和三泰轧辊已完成私募股权和股份改制,预计今年年底或明年初申报材料。2012 年6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包括铁路、核电站、电信、油气勘探、军工在内的多个产业和行业领域。娄底正在加紧制定和出台相关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力争为全市的投融资难题寻求新的突破口。要加强土地储备,破解土地制约瓶颈。为确保粮食安全,国家对土地特别是耕地的控制越来越严格。用地紧张已经成为制约快速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近年来,省政府批准娄底的城市圈内农用地转用计划每年为250 公顷,而实际用地需求为600 公顷,缺口非常之大,很多项目无法落地。特别是经济开发区的用地,全省77 个省级开发区,“十二五”期间,平均新增用地2.5 平方公里,而娄底的五个省级开发区平均只新增了0.5 平方公里。今后一段时间内,娄底的用地将更加紧张。要缓解这一难题,必须在大力争取上级支持、增加用地指标的同时,要着力盘活现有的土地存量,合理分配和利用,增强用地效益。重点是加大工业用地储备力度,优先保障先进制造、高新技术等重点产业的土地供应,新增建设用地明确向重点产业行业、大项目、大基地倾斜。要加强关键领域改革,破解体制制约瓶颈。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必然要求相应的体制机制创新。重点是要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健全社会中介组织,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重点利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配置资源,利用市场的力量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3)加强学习,提高能力
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虽不是新生事物,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立足全国、面向世界重新规划产业、选择产业、优化产业、改造产业的过程,是前进中的攀越。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模式,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路径,国际国内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方面有很多成功的经验,但也有很多惨痛的教训,这些都值得很好地学习和借鉴。要善于消化吸收既有知识、前人成果和他人经验,全面掌握现代产业体系的真正内涵和基本理论,深刻分析本地的发展实际,选择好切合实际的发展路径,及时跟踪国际国内产业发展的新动向、政策扶持的新举措,不断在理念和思路上有更大创新,在路径和模式上有更大改进,在加快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上有更大作为。要通过学习,更加清醒地把握当前产业发展和竞争的态势,进一步增强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使命感,进一步增强作为主人翁的自豪感,进一步增强敢于担当的责任感,有效克服心情浮躁、作风不实、无所追求、无所事事等不良心态,从思想上和情感上做到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与当前娄底的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融为一体,提升抓发展抓产业的动力和能力。
[1]刘 钊.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与特征[J].山东社会科学,2011,(5):16.
[2]黄先海.发达国家争做新兴产业“大蛋糕”[J].今日浙江,2011,(4):21.
[3]周 强.坚持科学发展 推进四化两型为加快实现全面小康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湖南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新湘评论,2011,(23):5-17.
[4]仇 怡,吕焕芬,文红艳.产业集聚对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1,(4):54-57.
[5]张硕辅.政府工作报告——2011 年1 月11 日在娄底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J].新湘评论,2011,(7):4.
[6]周栋良.环洞庭湖区功能定位与发展战略研究——基于构建长株潭城市群“经济腹地”的视角[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2,(1):32-36.
[7]侯曼霞,罗光强.长沙县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1,(4):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