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实效性路径解读
2013-04-11谢素科
谢素科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部,湖南 长沙410205)
“纲要”课作为大学生必修的五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是通过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讲授,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领会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让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自觉的接班人。其课程内容对于大学生来说不陌生,所以其热情和兴趣原本就不高,甚至认为就是高中及以前历史知识的重复,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增强针对性,在教学方法改革,突显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力度,从而改变教师“上课疲劳”与学生“听课无趣”的现象,使“纲要”课展现出“诗情画意”,让学生在更为融洽的强课堂氛围中接受思想政治理论,切实提升“纲要”课的教学实效性。
一、把握课程特色,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纲要”课虽与理论色彩浓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有明显的区别,但与中学阶段历史课程的内容和另一思政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下简称“概论”)却有一定的交叉,所以只有厘清与历史课和“概论”的联系和区别,教师才能在内容上有针对性,及时更新教学资料,从而把握住“纲要”课的特色。
(一)厘清与历史课程的关系,更新教学资料,增强课程的时代性
“纲要”课是就基本性质来说,是一门具有特定政治教育意义的公共理论课,而非以全面介绍史实为基本宗旨的专业历史课,二者的区别一定要在教学中把握好。
教师要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要避免与中学历史课程的简单重复,更要着力注意弥补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把握方面的不足之处,使他们能在原来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一步[1]。教师不应是纯粹的史实叙述,而要善于选择具有震撼力、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的典型历史事件和人物来为课堂服务,使学生能够和历史阶段中的人产生共鸣,对特定阶段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主要任务感同身受,认识到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和选择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必然性和正确性,既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又提升了教学实效性。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结合当前的社会实际,善于捕捉最新的资料为课堂服务,用最新的教学资料来解读课程的理论,使“纲要”课走出“故纸堆”的形象,增强课程的时代性。胡锦涛指出:“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是为了加深对客观事物规律性的认识,是为了更好地面对现实,立足现实,指导现实。”[2]为此,“纲要”课教学既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又要追随时代发展的节拍,关注当前的社会实际,注重从历史和现实的比较中,帮助大学生加深理解。当然,这就要求老师对教材进行合理取舍,吃透教材,加入恰当的适量的信息,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
(二)把握好“纲要”课与“概论”课的区别,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纲要”课与“概论”课分别在大二第一、二学期开设,它们所涉及的内容有一些交叉,要求教师对教材内容要适当取舍,结合学分和有限课时,将“纲要”的某些内容留给“概论”课去分析可能更好。这就要求教师要先明确它与“概论”课的联系和区别,才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好各自的教学体系和特色,避免简单重复的内容,从而收到各自的教学效果,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纲要”课阐述的基本理论知识,即由于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侵略,近代中国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特殊的社会形态决定了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的特殊的历史逻辑,其中最主要的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3]。但途径上更侧重“史”,用基本史实去阐明中国近现代的基本问题和相关的理论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三个选择”,使大学生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感;而“概论”则更多的是讲“论”,主要讲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和理论成果和精髓,理论性比较强。因此,“纲要”不能简单等同于一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其教学重点不在于系统的理论传授,而应注重以确凿的史实去审视重大的历史经验与理论问题,进而发现、检验、接受并运用其中的科学真理。
处理好了“纲要”与历史课和“概论”课的关系,教师才能在教学内容上把握好课程体系,进行内容上的创新,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使学生对课程教学有了期待和兴趣,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才可能真正提高。
二、改革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讲授展现“诗情画意”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侧重于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对于学生们来说只是被动接受,很难让他们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过程中,更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严重影响课程教学效果,教师要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前提下,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力度,让他们体验到参与课堂的快乐,真正达到咨政育人的目的。
(一)经典诗词曲赋的引用、吟唱,既画龙点睛,又增强了课堂吸引力和艺术效果
对于“纲要”课教学来说那些反映中国近现代史进程的诗词曲赋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源,老师可以适当应用一些经典的诗词来帮助课堂教学。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浓缩了特定场景下的历史画面,加上教师到位的点拨,让学生朗诵或吟唱出来,对课堂教学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学效果远比我们仅仅用详尽的言语分析要好,容易吸引学生的视听,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和艺术性。比如,第一章讲到“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和民族意识的觉醒”时,可以朗诵谭嗣同的《感事诗》,其中“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体现了民族危亡的时刻,也代表了先进中国人的叩问和觉醒。既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当时国难,理解民族意识的觉醒,还可以很好地烘托课堂气氛。毛泽东的诗词如《西江月·井冈山》再现了中国革命根据地开辟的场景,《忆秦娥·娄山关》更让我们深刻体验到了党内曾经存在的教条主义错误给革命事业带来的曲折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和革命领袖不计个人得失而以使命为重的开阔胸襟 (而今迈步从头越),《七律·长征》……等诗在第五章讲解党带领人民探索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用来辅助教学,它们所浓缩的意韵更简洁,更形象,更有概括性,对课堂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领悟到那十字路口的艰难抉择,认识到思想理论课不但不枯燥,而且还能激励他们发奋学习。
(二)教师富有激情的讲授,能够让学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高质量的教学,教师是关键。从总体上讲,大学的公共课难上,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更难上。学生觉得纲要”课内容似曾相识,对所学专业也没多大帮助,因而不感兴趣,这种先入为主的心理需要我们教师通过富有激情的课堂讲授、富有艺术的教学技巧、充满解惑的内容来激发其学习兴趣,富有效果的课堂组织等来改变,让学生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增强课程的教学效果。
比如,绪论谈到本教材的体系,概括上、中、下三编的基本内容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总结归纳为救亡图存要觉醒起来,走向独立和解放要站起来、奔向富强实现复兴梦想要富起来强起来,这也不正是《国歌》所抒发的精义吗,在这个时候让同学们起立演唱《国歌》便是水到渠成的了,这种特殊的形势只有在《纲要》课上才可能有,不仅让大家在《纲要》课的第一节课了解了该课程的框架体系,而且大家在这种爱国主义暖流的氛围中进一步感受到了爱国的含义和责任,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这要求老师须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较高的理论素养,不仅要对所教的理论“诚教之,笃信之,躬行之”,才能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同时教师要有充分的准备,熟练掌握教材的理论知识,深挖教材,以激昂饱满的热情进行讲解,对于典型的事件、案例能够信手拈来为课堂所用,并能声情并茂,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向学生讲授内容,从而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真正听有所思,学有所获,后有所动。
(三)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的采用,能够让枯燥的内容有了画意般的展现。
除了坚持传统教学模式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须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PPT课件、视频、网络教学平台等等,创设教学情境,借助动漫、色彩和图片来展现文字,传达更多的信息,通过“发挥各种教学手段的互补性,从而达到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效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4],让学生在视听等感官上耳目一新,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兴趣。
“纲要”课的教学借助多媒体的力量展现出独特的优势,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汇集多种信息,可将与课堂相关的最新的内容及时展现在课堂上,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更能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其思维放得更宽,获取更多课本外鲜活知识,增强社会阅历,提升他们的潜在资质与能力,进而激发他们去进行更多更深的探索。而高质量的影像资料如《百年中国》等在课堂中的穿插,更能够以其形象、生动的艺术手段逼真地再现历史的真实,诠释课堂教学内容,从而使历史更加贴近学生,大大激发其深重的历史感,并激起他们对了解过去的渴望和学习历史的热情。这远比教师的言语要来得真切、生动。
此外,老师还可以开辟“网络课堂”,将自己的QQ号码与电子信箱留给学生,课后通过网络平台与学生来探讨一些相关的历史人物、事件,也可以听取他们对课程的建议或者意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听取他们的心得体会等,这不仅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交流方式,而且还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导性,教师归纳总结后可以更有针对性地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参与后的改变,更加喜爱课堂,达到提高“纲要”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目的。
(四)课堂情境表演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增强课堂学生的主导性,让学生身临其境,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纲要”课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逐渐使以教师为主导的模式转变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探索多种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体验到参与课堂的乐趣,在轻松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教师对某些矛盾集中、典型事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简短的课堂情境表演,使学生通过角色的扮演和情感的体验触景生情,能够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知识,而且增强了课堂的起伏感,增加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纲要”课的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第七章讲解重庆谈判时,可以就“双十协定”签订那天,毛泽东和蒋介石之间言辞的激烈交锋进行情境表演,一个同学旁白简单介绍背景并引出主题,另外两名同学分别扮演毛泽东和蒋介石进行言语上的争论,另一同学简单总结并进行提升。虽然只是短短几分钟的课堂情境表演,但让学生对国共的态度和立场一目了然,也能够更好衔接后面的内容,而学生也参与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此外,老师还可以探索更多的课堂教学方法,如让学生进行党史知识竞赛、讲述身边红故事,地方史料的收集整理、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研究式学习等方式的运用,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大大提高,提高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逐渐由被动接收向主动投入和思考转变,使“纲要”课教学走出死板形象,且能充满诗情画意,提高了课程的吸引力和学生的兴趣,实效性的增强是水到渠成的。
三、切实加强实践教学,通过学生亲身体验的画面来提升教学效果。
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丰富、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5]
实践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要有互补性和深化性,做到实践教学和课堂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实践教学要常规化,不仅有实践计划、实践组织和执行,实践后要有总结和考核;实践教学的着力点要落在实处,能反馈到课堂成为教学的生动、典型的例子,从而提升课堂教学。同时要探讨更多实践教学的有效形式,如与本省 (以湖南为例)的“红色之旅”相结合,以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要节庆日等契机,深入阅读经典著作、进行大型室外红歌演唱等。通过成功组织的实践教学让学生的亲身体验来解读教材的内容了,使理论真正“进头脑”,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提升教学时效性。
通过这些内容上新意的增加和方法上的创新,课堂有原来的沉闷逐渐富有了诗情画意,课堂更多的是从学生对课堂的需求角度来进行教学,从学生思维层次和思想层次出发来设计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强课堂的情感和艺术色彩,用更适合学生们的方式来传达思想政治理论,使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增强了“纲要”课的教学实效性。
在学期期末对学生的调查反馈中,很多学生都认为,经过老师的精心设计的课堂,热情洋溢的讲解,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我们很期待“纲要”课;学习后让我们真切地理解了救亡图存的艰辛,义无反顾的抉择和敢于为民族国家牺牲的精神;我们理解了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学会了要感恩,所以我们要发奋图强;以前觉得爱国一词很空洞,学习后明白了我们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
以上仅是作者在“纲要”课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感受与总结,教学实效性的不断提高是教师追求的永恒目标,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思政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使命。在今后的课教学实践中,我们还需不断探索和创新,提高该课程教学针对性与实效性,使之真正成为大学生愿意接受且终身受益的课程。
[1]沙健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学习参考文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17.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98-299.
[3]任晓伟,陈答才.准确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特征[J].思想理论教育,2008(9).
[4]李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多环节实践教学的探索[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11).
[5]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2012-02-06)[20013-02-28]http://edu.china.com.cn/quanwei/2012-02/06/content_245639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