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及对策分析
——以版面编辑与校对专业为例
2013-08-05叶海精许朝晖谈大勇
叶海精 许朝晖 谈大勇
(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230601)
近年来,在严峻的就业压力面前,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按照统一部署,多方共同参与,积极稳妥开展指导工作,获得了较好的成效,于2010、2011年连续被评为省市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体现了该院在办学质量、人才培养、就业工作等方面取得的成绩。
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指出: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鼓励青年创业”、“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等一系列新任务、新要求,为高校就业工作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指明了工作方向[1]。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提升办学层次,探究人才培养新模式,拓展教育教学新思路,更好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的发展,促进毕业生更好就业,笔者以发放问卷调查的形式,组织开展2008—2012届毕业生跟踪调查[2]。本文在省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版面编辑与校对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研究背景下,为更好地做好专业建设与改革,特以本专业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对调查的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形成结论和对策分析,用以指导和修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1.1 调查对象
调查问卷发放形式:采取无记名形式对2008—2012届版面编辑与校对专业的毕业生,开展学生就业情况调查,回收有效调查问卷426份。此次调查的426名毕业生中,男生96人,占总毕业男生84.2%;女生330人,占总毕业女生90.4%。
1.2 调查问卷内容设计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形式开展,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为专业与就业之间关系,主要为毕业生就业与专业紧密性、专业与岗位技能需求等同性、就业工作岗位性质;二为就业单位基本信息,主要为就业工作区域、就业单位性质、毕业生薪酬;三为综合素质与就业的关联性分析,主要为专业学习侧重点、毕业生就业四个重要性等八个方面的[3]。
1.3 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SPSS 19进行数据分析。
二、跟踪调查结果分析
1.专业与就业之间关系
1.1 毕业生就业岗位、岗位技能需求与专业紧密性
在调查的426名毕业生中,与专业相关和基本相关就业人数为286人,占67.1%,其中不同性别岗位与专业之间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0.757,P<0.01)、不同性别专业与岗位技能需求之间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3.378,P<0.01)。详见表1。
表1 岗位及技能需求与专业关联性调查统计表Tab.1 The statistical table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job skills and majors
1.2 就业工作岗位性质
在调查的426名毕业生中,就业岗位为技术服务111人,仅为26.1%;管理岗位57人,占13.4%;主要在一线操作,占30%。其中2008届不同性别岗位性质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1.535,P<0.01)、2010届不同性别岗位性质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150,P<0.05)、2012届不同性别岗位性质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2.609,P<0.01)[5]。详见表2。
表2 岗位性质调查统计表Tab.2 The statistical table of the property of the post
2.就业单位基本信息
2.1 就业地区
作为安徽合肥地区院校,更多的是服务区域经济,在调查的426名毕业生中,在安徽就业的人数有314人,占73.7%。其中2008届不同性别就业地区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590,P<0.05)、2011届不同性别就业地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2.170,P<0.05)、2012届不同性别就业地区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3.743,P<0.01)。详见表3。
表3 就业地区调查统计表Tab.3 The statistical table of the employment area
续表:
2.2 单位工作性质
在调查的426名毕业生中,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进入了私营民营外资企业。其中不同性别单位工作性质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515,P<0.05)。详见表4。
表4 单位工作性质调查统计表Tab.4 The statistical table of the joy category
2.3 收入水平
在调查的毕业生当中,超过三分之二学生工资收入在1000元到2000元之间。其中2009届不同性别收入水平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3.217,P<0.01)、2011届不同性别收入水平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307,P<0.05)、2012届不同性别收入水平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1.325,P<0.05)。详见表5。
表5 收入水平调查统计表Tab.5 The statistical table of income level
3.综合素质与就业的关联性分析
3.1 专业学习侧重点分析
通过对426名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可以发现学生对实践技能课程学习尤为重要,232名学生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占半数以上。其中不同性别专业学习侧重点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1.787,P<0.05)。详见表6。
表6 专业学习侧重点调查统计表Tab.6 The statistical table of the focal points of different majors
3.2 毕业生就业四个重要性
在问卷调查中,就学习成绩、个人能力、专业学习和家庭及社会背景四个方面的重要性,对426名毕业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认为个人能力重要;认为学习成绩、专业学习和家庭及社会背景比较重要[6]。其中不同性别学习成绩重要性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640,P<0.05)、不同性别个人能力重要性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038,P<0.05)、不同性别专业学习重要性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2.185,P<0.01)、不同性别家庭及社会背景重要性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243,P <0.05)[7]。详见表7。
表7 毕业生就业重要性调查统计表Tab.7 The statistical table of the importance of graduates’job-hunting
三、对策分析
1.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导向,转变学生就业观,探究德育为先的办学之路
调查426名毕业生中,有314人在安徽地区就业,占调查对象的73.7%;有235人在私营民营外资企业工作,占55.2%;有168人从事技术服务和管理工作岗位,占调查对象的39.5%;有195人收入在1000~2000元范围,占69.2%。作为地方区域性院校,应当及时关注国家和安徽地区文化产业大发展最佳时期,与本地区企事业单位,尤其是私营民营外资企业进行无缝对接,进行深入交流和互动;改变或打破学生就业与择业观,树立良好的就业环境[8]。
2.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以人为本,优化资源,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调查结果显示:占调查对象的79.5%,共339名毕业生认为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院校在实现培养人才目标的同时,如何确立“以就业为中心”的发展观,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实现可持续的就业指导工作,关键是落实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就业指导工作,把专业学习、个人能力、学习成绩、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等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中,将日常的校园文化社团建设和专业兴趣团队建设相结合,努力培养一批又一批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技能型、复合型、综合型人才,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服务[9]。
3.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平台,调整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造就“企业人”
在专业学习侧重点调查分析中可以发现:专业学习侧重点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1.787,P<0.05),其中232名,占调查对象54.5%的毕业生认为实践技能课程重要。我院在与南京展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校企合作中,成立订单班,以企业需求改革创新课程体系,由企业技术骨干和专家来校授课,落实“三心”专业教育目标。并把这种教学理念引用到其他专业,做到与企业人才需求无缝对接,让毕业生在学校由“学生”转变成长为“企业人”。
4.以就业跟踪调查为手段,全程跟踪就业指导和帮扶工作,促进学生真正就业
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既掌握到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同时也了解了就业市场,根据几年的毕业生就业反馈信息,在每一轮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体现其主导作用,实现“以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10]。目前基于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企业认可度分析、人才培养质量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正在积极研究中,将通过互联网平台,以校对专业为平台,映射全院所有专业,零距离与学生、企业亲密联系和交流,真正促进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1]教育部.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召开[EB/OL].(2012-11-22)[2013-01-06]http://www.ncss.org.cn/syzd/271492.shtml.
[2]喻静昭,胡昌军.某医学专科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医学教育杂志,2011,(12):828-831.
[3]杨碧珍.从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引发的思考[J].宜宾学院学报,2010(11):105-107.
[4]熊兴吾.高等学校如何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J].教育纵横,2009(7):4-6.
[5]付姝兰,陈维.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分析报告——以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为例[J].中国科技信息,2008(12):160.162
[6]雷燕群.基于校企合作基础的高职就业工作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2(5):168-169.
[7]汪敏,葛浩,曹玉.高校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及对策分析—以安徽教育学院为例[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9):98-102.
[8]陈燕慧,徐新贵.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启示[J].实证研究,2012(8):25-29.
[9]翁桂鹏.从毕业生跟踪调查谈高职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8(3):121-122.
[10]陈明虎,蒋小燕,周奕.关于建立高职院校毕业生跟踪调查长效机制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9(11):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