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陶行知和谐教育思想的当代意蕴

2013-04-11陈治芳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合一陶行知生活

陈治芳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四川遂宁 629000)

浅析陶行知和谐教育思想的当代意蕴

陈治芳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四川遂宁 629000)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特别是他的和谐教育理念——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观”、“生活即教育”的“教育过程观”、“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观”、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观”、以培养生活力为目的的“课程编写观”等,对于我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陶行知;和谐教育;当代意蕴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也是最具有批判精神和创造精神的教育开拓者。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今天,重温陶行知和他的教育思想,特别是闪耀在他600万字著作中的和谐教育的理念,对于我们正在建设的和谐社会与和谐教育有着特别的现实意义。

1 教育目的观——全面和谐发展

陶行知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是他所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最早制订了中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校训。他在《生活即教育》一文中说:“我们此地的教育是生活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又说“深信教育应该培育生活力”,“智育注重自学,体育注重自强,德育注重自治”等。

陶行知对受教育者实施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健康卫生、劳动以及美育等全面发展的教育。“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中心,是德育的归宿。教育学生要有民族自尊心,有民族责任感,做国家的主人,要团结,要在“解放的斗争中增长我们的力量”,“一切为人民”,读书的目的是要为人民造福。他批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反对“读书做官”、“知识私有”,提倡培养“手脑双挥、脑体结合”的人,他说“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

在《南京安徽公学办学旨趣》一文中,他提出“科学的精神,美术的精神,大丈夫的精神”的办学思想。他规定晓庄师范的培养目标是“康健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他明确山海工学团培养六大能力目标,即培养普遍的自卫能力、生产能力、科学能力、识字能力、运用政治能力和统制生育的能力。在重庆育才学校时期陶行知的“每天四问”(第一问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道德有没有进步?),则更体现了他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

虽然各个时期提出的培养目标各有所侧重,但其总的精神是要求学生手脑并用,能文能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能够为人民大众为社会、为民族创造幸福的人。

2 教育过程观——生活即教育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就是他从创造性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适合中国国情,具有时代特点,是经得起检验的新理论新方法。由他亲自倡导和推行的,以征服自然、改造社会为宗旨的平民教育、乡村教育、普及教育、困难教育、战时教育、民主教育的实践,标志着教育要以社会实践为中心,以生活为中心。他认为脱离生活,脱离劳动的传统教育,会扼杀儿童的身心发展,其结果培养的是一群无用的没有创新精神和胆略“书呆子”。

陶行知先生认为传统的教育是“吃人”的教育,“他教学生读死书,死读书;他消灭学生的生活力,创造力;他不教学生动手,用脑。在课堂里,只许听教师讲,不许问。好一点的,在课堂里允许问了,但他不许他出到大社会里、大自然界里去活动。……这叫读书死。这就是吃人的教育。”要打倒吃人的教育,最好的方法是在生活中教育,把生活和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教育与生活的和谐。

陶行知说:“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生活决定教育,表现为数育的目的、原则、内容、方法都为生活所决定,是为了“生活所必需”。当我们在提倡民主教育时,它“应该是健康、科学、艺术、劳动与民主组成之和谐的生活,即和谐的教育”。当我们在中国办教育时,这种教育就应当是为了人民大众的生活需要和幸福解放的教育,如果不是这样,教育就没有存在必要。另一方面,教育又能改造生活,推动生活进步两者相辅相成。

“生活即教育”所强调的是教育以生活为中心,生活和教育的和谐统一,所反对的是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在破除传统教育脱离民众、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我们今天课程改革中强调的自主、探究、实践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3 教育方法观——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在这个定义下,先生与学生失去了通常的严格的区别,在做上相教相学倒成了人生普遍的现象。”教学做合一是教育法演进过程中最高级、高科学的一种方法。

从1919年“教学合一”方法的施行,到教学做合一完整的方法体系的形成,陶行知为此付出了近十年时间的探索实践。在论述教学做合一的方法时,陶公着重强调两点。其一,教学做合一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他指出,一个活动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我们不能说种稻是做,看书是学,讲解是教。为种稻而讲解,讲解也是做,为种稻而看书,看书也是做。其二,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他指出,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光学不做,或是光教不做,都不是彻底的教育。

他鼓励学生自治,提倡让学生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并自负解决问题的责任,反对包办代替,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他注重启发,使学生不得不愤,不得不悱,发现疑问,探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他强调唤起兴趣,认为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是很要紧的,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他倡导实行小先生制,让小孩教小孩,小孩教成人,通过“即知即传”既温习所学内容又把学问传给他人,把教、学和做有机和谐地结合起来。

在生活中学习,在做中学习,这与当前“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教学改革取向是一致的。学习和借鉴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和谐教学方法论,能有效地解决当前教学中存在的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习、知行分离等实际问题。

4 教育主体观——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陶行知提倡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争做民主的教师。“民主的教师,必须要有:(一)虚心;(二)宽容;(三)与学生共甘苦;(四)跟民众学习;(五)跟小孩学习——这听起来很奇怪的,其实先生必须跟学生学,他才能了解小孩子的需要,和小孩子共甘苦。”“唯独肯拜人民与小孩为老师的人,才能把自己造成民主的教师,也只有肯拜人民与小孩为老师的,那民主作风才自然而顽的获得了。”陶行知认为民主教育要做到“宽容和了解”,只有具有民主精神的老师才能宽容和尊重学生。

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建立在民主、平等、亲密,融洽的基础之上。陶先生提倡“教员与学生关系密切”、“待学生如亲子弟”。他说:“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的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他殷切地希望,我们加入到儿童队伍里去成为一员,不是敷衍的,不是假冒的,而是要真诚的,在情感方面和小孩子站在一条战线上。他还说:“学校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处所。他们必须共甘苦。甘苦共尝才能得到精神的沟通,感情的融洽。”陶先生多次强调,教师与学生要同商量、共合作。他在谈教师的民主作风时说道:“自己要说话,也让别人说话,最好是:大家商量。自己要做事,也让别人做事,最好是大家合作。”教师给学生以亲子之情、兄妹之情、平等的友人之情,学生能很准确地感知出来,就会在情感上产生沟通,就能激发学生对教师亲近、理解和仰慕心理,进而建立起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

陶行知先生注重师生的互相感化,互相影响,认真践行“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他说:“人只晓得先生感化学生,锻炼学生,而不知学生彼此感化锻炼和感化锻炼先生力量之大。先生与青年相处,不知不觉的,精神要年轻几岁,这是先生受学生的感化。”?学生向前进,教员也要向前进,要一同前进,还得与时俱进。陶行知先生说:“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每欢喜和教师赛跑。后生可畏,正是此意。我们极愿意学生能有一天跑在我们前头,这是我们对于后辈应有之希望。学术的进化在此。但我们确不能懈怠,不能放松,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这是我们应有的责任。师道之可敬在此。所以我们要一面教,一面学。”他认为要因材施教,要承认基础,承认差别,要发挥学生的强势智能,让他们个个有发展,人人能成才、人人有创造。

5 课程编写观——以培养生活力为目的

陶行知认为,中国的传统教育是专为少数有钱人家的“少爷”,“小姐”们办的,是个人升官发财的教育,是分利不生利的教育。这一教育目的和特点,反映到课程上,就是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不符合社会实际、不符合生活实际、不符合个人生活的需要,也不符合课程本身发展的需要,更不符个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在这种错误课程理论指导下编写的教科书,更是谬误百出,害人非浅。陶行知对当时流行的教科书作系统的研究后,认为有以下三大弊端:第一,教科书仅仅是以文字为中心的“识字书”、“论文书”。第二,教科书是“死的书籍”,不是“活的书籍”。第三,教科书是“吃的书”、“读的书”,不是“用的书”、“生活的书”。

在批判旧的课程理论基础上,陶行知提出了以培养学生“生活力”为目的的生活课程论。陶行知在《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一文中,曾明确地表述过,生活教育理论对教科书的根本态度。他说:“生活教育指示我们说:过什么生活用什么书。教学做合一指示我们说:做什么事用什么书。这两句话只是一句话的两样说法。我们对于书的根本态度是:书是一种工具,——种生活的工具,一种‘做’的工具。工具是给入用的;书也是给人用的。我们对一本书的见面问是:您有什么用处(当然是广义的用处)?”陶行知提出的生活课程论对书的根本要求是:“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力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陶行知在他发表的教育论文中,曾多次提到编写教科书的要求和基本原则,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条:(一)社会、个人及生活事业本体需要的原则。在陶行知看来,在考虑社会需要的同时,又要考虑到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水平和个人社会生活的具体需要,以不致于扼杀个性的发展。须“依各种生活事业之需要,规定各种学问之分量”。(二)以实际生活作中心的原则。陶行知提倡的社会实际生活主要有五种。即康健的生活、劳动的生活、科学的生活、艺术的生活和社会改造的生活。陶行知认为,如果把上述五种生活加以细分,大约有三千种以上的生活力。因此,他说:“我们有三千种生活力要培养,即有三千种教学做指导书要编辑。”(三)“用处最大最多最急的事物在课程中占有优先权”的原则。陶行知在谈到师范教育改革时,曾提出社会“要什么,学什么;学什么,教什么;教什么,就拿什么来训练教师”的口号,这实际上也是他生活课程思想的具体反映。“所学的,即是所用的。有用处的事物才给学生学,用处最大最多最急的事物在课程中占有优生权。”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学非所用’和‘用非所学’的流弊完全革掉才肯罢休。”(四)“活”的生动有趣的的原则。陶行知认为,教育者应拿活的东西、活的环境、活的书籍去教育学生,因此,要求编写“有系统的,前后都能连贯起来,不是杂乱无章的”活的教材。教材中的插图是活生生的,文字是生动的,使学生感到生动有趣有味道。

[1]陶行知纪念馆.陶行知全集[M].杭州: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

[2]王剑制.新型师生关系“三境界”——陶行知师生观的启示[EB/OL].http://www.chinaexpertsweb.net/yxlw01/ yyxlw85.htm

[3]王清,顾庆龙,王怀宜.陶行知“和谐的教育”研究[J].教育评论,2009,(2):140-143

[4]王运红.论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及启示[J].新课程研究,2008,(7):101-103

[5]刘玮.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EB/OL].http://20437. eduol.cn/archives/2008/507902.html

责任编辑:邓荣华

G40-092.6

A

1672-2094(2013)05-0060-03

2013-08-30

陈治芳(1985-),女,四川遂宁人,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系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教学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合一陶行知生活
陶行知研究四十年,桂子山成果丰硕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人剑合一
由“三线合一”到“两线合一”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早期对外汉语中的“语”“学”合一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关于“三规合一”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