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桥驿与地名学
2013-04-11侯慧粦
侯慧粦
(浙江大学 地球科学系,浙江 杭州310027)
陈桥驿(1923-),浙江绍兴人,浙江大学终身教授,当代享有盛誉的历史地理学家和“郦学”泰斗,曾任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古都学会副会长、浙江省地理学会和地名学会理事长。1991年被国务院授予“为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学者,1994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终身教授,2010年荣获浙江大学最高科研奖项——“竺可桢奖”。陈先生学贯中西,曾应邀赴美国、加拿大、日本、巴西等国以及香港、台湾地区的30多所大学讲学,其中有常春藤盟校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另外他还被日本关西大学、国立大阪大学、国立广岛大学聘为客座教授。截止到2010年底,已出版专著70种,主编、点校著作30种,发表论文400多篇,人民出版社即将出版的《陈桥驿全集》计13卷2000万字,在历史地理学、历史地图学、方志学和地名学研究等方面造诣精深,贡献卓越,本文仅对他在地名学方面的成就加以论述。
一
国内地名学史系统全面科学的研究,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1979年,杭州大学(今并入浙江大学)为庆祝建国30周年召开科学报告会,陈先生撰写了《论地名学及其发展》[1],该文后正式发表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1年第3辑,由陕西人民出版社付印。此文问世后,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华林甫称该文“从而为中国的地名学史研究奠定了基础”[2]。在《论地名学及其发展》一文中,陈先生在博征《克莱因语源综合辞典》《新英国百科全书》《布罗克豪斯百科全书》《牛津大辞典》《拉鲁斯大百科全书》《韦氏大辞典》《苏联大百科全书》等辞书对地名学一词阐释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地名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我国幅员广大,历史悠久,古籍浩瀚,留下来的历史地名数量众多,陈文以统计古代地理著作所记载的地名为基础,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梳理出古籍中地名的数目:《禹贡》记载的地名约1300处;《山海经》约为《禹贡》的十倍;《汉书·地理志》涉及地名超过4500处;《后汉书·郡国志》超过4000处;《宋书·州郡志》超过2000处;《南齐书·州郡志》超过2000处;《魏书·地形志》超过6000处;《水经注》20000处左右。陈文又详细地阐明历代地名学研究的成果,而《水经注》无疑是其中最丰富多彩的书籍,它在记载地名的数量和解释地名渊源方面均为嚆矢。文中陈桥驿先生又将《水经注》中解释地名渊源的2400个地名分成24类,每类都列举实例说明。《水经注》以后,在我国地理著作中,地名渊源的研究成为必有的内容,为我国的地名学奠定了基础。陈先生认为,地名渊源只能反映地名的原始概况,这是地名的静态研究,而现在需要进一步了解地名的发展和变迁,进行地名的动态研究。纵观地名学研究发展的进程,正如陈桥驿先生所期望的,已逐步地从地名的静态研究发展为地名的动态研究。
1979年,陈桥驿先生又在《地名知识》3、4两期发表《〈水经注〉与地名学》[3]一文,此文后收集在陈桥驿著《水经注研究》一书。《水经注》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地理书,它记载大量的地名,并多处解释了地名的含义,所以刘盛佳认为该书是一部地名著作(刘盛佳《我国古代地名的佳作——〈水经注〉》,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1期)。陈先生是当今“郦学”权威,他毕生研究《水经注》,并梳理《水经注》记载地名有2万左右,并进一步将其中24类解释地名渊源的2400处,按照专名性质划分为史迹地名、人物地名、故国地名、部落地名、方言地名、动物地名、植物地名、矿物地名、地形地名、土壤地名、天候地名、色泽地名、音响地名、方位地名、阴阳地名、比喻地名、形象地名、相关地名、对称地名、数字地名、词义地名、复合地名、神话地名、传讹地名等,对每类地名都以例证言简意赅地说明含义,分析中肯,说理透彻,充分体现了其科学性和实用价值。这种分类与分析为后来地名分类提供了宝贵经验。
众所周知,地名分类是地名学理论任务之一,也是当今地名规划、地名管理、地名档案管理和地名工具书编辑中的重要内容。现今地名分类有按地理实体性质分类,有按地名形态分类,有按地名时间分类,有按地名音、行、义分类,而陈文按专名的性质分类,是对地名分类的巨大贡献,并为地名专名科学分类奠定了基础。
《〈水经注〉与地名学》一文中,还归纳了历代先辈们撰写的地名命名原则。
一是《谷梁传》僖公二十八年记载的“水北为阳,山南为阳”,阴阳命名也,属方位地名。长期以来,在我国各地命名中广泛使用,如山阴,在会稽山之北;衡阳,位于衡山以南;江阴,在长江以南;洛阳,在洛水以北。以阴阳命名地名,是和我国所处的地域有关,它以太阳光照为基础,显示出地理实体在位置上的真实面貌。所以《说文》段注:“日光所照曰阳,然则水之南,山之北为阴,可知矣。”以阴阳方向命名属方位地名的隐位类型,以东、南、西、北、中、内、外、上、下等命名的则属方位地名的显位类型。
二是《越绝书》卷八提出的“因事名之”。此原则在地名命名中也多处出现。
三是《水经注》卷二所载的:“凡郡,或以列国,陈、鲁、齐、吴是也;或以旧邑,长沙、丹阳是也;或以山陵,太山、山阳是也;或以川原,西河、河东是也;或以所出,金城城下得金,酒泉泉味如酒,豫章樟树生庭,雁门雁之所育是也;或以号令,禹合诸侯,大计东冶之山,因名会稽是也。”由此可知,《水经注》在地方行政区划的一级——郡的命名,得出以列国、旧邑、山陵、河川、物产、号令等六方面的命名原则,总结了以往我国郡名的地名来源。
我国古籍浩如瀚海,不可斗量,属于地名专著的却寥如晨星,含有地名内容的绝大多数信息散落于各种古代文选中,至于地名命名原则更是大海捞针,然而正是由于陈桥驿先生的深入探求,才确立了我国古代著作中出现的地名命名原则。
地名渊源的研究是地名学研究的核心。在《〈水经注〉与地名学》一文中,陈先生还把古代著名地理著作中解释地名渊源的统计列举如下:
《汉书·地理志》40余处;
应劭《集解汉书》《十三州志》《地理风俗记》,至今留下180条;
袁康、吴平《越绝书》30多处;
常璩《华阳国志》20余处;
郦道元《水经注》2400处。
其他如晋代京相璠《春秋土地名》、王隐《晋书地道记》、袁山松《郡国志》、乐资《九州要记》、张勃《吴地志》、郭璞《尔雅注》,亦有不少地名渊源的解释,但著作大多缺佚,仅从他书转引中尚可窥之,例如南北朝的许多地理著作:北魏阚骃《十三州志》、宋盛弘之《荆州记》、庾仲雍《湘中记》、刘道真《钱唐记》、陈顾野王《舆地志》等。
二
陈桥驿先生撰写了大量内容精湛的地名学领域的论文,成果斐然,发表的地名论文有:
陈桥驿著《水经注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85年)一书,收集了他的系列论文:《〈水经注〉与地名学》《〈水经注〉记载的同国异名》《〈水经注〉记载的一地多名》《〈水经注〉记载的异地同名》《〈水经注〉记载中的有地无名》《〈水经注〉地名错误举例》;
陈桥驿著《水经注研究二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一书中收集的地名论文有:《〈水经注地名汇编〉序》《〈水经注地名汇编〉说明》;
陈桥驿著《水经注研究四集》(杭州出版社,2003年)中的地名论文是《〈水经注〉中的非汉语地名》。
上述论文显示出陈先生对《水经注》记载地名研究之全面透彻、仔细深入。例如《水经注地名汇编》将郦注记载的各类地名编成索引,为方便读者查询,把《水经注》记载的2万左右地名按不同性质分成65类,每一类地名按卷次进行排列,每类卷首附说明一篇,也有数类地名由于性质相似而合成于一篇说明,全文共有说明54篇。从《水经注》核心的河川篇说明观之,陈文归纳郦注河川通名有江、河、川、渎、津、渠、溪、涧、沟、流等等,并着重指出郦注河川中要注意,即有一水多名现象、异水同名情况、有水无名存在、有名无水状况和河川错误地名等。上述每种情况均举多例说明。更值得称道的是郦道元在《水经注》中遗漏了一些支渠细流的地名,陈先生在地名汇编中尽量补上,并引用原注在备注中说明,如卷十六“浐水”,经“浐水出蓝天谷,北入于渭。”注云:“《地理志》曰:浐水出南陵县之蓝田谷,西北流与一水合,水出西北莾谷,东北流注浐水。”郦注未将源于莾谷而东北流入浐水的这条小河名称写出,陈先生在地名汇编中把这条河流写作“莾谷水”,显然它是以源头莾谷派生而来,属派生地名,这条小河称莾谷水,是合情合理的。
陈桥驿先生埋首书海写成的《水经注地名汇编》是一个开创性的浩大工程,他说“衷心希望以这样一个初步的开端抛砖引玉,促使《水经注》地名研究的发展。”[4]
陈桥驿著《水经注研究》(此书收有地名学方面论文6篇)问世后,好评如潮,不绝于耳,被研究者奉为圭臬。《光明日报》在1986年3月31日评论此书:“他的学术专著《水经注研究》去年出版后,受到中外专家的赞赏。”上海《社会科学报》在1985年12月30日评介此书为“郦学研究进展的重要标志”。《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4期)书评:“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瞩目和赞誉。”事实也如此,历史地理学泰斗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以及国外许多学者纷纷写文或写信高度赞誉《水经注研究》的成就。谭其骧教授致陈先生信中说:“由于大著《水经注研究》的出版,势必将大大推进国内的郦学研究,深为郦学将进入一新时代庆幸,当然也为吾兄为我国学术界建此功勋庆幸,这当然是一部必传之作。”日本著名汉学家斯波义信教授来信祝贺,他说:“我怀着极愉快的心情和极大的兴趣,阅读了大著《水经注研究》一书。对你所达到的学术成就的真正卓越水平感到深刻的印象。确实,此书是《水经注》研究史上值得纪念的里程碑。我在此书发现有许多颇有补益的意见和评注,都是从你的长期努力和对现有资料的全面掌握得来的。我将珍藏此书,作为自己未来研究工作中最有用的参考资料。”日本关西大学大学院把《水经注研究》作为研究生院教材。
20世纪80年代,浙江省在地名普查的基础上,为保留与积累地名资料,推广标准化地名使用,为各行各业提供地名和其相关方面的确实信息,全省第一轮地方志修纂在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名办公室组织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展开。官修的地名志除文、图、表、照片、录等体裁外,在卷首常设有“序”,序的作者不外乎两方面人:一类是当地或其上一级的父母官,此序被人称为“官序”;另一类是邀请著名的学者担纲,此序时称“学序”。由于陈桥驿先生德高望重,在地名学领域中造诣精深,所以省内各县市往往请他为当地地名志作序,据统计,他曾为地名志和某些地名刊物书籍写序的有:《龙泉地名志》(1985年)、《丽水市地名志》(1988年)、《遂昌县地名志》(1988年)、《常山县地名志》(1988年)、《浙江地名简志》(1988年)、《浙江地名文汇》创刊词(1988年)、《瓯海县地名志》(1989年)、《浙江地名趣话》(1990年)、《杭州市地名志》(1990年)、《浙江古今地名词典》(1991)、《浙江地名研究二集》(1991年)、《岱山县地名志》(1991年)、《庆元县地名志》(1992)、《象山县地名志》(1996)等。陈桥驿先生写的每一篇序,绝不是敷衍应景,泛泛而谈,而是对该地名志(或地名刊物、书籍)的内容认真全面了解,悉心揣摩后执笔而成,所以他作的序,篇篇都是令人折服的上乘作品,也是地名领域中真知灼见的优秀论文。
陈桥驿先生正式发表的地名学论文成果卓越,名文迭出,除了上述所举论文之外,还有:《地名学与地理教学》(《地理教学参考》1980年5月)、《论浙江省的方言地名》(《浙江学刊》1983年2期)、《浙江省县(市)名简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5年1期)、《论地名重合》《论地名重合(续)》(《中国地名》1991年1期、3期)、《中国的非汉语地名——以〈水经注〉记载为例》(《中国方域》1993年3期)、《论中国的非汉语地名》《论中国的非汉语地名(续)》(《中国地名》1998年3期、4期)、《中国古代的地名研究》《中国古代的地名研究(续)》(《中国地名》2000年5期、6期)。
三
陈桥驿先生主编的数本地名词典与地名志,已成为地名学方面的经典之作。
陈先生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浙江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是在中国地名委员会、国家教委、国家出版总局领导下编纂的我国第一部大型地名词典,按省分册,陈先生为浙江省册主编。1978年,我国开展第一次地名普查,它是政府领导下由地名工作者经过实地调查、资料考证等严格程序完成的。1982年9月,浙江省72个县市地名普查成果验收全部完成。按照上级要求,在地名普查基础上,吸收有关学科的研究成果,由地理学、历史学、语言学、民族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和地名工作者共同编纂地名词典。当时,身为杭州大学(今并入浙江大学)地理学教师的我,有幸参加由陈先生主编的地名词典的编纂工作,时时听取先生的教诲,得益匪浅。当时,参加撰写地名词典的作者均是首次参与,他们虽有本专业的知识,面对地名词典却很生疏。陈先生睿智、博学、待人宽容豁达,他得知编纂者的困境后,首先让我们了解已出版的中外地名词典,并将臧励和《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商务印书馆出版,1931年)、葛绥成《最新中外地名词典》(中华书局出版,1940年)二词典中关于浙江省的地名条目复印发给编者。又特地让叶光庭老师和我到上海图书馆找资料,复印外国著名地名词典有关浙江省条目,然后印发给大家。他还告诉我们《地名词典》含有基本内容与其他内容二方面,基本内容包含原标准地名、原名、又名、曾用名、简名、雅名、位置、辖属以及地名的来历、含义、演变,其他内容按不同类别而异,可撰写相关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内容。在基本内容中,除位置、辖属外,全属地名内容,这也是地名词典最基本信息,是他人查阅地名词典最想得到的资料,又是区别其他词典的标志。陈先生又谆谆指导我们,查阅地名渊源,力求正确准确,必须找原文,即引用最早、最权威的文献,例如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有记载的,就不用清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正史有的,就不用地方志的。在引用古文时,要复核复校,以免漏字错字,点校标点要慎之又慎。在引文前要注明书籍篇名和卷次,鲜为人知的古代文献,在书名前写明时代和作者。书中地名的来历、含义要谨慎考证,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说法的,要多选古籍辨别,有把握的择其正确的一种记之,凡无法辨别的亦可诸说并列。《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浙江省》于1988年8月正式出版,是全国地名词典出版时间仅次于江苏省的第二部出版的地名词典。
陈桥驿先生主编的第二部大型地名词典是《浙江古今地名词典》[5]。1985年,由浙江省城乡建设厅、民政厅、教育厅、地名委员会和出版总社提议,并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决定编纂出版《浙江省古今地名词典》。这是一部各项建设事业、各有关学科以及人们社会交往所迫切需要的工具书。编纂委员会于1986年成立,由时任城乡建设厅厅长魏廉任编委会主任,陈桥驿任编纂委员会副主任、主编。古今地名词典的撰稿者逾百人,为保证质量,在主编陈先生指导下,首先付印《浙江古今地名词典》编纂出版方案和编纂工作细则,详细地阐明本词典宗旨、指导思想、收词范围、采词标准、释文内容、体例等等方面。词目内容是词典的核心,也是衡量一部词典质量优劣的标准,《浙江古今地名词典》规定各条目释文以地名内容为主体,以地名为线索,向读者提供浙江省历史、地理、文化、经济等知识,使思想性、科学性、实用性统一。为保证收词严谨,释文翔实,文字精练,在分配各类词目收词和释文人选上,按“各尽所能”物色人选,古地名由几位历史地理学者负责,自然地理地名由少数地理学者集中撰写,水利设施、交通地名则分别由浙江省水利厅和交通厅承担,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今行政区、聚落地名由各地市的编委负责组稿,聘请当地有实践经验的地名工作者编写。陈桥驿先生因人制宜、各尽所能的分配词目撰写原则,既发挥各人所长,又保证词典的质量。
《浙江古今地名词典》1991年9月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共收条目1.2万条,其中古地名4000条,这4000条是本词典难点所在,除了查阅历代大量经书、史书和地方志外,有些信息依靠古代文选资料仍难以辨清,为搞清问题,陈桥驿先生指导编纂者设计古地名今址、现状调查表,由浙江省地名办公室印发给各市县地名办公室,请当地地名工作者协助调查后填表。在各类词目释文完成后(包括初稿、各地市改稿、审稿、编委会加工),最后由主编陈先生全面审定,保证古今地名词典圆满完成。这本融古今地名于一书的《浙江古今地名词典》,183万字,是我国第一部省区的古今地名词典,也是浙江省历来规模最大的地名检索工具书。
陈桥驿先生还主编《杭州市地名志》。宋代词人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杭州历来是浙江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又是全国八大古都之一,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风景名胜城市,由于地位显要,《杭州市地名志》亦备受各界人士的青睐和关注。杭州市地名办公室深知该志的重要,故特邀陈桥驿先生担任主编,陈欣然受命。由于本人亦参加该志自然地理实体的撰写,故深知他和以往主编词典和其他书籍一样,自肩负主编起,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恪守尽职。
从志书编写规模、篇章结构、地图选择(含古图)、释文内容、体例、统计数字、单位运用等等,编撰者无不仔细推敲,认真揣摩,在志书的内容和体例上都作了不少创新。志书脱稿后,又由陈先生亲自统稿,卷首的前言亦由他执笔。此志正如浙江省地名委员会《关于印发县〈地名志〉编辑的纲要通知》中所指出的:“是用地名典籍的形式,提供准确详备的地名资料。”《杭州市地名志》全书81.6万字,扉页书名由著名书法家沙孟海题,1990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刊发,这是浙江省第一部公开出版的地名志。
《杭州市地名志》出版后,初刊3000册早已告罄,好评如潮。后来凡涉及杭州市地名的,其书籍报刊无不引用该书内容,奉为地名志编纂方面的经典。
四
陈桥驿先生发掘并提炼了浙江地名的越文化特色。
浙江是越文化的发祥地,浙江的许多地名都与越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浙江地名简志》是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2月出版的浙江简志丛书之一,陈先生作为《浙江地名简志》的主要撰稿人,在“序”中分析了浙江省名的文化渊源,阐明以浙江(今称钱塘江)这条河流作为省名的演变过程,并以大量篇幅分析归纳了浙江省地名几个重要的地域特色:一是浙江地名的越文化渊源,“至今这个地区仍然遗留着许多越语地名,成为浙江省地名最为重要的特色”;二是浙江地名的越文化背山面海的地理特征,“省内存在着大量与海洋有关的地名,这是浙江省地名的另一个重要特色。”“省内的大量地名和这种山岳遍布的地形特征有关。”
地名是人们赋予各个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并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自远古以来,越族早已在浙江省境内栖息繁衍。当时越人的生活和生产正如《吴越春秋》卷四记载:“随陵陆而耕种,或逐禽鹿而给食。”越语地名,这也是浙江省内出现的最早地名,省内有历史记载的第一个地名,即《竹书纪年》周成王二十四年下,“於越来宾”,这个“於越”或“越”属于越语地名。陈先生在《浙江地名简志》序中,列举大量的越语地名,如自然地理地名的浙江、瓯江、甬江、姚江、若耶溪、余不溪;聚落地名中檇李、语儿、武原、姑末;秦置会稽郡下属的县名的由拳(今嘉兴)、乌程(今湖州)、余杭、钱唐、上虞、余姚、句章(今慈溪)、鄞、鄮(今鄞县)、诸暨、乌伤(今义乌)、太末(今龙游);西汉置余暨(今萧山)、剡县(今嵊州)等。至于越语的派生地名,为数更为可观,如以剡县得名的剡溪、剡山,虽然在五代晋天福五年(940),吴越恶“剡”有二火一刀,以为不祥,改名赡县,北宋初复名后,宣和三年(1121),方腊起义被镇压,因本县道人响应起义,平定后又以剡有兵火象,改嵊县。但剡溪、剡山和以剡为名的大量地名今仍在嵊州市内存在。钱唐江(钱塘江)亦是越语地名,其派生地名存于杭州城区不胜枚举。正如陈先生在“序”中所说,越语及其派生地名,在“省内的地名中占了较大的比重,是浙江省地名中极为重要的特色。”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越族从居住地大量流散,汉族陆续迁入,越族的语言逐渐消失,汉人虽然对原越语地名作各种解释,但多半是牵强附会,越语地名真正的含义亦未得知,正如清李慈铭在《越缦堂日记》中指出:“盖余姚如余暨、余杭之比,皆越之方言,犹称於越、句吴也。姚、暨、虞、剡,亦不过以方言名县,其义无得而详。”这些“已经消失的语言”,在《越绝书》中仅留下个别解释其意义,如卷三:“越人谓船为须虑”。卷八:“朱余者,越盐官也。越人谓盐曰‘余’。”
与海洋相关和山岳得名的地名,在浙江省境内屡见不鲜,陈先生在“序”中列举的市县一级行政区划名称即可窥见一斑,如“海盐、海宁、镇海、定海、宁海、临海、瓯海”等,“萧山、象山、岱山、江山、常山等,而奉化、嵊县、普陀、洞头、天台、黄岩、玉环、青田等县,县名也都得自同名的山岳。此外嵊泗得名于泗礁山,衢州得名于三衢山,丽水得名于丽阳山,不胜枚举。”至于集镇一级的地名为数更多,与海洋有关的如“海盐县的海塘,绍兴县的马海,上虞县的沥海,余姚市的兰海、临海、朗海、镇海,慈溪县的附海、东海、沿海,临海市的沿海、滨海,椒江市的海门,黄岩县的镇海,乐清县的慎海,瑞安县的海安等等。此外,在沿海和各岛屿,还有许多以洋、海、沙、涂、浦、浪、门、岛、屿、礁、塘等为名的地名”。在集镇一级的地名中,以山岳为名的如“杭州的半山,余杭的超山,萧山的坎山,富阳的里山,临安的青山,长兴的煤山,东阳的巍山,诸暨的璜山等,都是这类例子”。
众所周知,地名是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客观反映。越语及其派生地名是“浙江省地名中极为重要的特色”,说明浙江古族居民是越族。浙江面海背山,海岸线绵长、曲折,港湾交错,岛屿星罗棋布,境内山丘遍布,冈峦起伏,故有数量可观的以海洋山岳为名的地名,它既真实反映了浙江省“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貌特色,同时也反映了古越文化留在地名学方面的深刻烙印,而这一发现正是陈先生结合地名学研究越文化的重要创见。
[1]陈桥驿.论地名学及其发展[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1(3).
[2]华林甫.中国地名学源流[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3]陈桥驿.《水经注》与地名学[J].地名知识,1979(3-4).
[4]陈桥驿编著.水经注地名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2012.
[5]陈桥驿主编.浙江古今地名词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