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全集》勘误
2013-04-11徐海英
徐海英
(忻州师范学院,山西 忻州 034000)
山西大学姚奠中先生主编的《元好问全集》以光绪七年方戊昌读书山房本为底本,参校本搜罗广泛,用力颇多。该书先于1990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因成于众手,失误颇多,姚先生高足李正民教授再次订正失误,由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再版。尽管如此,此书仍有失误。此外还有些属于标点方面的问题,现一并按卷次条列于下,以期将来再版订正时参考。
1.卷一《秋望赋》“视若越肥而奏瘠”,“奏”方本作“秦”,是。
2.卷一《新斋赋并序》“则斋鲁有一再之渐”,“斋”,方本作“齐”,是。
3.卷一《□亭》“曷來著世纲”,“曷”,方本作“朅”,是。 “朅来”一词,古籍中常用,而“曷来”一词则不见,在此“朅”与“曷”不通用。
4.卷一《□水》“古来天下马,万里人超忽”,“人”方本作“入”,是。
5.卷一《杂著五首》其一“禀气寡所谐,衣食固其端”,校记云:“‘其’,原作‘无’。”句出陶渊明《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引宋曾本云“一作‘无’”。且二句谓因禀性与追求名利的世道很少符合,故人生赖以生存的衣食就没有来源,因果关系明确。改“无”为“其”,诗意不通贯,不改为妥。
6.卷一《古意二首》其二“楩楠千岁姿,骯脏空谷中”,“脏”,方本作“髒”,是。“骯髒”,高直貌。如汉赵壹《疾邪诗》之二“伊优北堂上,骯髒倚门边”即是。而“脏”专指污秽,与前者音义不同。
7.卷二《萧斋·序》:“惟公承王公馀烈,奕叶臺鼎”,“臺”,方本作“台”。“台鼎”语本汉蔡邕《太尉汝南李工碑》:“天垂三台,地建五岳,降生我哲,应鼎之足。”古称三公为台鼎,如星之有三台,鼎之有三足。在此,“台”不能用繁体字“臺”。
8.卷二《放言》“裈虱良足羞”,方本“裈”作“褌”,应用繁体字。
9.卷二《学东坡移居八首》其二“十日得安居”,“日”,方本作“口”,是。
10.卷二《宝岩纪行》“瞳瞳上初日”,“瞳瞳”,方本作“曈曈”,是。“曈曈”,日初出渐明貌。
11.卷二《寄英禅师,师时住龙门宝应寺》夹注:“《本草》松枝条:松脂,涂疥顽者,三两度。”此处标点不当。施国祁《元遗山诗集笺注》:“《证类本草》引《鬼遗方》:治疥癣,松胶香研细……凡疥癣上先用油涂了,末一日便干,顽者三两度。”按此,应为:“松脂涂疥,顽者三两度。”
12.卷二《郎文炳心远斋二首》其二“儿童挟书至,灯光催夜读”,“光”,方本作“花”,是。“灯花”指灯心馀烬结成的花状物。句言灯下儿童课读时久大人仍在催促的情形,改“花”为“光”则意境全无。
13.卷二《寄题沁州韩君锡耕读轩》“行寻柴桑裏,遂得桃花源”,“裏”,方本作“里”,是。 “柴桑里”指陶渊明的故乡,此处不能用繁体字“裏”。
14.卷三《双峰竞秀图为参政杨侍郎赋》:“江烟霏霏云拂石,山木萧萧山鬼泣。江岸人家失南北,两峰突兀何许来,元气淋漓洗秋碧。”“江岸”句承“江烟”句,二句为因果关系。前三句写“双峰”的背景,后两句另提,主写双峰。按此,“山木”句后的句号应移至“江岸”句后。
15.卷三《阎商卿还山中》“半生虚名不疗贫”,“生”,方本作“世”,是。
16.卷三《密公宝章小集》尾注:“宋《画谱》山水以李成为第一。”按《宣和画谱》卷十一《山水二·李成》,应标点为“宋《画谱·山水》以李成为第一。”
17.卷三《松上幽人图》“子怀渺兮幽林思”,“子”,方本作“予”,是。 校记“子”也应改作“予”。
18.卷四《北岳》“太茂维遊古帝孙”,“遊”,方本作“岳”,是。
19.卷四《赠利州侯神童》“阿见抱之来学宫”,“见”,方本作“兄”,是。“只知江陵图籍尽,一火谁谓死草生华风”,《隋书·经籍志》:“元帝克平侯景,收文德之书及公私经籍归于江陵,大凡七万馀卷。周师入郢,咸自焚之。”《太平御览》卷六一九引《三国典略》:“周师陷江陵,梁王……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按此,应标点为“只知江陵图籍尽一火,谁谓死草生华风”。下句语本李贺《高轩过》“谁知死草生华风。”
20.卷四《壬子冬至,新轩张兄圣与求为儿子阿平制名……》“陈王入门汉韦贤”,“入”,方本作“人”,是。
21.卷五《题刘紫微尧民野醉图》“白鬓红颊醉相扶”,“鬓”,方本作“鬚”,是。
22.卷五《下黄榆岭》“勝费寒六几千叠”,“勝”,方本作“賸”,他本作“剩”,“賸”俗作“剩”。
23.卷五《遊承天镇悬泉》:“吾闻允格台骀宣汾洮障大泽,自是生有自来归有所假,而自经沟渎便可尸祝之,祀典纷纷果何取。”按语义辞气,“假”应属下句。“当时大歷十才子”及尾注“祠碑大歷中制官李諲所撰”,“歷”,方本作“厤”,是“曆”与“歷”的古字。 “大曆”为唐代年号,应改“歷”为“曆”。
24.卷八《除夜》“扣角空传寧戚歌”,“寧”,方本作“甯”。宁戚,春秋工人。古籍中作姓氏多用“甯”。
25.卷八《西斋夜宴》尾注“叔能、信之、张杜诸人皆在”,“张”指张仲经,“杜”指杜仲梁,“张杜”中间也应用顿号。
26.卷八《岐阳三首》之三“懦楚孱齐機上看”,“機”,方本作“机”,是。此处“机”指切肉的砧板,与“機”音义不同。
27.卷九《送周帅梦卿之关中二首》其二“发鬓而今满霜雪”,“发”,方本作“须”,是。
28.卷九《答石子章因送其行》“铁檠豪宕见胡證”,校记云:“原作‘钲’,误,据两唐书改。”两唐书有《胡証传》,作为人名,不应改为“證”。且校勘旨在恢复古籍原貌,遗山集中属于本人失误处颇多,不应一一替古人改正错误,在校记中说明即可,蒋伯超《通斋诗话》举此例,认为元氏此误从唐人小说中来,进而得出“赵耘菘言遗山才不甚大,书卷亦不甚多,信然”的结论,由此可见校勘求真不求是的重要性。
29.卷十《寧掾端甫北上》,“寧”,方本作“甯”。 古籍中姓氏多用“甯”。
30.卷十《常仲明教授挽辞》尾注“常代州崞县人”,应标点为“常,代州崞县人”。
31.卷十《国医王泽民诗卷》“鴒鶺兼有急难情”,“鴒鶺”,方本作“鶺鴒”,是。《诗·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
32.卷十《送奉先从军》“醉后扬鞭愧葛疆”,“疆”,方本作“彊”,是。《世说新語·任诞》:“山季伦为荆州……彊市其爱将,并州人也。”句用此典。
33.卷十《寿赵受之》“五云多处是三臺”,“臺”,方本作“台”,是。 “三台”,星名。 《晋书·天文志上》:“三台六星,两两而居……在人曰三公,在天曰三台。”此处不能用繁体字“臺”。
34.卷十《寄刘光甫》“山泽膴儒亦自豪”,“膴”,方本作“臞”,是。
35.卷十一《德和墨竹扇头》尾注:“‘嫩香新粉墨离离’,李长吉《竹》诗。”“嫩香”句出李贺《昌谷北园新笋四首》其二“膩香新粉黑离离”,“竹”字不应加书名号。
36.卷十一《论诗三十首》其十尾注:“事见元稹、子美墓志。”应标点为:“事见元稹《子美墓志》。”其十七尾注“停桡静听风中意”,“风”,方本作“曲”,是。其十九尾注“忍随春草斗输赢”,“忍”,方本作“恐”,是。其二十四“无力蔷薇卧晓枝”,校记云:“‘晓’原作‘晚’。秦观《淮海集·春日五首》作‘晓’,施本亦作‘晓’,据改。”其实施本也是据秦诗径改。遗山诗集系统和全集系统各本及本集 《诗文自警》、《中州集·五中立传》所引皆作“晚”,足见元诗原貌如此。替古人改错,不妥。
37.卷十一《自题写真二首》其一“骨人穷泉未拟枯”,“人”,方本作“入”,是。
38.卷十一《同希颜钦叔玉华谷分韵,得军华二字二首》其二“兴到穷搜亦未涯”,“搜”,方本作“探”,是。
39.卷十一 《同希颜钦叔玉华谷还会善寺即事二首》尾注:“赵隐芝子端,同年进士。“子端”为金中期著名文学家王庭筠之字。应标点为:“赵隐芝,子端同年进士。”
40.卷十二《杨秘监马图》“东华驰道晚净时”,“净”,方本作“凉”,是。
41.卷十二《外黄道中楚王庙,荆公有“谁合军中称亚父,却须推让外黄儿”之句,因为范增解嘲》,校记云:“诗题‘外黄’,李本、毛本、明抄本、定襄李本均作‘内黄’,张本亦作‘内黄’。赵培因据施本,参《史记·项羽本纪》与王安石诗改。”这也有替古人改错之嫌。且嘉庆《大清一统志·河南彰德府》载,内黄西北30里楚王镇有楚王庙,祀项羽。李光庭《广元遗山年谱》认为此诗作于元氏48岁自冠氏返乡西经内黄时。按此,前一“内黄”并非误记。
42.卷十二《即事》尾注:“宁儿叔开,小字阿茶,第四女字叔闲。”诗云:“四长东州贡姓名,阿茶能诵木兰行。元家近日添新喜,掌上宁儿玉刻成。”按此,“阿茶”、“宁儿”为二人。遗山次子振字叔开,小字宁儿。“阿茶”当其第四女叔闲。应标点为“宁儿,叔开小字。阿茶,第四女,字叔闲。”遗山《德华小女五岁能诵余诗数首,以此诗为赠》尾注有“唐人以茶为小女美称”语,亦可参证。
43.卷十四《真味斋》“粗饭寒斋老此身”,“斋”,方本作“齑”,是。
44.卷十四《台山杂咏十六首》其三“万壑千畎位置雄”,“畎”,方本作“岩”,是。
以上只就诗赋中异于方本的失误摘出。其实方本失误处亦多。沿方本而误属于深层次的校勘问题,在此就不涉及了。关于散文部分的失误则另文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