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魏源家世考释

2013-04-11尹红梅

关键词:魏氏传家魏源

尹红梅

(邵阳学院 图书馆,湖南 邵阳 422000)

一、魏源为周文王之后

魏丙荣在《邵阳金潭魏氏三修谱序》载:“吾魏肇自周文,考《史记》,武王同母弟封于毕,其后世孙毕万,更以功封于魏,因以为氏,代有传人。”周文王第十五子封于毕,称毕公高。毕,即毕国,在今陕西西安、咸阳北。毕万为毕公高之后。晋献公十六年(前661年)灭魏,毕万命为大夫,封于魏,以魏为氏,其地在今山西芮城北。毕万后裔魏斯,即魏文侯,和赵、韩一道瓜分晋国,公元前403年被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任用李悝为相、吴起为将、西门豹为邺(今河北磁县南)令,兴修水利,奖励耕战,进行改革,使魏国成为当时的强国,西攻取秦的河西(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之西),北攻灭中山(今河北正定东北),南击败楚国,夺取大梁(今河南开封)。魏惠王迁都大梁,称霸诸侯。公元前225年,魏国为秦所灭,魏氏子孙散居于河南开封等地。

二、魏源先世江西泰和县人

《邵阳金潭魏氏三修谱序》载:“我祖万一公前未深考。相传公之先于元季自豫章来长沙善化,明永乐间,公与其弟复移宝庆邵阳北至隆回金滩,乐其风土,遂家焉。”“豫章”,江西省之别称,楚汉之际置豫章郡,治所在今江西南昌,辖境相当于今江西省地。“善化”,旧县名,治所在今湖南长沙市,1912年并入长沙县。“金滩”因产金而名,即今金潭,清代隶邵阳县,今隶隆回县。魏源在《邵阳金滩魏氏二修谱序》说:“吾族元末自江右吉安来长沙善化,明永乐间万一公兄弟徙邵阳之隆回。”“江右”,亦江西省之别称。古人在地理上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故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夏剑钦先生在《魏源传》云,南宋时期,“魏良佐成进士,授福建布政司参政,致仕返籍,道经江西赣州,阻于兵而定居石城(今宁都)龙上里塘台乡赖家庄。子财禄,举人,又四子:元、亨、利、贞……贞公后裔自江西吉安府太(泰)和县早禾冲鹅颈大丘(洲)迁居湖南善化县。”泰和县,在江西省中部偏南,赣江纵贯南北。泰和县城往井冈山之公路附近仍有叫早禾市、赖村的地名。

三、农耕兼补锅业传家

金潭是个船形盆地,南北长约5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金水河由北向南流,纵贯金滩,注入辰水。魏源说:“金滩山水环绕,原隰广平”,“结茅万山巅,四面奇峰绕。开窗面朝阳,得日最为早。”这就是金滩的山水风光。金水河两岸田畎平坦,以种植水稻为主。聪明智慧的魏源先祖,在金水河上筑坝拦水,用水方便,旱涝保收。山坡和山冲旱土种植红薯、荞麦、花生、油菜、棉花等作物,还饲养猪、牛、羊、鸡、鸭、鹅,并蒸酒打豆腐。金潭屋宇鳞比,阡陌纵横,炊烟相接,男耕女织,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生活。与一般农耕社会不同的是,“万一公以补锅为业”,以农耕兼补锅业传家,即家中既有从事农耕者,又有从事手艺者,或农忙时从事农耕业,农闲时外出从事补锅业。补锅,手艺活。补锅业者,俗称炉匠,以肩挑有风箱之溶铁水的炉子而名。在隆回北部及周边地域流传着“一阉二炉三打铁”的民谚,意即一是阉猪的阉匠、二是补鼎锅的炉匠、三是打铁器的铁匠赚钱多。显而易见,补锅这门手艺,是不会轻易抛弃的,因而,在较长时期内,魏源先祖以农耕兼补锅传家。

四、农耕兼经商传家

魏显达之《岩棲公传》说:“自振寰公后,家颇小康,然耐辛苦服贾,凡所经营皆称意。”振寰公,讳楚朝,字振寰,魏源之十世祖。“服贾”,即经商。魏源之高祖父以农耕兼经商传家,已经步入“小康”。至于做何生意,魏云在《梓园公传》说:“里中有谚语云:土岭界倒漆,孝立满爷背时,蓋以各漆商资本,多数借贷于公,亏则无以为偿也。”从此可知,孝立公做的是漆生意。当时化学漆尚不流行,肯定是生漆生意。做生漆生意,是隆回、新化的传统生意。本地漆树少,贵州漆树多,产漆多,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初,隆回及其周边的新化农村,三、五个结伴,卖了生猪作本钱,在本地买些红纸和历书,沿经隆回小沙江的今312省道方向上贵州,把红纸和历书卖了,再挑一担生漆回来。孝立是魏源的祖父,讳志顺,字孝立,号梓园,贡生,候选布政使理问(布政使司直系官员之一,掌勘刑名诉讼),隐居未仕,从事农耕业,又经商,是个儒农兼儒商。在封建的农耕社会是建立在土地这个固定的基础上的,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梓园公传》说,魏源的祖父孝立公农耕兼经商,“承祖父余业,家颇饶裕,晚年产业益增,建修万石仓于龙溪冲李家塝,号称万石君,又于村中兴修居宅十所,为十子分居,栋宇连辉,世无伦比。”魏源父亲赴江苏任巡检后,魏源在金潭族塾读书,仍过着母绩子读的生活。这意味着魏源家庭还没有完全脱离农耕社会的生活。

五、业儒登仕传家

魏源家族非常尊敬取得科第的族人。魏显达在《敬承公传》云:“族中科第,公实为开山手,故至今墓祭不缺。”“公”,指魏源的十世祖振寰公之弟,讳复征,字敬承,邑庠生,即秀才。要业儒登仕传家,就必须重视教育,考取功名。在未取得功名的情况下,还援例出资捐官。读书是前提,做官吏为目标。据族谱载,魏源的曾祖父大公是太学生,特别重视教育,七个儿子中,有一个贡生,五个太学生,其中志正考授县丞。志明,乾隆年间在苏州接圣驾二次,蒙皇恩钦赐养老银版一面,黄缎褂一领。志顺,清贡生,侯选布政使理问。志顺是魏源的祖父。据魏源《壬年科乡试履历》载,魏源有九个伯叔,有太学生五个,岁贡生、邑庠生及增广生各一个,从九职一个,其中,殿邦,候选知州。邦庆,候选县丞。父邦鲁,从九品分发江苏,曾任巡检、典史、主薄等职。魏源族伯魏都还考上了举人,任过知县和广西乡试同考官。魏源的堂伯叔有太学生11名,其中邦安,原任贵州普安营都司。魏源为邵阳金滩魏氏第十五世孙,嘉庆二十五年,举家迁往江苏,再不从事农耕业,道光壬午科中顺天乡试第二名举人,俗称南元,后登进士,历任内阁中书舍人、东台和兴化知县、高邮知州。魏源在《壬午科乡试履历》写道:“胞兄弟:达聪、达章、达节俱业儒”。达章,候补巡检。达节,两淮候补盐运使。嫡堂兄弟:通达……豁达、达燮、际盛、达人、六达、达炳、七达俱业儒。堂兄弟:太学生20人,业儒6人,“显达,辛巳科亚元”,即湖南乡试第二名举人。据《邵阳金潭魏氏三修谱》载:魏源的儿子“孺耆,蓝翎五品衔,江苏候补同知”,魏源的侄儿、从子“彦,花翎四品衔,江苏候补知县,保升直隶州知州”,魏源的堂侄,“炳勲,拔贡生,历任湖南辰溪、耒阳、桑植等县教谕,保升知县。”“炳蔚,二品顶戴花翎,盐运使衔,历任陕西潼商、延榆绥等处兵备道。”炳勲、炳蔚分别为嫡堂兄弟五达和进达的儿子、伯叔辅邦和邦蒿的孙子。“纲槩,花翎五品衔,江南候补同知,保升知府”,“纲云,候补通制”,“纲鼐,按察使照磨厅”。魏源的孙子:“恒,花翎三品衔,广东候补知府”;“桂,江苏盐运使知事”;“繇,中书衔”。魏源的侄孙:“允济,江苏候补知县,历任湖南衡州锰矿局局长,湖南巡抚使高等顾问”;“允泰,二品顶戴花翎,候补道,历任上海机器制造局局长,河南开封道尹,四川绵州、眉州等处直隶州知州”。允济、允泰为魏源从子彦的儿子。邵阳金潭魏氏道咸以还,生齿益增,繁盛微特,望著一邑,魏光焘官至两江总督;魏光宇,道光进士,官至广西全州知州;魏荣斌,光绪进士,官至副将;魏瀛,官至江西建昌、赣州知府;魏仲青,官至兼理襄阳府事等。

[1]魏都.邵阳金滩魏氏族谱(一修)[M].乾隆五十五年(1790).

[2]魏显达.邵阳金滩魏氏族谱(二修)[M].道光二十二年(1842).

[3]魏丙荣,魏云,魏龙驰.邵阳金潭魏氏族谱(三修)[M].民国二十八年(1939).

[4]魏源.魏源集[C].北京:中华书局,1983.

[5]魏源.魏源全集(第二十册)[C].长沙:岳麓书社,2005.

[6]夏剑钦.魏源传[M].长沙:岳麓书社,2006.

猜你喜欢

魏氏传家魏源
河洛康家富贵传家的奥秘
忠厚传家 诗书继世*——常熟南张书种家族
论魏源早期理学思想及其转变
湖南桂阳县魏氏宗祠舞台题记考述
谈电视剧《延禧攻略》中的“魏氏叛逆”
以诚传家 继往开来——BOSIC四川站综述之二
传家,发现世界家具史里的高贵灵魂
漫画
魏源对西汉四家诗的评说
浅谈魏氏组织形成机理及对材料性能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