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设

2013-04-11王征国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

王征国

(中共湖南省委讲师团,湖南 长沙 410011)

中共明确提出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在全面规划新兴战略产业中,初步将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信息、生物、航空航天等七大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那么,是否应该包括把文化产业列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内呢?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顺应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做出了“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决策,并对发展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进行了具体部署。为了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来把握什么是现代文化产业?何谓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如何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本文试对这几个问题做些回答。

一、现代文化产业概念

现代文化产业在世界各国的叫法不同,美国称之为娱乐业,英国称之为创意产业,欧洲以及亚洲大多数国家称之为文化产业,但也有叫文化创意产业的。无论怎么称呼,现代文化产业在国际上既是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与其他现代服务业有很大不同,它在文化商品的生产和交换、经营和服务中以现代高科技为主要内容,即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考察现代文化产业的涵义、要素和外延等,将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设创造理论前提。

(一)文化产业的内涵

文化产业也称“文化工业”,是指以物化的文化产品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服务进入生产、流通和消费的产业部门。作为现代文化,它不仅仅是宣传,更是一个经济门类,用西方经济学家的话来说,“早晨的文化是中午的经济,中午的文化是晚上的利润”,它使社会经济结构由传统经济转变为现代经济;文化也不只是花钱,它还能赚钱,它通过组建文化产业、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来创造经济效益,实现文化的有形价值和隐形价值。

首先,从意义上说,文化产业具有“商品性”。它是指从事文化商品的生产、提供文化商品服务的一种特殊行业,其根本意义就是把人类知识的、智力的、精神的、艺术的和信息的活动及其成果以一定的物质为依托,变成供人们消费、享用及交换、买卖的文化商品。它与一般商品生产部门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其产品的文化大大高于其物质性的意义。比如说,一个文化公园,按照我们的概念,就是一个文化产业,尽管兴建文化公园也要征用土地,也要盖各种各样的建筑物,但文化公园的建筑主要是要体现建筑的文化意义(如欧洲巴洛克式建筑风格、中国古代皇家建筑风格等),它具有艺术审美意义,而不是用来居住的。相比之下,一个房地产公司,它所盖的房屋建筑,虽然也体现和凝结着人们知识的、科技的、智力的等文化因素,但这不是主要的,其主要的意义是以其物质的实用性为人们提供住所,因此,房地产公司就不是文化产业,而是物质性的产业,这是十分清楚的。

其次,从内涵上说,文化产业具有“原创性”。它作为一种社会性的产业,同物质生产部门也有某种共同性,即它也要为社会提供商品以及商品的营销服务,这些商品也要以一定的物质性为依托(比如图书需要纸张,油画需要画布和画框,音乐需要乐器演奏等),也要服从统一的产业政策和经济规律等。但文化产业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产业,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它是以“原创性”的精神活动为内涵,以文化产品的生产、营销及服务为特征的社会行业。虽然文化产业也常常从事模仿性、复制性的工作,并能从中赢利(如光盘和优秀图书的盗版复制、名画的仿制等),但这不是文化产业的本质。文化产业的本质必须以“原创性”的精神活动为根本,只有这样,才能显现出文化产业的真正内涵,这样的文化产业才能真正成为市场中的主宰和赢家。具有精神原创性的文化产业同一般的模仿复制性的文化产业的关系,就如同一幅世界名画的原作同其复制品之间的关系一样。梵·高的一幅《蓝色鸢尾花》的原作曾创下了3.2亿法郎的最高拍卖记录,而这幅画的复制品几元人民币就可以买到一张。因此,文化产业资本的多少,就是看它的原创力的大小,就是看它所拥有的文化专利权的多少,而不是看它拥有多少厂房和机械设备。比尔·盖茨迅速成为世界的首富,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再次,从需要上说,文化产业具有“价值性”。它的产品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而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以及娱乐、休闲和丰富自己的知识与心灵的需要。这里的“需要”也就是其“价值”。而从文化产品的价值构成上看,物质要素仅仅是有关信息、智慧、知识和精神的载体,不决定文化产品价值的大小。决定其价值大小的,是其中的“文化”含量。我国某企业购买日本丰田公司的一张管理软件光盘,价值80万元人民币,而这张光盘的原材料价值仅为一两元人民币。

从上述诸方面,我们便可清楚地知道文化产业的特殊性了。既然文化产业既是与一般的社会产业有着某种共同性,同时又有诸多特殊性的一种社会产业,那么,就其特殊性而言,就不是所有的文化行业都能成为文化产业的。至于到底哪些文化行业和部门能够成为文化产业,哪些在目前尚不能进行产业化改造,这既是一个有待于从理论上深入研究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政策性很强的实践性问题,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比如说,我们的图书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以来都是文化教育事业单位,单纯依靠国家行政事业经费拨款来行使其免费向读者和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社会公益性服务的职能。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能否向产业化迈进呢?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这就成为图书馆学界激烈争论的研究课题,现在有了定论,它属于公益性文化事业。不过,从目前的实践情况来看,文化的支柱性产业主要是指:高科技产业(主要包括软件业、VCD及CD光盘业、信息服务业等)、文化艺术业(主要有演出业、影视业、娱乐业、艺术品经营业等)、出版发行业、旅游业、文体俱乐部业等等。

这里要着重指出的是,虽然文化创新要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但我们并不主张所有的文化行业都要实行产业化。因为文化产业化的产品和服务是作用于人的思想与心灵、精神与情趣、品质与修养等方面的,所以,有些文化因素是不能商品化、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否则就会对社会造成危害。像教育行业,鼓励其面向实际,注重同企业的联合,是有好处的,但是,若让教育部门全方位地产业化,必将造成对教育事业的毁灭性打击。

(二)文化产业的要素

生产要素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现代西方经济学认为,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等,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技术、信息也作为相对独立的要素投入生产。这些生产要素进行市场交换,形成各种各样的生产要素价格及其体系。

现代产业经历了由农业部门主导、工业部门主导、向服务部门主导的结构变迁,相应地起主导作用的生产要素也经历了由土地、资本、技术向智力创新转换。从工业部门主导阶段开始,包括产品、工艺、市场、资源和组织等方面,都与智力创新密切相关;而服务部门主导阶段更是以智力创新为主要内容,如构思、设计、程序等。

文化产业包括核心层、相关层和外围层等数十个子产业,从产业链看,具有很强的扩散效应。例如,一个创意的题材,可以形成电影、电视剧、动画、漫画、形象产品、音乐、舞台剧、纸质出版物等大量衍生产品,并且可以与广告、设计等方面联合开发。文化产业还会带动相关设备制造、设计、研发等后向部门发展,如文化资源开发、知识产权交易等,也会为前向推广,如为文化创意、文化人才等提供条件。如果从理论上加以概括,那么,文化产业就由三大要素构成,包括文化资源、文化创意和文化人才等。

首先,它以文化资源为基础要素。文化产业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包含在景观建筑、历史遗存、文献经典之中的人文资源,及对它的产业化开发。这也就是说,文化产业以人文资源为基础。对这类产业的主要投入是历史形成的人文形象和符号,其边际成本为零,环境成本也为零,它的扩展和整合对增长的效应无疑是很大的,它构成了文化产业的基础性要素。从文化资源对于文化产业的贡献来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文化资源泛指人们从事一切与文化活动有关的生产和生活内容的总称,它以精神状态为主要存在形式;狭义上的文化资源是指对人们能够产生直接和间接经济利益的精神文化内容。文化资源具有三大属性:(1)无形性。文化精神和气质是以不可见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思想当中和意识之内的。例如孔子文化。我们所能体验到的思想是从对他的论述、论著的解读中,以及人们不断意会言传当中把握其内核的。它时刻以无形的姿态存在于孔子文化圈子当中。这也就告诉我们,在从事文化资源开发时,应该特别注重精神品质的不断提升和丰富,才能够深刻把握文化资源的丰富价值和意义。(2)差异性。文化资源由于产生的背景、条件等不相同,导致其不同地域的文化资源大不一样。这也是文化资源得以交流和共享的前提。差异产生互动。在差异互动中形成互补增强。这为我们进行文化改革开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3)适境性。是指文化资源的生命力要在一定的情景或者相当的环境资源条件支撑下才会发生。文化是民族的文化,文化是大众的文化。民族的大众的文化对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提供了丰富的适应情景。例如马克思主义文化之所以成为中国的主导文化,并成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就在于他的著作和思想也充分地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大众特质,从而可以不断进行更新和补充,也找到了适合地球智慧人群可以传承和发展的根基。

其次,它以文化创意为核心要素。文化创意是上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目前对文化创意仍无规范的表述,但其核心内容是基本一致的。一般认为,文化创意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英国和台湾将文化创意产业划分为视觉艺术产业、表演艺术产业、文化展演设施产业、工艺产业、电影产业、广播电视产业、出版行业、广告产业、设计产业、数字休闲娱乐产业、设计品牌时尚产业、创意生活产业、建筑设计产业等13种类型;北京市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北京的特点,明确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包括文化艺术产业、新闻出版产业、广播、电视、电影产业、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产业、广告会展产业、艺术品交易产业、设计服务产业、旅游、休闲娱乐产业、其他辅助服务产业。与文化产业概念相比,文化创意产业外延有共同的部分,但因为内涵界定的角度不同,外延又有所区别。创意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文化创意产业是源于且高于传统文化产业的一种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它具有三大鲜明特征:(1)具有高知识性特征,即文化创意产品一般是以文化、创意理念为核心,是人的知识、智慧和灵感在特定行业的物化表现;(2)具有高附加值特征,即文化创意产业处于技术创新和研发等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是一种高附加值的产业;(3)具有高融合性特征,即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它是经济、文化、技术等相互融合的产物,具有高度的融合性、较强的渗透性和辐射力。文化创意产业既归属现代服务业,又与其他现代服务业有很大不同,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创意+文化+科技”,是属于高端生产性和社会发展性服务业。由此可见,创意产业是在世界经济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这一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推崇创新、推崇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的文化理念、思潮与经济实践。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典型的“智慧经济”、“大脑经济”,是以文化创意、知识产权和高科技为核心内容的新兴产业,是世界公认的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

再次,它以文化人才为关键要素。文化产业的关键性要素是文化人才,包括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所以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高端紧缺文化人才培养计划,搭建文化人才终身学习平台,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这是因为:(1)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源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发展潜力的最根本的要素,是现今世界公认的第一资源。任何国家经济的发展,不能依赖于廉价劳动力,而最重要的是必须有创造性的培训和发展自己的人力资源。为适应开发人力资源的需要,西方人力资源经济学应运而生。当今时代,是人才竞争的时代。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一靠人力,二靠物力,两者相比,人力更重要。在人力中,人才又居于主导地位。(2)人才是第一资本。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资本的内涵不断得到拓展和延伸,商标、技术软件、信誉度等又被称为“无形资本”。在资本的转换与增殖过程中,人的作用始终是第一位的。在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条件下,企业通常是作为金融资本过渡到商业资本的中间环节发挥作用。就任何一个工业项目而言,从市场调研、立项到资金筹措,再到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全过程,人的作用都是决定性的。不论是其中的哪一个环节出现人的“质量”事故,企业发展都如同一条断裂了的链条难以为继。所以,对企业而言,资金往往不是主要矛盾,因为即使有了资金,没有高素质的人,资金也不能增殖。相反,有了高素质的人,即使资金暂时紧张,也终将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克服困难,用较少的资金赢得较高的效益。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本。(3)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我们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观点的接受,也就是对“人才是第一生产力”观点的接受。知识分子是科学文化知识的载体,智力劳动相对集中在他们身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与科技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是一致的,尊重知识与尊重知识分子是一致的,爱科学与爱科学家是一致的。我们国家这些年经济增长这么快,科学技术是立了大功的,我们要感谢科技工作者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和争得的荣誉。

(三)文化产业的外延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相关产业文化含量,延伸文化产业链,提高附加值。”[1]这揭示了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相融合的本质特征,不仅文化产业内部存在融合发展的趋势,而且文化产业外部与其他产业融合的趋势也日益明显。这就是我们所说文化产业的外延。

首先,从技术角度讲,科技进步为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强大动力。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技术迅猛发展,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和传播途径空前丰富,文化产业内部各个行业之间的融合渗透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壁垒也被打破。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既具备了技术基础,也迸发出强大活力,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如三网融合带动了与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相关的众多行业发展,催生了文化创意、数字制作、数字发行、动漫游戏等许多新的业态,使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运营商以及设备制造商因为产业链条而紧紧连在一起,都能因为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的融合发展而从中获益。

其次,从消费角度讲,文化消费是社会消费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只有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储存、传播、分配等环节进行市场化、产业化运作,与其他产业融合,才能进一步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品种和样式,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拓展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渠道,扩大文化消费规模,提高文化消费水平,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拉动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一样,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走市场化的发展道路,既以市场消费决定生产规模,又以生产质量提高消费水平,以便在满足市场消费需求中来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只有加快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储存、传播和消费形态,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开发衍生产品和服务,延伸文化产业链,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再次,从传播角度讲,文化生命力在于其既能在国内广泛传播,也能在国际范围内实现扩散。只有最大限度地通过各种渠道和载体广泛传播,为更多的人所认知和认同,文化才能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现代社会,文化产品的生产、经营、消费过程,实际上是文化观念、理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扩散过程。特别是随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文化传播不再仅仅依赖书报刊、广播电视等显性传播载体,而是越来越依赖于各种形态的产品生产和消费活动等隐性传播。因此,推动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把文化融入到各行各业之中,只有加快创新文化传播的载体,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广泛社会传播,才能更好地确保文化生存和发展。

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民经济其他产业对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迫切要求加快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1)当前国际国内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间竞争越来越变成品牌、创意之争。在产品价值构成中,原材料和劳动成本的分量越来越小,而产品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如创意、设计、品牌、服务和管理创新等要素分量越来越重。一个企业的品牌,实质上是企业文化的集中体现,包含着企业的产品质量、制造标准、创新能力和服务意识等诸多要素,是企业更为宝贵的无形资产,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在。加快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挥文化创意产业的引领作用,有利于提升其他产业的文化内涵,提高创新创意能力,增强品牌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2)经济发展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资源、能源、环境等因素制约,迫切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有利于推动其他产业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减少对能源资源的依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3)加快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可以催生许多新的业态。这些新兴业态,绝大部分属于现代服务业的范畴,发展速度快、发展潜力大,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加快推动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既能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结构创新、产业链条创新、产业形态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也能为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其他产业竞争力作贡献。[2]

二、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必须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3]所谓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指的是人们在现代文化产业活动中从事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的系统功能。这一系统功能由三个子系统构成,包括知识文化生产系统、信息文化交换系统、网络文化传播系统。这是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主体部分。

(一)知识文化生产系统

知识文化的生产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文化产业。它有三大标志:一是以知识、智力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并如同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一样直接存在;二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知识可以形成产业经济,即以高科技产业为标志的产业化经济,或称以文化产业的独立形态而存在;三是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知识文化的生产也渗透和贯穿在其它产业之中,具有知识创造财富的功能。我们只对后者进行探讨,看它是如何贯穿于物质生产的三大产业之中的。

首先,知识文化的生产改变了第一产业的品质。以农业、畜牧业、林业、渔业为主体的第一产业,对于传统的工业社会来说,是费力不讨好的亏损、补贴产业,而对于欠发达社会和发展地区来说,却是力不从心、效益低下而又事关国运的产业。然而,随着知识文化生产的兴起,情况发生了巨变,知识文化的生产改变了第一产业的品质。科技文化的注入,发起了绿色革命,出现了第二产业性质的大农业,兴起了第三产业性质的大旅游,还兴起了第四产业的知识农业、智能产品,比如信息农业和林业、试管畜牧业、基因养殖,等等。

其次,知识文化的生产翻新了第二产业的价值。以工业、制造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在发达的工业社会已沦为“夕阳产业”,而在欠发达国家和发展地区,却又带来高速增长伴随的毁灭性破坏问题。随着知识文化生产的兴起,第二产业实现了翻新,其价值得到了新的体现。就是说,知识文化的生产促使第二产业的文化含量、科技含量迅速扩张,从而带来了第二产业内在价值的爆炸性增长。在香港,我国产的一套96件瓷器售价是420港元,而日本制造的一套56件瓷器,却售价5000港元。日本瓷器价值竟高出10倍!原因何在?除了成本之外,最关键在它的科技附加值和文化附加值。海外来华人氏在品尝了中国产的长城牌葡萄酒、烟台葡萄酒以后一致认为,其品位接近法国葡萄酒。可是,国产葡萄酒仅售价10多元钱,而“轩尼诗”XO的价格高达万元左右,平地升值100倍!道理何在?完全是其名牌效应、知识价值和知识含量。知识文化的生产促使第二产业内在地升值,而且外在地扩张。美国可口可乐在上海的企业已经成为亚太地区首屈一指的最大产值和最佳效益的企业。这也是科技、知识含量注入而引起的爆炸性升值与扩张。

再次,知识文化的生产提升了第三产业的品位。以信息业、服务业、商业、金融业和文化娱乐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是全球新兴的“朝阳产业”。由于知识文化的生产从而提升了第三产业的品位。可以这么说,知识文化的生产使第三产业出现了一本万利和点石成金的发展奇迹。美国外餐几乎一夜之间风行全球和中国,而中国城、中国餐馆遍布世界各地。国际旅游50年间已由默默无闻的高雅行业迅猛地增长为全球三大产业之一(汽车、石油、旅游),并且,迅猛地向全球最大、最佳产业迈进。中国的旅游十几年前还是一片空白,十几年后已迅速增长为高效益的创汇企业。知识文化的生产推动第三产业仅用了50年(中国仅10年)时间,就完成了工业用300年才完成的革命,农业用3000年才完成的革命,致使当代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在品牌、品质、品位和规模上都迈出了很大一步,谈知识文化的生产,不能离开农业科技革命、工业科技革命和服务业科技革命,知识文化的生产是以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为内容的。

知识文化的生产作为市场经济的当代形式,通过把知识纳入首要的经济要素,唤发起人们极大的积累知识、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积极性。如果说知识文化的生产在内涵上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有着某种质的区别,恐怕就在于知识文化的生产直接依赖于知识工人。就目前而言,知识工人这个术语被广泛地用于描述具有相当多的理论知识和学问的人们:医生、律师、教师、会计师、化学工程师等等。可是,增长最惊人的将是“知识技术专家”:电脑技术员、软件设计师、临床实验室化验员、制造工艺师、律师专职助手等。这些人既是手工劳动者,也是知识工人;事实上,他们用于以双手工作的时间远远多于以大脑工作的时间。可是,他们的手工劳动是以大量理论知识为基础的,而这些理论知识只能通过正规教育获得,不能通过见习获得。他们所获得的报酬通常并不比传统的技术工人高很多,但他们自认为是“专业人才”。就像制造业无特殊技能的手工劳动者是20世纪占优势的社会和政治力量一样,在未来数十年内,知识技术专家有可能成为占优势的社会力量,或许也有可能成为占优势的政治力量。

(二)信息文化交换系统

文化产业又常常被人们称作为信息经济,它使经济活动内部的信息交换成为当代经济和文化产业当中最大量、最普遍、最经常从而也是最典型的文化关系,并形成了现代信息文化交换业。这就是说,在文化产业体系中,没有交换,信息只能在产品中沉睡,交换在把产品换成商品的同时也唤醒了信息。文化产业在其本质上也就是信息产业,它在科技创新方面及与产业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首先,科技创新使信息成为崭新的物质要素。由此信息技术成为当代经济和文化产业的技术基础。20世纪的人类对自然界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突破,爱因斯坦的现代物理学革命表明,物质不仅表现为质量还表现为能量;不仅表现为确实的实体,还表现为虚拟的场;不仅实体是承负信息的载体,而且就是在“虚空”的“场”中也有信息在运动;信息本身就是物质与能量的存在形式。继爱因斯坦革命之后又发生了量子物理、量子化学、生物化学、生物基因等一系列科学的革命,人们逐步把信息理解为统一客观世界中能够与物质、能量并列的第三种自然元素形式。人们对物质元素的新认识必然导致一系列新的物质变换活动。不言而喻,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在完全崭新的层次、领域和范围内展开的物质变换活动。这种新物质变换活动需要一系列新技术来支持,例如,纳米技术革新、核能技术、航空技术、微电子技术、基因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这些新技术新在能够采用一系列手段来描述、模拟、再现、复制当代科学的新发现。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当代经济和文化产业的物质技术基础,这种技术基础支撑着全球范围内兴起的信息化的高潮。

其次,交换使信息成为经济活动的内在因素。如果说,广义信息技术处理变换的主要是自然信息或物质信息的话,那么狭义的信息传递技术处理变换的则主要是社会信息和经济信息;当然所有这些信息在当代经济活动中都是相互联系的。正是在信息的相互交换之中,既把产品转换成了商品又同时唤醒了信息。因为在交换活动中,商品生产者一定要把商品自身的使用价值向消费者说明白、讲清楚、表述得淋漓尽致,以便通过商品的使用价值来证明它具有交换价值;反之商品消费者也一定要通过对商品本身所携带的以及商品生产者所传递的信息来确定对商品是否购买;实际上,整个交换过程就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互相传递相关商品信息的过程。伴随着交换的扩大和市场体系的发展,人们对商品信息的渴求就会越来越多:商品的购买者渴求了解关于商品的种类、质量、价格、供求关系和生产厂家的信息,以便用相对少的经济支出来获取最大消费欲望的满足;商品的售卖者渴求了解消费者对商品的具体需求、消费心理以及与购买力相关的收入水平,以便尽快地抓住时机,及时生产出有市场销路的商品,得到消费者手中的货币选票。这样,商品以及与商品相关的人都成了经济信息的载体。

再次,市场关系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场”。商品作为一种“物”不会自己跑到市场上,商品交换实际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所以,市场不仅是商品与货币之间进行买卖的有形场所(物理场所),而且是一切与商品相关的人,即商品的买者和卖者、供给者和需求者、生产者和消费者以及与此相联的企业与企业、用户与用户、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关系的“场”。这个关系“场”,首先包括同样商品的价格关系、供求关系,同类商品的比价关系、竞争关系,全部商品的结构和比例关系,这些都是以价值为基础的交换关系;还包括决定每一种商品价值的技术关系、生产关系、分配关系,同类产品的收入关系、竞争关系、投资关系;整个产业结构的质上的匹配、量上的比例关系,这些关系归根结底是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经济利益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还要表现为契约关系、产权关系、权益关系等法律关系。经济关系和法律关系,作为社会存在还决定着社会意识、精神、观念,因而还会表现为社会的道德关系、心理联系、精神互动关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市场关系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场”。

信息在市场关系“场”中准确快速的传递,对经济实体的运动方向、经济能量的转换以及经济结构的升级都能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这种作用已经成为资本增殖的重要条件。一般来说,资本运动速度越快资本增殖程度就越高。“时间就是金钱”,美国第三任总统富兰克林·本杰明的这句名言,说明美国人早在18世纪70年代就已经了解时间的金钱含量了。资本高速增殖不是没有条件的。在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条件体系中,信息可以看作是资本高速运动的神经中枢,没有这个神经中枢,资本的运动就会失去方向。从运动的角度来看,资本是一个有结构的、承载着物质与能量的信息载体。它在快节奏的运动中,一方面要把自身所携带的信息(即内生信息)以极快的速度向市场释放,另一方面力求以更快的速度搜集、整理市场中源于其他经济实体的信息以及市场虚空中流动的信息(即外源信息)。

既然信息已经成为资本高速增殖的客观基础,那么用高新技术去搜集它、整理它,用商业化的手段去传递它、销售它就会成为一件很有市场需求、很有市场前景的产业了。经验告诉人们,只要是有需求的地方就一定会有供给,只要是有市场的产业就一定有钱赚,只要是有钱可赚的产业就一定有前景;反之,无论多么高新的技术工艺,如果它没有需求,它就没有市场,那么它就得不到由消费者投出的货币选票,进而也就不会有经济效益;没有经济效益的高新技术绝不会得到资本持续性的支持,而失去资本可持续的支持,无论多么高新的产业也不会有可持续的发展。从当代经济发展状况来看,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产品、信息市场,是有丰厚回报的、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也是资本追求高效增殖的必要手段。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当代全球都兴起信息产业化的浪潮,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全世界都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现代经济中的重中之重。

(三)网络文化传播系统

网络媒介既是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也是一种崭新的传播方式。这种以电子为介质的高科技的背后处处呈现出虚拟新文化的形态,而对网络文化传播的研究则意味着一个新研究领域的开拓。就文化产业体系来看,网络文化传播的兴起,是世界经济领域的一场革命,是推动当代世界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正在迅速改变着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特别是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加速了产业结构向知识产业调整的步伐,对企业和产业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首先,网络文化传播改变了企业的营销模式。网络文化传播的发展迫使旧的企业模式发生重大变化。一些公司日益偏离自给自足的做法,而把更多的职能分包出去,建立有效的、以因特网为基础的供应商联系网。公司销售的大部分产品都不是自己生产的,从而摆脱了制造商的传统角色。它所做的就是给客户开账单,向供应商付钱以后把差价装进腰包。通过把外面的公司融入自己的供应网公司就可以发挥自身的、有形的、人力资本的作用,而公司的知识、信息等无形资本的作用占有主要地位。因此,这是一种“非资本化”模式。它不仅可以在不设立许多新工厂的情况下迅速扩大,还懂得如何运用因特网来获得最大优势。它消除了传统外购所特有的低效率,例如重复文书工作。供应商则摆脱了大量的存货和从订购到付款的漫长周期所带来的财务负担,而这些正是传统的供应网所常见的。这种“非资本化”模式不仅适用于新公司,而且那些懂得如何运用网络的老牌公司也成了使用这种模式的最大赢家。对许多信息技术企业来说,成功的箴言是经久不变的产品优势,并且建立了一种新型的业务体系。通过这种业务体系,在公司与顾客之间建立了一种直接关系,从而实现了公司的“超增长”。

其次,网络文化传播推动着产业的重新组合。网络文化传播从广义上来说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产业,它不断通过国际资本市场渗透到其他传统产业中,从而迅速引发一次又一次新的产业革命。网络产业广义上也不仅是计算机硬软件、电信、互联网的简单组合,它正通过国际资本这一加速器,迅速渗透到零售、媒体传播、医药等传统产业,并赋予传统产业以新的技术含义,进行着影响深远的网络产业革命。对于制造业、销售业、银行业、证券业等传统行业而言,网络一头连着消费者,另一头连着企业用户与供应商,使它们得以扩大销售范围,压缩成本,缩短流通时间。在企业内部的劳动组织和分工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两个相反的发展趋势:传统的生产实行了自动化,就能轻而易举地获取信息,从而使企业内部的分工明显减少,这对企业是有利的;而由于网络扩大了市场,使专业化的机会增加,企业必须把精力集中在能够创造价值的特殊环节上,这就又促使企业的分工增加。传统的工作岗位观念已经改变。今天我们还称为“非典型”的工作形式将随着新的产业和企业模式的蔓延,而出现了网络自由职业、非全日制工作、借用工作、有期限的工作、远程工作、酬金合同工作等新的就业岗位。

再次,网络文化传播促进经济的全球化发展。网络文化传播是一种全球化产业,网络化弱化了企业生产和销售所受的地理界限,打破了企业发展的空间制约因素,成为推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连接世界各国的信息网络使全球形成统一的大市场,经济系统越来越成为全球系统。网络文化的发展使资本可以迅速、灵活地在世界范围内流动,这不仅使贸易方式发生变动,而且对企业组织方式产生重大影响,并将彻底改变就业方式。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国际资本市场交易走向工程化,并为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与传统的交易相比,各国交易所可通过电脑联网来进行非场地交易,整个世界将形成一个通过现代通讯手段联系在一起的统一的国际资本市场。在全球资本市场内配置资源,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全球化。在全球互联网的冲击下,全球性的经济组织不断发展壮大,跨国公司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现代信息互联网遍及全球,全球信息网络的建成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直接推动力,从而使经济全球化成为现实。尤其是网络电子商务的出现,大大减少了时间、地域、国别等消费的限制,使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信息网络直接接触,减少了流通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和交易费用,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以及网络文化的普及和大众化。

三、现代文化产业制度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是较早把制度因素视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并尝试对其进行动态的经济学分析的经济学家。而诺思(D.C.North)是新制度学派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对制度做出了制度环境与制度安排的区分,并将其研究对象主要设定在制度安排上。V·W·拉坦在综合舒尔茨和诺思等人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关于制度变迁的诱致性创新理论模型。他指出,制度变迁不仅是由对更为有效的制度绩效的需求所诱致的,而且也是关于社会与经济行为以及组织与变迁的知识供给进步诱致的结果。当社会科学知识和有关的商业、计划、法律和社会服务专业的知识进步时,制度变迁的供给曲线就会右移,也就是说,社会科学和有关专业知识的进步降低了制度发展的成本。而根据我们的考察与研究,就现代文化产业制度安排来看,理应包括三大制度,即文化产业管理制度、市场制度、法律制度等,这是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制度保障。

(一)文化产业管理制度

在小手工业生产状态下,生产者独自进行生产和销售,不须专人进行管理。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以及与其相关的工厂形式的产生,工厂作为企业单位的组织细胞,拥有数百、数千、数万,甚至数十万或数百万人进行工作。这么多的人组织在一个统一的工厂中,需要进行组织管理。马克思说过:“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4](P367)“较多的工人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或者说同一劳动场所),为了生产同种商品,在同一资本家指挥下工作,这在历史上和逻辑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5](P358)这种大规模生产需要进行统一的指挥管理,就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要条件,也是现代文化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管理在文化企业诸要素的组合中具有重要作用。文化企业各要素只有通过管理,才能转化为效益。比如,科技成果只有通过一定的管理体制和制度保证,才能转化为现实的文化生产力;劳动力要素只有通过组织、调动才能在文化生产中充分发挥其潜能和能动性;资本要素只能通过有效的管理才能获得预期的回报。因此,管理是与科技、劳动力、资本同样重要的文化生产力。管理与其他生产要素的关系是乘数效应,而非简单的叠加关系。管理出效益,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率,管理出竞争力。发展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要求高度重视管理的作用。我们要不断适应文化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进行管理创新,广泛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引进国外智力,借鉴国外企业现代管理方法,发挥管理专家的作用,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建立灵敏、准确的信息系统,使管理在促进文化生产力要素的优化组合中发挥重要作用。

现代文化企业的管理者,不仅要具有与该企业有关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信息时代所必须掌握的现代化信息手段,有较高的政治思想水平和政策水平,懂得领导艺术;团结全体人员,调动广大劳动者积极性。现代文化企业的管理者和领导人,尤其需要善于实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通过创新把企业推向前进。现代文化企业经营的好坏,与管理者是否懂得科学管理分不开,现代的管理劳动不是一般的管理劳动,而是科学的管理劳动,是高水平高质量的管理劳动,这也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所要求的。

(二)文化产业市场制度

现代文化企业的发展,要求建立现代市场制度,它包括有效的资源职能制度、独立的现代企业制度和有序的市场竞争制度。

就有效的资源职能制度来看,它是通过企业家的活动得以实现的。企业可以理解为一个生产函数,是具备生产功能、反映技术关系的生产单位。企业要进行生产必须使用资源,必须进行资源的转换。企业的本质之一就在于,运用资源通过生产过程,创造组织租金。因此,企业家必须具备与资源相关的职能,我们将其简称为企业家的资源职能。企业家的资源职能包括分析资源、发现资源、搜集获取资源、组织配置优化资源、利用转化资源、提高资源的质、放大资源的量、提升资源的转化能力等。以上各面资源职能的背后都可引申一定意义的内涵,如分析资源,包括分析资源优劣、分析获取资源的成本等;配置资源,包括资源的配置方向、配置规模、配置结构、配置时空、配置环境等。从文化企业来看,企业家资源职能包括:分析文化资源;获取文化资源;配置文化资源;转化文化资源,最终实现为文化生产与经营获得生产效率、经营成果和经济效益。

就独立的现代企业制度来看,主要包括三层含义:一是企业拥有明确和独立的产权并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二是企业有充分的决策权,能够根据市场信息的变化自主决策;三是企业对自己的决策和行为负民事责任。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明确和独立的产权不仅是市场交易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也是企业进行投资和贸易活动的动力源泉,是形成有效的企业治理结构的前提。如果产权不明确,或得不到有效保护,独立的企业制度不可能真正确立。同样,企业拥有自主权和对其决策的后果负责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果企业的决策常常受到外来干预,它就不可能也不应当对其决策的后果负责,反过来,如果企业不能对自己的行为后果真正负责,拥有决策自主权就是危险的。确保决策者对其决策后果负责,对决策者既是约束,也是激励。从我国文化企业的发展来看,事实已经充分说明,市场机制不仅是一种文化资源配置手段,更是一种激励和约束机制。

就有序的市场竞争制度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竞争必须公平;二是竞争必须相对充分;三是竞争必须有序。市场竞争的公平性要求法律、法规和政府有关政策平等对待不同的市场主体。在市场准入、生产要素获取、享受法律保护和政策支持等方面,为各类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同时,在人员流动、就业选择、职业培训、劳保福利等方面,为劳动者创造平等的竞争机会。公平的竞争环境才有机会的公平,而只有机会的公平才是实现社会公正和经济效率相统一的有效途径。保障竞争有效性的另一个条件是消除阻碍企业进入和退出市场的各种行政性和经济性障碍,保证竞争的相对充分。行政性障碍主要是指由于行政权力造成的市场垄断,比如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而经济性障碍则主要是由于某个或某些企业规模过大、市场集中度过高造成的市场垄断。两种垄断虽然性质不同,但都会损害竞争的有效性,都需要采取措施加以消除。另外,对于有效竞争而言,企业的自由退出与自由进入同样重要。如果竞争的失败者由于各种行政的或经济的障碍不能自由退出,也会严重损害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最后,有效竞争必须是有序竞争。有序竞争首先要求有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游戏规则”,这种规则既包括正式的法律、法规,也包括非正式的行业规范、国际惯例等。同时,市场主体必须严格遵守这样的规则。目前,我国各地建立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就是为履行文化市场管理职责、维护文化市场秩序和国家文化安全。

(三)文化产业法律制度

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求保护知识产权和规范政府职能。这就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法律制度。

保护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制度本身是中性的,它是人类根据社会发展就知识产品这种特殊物权所制定的法律制度。只是发达国家凭借自己的优势行使双重标准,努力使知识产权制度变成维护自己利益的工具。发达国家是这方面的“高手”,作为发展中国家必须善于进行自我保护。有材料表明,目前我国很多企业所使用的技术及生产的产品,都是跨国公司在10年前申请的专利,现在,它们开始“收关”了——收取专利使用费了。而日本的“小发明”制度就很有特色,它构成了日本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从战略上为实施“以小打大”的战术奠定了基础。举个例子,如某个外国人发明了一种新型自行车,想在日本转让该技术,那么他就会发现消息灵通的日本人已就该自行车脚步踏板的绿色、黄色、蓝色和红色分别申请了专利。如果外国人想在日本出售有这些颜色脚踏板的自行车,那就必须向这些各种颜色脚踏板的专利权人支付许可费。可见,日本企业削弱一项国外新发明专利的手段,是对该发明进行许多微小的改进,在别人核心技术周围构成一圈微小的改进专利,这种策略使核心技术发明人在日本转让其技术的范围大大缩小。它是建立在日本基础研究不足但却擅长应用改造之上的,这不能不令人感叹日本专利制度的“战略战术”。

规范政府职能。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政府与经济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离不开政府的作用,但政府的作用不能过大,其行为必须受到法律的约束,否则,如果政府任意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同样会损害民间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能够成功促进市场机制有效发挥作用的、规范的政府行为通常被称为“良政治理”或“有限和有效政府”。主要内容是:(1)政府的职能通过法律得到明确和恰当的界定。这一界定有三个方面:一是制定并执行规则,包括产权的界定与保护,监督合同的执行以及公正执法等。二是进行宏观经济的总量调控,进行收入再分配,防止收入差距过大,维持稳定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三是提供公共产品。(2)民主和透明的政府决策程序。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决策所依赖的信息和专业知识越来越复杂,仅靠少数领导者的个人智慧很难保证做出正确的决策。考察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决策,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重大决策不仅要经过专业人士的充分论证,而且要充分听取社会各界特别是被规制对象的意见。通过法律或法规形式规定的政府决策程序也可以起到监督政府行为,减少随意干预和减少腐败的作用。(3)政府权力要受到法律的有效约束。法律法规必须对政府干预经济的内容、方式、权限等做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尽可能详尽的规定。如果法律规定了过多的政府不应有的干预经济的权力,或者法律留下的空白太多,或法律条文过粗留下的弹性过大,赋予政府过多的自由裁量权,都会导致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和随意的干预。政府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事,其行为也必须处于立法机关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之下。

[1][3]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求是,2011,(21):10.

[2]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134-136.

[4]马克思.资本论(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点赞首届丝绸之路玉石文化产业博览会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对文化产业创新模式的分析:以传媒类文化产业为例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