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魏源公文风格初探——以《淮北票盐志略》为例

2013-04-11李凌洁

关键词:陶澍魏源奏折

李凌洁

(东京工业大学,日本 东京 152-8550)

《淮北票盐志略》辑录了清道光年间以陶澍为首的一批官员在淮北创行票盐有关的奏疏、详禀、批示、章程、条规、告示等资料,是我国近代收录公文种类最全、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公文文集之一。此书虽署名童濂总修,魏源、许乔林纂辑,但实际上是以魏源为主编辑而成的,其中大部分文稿均为魏源所撰。岳麓书社出版的《魏源全集》也是基于这个原因,因此将《淮北票盐志略》全书收录其中。[1]

从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到陶澍逝世的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陶澍和魏源在两江共事长达14年。作为陶澍最信任、最亲近、最得力的幕僚,魏源参与了陶澍的吏治行政以及所有的改革活动,其中就包括两淮盐政的整顿和改革。《淮北票盐志略》中,魏源以其独特而精妙的公文风格,不仅将陶澍的吏治行政理念和要旨表达得非常精准,而且将自己经世济用的韬略和匡国济世的思想融贯于具体的行政活动之中,从而使《淮北票盐志略》不仅成为陶澍政绩的一座碑记,也成就了魏源对近代文书学的重大贡献。

一、敢于“犯众”:谋虑精深,切中时弊

《淮北票盐志略》共收录了35份奏折,其中,有7份奉旨朱批“依议”,即全部采纳;5份朱批“另有旨”,即要专题研究;朱批“知道了”、“览”的20份,实际就是默认;只有1份朱批“户部议奏,再行核议”,1份没有朱批。[1]命中率如此之高,在昏馈的晚清时期的上行请示类公文中是非常罕见的,即使是在政治清明的盛唐也属难得。从中充分反映出,最高统治者对这些奏折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

为何能达到这么好的效果?笔者认为,关键是魏源为国为民敢于“犯众”,从而形成了魏源公文最突出的风格。

审时度势,切中时弊。食盐是人民生活的必须品,盐税则是清王朝三大财政支柱之一,其中两淮占盐税之半。其时,两淮盐务弊病丛生,“淮南仅销五十余万引,亏历年课银五千七百万;淮北销二万引,亏银六百万。”[1]年年无款上缴国库,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提出这么重大的问题,必然会深深触动执柄者的神经,引起最高权力当局的高度重视。

直书不讳,敢于执言。要做到“痛陈时弊”,没有超人的大智慧和过人的真胆略,是难以做到的。魏源一生以“匡国救民”为已任,因而他能思人之所不能思,敢言人之所不敢言,执笔直书,为国为民请命。如在《滞岸改票折》中力陈“向来商认口岸文武衙门,往往私设陋规,书役更多需索”,并建议“所有皖、豫两省滞岸及江苏食盐口岸各衙门,自不容向民贩索取陋规。惟胥役兵丁仍恐藉端勒索,一经民贩讦告,或别经发觉,即严行究办,以除积弊,而肃鹾政。”[1]矛头直指腐朽的官僚体系和贪官污吏,这在“无官不贪”的清末,有这般勇气和担当的,除了陶澍、魏源,还有孰人?

谋虑精深,行之有效。如果说,做为封疆大吏的奏折,引起朝廷重视并不奇怪的话,那么,所提建议能大部分得到采纳,却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道光皇帝是个才能平庸、姑息苟安的君主,宰辅都是昏庸之臣。终道光一朝,仅有的三次改革是:漕粮海运、实施盐票法、允许开矿。这些改革皆是魏源入幕贺长龄、陶澍的时候,由贺长龄、陶澍提出建议和具体实施的。如果奏折中提出的改革方案不是非常高妙,昏庸的道光皇帝恐怕早已束之高阁了。这一点在《淮北票盐志略序》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佐证:“故其时钦使尚书敬公,会筹淮北事宜,谓商贩量力运行,去业自便,而巡防私漏,初皆一一虑及,且票载越境,即以私论,增能各顾资本,安分守法也。自壬辰迄今,阅七年矣,既停止北商借马,而以票盐之有余补商运之不足,综计北纲七次,奏销数及三百万两,引课全清,无锱铢蒂欠。”“今皖豫数千里间,户感覆焘,而淮北之氓,莫不含哺摩腹,自食其力,以长其子孙。”[1]从以上记述两淮盐政整顿和改革的效果可以看出,奏折中提出的建议,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良策,既利国,又利民。

二、敢于“犯规”:主旨集中,表达精准

我国古代公用文书滥觞于春秋,兴盛于汉唐,式微于明清。特别是汉赋,对后世的公文写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汉赋那种极力铺采而感情贫乏的不良文风直接渗透到公文材料之中。当时,因不少人献赋得官,以致上下公文,遂常用赋体。[2]贾谊的《论贵积贮疏》、晁错的《言兵事疏》等,虽然有所纠偏,但亦未能免俗。至唐时李白的《上安州李长史书》,韩愈的《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论佛骨表》,乃至宋代苏轼的《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等,虽不失为当时公文典范,但这些公文理由陈述得很充分,具体行政措施却很少,行政功用有限,因而人们习惯于将其作为优美的政论散文来欣赏。在《淮北票盐志略》中,每一篇奏折篇幅都不长,但却把事情的因由写得很到位,而且措施具体,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充分体现了魏源公文主旨集中、表达精准的行文风格,这也是公务文书必当孜孜以求的风格。

《收买北盐接济淮南并备江运折》是一篇不足600字的奏折。道光十五年六月二十日陶澍上奏后,当月二十六日就得到“依议”的朱批。观其内容,并非十万火急,之所以能得到皇帝这么快的批复,其中奏折行文精准应是重要原因。陆机在《文赋》中说:“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3]钟嵘在《诗品序》中说得更透彻:“观古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4]我们不妨对《收买北盐接济淮南并备江运折》做一番粗略剖析,即能感悟其中之精妙。

“奏为淮南场盐缺产,谨拟照案设法,由商暂购北盐接济,并筹款委员收买备运,以利转输,仰祈对鉴事。”提笔即开宗明义,请求事项一目了然。紧接着,奏折以简炼的文字陈述了“由商暂购北盐接济”这一作法的理由:既有“因雨少,卤气不升,以致缺产甚多,盐价增昂”的实际情况,又有“从前南盐缺产,采买北盐,历有成案可循”的历史案例。同时,提出了“仍将各池余盐收买,兼为将业商贩之需”的操作方案,并制定了“将来察看情形,如南盐始终翔贵,即令南商承买,分济各岸;或场价就落,即归下年票运销售”的周密预案。环环紧扣,滴水不漏。这样的奏折,道光皇帝岂有不“依议”之理?

三、敢于“犯倔”:架构严谨,通达透彻

公文不同于其它文稿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结构上多采用条文形制。这种形制一直沿用至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拉条条”。这种形制的好处就是架构严谨,述事简单明了。但如果不得要领,也容易流于枯索生硬,有的甚至在形式上看似条条是道,但稍加细究,却结构杂糅,语焉不详。[2]具有典型湖湘人“霸蛮”性格的魏源,对《淮北票盐志略》中的每一篇公文都煞费苦心,无论上行文还是下行文,根据内容需要谋篇布局,精心安排,看似信手拈来,却又恰到好处。或按事情的轻重缓急,逐一提出;或依发展的先后顺序,循序罗列。思路明确,架构严谨,条理清晰,明白晓畅,便于施行。从而在公文风格上,表现出一种如行云流水般通达透彻的风格。

为确保淮北改行票盐这项重大改革的顺利施行,魏源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原有票盐章程进行了认真修订。陶澍对新修订的《票盐简明章程》非常满意,并于道光十五年六月饬令推行。《票盐简明章程》从十三个方面对贩盐做出详细规定,“条分缕晰,一览尽知”。[1]比如,第一条即载明:“民贩来场请票,自具手本,载明姓名、籍贯、年貌,赴分司衙门挂号,会同总办、委、场、局各官监号。”办理票盐的程序一目了然。对修订改动的规则,说明了修改的原委;对保留的罚则,予以强调提示:“原定章程指定,请运州县填注票内,越境即以私论,嗣因票行各岸,有请至数万引者,亦有仅止百十引者,盐多既虑其滞销,盐少又虑其乏食,旋于推广畅岸案内奏准变通融销。”“倘南侵淮南与江运各岸,北越潞东、长芦各引地,仍照枭私例治罪。”[1]这样,使贩民既能明白清楚,又能理解支持,写得非常到位。

哪怕是一篇简短的告示性公文,魏源在撰写的时候,也考虑得非常周密细致,并不是简单地告知了事,写明缘由,痛陈利害,晓以法规,昭示罚则。比如《严禁顺河私设盐栈示》,全文不足300字,而告示的内容却很丰富,谋篇布局非常精巧;虽然没有分条陈述,但写得很清楚,逻辑关系很严谨。开头即点明相关规定:“票盐出场,须于西坝堆贮,待雇湖船。其堆贮栈房,应听民贩自赁,不准地棍阻挠。”随后便对这一规定的原委详加说明:“查地棍私立栈房,脱骗盐价,已民属有累民贩;若透出私盐,径湖船,一时稽查不密,尢为票法之害。合亟严行饬禁,以保贩本而利运行。”结尾以严厉的措词强调:“如敢故违,均即分别拿究,决不稍从宽贷,凛之,慎之。”[1]这样的公文,有理、有据、有力,堪称经典。

四、敢于“犯忌”:除革窠臼,质朴清新

自隋代开始的科举取士,在清代变本加厉,终于坠入了腐朽没落的泥沼。至晚清时,八股之风尤炽,从而严重禁锢了文人的思想,滋长了呆滞、刻板的文风。开一代新风的宗师魏源必然成为其受害者,因而屡试不第,直至道光二十四年魏源51岁时,才在礼部会试中获第十九名。[5]对此他深恶痛绝,表现在公文写作上,魏源敢于“犯忌”,极力除革窠臼,摒弃“等因奉此”的陈规陋习,以高超的手法,在公文语言上勇敢创新,大胆突破,形成了质朴清新的风格。

质朴清新的风格,首先表现在删繁就简、老辣干练的笔触。封建时代的幕僚主要有两种:一是“刑名师爷”,二是“钱谷师爷”。后又在“刑名师爷”中分出“书启师爷”,专门起草官府公文和官场应酬书札文字;在“书启师爷”中再细分出专门起草奏疏的“折奏师爷”,其地位在刑名、钱谷师爷之上。“刑名师爷”、“书启师爷”、“折奏师爷”即所谓的“刀笔吏”。[6]顾名思义,“刀笔吏”在撰写公文的时候,必须用笔如刀,文风简洁。但真正能做到的又能有几人?魏源可以说是深谙其中之妙而臻化境者。这在《淮北票盐志略》中俯拾皆是。比如《湖运畅岸推广行票折》中的几句:“窃照淮北商运疲弊多年,课食两悬,几成虚设,备极调剂之方,总无挽回之益。”[1]句式工整,有西汉杨雄、司马相如之文采,却扬弃了其空泛,避免了讽喻赋“以文害义”的流弊。

质朴清新的风格,同时表现为用语不事雕琢、通俗浅显。即使是奏折、禀报类公文,也不追求生涩典雅,浅中见深,平中见奇,俗中显雅。比如,在《票盐从未由海转尖入黄行走附片》中,即有“惟须严查透漏,不容松动”等语;[1]在《验资寄库章程禀》中,则有“来年章程,拟请再为变通”这样的句子[1]。在告示类等公文中,用语则更加通俗,甚至将一些口语、俚语都用了进来,使只要粗通文墨的人一看便懂。化腐朽为神奇,不能不让人拍案叫绝!郑板桥在画竹时曾说:“必极工而后能写意,非不工而遂能写意也。”(《板桥题画·竹》)。绘画与行文同理,博大的思想,深厚的修为,使魏源在撰写公文时随意挥洒却妙趣天成,不囿于传统而自成一家。

纵览《淮北票盐志略》中之公文,我们不能不为魏源敢于“犯众”、“犯规”、“犯倔”、“犯忌”的操守所折服,也不能不为当今公文中盛行的雕章琢句、玩弄词藻、规避取巧、浮泛逢迎的颓风积习所深深担忧。湖湘文化历来以“经世济用”为其要旨,探究魏源公文风格,还需要从更深层次的文化根源上做进一步发掘,笔者将为此而不懈努力。

[1]魏源.魏源全集20卷.淮北票盐志略[M].长沙:岳麓书社,2004.

[2]张清明.文书学及实用公文[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

[3]郑振轩.中国古代文论选[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

[4]谌兆麟.中国古代文论概要[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

[5]夏剑钦.魏源传[M].长沙:岳麓书社,2006.

[6]陈志勇.师爷[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陶澍魏源奏折
陶澍:道光时期第一贤臣
庭院吉气自何方 一份紫禁城庭院门位相度奏折的图解
论魏源早期理学思想及其转变
论如何鼓励自己认真学习
漫画
魏源对西汉四家诗的评说
渟涵无际 瑰辩洪音——评陈蒲清《陶澍传》
读陈蒲清《陶澍传》——兼谈陶澍传记研究及其发展与展望
陶澍的为官之德及其评价
“奏折是最靠不住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