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2013-04-11

关键词:革命马克思主义农民

罗 豪

(湖南工业大学,湖南 株洲 412008)

毛泽东在1938年召开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1]不是偶然的,而是经历了长达20年的实践准备与理论准备。

一、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准备

(一)五四运动前后毛泽东的革命活动

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青年毛泽东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浪潮,组织创建了新民学会,创办了《湘江评论》,并作为主编和主要撰稿人,撰写了创刊宣言及二十余篇文章,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进行了揭露和抨击,有力地宣传了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马克思主义。虽然《湘江评论》只出版发行五期,但是五四运动时期最具思想性和战斗性的媒体,对于湖南乃至全国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经历五四运动的洗礼,毛泽东划清了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界限,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1920年11月,毛泽东创建了长沙共产主义小组,参加者正是历经五四运动等革命斗争并在思想上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何叔衡、彭璜等五人。随后,他又以新民学会为依托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7月,毛泽东与何叔衡代表长沙共产主义小组,出席了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二)大革命时期毛泽东的革命活动

国共合作建立后,回到韶山养病的毛泽东组织了韶山秘密农民协会。随后,他领导韶山农民协会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减租、平粜、阻禁等斗争,并取得了胜利。领导韶山农民运动,使毛泽东对中国农村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对农民运动的认识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正是拥有领导韶山农民运动的实践经验,毛泽东于1926年5月主办了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扩大了招生规模和地区,使之成为全国性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了一批革命干部,促进了以湖南为中心的农民运动高潮的到来。

面对蓬勃发展的农民运动,国民党右派诬蔑农民运动为“痞子运动”、“惰农运动”;党内有一些人也指责农民运动“过火”,动摇了北伐军心和妨碍统一战线。面对党内外对农民运动的攻击和责难,毛泽东对湖南五县的农民运动进行了为期32天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发表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驳斥了党内外对农民运动的种种责难,阐明了农民运动在近代中国革命中的地位,提出了要深入开展农民运动的意见。随后,毛泽东创办了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了一大批坚定的革命者,促使全国各地的农民协会和农民武装力量迅速发展壮大。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基础,后来在蒋介石叛变革命的险恶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工农群众从大革命的失败成功地转向土地革命战争。

(三)土地革命战争革命时期毛泽东的革命活动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贯彻执行八七会议精神,组织和领导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在领导秋收起义的革命实践中,他善于从中国实际出发分析和认识中国革命问题,及时放弃进攻长沙的计划转向山区发展,率先走出了放弃进攻大城市、转而拉起工农革命军“上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关键一步。在率领起义部队到达江西三湾村时,毛泽东举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提出“支部建在连上”、实行党代表制度和民主制度的指示,从而确定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和奠定了新型革命军队的基础。在随后创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过程中,毛泽东广泛地发动群众,以武装斗争推动土地革命,并把土地革命同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三位一体,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这就是毛泽东关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基本内容,它及时回答了在当时革命实践中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红旗到底能打多久”。到1930年春,毛泽东领导创建了赣南和闽西两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掀起了土地革命斗争的高潮,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1931年至1934年,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占据了统治地位。毛泽东关于红军战略战术和根据地建设的正确主张一再受到错误的批判,毛泽东受到严重的压制和打击。尽管如此,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他一方面领导中央苏维埃政府努力开展经济建设,从财力上支援反“围剿”战争;另一方面利用所有能参加的会议对李德和博古的错误指挥提出尖锐批评,并提出正确的战略方针。遗憾的是,党中央没有接受毛泽东的正确意见。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指挥处在长征中的中央红军取得了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等一系列胜利,摆脱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于1936年10月实现了红军三大主力在陕甘宁地区胜利大会师,胜利地结束了长征。

二、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准备

(一)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研究

1918年8月,刚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毕业的毛泽东,在杨昌济的介绍下来到李大钊任主任的北京大学图书馆做助理管理员,负责新到报刊和阅览人姓名的登记工作。由于工作上的便利,毛泽东可以广泛阅读介绍各种学说的书刊尤其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书刊,更为重要的是他可以时常向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李大钊请教,一起畅谈各种新学说和新思潮。在李大钊的帮助和指导下,毛泽东的思想开始转向马克思主义。1919年12月,毛泽东第二次到北京,李大钊向他推荐了一些有关共产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的中文书籍,使毛泽东的思想急速转向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后来回忆说:“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所发生的事情的文章。我热切地搜寻当时所能找到的极少数共产主义文献的中文本。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记在我的心中,使我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接受马克思主义、认为它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就一直没有动摇过。这三本书是: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考茨基著的《阶级斗争》,以及柯卡普著的《社会主义史》。”[2]毛泽东还说过:“到了1920 年夏天,我已经在理论上和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而且从此我也自认为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2]毛泽东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后,就立志以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从此,他就更为深入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央苏区受打击和排挤的时期,毛泽东就利用空闲时间潜心研读马克思主义的书籍。他后来回忆说:“1932年(秋)开始,我没有工作,就从漳州以及其他地方搜集来的书籍中,把有关马恩列斯的书通通找了出来,不全不够的就向一些同志借读了这本,又看那本,有时还交替着看。我就埋头读马列著作,差不多整天看,扎扎实实下功夫,硬是读了两年书。”[3]在艰苦卓绝的长征途中,毛泽东患病躺在担架上,还坚持读完了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到延安以后,他利用相对稳定的环境,想方设法搜集当时国内所有的马克思主义书籍,发愤研读,并从认识论和辩证法的高度总结中国革命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撰写了《实践论》和《矛盾论》两篇著名的哲学理论著作,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二)毛泽东对中国国情的研究

1920年3月14日,毛泽东在致周世钊的信中对没有赴法勤工俭学做了这样的说明:“吾人如果要在现今的世界稍为尽一点力,当然脱不开‘中国’这个地盘。关于这地盘内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实地的调查,及研究。”[4]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毛泽东早年就很重视对近代中国国情的研究。此后,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做了大量调查研究的工作,从而对近代中国国情有了科学的认识。他指出:“我们(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戊戌维新,辛亥革命,直至北伐战争,一切为解除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的革命的或改良的运动,都遭到了严重的挫折,因此依然保留下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5]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定位,明确了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前途等一系列问题,也决定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的特点,具有现代工业的大城市与落后的的农村同时并存。由此形成了反动势力长期盘踞和控制大、中城市,而对农村的统治却相对薄弱。因此,中国革命首先只能发生在农村,在农村首先取得胜利。正如毛泽东所说:“由于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产生了革命发展的不平衡。革命的胜利总是从那些反革命势力比较薄弱的地方首先开始,首先发展,首先胜利。”[6]152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在近代中国领导的革命,不能照搬俄国革命城市中心模式,而是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全部依据。

(三)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研究

毛泽东经历了辛亥革命、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后,深刻地总结了这三大革命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从而认识了中国革命的规律。

对于辛亥革命的失败,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明确地指出:“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6]16毛泽东从辛亥革命的失败中发现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在近代中国不能依靠和发动广大农民参与的革命是无法取得胜利的。

对于大革命的失败,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总结经验教训时强调了统一战线的领导权问题,还特别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7]的著名论断,指出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革命的主要组织形式就是军队。然而,在大革命时期,党的主要领导人只重视工农运动,却不懂得直接去掌控军队,当蒋介石叛变革命发动政变时,中国共产党缺乏必要的抵抗和反击的力量,轰轰烈烈大革命必然归于失败。

对于土地革命战争,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总结了秋收起义以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和经验,论述了以农村为中心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的思想,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后来,毛泽东撰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战争和战略问题》等著作,总结了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斗争经验,对中国革命新道路进行了理论上的系统而深刻的研究。而对于土地革命战争的失败,毛泽东指出:“在1931年至1934年的‘左’倾机会主义,这个错误使得土地革命战争受到了极端严重的损失,得到了在第五次反‘围剿’中不能战胜敌人反而丧失了根据地削弱了红军的结果。”[6]185王明等人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这种教条主义倾向给中国革命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危害。毛泽东正是同这种错误倾向进行坚决斗争的典型代表。他在1930年就提出要反对本本主义即教条主义,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6]111-112到达延安后,他又写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著作,揭示了教条主义和一切错误倾向的思想本质,明确提出了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综上所述:在实践上,毛泽东历经五四运动、国共合作的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与中国共产党一起“经过了两次胜利,两次失败”[8]的考验;在理论上,毛泽东深入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近代中国革命历史的经验和教训,终于在1938年召开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命题。

[1]余品华等.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开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71.

[2]毛泽东1936年同斯诺的谈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9.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缅怀毛泽东编写组.缅怀毛泽东: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401—402.

[4]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集[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474.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49.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6.

[8]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99.

猜你喜欢

革命马克思主义农民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