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谐文治:高校大学生危机治理的善治模式与实现路径

2013-04-11刘卫平

关键词:文治冲突危机

刘卫平

(邵阳学院,湖南 邵阳 422000)

文化是人类的活动方式和社会秩序的供给之源,是维系社会整体有序化、规范化和良性运行的重要规则[1]。它不仅以社会现实实践为准则,对社会危机治理形成规范和约束;而且还以社会历史实践的总成,为社会危机治理提供发展空间与资源。以和谐为核心价值、以文化为治理载体的和谐文治,是当前高校大学生危机治理的善治理念和有效路径。

一、文化冲突:大学生危机产生的深层诱因

当前大学生危机包括信仰危机、道德危机、心理危机等,尽管其发生的诱因很多,但从大文化背景来看,其实归根结底还是深层文化的冲突,具体表现为价值冲突、心理冲突、思想冲突、制度冲突、行为冲突等[2]。其主要诱因有:

1.东西方思想文化冲突的负面影响。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到来,世界文化交流空前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东西方文化更为激烈的冲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冷战后调整战略,通过“政治+文化”、“经济+文化”、“技术+文化”等形式,大力推行文化霸权扩张,试图把非西方文化统摄于其文化体系,用西方的价值观念来改变世界。他们充分利用自身在信息方面的技术优势,通过互联网等各种途径向我国青年大学生大力传播和渗透西方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别有用心地进行“文化”演变。而作为高校主体的当代大学生因其自身思维的单纯性和活跃性,对西方“文化”演变往往缺乏辩伪存真的谨慎思考能力,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先进文化体系又尚未完全建立,再加上主体文化功能的缺失、思想政治教育的弱化等,导致部分大学生缺乏必要的规范引导和道德约束,从而出现信仰危机、道德危机、信任危机等各种危机事件。

2.当前社会转型期文化冲突的负面影响。我国现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关键期,潜在社会矛盾表现为各种文化观念的冲突[3]。如政治文化领域中“民主”与“专制”、“廉洁”与“腐败”的冲突;制度文化领域中“法治”与“人治”、“法制”与“自由”的冲突;行为文化领域中“民主平等”与“官僚主义”的冲突;价值文化领域中“公平”与“不公平”的冲突;道德文化领域中“诚信”与“失信”的冲突;社会文化领域中“富”与“贫”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辐射在高校,使得部分师生的思想出现了困惑和混乱,心理失衡、理想信念淡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下降的现象。同时,传统的价值观念的沦丧和现代价值体系的扭曲,使得文化体系失去了稳定社会的功能,不能成为人类冲突减少的最后屏障,反而由此引发危机频频发生。特别是社会道德、公共伦理出现失范,败坏的社会风气使道德基础发生动摇,网络时代的生活方式严重冲击着旧有的道德规范体系,道德虚无主义情绪蔓延,导致了学生在不断出现的新行动内容和选择标准面前缺乏必要的规范引导和约束;既有的规范系统在急剧变迁和社会生活之中的紊乱,社会上多种利益群体出现的自由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思想,也造成了学生在具体行动中的严重偏离和越轨,表现为群体性打架斗殴频繁、学生考试作弊呈上升趋势、教师科研弄虚作假增多等行为,成为引发危机的诱因。

3.管理行为文化冲突的负面影响。大学生是文化层次较高、民主意识较强、价值取向多元、思想开放,追求民主、平等、自由等价值目标的群体,而一些高校在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治安管理等领域,缺失人本观念文化,习惯把大学生作为纯粹的被管理者,缺乏民主平等的观念和服务学生的意识,对学生不接触、不了解、不沟通,对他们的诉求不分析、不研究、不解决,不尊重、不关心他们,甚至漠视他们应当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等权利。同时,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缺失,在学校建设、管理过程中,没有调动和发挥师生在学校建设与管理中的作用,使师生没有“主人翁”的感觉,对学校发展关心度和责任感低。特别是,近年来因民主机制缺失、沟通不畅引发的危机现象愈来愈多。如在重要政策和制度的安排上,许多高校决策层和有关职能部门征求师生意见建议的范围和渠道狭窄,有些高校流于形式、搞表面“民主”,把大学生意见和建议当作“耳边风”,无视青年大学生的正当利益诉求,甚至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强行出台政策制度,损害学生利益;一些政策制度出台后,往往感觉“很突然”,与高校决策层和管理部门产生“不合作”、“不妥协”情绪,给危机事件的发生提供了土壤。同时,管理人本文化的淡薄,导致安全生态文化的缺失,校园公共场所及其内部设施设备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校园周边环境日渐复杂,无证摊点林立满目,交通道路纵横交错,乱停乱放行为造成的人车混行,校外社会团伙对学生、教师的人身和财产伤害等无疑对学校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极易诱发危机。

4.大学生心理文化冲突的负面影响。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期”,一方面,他们具有特殊的政治敏感性,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嫉恶如仇的正义感和争强好胜的上进心,但同时他们对真善美和假丑恶的东西缺乏辨别力,容易受到错误的、腐朽的、消极的思想意识侵蚀;情绪容易偏激,自控能力较差,行为容易冲动,一旦周围发生闹事事件,很容易在从众心理的支配下卷入进去。同时,大学生有理想,追求进步,但一旦他们的某种愿望落空或遭受人生挫折,便会产生悲观、焦虑、抑郁、厌世的消极情绪,不及时调整,极容易带来思想和行为的失衡,导致个人与社会生活的失调,很难融入主流社会,出现心理疾病。特别是一些贫困生由于要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自卑、封闭、压抑、敏感,极易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对社会的各种不公、腐败、贫富差距现象极其痛恨,容易产生仇富心理,这种不良情绪和心态极易导致过激行为,引发心理危机。

二、和谐文治:大学生危机治理的善治模式

大学生危机产生的深层诱因是文化冲突,其有效治理也必然要依赖于文化。以和谐为思想内核、以文化为治理载体的和谐文治,是一种以人为本、以“文”化人,从根本上有效治理危机的善治理念。它注重强化和谐文化对高校大学生的凝聚导向、规范约束、教育预防、和谐内生等功能,对预防、控制、消弭大学生危机,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和谐文治的核心价值:崇尚和谐。和谐是人类的永恒追求。它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思想。从哲学范畴来说,和谐是指世间的事物处于均衡、协调、有序的发展状态。危机治理的终极目标就在于追求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谐文治,包含以人为本、以和为贵、尊重差异、多元统一、开放兼容的和谐价值理念;统筹兼顾、协调有序、“和而不同”的和谐思维方法;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团结互助、诚信友爱的和谐价值取向。它倡导包容、多元、规范、协调、统一、安定、开放、有序等社会和谐准则,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强调人类、社会、自然的和谐共生,用和谐来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具有极其丰富的管理思想,为高校有效治理大学生危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善治理念。

2.和谐文治的治理载体:和谐文化。文化的直接功能就在于,通过创造自然界没有提供的程序,使人类的生存和活动方式程序化和规范化[4]。以和谐为思想内核的和谐文化,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价值体系、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制度体制等于一体,倡导社会和谐的理想信念,推行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等社会和谐准则,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和精神动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导向、矛盾化解、创新驱动、整合优化等功能。以和谐文化为载体的和谐文治,更具人性化、伦理化、柔性化、生态化的鲜明特性,在危机治理中具有协调和化解价值冲突、观念冲突、利益冲突的实践功能,有利于从根本上有效预防和化解大学生危机,维护校园和社会和谐,促进青年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3.和谐文治的主要手段:德法兼治。从大文化观看,“法治”与“德治”是“文治”的“两翼”。和谐文治注重德治与法治的有机统一。它不仅能涵盖法律法规所强制规范的领域,还能延伸到法律制度无法强制规范的其他领域,覆盖危机治理的全过程,对危机预防、处理、修复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强调以“法治”为核心的先进法律制度文化建设,即强调危机治理过程中法治理念的培育和落实,以及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体制机制的建设和执行,注重发挥法律、制度文化在危机治理中的规范和强制作用,确保危机治理的规范、协调、有序、高效。另一方面,它注重以“德治”为核心的和谐精神文化、道德文化、行为文化、心理文化建设,强调危机治理的人性化和柔性化,着力构建依靠人的内心深处的精神底蕴与和谐组织文化氛围来预防和化解危机,从根本上铲除滋生危机的土壤、避免或减少危机的发生,从而达到人与人之间、人与学校、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真正实现危机的标本兼治。

三、以“文”化“危”:大学生危机善治的有效路径

当前,各种文化冲突的负面影响导致大学生某种程度的心理浮躁、信仰缺失、信念动摇、价值扭曲、道德沦丧、行为失范,已成为高校危机发生的主要诱因。高校应将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作为治理危机的一项根本性的基础工程,充分发挥和谐文化的引导、熏陶、教化、规范、化解、激励等作用[5]。

1.培育先进的精神文化,增强和谐文治的导向预防功能。和谐文化,包含着先进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对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具有强大的凝聚、整合、导向作用,能从思想源头预防或减少危机的发生。高校应加强先进精神文化建设,发挥其在治理危机中的导向和预防作用。一方面,高校应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建设以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为核心的校园主体价值文化,统领校园多元文化思潮,抵制和消除腐朽没落文化和西方价值观念影响、渗透及侵蚀,引导和帮助师生员工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应大力培育高尚的校园道德文化,通过讴歌真善美,谴责假丑恶,强化良心、责任,借助人的自省、自警、自律等道德修养手段来强化人的社会公德意识、职业道德意识与家庭美德意识,营造知荣耻、讲正气、乐奉献、守信用、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形成民主平等、公平正义、团结友爱、扶贫济困、礼让宽容、追求真知的育人环境,为预防危机构筑起道德的“防火墙”。

2.培育规范的制度文化,增强和谐文治的规范约束功能。制度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以法治文化为核心的制度文化,是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保障和维护公民根本利益为核心目标的价值体系、以确立社会和谐为基础的理想价值体系和以保障公正,确保法律安全为目标的社会心理价值体系,在危机治理中具有重要的规范和约束作用。政府应注重完善高教法律法规,特别是有关高校危机治理的法律法规建设,为高校治理危机提供法律支持。校园法律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所必不可少的保障系统。只有建立起公正、科学、合理的和谐高校制度文化,完善规章制度,规范师生行为,树立良好校风,才能确保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消除或减少危机发生,促进校园和谐。高校应加强法治意识教育,强化教育管理者和青年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和制度观念,大力推行依法管理、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来规范行为、协调利益、化解矛盾和冲突。同时,注重规范和完善大学内外运行机制和各项管理制度,构建良好的校园制度环境。

3.培育和谐的行为文化,增强和谐文治的协调化解功能。和谐文化是一种蕴涵人性、人道、人文、人本价值取向的理性文化,在高校管理行为上表现为人本文化。高校应建设以民主平等、公正执法、诚信友爱、规范有序等为价值取向的校园人本管理文化,协调各方利益、化解各种冲突、规范管理行为,促进校园健康、有序、和谐。首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管理服务理念,强化民主平等观念,把青年学生视为平等的主体,尊重人格,重视学生诉求,注重平等协商和民主沟通,切实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其次,应倡导求同存异、包容共生的管理理念,注重正面引导,容许价值差异、需求差异和结构差异的存在,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畅通诉求表达渠道,完善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把师生员工的行为纳入理性、道德、法治的轨道,促进校园可持续和谐。再次,应积极推行有效的沟通管理,注重人文关怀,着力解决大学生思想、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营造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和谐氛围,构建人性化校园管理环境,引导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服务、自我发展,从根本上减少危机的发生。

4.培育良好的生态文化,增强和谐文治的安全保障功能。生态文化,也称环境文化,包括物态文化、技术文化、网络文化、校园周边文化等,是高校治理危机的重要保障。高校在重视校园安全环境设施建设的同时,应加强校园健康网络文化建设,规范和强化网络管理,引导青年大学生有选择地借助网络汲取先进的文化观念和科学知识,自觉抵制不良网络内容的诱惑;引导学生塑造良好的网络人格形象,严肃网络道德规范,树立当代大学生良好的网络精神文明形象,推动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同时,利用网络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活泼的教育内容和教材,推广优秀作品,宣传学校健康文化、先进文化,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宣传党中央重要思想,普及先进科学知识,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特别要重视校园危机管理文化建设,不断强化师生危机意识,加强危机防御技能知识培训,提高师生防范危机意识和危机自救能力。此外,应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积极构建有利于消除危机诱因、维护校园和谐稳定的周边环境。

5.培育健康的心理文化,增强和谐文治的疏导调适功能。健康的心理文化,是有效预防和化解危机的心理基础。“危机压抑人心,文化放飞心灵。”[6]文化,是抚慰精神的“心灵鸡汤”,最能给人带来信心和希望。高校应注重人文关怀,关注师生心理健康,加强师生特别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健康的心理文化。一方面应积极构建科学有效的心理干预的组织网络和运行机制,着力加强心理咨询师资队伍与设施建设,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预警机制和干预机制,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其次,要广泛开设有关心理健康的选修课和讲座,广泛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强化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引导他们树立现代健康新观念;定期开展心理普测,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广泛采取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形式,全天候、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再次,应把校园文化活动、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广泛持久开展健康心理文化活动,引导心理危机相关群体积极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试,形成互助心理干预的氛围。如启动“心理导航”与“人生导航”计划,根据青年大学生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需求,从思想建设、个性培养、立志成才、求学创业、艺术熏陶、时事政策等方面设计教育板块,以平等、自由、民主的形式,引导大学生如何做人、求学、谋事、创业,正确规划人生。实施“双扶贫”计划,对贫困生在进行经济扶持的同时,积极开展心理扶贫,从物质和精神上扶持贫困生群体,引导贫困生克服自卑等不良心理,健康快乐地生活学习,促进青年大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

[1][3][4]李丽.文化哲学视阈下的文化冲突[J].学习与探索,2009,(2):43-45.

[2]高中建,闫立超.文化冲突对德育价值取向的负影响及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36(1):249-252.

[5][6]徐光春.充分发挥文化在经济困难时期的独特作用[N].人民日报,2009-04-10.

[7]郭培霞.和谐文化视野下的大学内外运行环境建设[J].当代教育论坛,2008,(9):59-62.

猜你喜欢

文治冲突危机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唐文治读经救国论的思想历程与发生机缘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文治风华——《宋文治传》新书座谈会花絮
上海市付文治历史学科基地掠影
“危机”中的自信
“邻避冲突”的破解路径
一次冲突引发的思考和实践
危机来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