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舞蹈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2013-04-11姚泳全
胡 博,姚泳全
(沈阳师范大学 戏剧艺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从20世纪90年代我国第一所普通高校招收舞蹈专业的学生以来,各地普通高校相继开设舞蹈专业。每年高考期间,除少数专业条件优秀的学生报考北京舞蹈学院等专业艺术高校外,绝大多数的舞蹈中专生和普通高中的艺术特长生都选择了普通高校的舞蹈专业。一时间,舞蹈高等教育呈现出一片繁荣的局面。但随着普通高校舞蹈专业教育更深一步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继续跟随着北京舞蹈学院这种专业艺术高校的步伐,明显有些吃力;另辟蹊径,又不知从何入手。作为高等舞蹈专业教育的主力军,普通高校的舞蹈专业将如何发展?未来是开辟一个新的趋势还是继续在迷茫中彷徨?作为普通高校舞蹈专业的工作者开始进行此类问题的思考。
一、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现状
目前,全国大多数普通高校的舞蹈教育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专业舞蹈教育和非专业舞蹈教育。普通高校中的专业舞蹈教育区别于北京舞蹈学院等一批专业艺术高校的“精英式”舞蹈教育,一般是指普通高校中音乐学院或艺术学院下属舞蹈系的专业教育。这种专业教育需要考生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生源大多是来自舞蹈中专,甚至多数是被专业艺术高校的高标准、高条件拒之门外的刚刚毕业的舞蹈中专考生和来自普通高中的舞蹈特长生。由于生源条件逐年发生变化,近几年,普通高中生报考舞蹈专业的比例甚至高出艺术中专生,成为普通高校舞蹈专业的主要生源。非专业教育指的是在普通高校中的舞蹈社团(多数是没有开设舞蹈专业的高校)。这种社团一般是校团委的老师组织,由本校的专业教师或外聘教师授课,一般都配有固定的教室。此类社团的学生都是非舞蹈专业的学生,属于舞蹈爱好者和舞蹈特长生,相对于舞蹈专业的学生来说,舞蹈社团的训练时间不固定,往往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训练,并且可以排练节目并代表学校参加各类演出和比赛。
目前,存在于普通高校的这两种舞蹈教育都面临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就专业舞蹈教育而言:
1.培养目标不同,培养过程雷同。眼下,多数的普通高校舞蹈专业都参照北京舞蹈学院的课程设置,包括课程的开设、课时的比例等,北京舞蹈学院以它在专业领域的高度已经成为高校舞蹈教育的一个典范,是许多普通高校舞蹈专业模仿的对象。很多人可能忽略了北京舞蹈学院与普通高校的舞蹈专业根本不在同一个层次上,培养目标的不同决定了这个层次的划分。北京舞蹈学院是培养专业精英人才的学校,无论它的课程设置多么合理科学都只是针对于本校而言的,处在不同层次、有着不同培养目标的高校对它的效仿只会造成自我的迷失。
2.教学主体不同,授课教材雷同。吕艺生在《舞蹈教育学》中指出,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于普通高校的专业舞蹈教育而言,高中生的比例正逐年增加,这一转变,使得普通高校舞蹈专业以往沿用的适应舞蹈中专生的教材也要开始做出相应的调整。目前,全国高校的舞蹈专业几乎全部采用北京舞蹈学院编写的教材,北京舞蹈学院的教材编写是依据本院的学生情况进行课时和授课内容安排的,而普通高校舞蹈专业的学生情况与之不符,如果一味地依赖北京舞蹈学院的教材,这只是对北舞的一种重复,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退步的重复,并且将在这种依赖性的重复里,丧失创造力,终将淘汰于行业的竞争中。
究其根本原因,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普通高校舞蹈专业教育缺乏准确的自我定位的结果。长期以来,众多院校、特别是地方院校无不唯北京舞蹈学院马首是瞻,目光过于关注别人,而忽略了对自我的认识。北京舞蹈学院是重技能的精英教育,而身处于综合类大学的我们可否依托多学科的优势,探索舞蹈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可行性;我们是否可以将技能教育不再视为重中之重,而将目光看远、看广,一起来共同探讨如何在普通的学生中开设不同于专业教育的舞蹈共同课,而不再是层层递传的简单重复的技能传授;我们是否还可以经过科学的分析和探讨,借鉴北京舞蹈学院的课程体系,重新构造我们普通高校舞蹈专业的评价标准……
就非专业舞蹈教育而言,一些普通高校(没有开设舞蹈专业的高校)的舞蹈社团,社团本身是虚拟存在的。由于各种因素,很多普通高校没有专门配备舞蹈教师,或者将舞蹈教师以其他编制划分到学工部或者团委。舞蹈教师“名”不符其“实”,“名不正,则言不顺”。因此,舞蹈教育工作很难实际展开。此外,由于目前缺乏针对于普通大学生的特点所设置的教材,多数高校的非专业舞蹈教学只能沿袭北京舞蹈学院这类专业院校的教材,而由于面对受众群的不同,教材很难得以顺利的实施,欠缺了舞蹈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还有一部分高校,为了参赛而有目的地组建舞团,对于团员的选拔也近乎于专业选材般苛刻,这一做法无疑是有悖于普通高校舞团建立的初衷,将喜爱舞蹈却不符合“专业条件”的学生拒之门外,无意识地模仿了专业高校的“高门槛、高姿态。”
我国舞蹈教育目的,总的来说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前提下,提高受教育者的艺术鉴赏力和参与力,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各类舞蹈人才。“提高受教育者的艺术鉴赏力和参与力”,主要指普通学校的舞蹈教育和群众性舞蹈教育。“为社会主义培养舞蹈专门人才”,主要指专业舞蹈院校。眼下,所有的高等舞蹈教育似乎都在扮演着“为社会主义培养舞蹈专门人才”的角色,殊不知,“专门人才”在高校中所占的比重小之又小。而更多的面向大多数学生的“提高受教育者的艺术鉴赏力和参与力”的工作,却无人问津。那么,有没有一种舞蹈教育可以是有教无类,既不是高标准、严要求的专业舞蹈教育,也不是同样看条件、看长相的社团舞蹈教育,而是真正面向所有的大学生,以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力和参与力为目的,我们应把目光投向素质教育。
二、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在普通高校开设的意义
进入21世纪,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人才模式的培养成为改革的当务之急,在各行各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复合型人才开始凸现竞争的强势。对于普通高校的毕业生来说,不仅对其专业素质有较高要求,对其综合素质也有一定的要求。甚至,综合素质的比重要大于专业素质。早在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就作出了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主体性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要求“在全社会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素质教育的概念较为宽泛,介于艺术教育的特殊意义,中国教育界首先将目光转向艺术教育的实施。于是,全国各地的中小学逐渐开始将艺术课程引入到教学中,在众多艺术门类教育中,特别是对舞蹈教育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舞蹈以其独有的艺术特性开始进入课堂,成为素质教育进程中一门重要的艺术课程。由此可见,在普通高校开设舞蹈课程,将大大有利于学生提高其综合素质,为其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对于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具体意义有如下几点:
1.塑造良好的体态和气质。素质教育舞蹈课程不同于专业舞蹈教育中的舞蹈课,其重点在于解决学生的体态和气质而非专业技术技能。目前,大学生由于自身不健康的生活和学习习惯,造成许多人有驼背、斜肩、腆胯、O型腿等不良体态。大学的素质教育舞蹈课程,采用芭蕾的训练方法,从基础上逐步解决体态上存在的问题,芭蕾的开、绷、直、立的审美要求正好符合训练学生的体态的要求,可以有效地改变学生的不良体态,形成拔背、挺胸、立颈的完美身姿。此外,采用民族民间舞对学生进行训练,不同的民族舞蹈的风格和韵律,可以协调学生的四肢,培养学生优美、舒展的气质。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环境下,优美的体态和舒展的气质能够使初踏社会的大学生们提升自我形象,为赢得就业机会和增强自身魅力增添了优势。
2.提升审美素养,开发想象力以及创造力。舞蹈是一种视觉性的艺术,它是通过直观的身体动作给人以美的感受,从而引发人的联想和想象,进而产生一种特定的审美态度。在舞蹈教学活动中,通过使学生学习经典优美的舞蹈片段,切身体会舞蹈所带给人肢体和情感的愉悦,而这种愉悦正是美的体会。引导学生正确地感受美,有效、准确地把握美,用自己的眼睛和身体去发现美、传递美,这正是当代大学生所应具备的素养。独树一帜的创新能力,是优秀人才必不可缺的能力之一;开放的思维和勇敢的想象,也是每个人都渴望获得的才能。可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我们的知识教育大多是灌输式的,学生往往缺乏独立思考的机会和能力。在舞蹈课堂中,创编环节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每个个体所看、所想的生活经验付诸于舞蹈活动中。在这里,学生可以无限地发挥他们的奇思妙想,充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舞蹈的表现没有好坏与对错之分,每一个个体的展示都是匠心独运、独一无二的。在普通高校严肃的教学环境中,舞蹈素质的教学课程,将会带给大学生们创新的欲望和勇气,体会与众不同的乐趣。
3.提升道德情操,锻炼意志。舞蹈对人的道德教育早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得到了肯定和运用。西周的雅乐舞蹈是我国舞蹈发展的一个高峰,也是雅乐舞蹈文化的高峰。在周代,要学习礼仪,必先学习乐舞,而乐舞的一个主要作用就是它的教育作用,主要的教育对象则是周代成年的王公贵族子弟。周代统治者想要用乐舞教育来提高贵族子弟的文化素质和身体的素质。西周的舞蹈被称为“六乐”,分为“文舞”和“武舞”两大类,周代详细设置了贵族子弟们在年幼时期的乐舞课程以及成年之后的乐舞课程,先学《小舞》,20岁后学《大舞》,文舞训练举止仪表,武舞训练力量意志。礼乐,现今来看,就是一种美育教育,感发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具有进步意义。舞蹈对人的道德教育不是平常的说教,而是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感化受教对象,使受教者在不知不觉中被舞蹈中的情所感染和感动,而自觉地形成相应的道德模式和规范。舞蹈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在舞蹈训练中,艰苦的训练过程也是对学生个人毅力的一个很好的磨练。舞蹈的训练具有重复性,在枯燥无味的重复中,锻炼的是学生的耐力和坚韧的意志以及吃苦耐劳的品质。集体合作能力在舞蹈表演中非常重要,一个好的舞蹈群舞作品,往往需要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长期的磨合,最终达到连呼吸都一致的程度。如今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我行我素的个性对于集体行为更多的是感到不适应。舞蹈练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一起吃苦一起流汗的经历能够增强同学们之间的友谊,促进学生关爱、友好、协作等好的品质的形成,为将来踏足社会,成为有着完善人格的优秀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4.拓宽知识面,丰富知识结构。在学习舞蹈课程的过程中,大学生们还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对资料的赏析了解到关于舞蹈艺术更多的知识。每一个所学的舞种背后,都有其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通过先接触舞蹈,进而深入了解舞蹈文化和民族、宗教等种种因素的关系以及舞蹈背后所蕴含的人类的发展历史和文化的变迁。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文化素养底蕴要明显优于专业学校的大学生,他们在探究舞蹈文化和挖掘舞蹈本体文化领域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前景。
5.舞蹈的心理治疗作用。这是一种不太为人所熟知的治疗方法,即把舞蹈、心理学和医学结合在一起来提高和促进人的心理健康的一种心理治疗与医疗方法。舞蹈对于人来说是与生俱来的。在原始时期,舞蹈可以说是任何活动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巫术、宗教祭祀、人际交往等。舞蹈还可以通过一些积极欢快的动作调整人的呼吸来使人摆脱消极的情绪和低落的心情,甚至可以改善一些情绪和行为上的障碍。现今的大学生们由于就业的压力和人际交往中的问题常常会处于焦虑、恐惧和消极的情绪中,因此,学生可以利用舞蹈来发泄情绪,舒缓压力,达到一个放松心情、治疗心理障碍的良好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并不是简单的对专业舞蹈教育的一种技能教育的重复,它的课程应是独立的、有其训练目的的。此外,在素质教育中,虽然也有相应的舞蹈训练课程,但其主要的训练目的不是以提高技能为主,而是通过认知和体会,更加深刻地了解舞蹈艺术,可以说,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要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为未来社会培养一个有素养的观众,而不是一个出色的舞者。
三、普通高校舞蹈教育发展的趋向
放眼未来,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的发展将分为三块区域,一块是以普通高中生和少数舞蹈中专生为教学主体的舞蹈专业教育,这种舞蹈教育将区别于专业艺术院校的舞蹈教育,有其独特的教学模式和办学特色,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独立的教学体系,是高等舞蹈专业教育的主要力量;一块是特长生社团教育,社团教育存在于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为一些有着良好的舞蹈基础但并不是舞蹈专业的学生而设,社团教育应体现出自己独有的特色,将校园舞蹈文化发扬光大;最后一块是面向所有大学生的舞蹈素质教育,这是个有教无类的舞蹈教育,宗旨是借助舞蹈课程提高大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综合素质。这三块区域,教育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各自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三者之间保持着相互的联系,最终形成普通高校中舞蹈教育三足鼎立的发展趋势。
[1]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2]资华筠,刘青弋.舞蹈美育原理与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3]于平.高教舞蹈综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4]吕艺生.舞蹈学导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5]袁禾.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