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州话农谚修辞初探

2013-04-11何婉萍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摹状农谚借代

何婉萍

(广州华商职业学院 基础部,广东 广州 511300)

在广州话使用地区,广大农民千百年来创作了多彩多姿的格言式的农谚,通俗而生动地总结了他们丰富的生产斗争知识和经验。这些农谚,在过去和现在都在民间广泛地流传着,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究其原因,除了其丰富的内涵以及展现出的智慧火花外,还在于其文句优美,形式整齐,音韵和谐,琅琅上口。

正如王力所言“修辞是语言美的艺术”[1]20。杨树达也言:“若夫修辞之事,乃欲冀文辞之美”[1]19。陈光磊亦说过:“修辞就是语言美的创造”[1]20。因此,笔者希望通过对广州话农谚修辞格的分析、归纳,使得我们能在欣赏其优美、精炼的形式外,更能知道其之所以优美、精炼的原因,所谓的“知其美”也能“知其所以美”。

目前修辞研究的相关出版物琳琅满目,归纳整理出的修辞格数量日益增多,唐松波、黄建霖主编的《汉语修辞格大辞典》收纳的修辞格竟高达156种,名目繁多,教人不知从何下手,况且修辞格的分类标准虽然各家看法歧异,但主要的修辞格仍然可以获得大致的共识。因此,化繁为简有其必要性。本文主要参考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与黎运汉、张维耿的《现代汉语修辞学》之表述,以《现代汉语修辞学》中的结构特征和表达功能的分类方式为依据,将修辞方式分为描绘、比较、词语、句式等四大类,进行广州话农谚的修辞美之探讨。另外,本文材料主要引自《广州话俗语词典》与《广州话熟语大观》,部分较难理解的词语以括注说明。

一、描绘之美

描绘类的修辞格包含了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摹状、移觉等6种,在广州话农谚中,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摹状是比较常用的修辞方式,以下分别进行说明。

(一)比喻

在广州话农谚中,比喻是一种很常见的修辞手法,例如:

春雨贵如油,落雨满地流。(落雨:下雨。)

将春天的雨水比作油,突出其对农业耕种的重要。这条农谚是借助明确的喻词“如”来描写。再如:

春分家婆面,一时千百变。(家婆面:婆婆的脸色。)

以婆婆的脸色来比喻春分时节的天气,说明春分气候多变,晴雨无常。这是省略了喻词的暗喻。又如:

七月落金,八月落银。

将七、八月的雨水分别比喻为金子和银子,说明雨水在七、八月份对农作物生长很重要,十分珍贵。这条农谚省去本体“雨水”,省去喻词,只留下喻体的借喻。

在以上农谚中,可以发现广州地区先民们会透过日常生活的观察,充分运用具有类似点的意象,以巧妙的譬喻,化平淡为主动来创作农谚,具有极强的审美效果。

(二)比拟

在广州话农谚中,比拟也是一种很常见的修辞手法,其中,主要是使用拟人的方式,例如:

雷公早唱歌,有雨唔会多。(唔会:不会。)

将打雷比拟为雷公唱歌,即,下雨前打雷,雨不会下得大。是将自然现象拟人化,使它们具有人一般的行为动作,会唱歌、会哭。再如:

割禾唔轻手,谷粒田中走。(唔:不。)

将谷粒被碰掉比拟为谷粒走,拟人化,使谷粒具备了像人一样的行动能力,生动形象。此条农谚告诫人们收割稻谷时要小心注意,不要碰掉了谷粒,浪费。

从以上可以看到,将一些自然现象或物品拟人化后,不但能把它们写得栩栩如生,更使人对农谚中所写事物倍感亲切,更便于这些农谚的流传记诵。

(三)借代

有些广州话农谚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例如:

大暑小暑,有米懒煮。

以“有米懒煮”代替人们胃口不佳,以具体代替抽象,即小暑至大暑期间,天气最热,人们胃口不佳,连饭都懒得做了。再看:

秋分天气白,唔忧冇饭喫。(天气白:天晴朗;唔忧:不愁;冇饭喫:没饭吃。)

用“唔忧冇饭喫”代替丰收,是具体代替抽象的借代修辞,即秋分时节如果天气晴朗,当年一定丰收,就不担心没有饭吃了。又如:

未食五月粽,寒衣唔入笼。(五月粽:端午粽子;唔:不;笼:衣箱。)

这里用“食五月粽”来代替“过端午节”,是以特征代替本体的借代修辞,即还没吃过端午粽子,冬衣还不能收到箱子里去,也就是说,没到农历五月初五,还可能有寒凉的天气。

从广州话农谚中的借代修辞可以发现:运用借代修辞可以使这些农谚行文鲜活生动、幽默风趣,甚至能使抽象的观念变得更加容易理解,运用具体代替抽象的借代修辞是使用较多的方式。

(四)夸张

夸张,又称为“夸饰”,在广州话农谚中,也可看到使用夸张这种修辞手法的,例如:

三月三,擂棰大棍都种生。

这条农谚是指,农历三月初三,什么木棍都能种活,这是夸张的说法,说明南方清明前后雨水多,气候暖和,种什么都容易生长。再如:

三朝大雾一朝风,一冷冷弯弓。(冷弯弓:指冷得人弯着身子。)

秋冬季节,如果连续几天大雾,然后转刮风,天气马上会变得很冷,但冷得人都要弯着身子,这就是夸张了。

从以上农谚可以看到,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后,农谚中所表达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这有助于加深读者印象,提升语文之情趣。

(五)摹状

摹状,又称“摹拟、描摹”,广州话农谚中有一些使用了摹状修辞方式的例子,例如:

冬季积到肥,秋收笑微微。

这是视觉的描绘,以“笑微微”来描摹人们高兴的样子。

黄虫宪滚动,大雨哗啦(黄虫宪:蚯蚓。)

这是听觉的描绘,以“哗啦”来描摹雨下得很大。

从以上农谚可以发现,恰当地使用摹状,可以把所要描绘的人物、景色、状貌写得更加维妙维肖,生动逼真,使人读后如闻其声、如观其色、如见其形,产生亲临其境的感觉,得到深刻的印象。

二、比较之美

比较类的修辞格包含了对比、衬托、较物、反连等4种。在广州话农谚中,有许多将气候相关现象并列比较的叙述方式,对比、衬托是这类修辞中常使用的修辞方式,以下分别进行说明:

(一)对比

有些广州话农谚使用了对比的修辞方式,例如:

重阳有雨慢慢拖,重阳冇雨急收禾。(冇:没有。)

将重阳有雨和无雨两种情况造成的结果并列比较。再看:

早禾忌北风,晚禾忌雷公。(早禾:早造水稻;晚禾:晚造的水稻。)

早造水稻怕吹北风天气,晚造水稻怕雷雨天气。

从以上农谚可以看到,把两种事物的对立面或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面并列,使它们互相比较,各自的特色会更加明显,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衬托

衬托,也称“烘托”或“映衬”,就是用类似或相反特征的现象或事实来陪衬,烘托本体事物,使它的意义更为鲜明,印象更为强烈,可分为正衬、反衬、旁衬三种。在广州话农谚中,也有使用衬托修辞的,例如:

回南转北,冷到面都黑。

如果回南天突然转刮北风,那么天气就会非常寒冷。以“冷到面都黑”烘托气候之寒冷,是正衬修辞。

又如:

大寒出热,牛乸死绝。(牛乸:母牛;死绝:死光。)

“大寒”应该是一年中最冷的节气,用“出热”来形容,使得气候异常的造成的结果更为鲜明,印象更为强烈,这条农谚用的是反衬修辞。

三、词语之美

词语类的修辞格包含了反语、双关、婉曲、粘连、仿词、复叠等6种,前三者都是“话中有话”,有“言外之意”的修辞方式,在广州话农谚中,婉曲、复叠是这类修辞方式中常见的,以下分别进行说明:

(一)婉曲

婉曲,又称“婉言、婉转、避讳”,是不直接说出本义,而是用委婉、含蓄或旁及的话语暗示出来的修辞方式,与“反语”的强烈讽刺意味相较,多了一种含蓄婉约之美,颇有诗经“温柔敦厚”之风。在广州话农谚中有不少使用婉曲修辞的,例如:

大寒蚊子叫,旧谷有人要。(大寒:在一月二十日或二十一日。)

这条农谚是指,大寒日前后,天气热,蚊子多,一般预兆来年春天少雨,早稻收成将受影响。以“旧谷有人要”来暗示收成不好,这是婉曲修辞。再如:

十二月雷公叫,有谷冇处粜。(冇处:没有地方;粜:卖出。)

这条农谚是指,农历十二月的时候,如果打雷,预兆来年会丰收。这里不直接说丰收,而是以稻谷多得没地方去卖来暗示,这就是婉曲修辞,显得含蓄多了。

(二)复叠

复叠是把同一的字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的辞格。共有两种:一是隔离的,或紧相连接而意义不相等的,名叫复辞;一是紧相连接而意义也相等的,名叫叠字。对于这类修辞格,在广州话农谚主要使用的是叠字这一类,例如:

白露白茫茫,冇被唔上床。(冇被:没有被子。唔:不。)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雨纷纷。

狗洗身,雨淋淋;狗食水,会落水。(落水:下雨。)

上述例句中的“茫”、“纷”、“淋”皆连用两字,都是广州话农谚中使用优美叠字的地方,在农谚中运用叠字后,可以描摹神态,将整个句子的精神生动显现出来,并加强它的语意。

四、句式之美

句式类的修辞格包含了对偶、排比、层递、反复、设问、反问、顶真、回环等8种。在广州话农谚中,对偶、排比、层递、设问、顶真、回环是句式类修辞中常使用的修辞方式,以下分别进行说明:

(一)对偶

对偶是汉语修辞的一种传统方式,在古诗文里相当常见。古人使用对偶修辞的名目众多,要求严格,不仅要求结构两两相对,还要求平仄相对、字面不能重复,这是严格的对偶。但在广州话农谚中,多使用的都不是严格的对偶修辞,例如:

春分日日暖,秋分夜夜寒。

春前有雨花开早,秋后无雨叶落迟。

唔怕寒露雨,最怕霜降风。(唔:不。)

以上3条农谚都有部分字重复出现,这是比较宽松的对偶修辞,这类宽式的对偶修辞在广州话农谚中较多。又如:

树上秾,地下空。

金桔宜疏水,棕葵喜泥结。

蚊螆恶,风雨作。(蚊螆:蚊子。)

相对于前3条有部分字重复出现的农谚,这5条农谚,句式整齐,无一字重复,显得严谨多了。特别是最后1条,“恶”和“作”押韵,使得音韵更加和谐,不仅容易记诵,便于传承,更充分展现了农谚的对称之美。

(二)排比

在广州话农谚中,排比的运用相当广泛,例如:

正月冷死牛,二月冷死马,三月冷死耕田阿嬷。

这条农谚,叙述一月到三月的天气寒冷,分别用“冷死牛”、“冷死马”、“冷死耕田阿嬷”,其实三者无多大区别,这么安排是因为排比可以“壮文势,广文义”。再如:

雨打惊蛰节,二月雨唔歇,三月田干裂,四月禾生节。(唔:不。)

这条农谚,用排比修辞分别叙述二月、三月、四月的气候特征,加上句尾的“歇”、“裂”、“节”三字押韵,使得这条农谚更容易记诵,便于传承。又如:

养蚕怕黑头,种桑怕啮牛,鱼花怕窦漏,缫蚕怕结扣。(啮牛:一种害虫。)

“……怕……”重复出现4次,分别将养蚕、种桑、下鱼花、缫蚕等活动中要注意的情况叙述出来,是排比修辞,另外,“头”、“牛”、“漏”、“扣”4字句末押韵。

从以上的例句可以发现,虽然对偶与排比看似结构相近,相对于对偶修辞的对称之美,排比展现的则是音节重复的节奏之美,加上押韵的配合,使得这些广州话农谚更加容易记诵,便于智慧的传承。

(三)层递

有些广州话农谚使用了层递的修辞方式,例如:

鸡菢鸡二十一,鸡菢鸭二十八,鸡菢鹅,三十四天尚未妥。(菢:孵。)

桃三杏四李五年。

第1条农谚,将鸡、鸭、鹅孵出所需时间依次由小到大排列。第2条农谚,桃树、杏树、李树结果的时间分别是3年、4年、5年,也是依次排列,都是时间长度逐渐增大的层递修辞。再如:

七月秋风起,八月阵阵凉,九月冚棉被。(冚:盖。)

一尺银,二尺金,深耕三尺聚宝盆。

第1条农谚,将七月、八月、九月的寒冷状态依序排列,从起秋风到凉到盖棉被。第2条农谚,将“一尺银、二尺金、三尺聚宝盆”依序排列,说明耕地的重要性,从“银”到“金”到“聚宝盆”。两条农谚都是程度逐渐加深的层递修辞。

从以上可看到,层递必须有一贯的秩序,在农谚中善用层递的修辞方式,不仅能增加语言的说服能力与感性力,更能形成一种层次美,凸显变化的美感。

(四)顶真

顶真,也叫“顶针”,广州话农谚中也有些使用了顶真修辞方式的,例如:

东风雨怕西风,西风晴怕雷公。

瘦田冇人耕,耕开有人争。

春寒一春暖,春暖一春寒。(第一个“春”,指立春;第二个“春”,指春天。)

以上农谚均是以第1句的结尾“西风”、“耕”、“春暖”作为第2句的开头,使整个句子上递下接,前后的语意自然而紧密的衔接,产生了特别的趣味,这就是顶真修辞。

(五)回环

回环,又叫“回文”,凡是说话或写作时,句中词序排列相反造成回转往复的修辞方式就叫回环。广州话农谚中使用回环修辞的很少,笔者就目前语料所见,有:

春寒一春暖,春暖一春寒。

冷冬暖年,暖冬冷年。(冬:冬至。)

第1条农谚,前后两个分句中的词语依序互换位置,构成回环。第2条农谚,“冷冬暖年”倒读应该是“年暖冬冷”,这样词序虽通,但语义却不通,因此变成“暖冬冷年”,也是回环修辞。

以上所列两条广州话农谚均是结构限制较宽松的回环,只有精简的两句,又因回环修辞似圆周圆满的特性,通常很能吸引住读者目光,所以毋须强记便能牢记不忘,也体现了广州话农谚一种首尾回环的情趣美。

以上,本文以结构特征和表达功能为依据,将修辞方式分为描绘、比较、词语、句式等4大类,进行广州话农谚的修辞之美研究。在描绘类修辞格的使用上,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摹状是比较常见的修辞方式,比喻修辞侧重借喻的形式,比拟则偏向拟人法,借代、夸饰与摹状也有运用,都充分展现了广州话农谚短而巧的美感。比较类的修辞格,对比、衬托是比较常见的修辞方式,叙述气候相关现象与耕作经验时多用对比修辞,叙述天气状况时则多用衬托修辞,在并列对照中充分展现了广州农谚的比较之美。词语类的修辞格中,婉曲、复叠是常用的修辞方式。婉曲,“话中有话”, 有“言外之意”,体现一种含蓄婉约之美;复叠,则使音节自然和谐,使句子简单清晰,便于读者对农谚的理解。两种修辞方式都充分展现了谚语的词语之美。而句式类的修辞格中,对偶、排比、层递、顶真、回环则是比较常见的修辞方式,经由对偶、排比、层递等句式的排列,使农谚展现了节奏之美,顶真、回环的修辞方式也能产生连环、往复之美,大部分句式类的修辞格的句子还搭配押韵,使得谚语更加容易记诵,先人智慧就更容易传承下去了。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部分广州话农谚运用了不止一种的修辞方式。如“未食五月粽,寒衣唔入笼”,既运用了借代修辞,又运用了婉曲修辞。又如“春打东风系好天,夏打东风雨涟涟,秋打东风冷死禾,冬打东风雪满天”,既是排比修辞,又有复叠修辞。再如“春寒一春暖,春暖一春寒”,既是回环修辞,又有顶真修辞。文章必须动人,然后才能不朽,而动人的条件,除了丰富的情思,就是优美的修辞技巧。广州话农谚正是灵活运用了多种修辞方式,才使其表现出描绘之美、比较之美、词语之美、句式之美。

[1] 谭永祥.汉语修辞美学[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猜你喜欢

摹状农谚借代
蝗虫农谚试析
初识借代手法
说借代
借代句
摹状词理论研究综述
限定摹状词的两可性
秋日,跑在农谚里的父亲
浅析唐奈兰关于对限定摹状词的两种用法
农谚
限定摹状词的指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