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文化背景下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以武汉市公共艺术设计为例
2013-04-10马骏
马骏
(武汉工业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湖北武汉 430023)
楚文化背景下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以武汉市公共艺术设计为例
马骏
(武汉工业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湖北武汉 430023)
城市公共建筑环境设施的出现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而将地域文化与城市建筑、环境设施、雕塑、绘画融为一体的公共艺术的出现则是近几百年的事了,作为社会经济文化一种信息传播活动的方式,它是伴随着城市的经济发展而快速发展的,是对历史的传承和延伸。与城市节奏伴生的公共艺术,如今在城市的地铁、街道、车站、公园随处可见,成为城市景观的标点、人们居住生活的一个部分。而将公共艺术作品中注入地域文化历史内涵,能够更好地传承城市历史、弘扬民族文化、打造城市名片。
公共艺术;地域文化;楚文化;传承与保护
一、城市公共艺术概况
从设计史上看,公共艺术的最早发端应追溯到古希腊雅典城所出现的阳光广场,那时大型广场和公共建筑的出现就使得艺术有了开放性、民主性和参与性的特征。现代意义的公共艺术诞生在二战之后,伴随着美国对城市的重新规划与治理,一些艺术家开始把艺术创作的场地从美术馆挪到了城市的公共空间中,以雕塑为主要代表的室外艺术大量出现,公共艺术一词也应用而生。[1](p10-11)而我国公共艺术的历史可追溯到久远的古代。如汉霍去病墓、敦煌莫高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等。这些石窟、陵园的建造本意并不是为了公众的审美需要,而是为了歌功颂德,但因为经过千百年岁月的冲洗、历史的积淀,使其本意渐泯,精神文化的震撼力却深深打动着后人的心灵,引起大众深刻的共鸣,从而也具有了公共的性质,从广义上讲也属于早期的公共艺术。
公共领域是近年来英语国家学术界常用的概念之一,这种具有开放、公开特质的、由公众参与认同的公共性空间,称公共空间。而公共艺术所指的正是这种公共开放空间中与公众接触的艺术创作与相应的环境艺术设计,被称为“街道的家具”、“城市的配件。”[1](p18-19)城市公共艺术从形式上分有流动和固定两大类,固定的主要指设置、绘制在城市的街道路口、商业中心、公园、车站、码头、机场、学校、宾馆等公共空间场地的雕塑、壁画、艺术小品、园林景观、路牌及兼有审美功能的公共休闲环境设施,流动的主要指交通工具上的公共艺术设施。从功能上分有,观赏型、实用型和综合型。
二、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中运用的重要性
现代城市经济的繁荣给公共艺术的发展带来广阔的前景,公共艺术的发展提升了城市景观的人文价值,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找准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公共艺术中的合理位置,将公共艺术与地域文化有机的艺术结合,是展示未来城市特色魅力、提高城市居住环境质量的大趋势。地域文化作为当地人民的一笔宝贵财富,它不仅有着巨大的亲和力和凝聚力,而且是地方人民的思想、精神的重要载体,体现着地方人民的思想追求、价值观、性格品质和人文精神。如上海的城皇庙、绍兴鲁迅故居一条街、北京四合院、老胡同,这些街区不但有着古老的建筑,而且还建有与城市地域文化相谐调的公共艺术、人文景观。
在当代公共艺术设计中,地域文化已成为当代艺术工作者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特别是兼有审美与实用特定功能的公共艺术设计,更是讲究本土文化背景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弘扬民族文化与发展地域文化相谐调,从而确立公共艺术设计的主体思想、时代精神、文化特征、地域面貌以及公众的理想和情感。国外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公共艺术设施建设,较好地融入地域文化元素,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成功例子。如,在英国巴黎街头,许多自动报亭和解读系统,造型都以罗马风格的尖顶与深色金属构架相结合,充分体现了这座拥有埃菲尔铁塔的城市的地域文化,展现出法国几百年工业化文明的历史。
三、目前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许多的城市景观公共设施中较多的重视技术美、材料美,而轻视地域文化语境的诠释,缺少历史文化厚重感,一味跟风域外设计的形式跑,忽略本民族和本地域的艺术文化价值,这种不足主要是因为设计者对作品地域文化底蕴的认知和了解不够,也有城市规划管理者的盲目,这对民族文化的弘扬和当代公共艺术发展都是一个损失,这种现状已影响到城市公共艺术的整体水平,特别是在长江中游具有经济发展龙身意义的武汉,其城市公共环境艺术建设所展示的地域文化历史风貌和楚文化的神韵,与自身所处的历史和地理位置很不相称,应引起我们城市的管理者和设计者的高度重视。
居住环境的好坏是反映城市综合实力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它影响着城市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而有着鲜明环境属性的公共艺术是这个系统中的结点,其作用不可忽略。作为湖北特大城市的长远发展战略意义来看,从现在起应重视对湖北城市现代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建立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库,全社会重视民族传统历史和地域文化等方面的保护和研究,在大学开设楚文化艺术赏析课,通过艺术作品弘扬楚人开拓进取、崇尚生命、不屈不饶的民族精神,展示楚艺术中所体现出的多元性、开放性、包容性、人与自然的和谐品质。
目前我国公共艺术的规划和建设政府相应重视和投入不够,也是城市公共艺术滞后于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发达国家公共艺术的建设资金以政府的投入为主,其中包含了纳税人的投资,在政府规范监督下实施,从而充分体现出公共艺术为公众服务的特质。在一些国家都有一套完整相应的对城市公共艺术发展与建立的保障体系,如韩国和日本在国家立法上就有扶持文化和公共艺术方面的资金投入的法律,在城市项目开发与建设预算中都规定了公共艺术资金投入比,即国际上通常所说的公共艺术“投资百分比”,如果没有达到公共艺术投入的份额国家不给与合格验收,从而保障了城市公共艺术创作质量的水准。
四、楚艺术对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启示和借鉴
从目前所发掘出土的楚国帛画、漆器、铜器、丝绸、祭品的造型和色彩中都我们能感受到楚人对自然生命和色彩感官的喜好和赞美,这种崇尚自然、热爱生命的美学观贯穿楚文化的音乐、诗歌、绘画、雕刻。楚艺术图饰中体现的抽象的形式、理想的色彩、活跃的形态,值得现代公共艺术设计去借鉴,楚人大胆的创造性思想和“好修以为常”不放弃对美的追求精神、哲学意识中天人合一的生命观,[2](p7-9)对现代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者是很大的启示。
(一)楚装饰艺术造型手法。
楚装饰造型往往都表现出现代艺术中才有的抽象构成符号意识,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一个特征就是将幻象与现实相交、抽象装饰与具象表现、夸张变形并用。如楚墓中出土的一种“镇墓兽”形状奇特,集鸟兽人妖于一身;人面鸟身龙纹相连,有楚文化精魂之称的“九头鸟”图形,与另一图形“火凤凰”同为楚艺术的代表,其夸张变形、超越现实想象的视觉效果,比埃及美术中的“司芬克斯”、亚述雕刻中人兽结合的萨尔贡二世宫门守护神“人首飞牛”更丰富。现代造型设计中的许多分解、重组的构成法则借鉴了楚装饰艺术的造型手法,有些创意理念成为设计界的经典,并影响推动着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
(二)楚装饰艺术造型元素。
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楚装饰艺术逐步凝练形成了富于楚文化特征的造型元素,这些造型元素蕴含了楚人的价值观和审美观,饱含着楚人对自然神禽奇兽的崇拜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以楚漆器和漆画的造型纹饰为例,常见的有绳纹、弦纹、火纹、印圈纹、凤鸟纹、兽面纹、重环纹、蟠虺纹、蟠螭纹等,有的呈单独纹样、适合纹样,有的呈连续纹样,构成形式多以流畅富于节律感的曲线为主,飘逸流动、轻盈圆转。作为具有楚文化特质的装饰纹样,对当今公共环境艺木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有些图形创意、装饰纹样在现代纺织、印染、建筑、装饰设计等方面被广泛应用,如绳纹、火纹、凤鸟纹经过漫长的演变已成为华夏民族具有纳祥祈福、招财驱邪的吉祥图案,千百年来广为流传,成为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湖北古城荆州具有城标性的公共艺术“火凤鸟”,造型取自楚凤鸟图饰与火纹饰题材,写实与抽象手法结合,彰显了楚国古都地域文化特色,又有时代感。
(三)楚装饰艺术图式。
楚装饰艺术有属于自己的造型图式、构成图式和色彩图式,这些图式同样是在楚文化特定的历史时空中孕育产生的,它借鉴了南亚和西亚艺术之长,融合中原艺术之魂,“幻想离奇、强化放大”是楚艺术借以表达的基本语境特征。[2](p25-27)楚装饰艺术色彩构成多以赤色为基调,红、黄、黑、白等色组合形成绚丽神秘的色彩图式,这在楚漆器中表现最为突出。如楚墓中出土的一件漆盾,正面除边饰外全由竖长方格、曲尺形、锯齿形的几何图案装饰,方格内颜色由红、黄、蓝三原色搭配而成,色彩视觉抽象意味超过了西方现代以蒙德里安为代表的“冷抽象”艺术。楚艺术造型图式在楚墓地室的陈设摆件、青铜礼乐器中表现较多,有的由主器、配件、附件组成,如鸳鸯形漆盒、彩漆木雕座屏、虎座凤鼓架等,这些器物可分解也可组合,造型手法抽象洗练,多以神怪、禽兽结合,器身图形诡异多姿、生动活泼,或撞钟、乐舞或击磬、鼓鸣,天、地、人、物集于一体,可谓方寸之地、气象万千。楚人将节奏与韵律、变化与统一的美学法则在作品中应用之深令人惊叹,楚人那种对艺术“敢为人先知”的精神值得我们现代人去学习和借鉴。
(四)独具特色的楚音乐舞蹈艺术。
楚地自古就是音乐歌舞之乡,大多数音乐舞蹈用于军事、外交、礼仪、祭祀、宴饮,“肴羞未通,女罗乐些”,可以想象到楚国曾经的歌舞升平、大平盛世的场景。楚人早就认识到宇宙中包含音乐、天体的运行,四季的变易都与音乐和谐有连系,本能地从音乐里拓展人的感性空间、体现宇宙的根本法则,从而极大地丰富了音乐内涵。楚舞蹈在楚文化和民俗结构中发挥着很重要的功能,楚舞风格受古印度文化影响,带有神秘的宗教色彩,一时盛行“巫音”“巫舞”,主要有踏蛇舞、蚩尤戏、神兽舞、傩舞、百戏舞、丧舞等。将士出征、百姓生子、祭奠亡灵,常常歌舞相伴、钟鼓齐鸣。
从众多的出土乐器和舞蹈图式中都能看到,楚舞姿粗犷夸张、情绪热情奔放,无论音乐舞蹈都产生出愈是动,愈显静的奇妙和谐,进入庄子所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审美境界。[2](p48-51)楚音乐舞蹈所体现的古人面对大自然生老病死无所畏惧的乐观态度和浪漫情怀,对当今城市构建人文和谐社会有着很大的启示。
五、楚文化背景下武汉市城市公共艺术中地域文化的应用
目前在武汉市已建公共环境艺术作品中,有一些具有地域文化特色体现汉楚相融的成功作品,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大都市,仅仅只有这些是不够的,其公共艺术作品的数量和质量远远没有达到与特大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相匹配的标准。笔者认为在楚文化背景下,建设和发展具有武汉市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公共艺术,应从设计人材培养、设计方向、政府职责、宣传导向、城市形象定位等方面,尽早确定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使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与武汉市经济发展战略相谐调。
(一)确立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公共艺术设计风格。
武汉市九省通衢,两江交汇,古老的荆楚文化与近现代的商贸、金融、工业重镇所形成的码头汉味文化特有的历史积淀相融,城市公共艺术的创作有着得天独厚的丰富资源。对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和建设,应由政府牵头组织专家团、听政会广纳四海意见,结合武汉市的地理位置、人文历史、中心城市的作用,对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形式、发展规模、艺术风格、审美取向合理定位,形成共识。只有确立总体风格、明确发展目标,才能保证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水准,使城市公共艺术与地域文化朝健康谐调的方向发展。最近武汉市公开征集城市形象(LOGO),通过征集活动让全社会都来参与城市形象设计、关心爱护城市形象,也说明各地政府开始重视城市地域文化的宣传和城市品牌的创建。
(二)以楚文化为底蕴,打造汉味地域公共艺术。
楚文化博大精深,尽管经过几千年的岁月洗礼,仍能感受到楚文化艺术的魅力以及楚人创造出这段辉煌的文化艺术的胆识和气魄。武汉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应充分利用和发挥湖北楚文化大背景下的独特优势,从楚文学、歌舞、音乐、神话、绘画、雕刻中吸取营养,特别是具有楚艺术代表特点的编钟、漆画中的器物造型、装饰纹样、色形构成,从中提取设计创作元素,如:借鉴楚青铜器、漆器的古朴外观造型,用现代材料和艺术语言表现武汉市公共艺术主题。楚装饰图案中的火纹、凤鸟纹、绳纹、弦纹、火纹、兽面纹整理加工后,也可以应用在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之中。将代表楚艺术特点的色彩、造形和图饰与老武汉的码头商贸文化、特色风味小吃、近代兵器工业、名人轶事、楚剧汉戏等地方民俗素材整合,寻找设计切入点,发挥现代人的想象和智慧,依托武汉市的江湖山水自然条件,打造具有楚风汉韵滨江特色的武汉城市公共艺术。如在武汉市已建地铁2号线的地铁洪山广场车站壁画《楚风古韵》,就是以楚装饰图型为元素,借鉴楚漆器色彩表现艺术,展示了楚文化特色的艺术魅力。
(三)公共艺术建设的统一与变化、分散与集中。
在城市公共艺术规划和建设中,可根据武汉城市两江三地的区域特点,每个街区结合商贸、文化、休闲设施建1至2个主体公共艺术集群,再建若干分散在大街小巷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功能的公共艺术小品,如公共车站、报亭、地铁出口、垃圾回收装置、路牌、花坛都可以与公共艺术设计、传播地域文化、公共服务功能融合,形成以点带面、分散与集中的区域性文化氛围。根据各区历史文化特点,选择确立区域性公共艺术主题,如汉阳区可以琴台知音文化、晴川古诗文化、近代兵器文化为创作主题;汉口以租界建筑群、龙王庙传说、集家嘴码头文化、汉正街商文化为主题;武昌以近代红色辛亥、黄鹤楼传说、书香学府为主题,形成统一与变化的城市公共艺术格局。
(四)公共艺术建设政府主导全民参与。
政府在公共艺术建设中起主导地位,应将城市公共环境艺术建设纳入政府工作计划,公共艺术建设与城市开发同步规划,形成既有政府投资主建的大型公共艺术景观,也有民间企业资助建设的小型公共艺术作品。可将部分公共艺术与广告冠名招标相结合,吸纳民间企业资金,借鉴国外模式,提倡民众认购公共艺术设施进行维护和保养,让更多的民众参与城市环境艺术建设中来,公众有品评和参与使用公共艺术的权力,更要有爱护公共艺术的意识,从而保证城市公共艺术建设可持续性繁荣发展。
(五)城市发展与地域文化的保护。
随着城市建设的顺猛发展,老的建筑和街区有的面临拆迁和改造,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城市的历史和记忆也在逐渐消失,如武汉市许多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建筑,老字号小吃、民间手工艺,印刻着城市曾经的繁荣和沧桑,是城市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应在城市发展中重生。可以采取异地重建、原地保护、集中管理等措施,避免民族艺术和地域文化的破坏和流失。在城市建设规划中政府应在有的城区建立老字号商铺文化街区,将旧城拆迁的老字号建筑、商铺及非物质文化、地方民俗的作坊集中经营展示,政府在财政上给予优惠扶持,既可发展旅游经济,又可以保护传承地域文化。
六、结语
中国文化既包含有各地域的共同文化,如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等,也包含有各城市不同的地域性群体文化,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该地域深远的历史背景和人文环境息息相关,是一个城市长期自然形成的历史沉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与楚文化一脉相承的湖北地域文化丰富了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的语言,强化了城市形象个性;公共艺术的繁荣则能够提高城市魅力、传承和弘扬城市的历史文化,对建立和谐社会、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金颜秀.金百洋公共艺术设计[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2]彭德.楚艺术研究[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1991.
[3]张昕.公共艺术——城市景观的标点[J].文艺生活,2012,(8).
责任编辑 邓年
J21
:A
:1003-8477(2013)05-0196-03
马骏(1959—),男,武汉工业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基础教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