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当武术文化生态研究

2013-04-10龙行年

湖北社会科学 2013年5期
关键词:武当山武当神仙

华 桦,龙行年

(武汉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文化生态研究的是文化的生态背景,其研究的重点是文化的网络和链条,即生态系统。从文化生态的角度来审视武当武术,就是要把武当武术文化看作一个文化生态系统,研究在武当地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这些文化条件的作用下,其自身形成发育的脉络、组成和结构,以及它对上述这些文化条件发展变化的反作用,特别是对武当地域文化发展和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走向的具体影响。在武当武术文化的诸多内容中,与武当武术技击密切相关,并且在武当武术文化创立发展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当属武当道教内丹养生术。从文化渊源上看,武当道教内丹养生术可以追溯到秦汉前后武当山地区存在的古代宗教与玄武崇拜、民风巫俗与神仙信仰、神仙方术与修炼养生等文化现象,因此,它们不仅是武当道教内丹养生术产生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条件,也是武当武术文化产生的重要文化背景。

一、武当山地区的古代宗教与玄武崇拜

古代人类宗教观念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氏族公社的一些宗教传统。这些宗教传统是原始人在共同的生存斗争中集体思维的产物,但它产生之后就变成了整个氏族的集体信仰,进而演化为每个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循的行为规范,违反则意味着脱离氏族,无法生存。这些原始的宗教传统包括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天神崇拜、祖先崇拜等。

早在新石器时代,武当山及周边地区就已经出现了一些原始的宗教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武当山地区出现的各类崇拜都为武当道教以及武当道教内丹养生术提供了滋生发育的温床,其中有一些还直接反映和体现到了武当武术之中,比如乌鸦崇拜。一般人都认为乌鸦是一种贪婪、残忍的鸟,但其在武当道教中的地位和武当武术中的作用却并非如此。有学者对此进行了专门研究,指出“由于乌鸦在真武修炼中的神话传说,预报吉凶等等,乌鸦在武当山、武当道教中声名影响和地位十分显赫”,“武当山上的乌鸦从普通飞禽成为武当道教中的一位非同寻常的神灵,为后人所祭拜”。而且“乌鸦作为神与技击健身相结合的产物融会于武术之中,仅武当武术所有,这在中华武术史中是绝无仅有的,同时也是武当武术‘尚意尚巧不尚力’的代表”。[1](p28-30)

当然,武当山最主要的古代宗教崇拜还属对武当山的崇拜,以及“玄武”崇拜,这是武当道教兴起的重要原因,也为武当道教内丹养生术提供了最原始的文化养料。古代先民为什么会对武当山产生崇拜,有学者将其归结为四个方面:“武当山主峰高大雄伟、山深林密,又有奇禽猛兽栖息,具有人们难以接近的神秘性”;“武当山奇特的山峰形状和自然景色容易引起先民的崇拜”;“武当山多云雾泉池,古人以为是龙神所居,能兴云作雨,于是就将其作为泉池命名为龙井、龙池,作为求雨的对象来崇拜”;“古代先民生殖崇拜文化在武当山也有遗存”。[2](p18-19)这也就是说人类在古代社会所能产生的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天神崇拜基本上都能在武当山找到相应的崇拜符号,这也是武当山日后能成为一代又一代人心目中的修道圣地,成为道教一大名山的重要原因。

武当山的“玄武”崇拜历史久远,早在《楚辞·远游》中就有记载,后来也发展为武当道教信奉的主神玄天上帝,或真武大帝。虽然,目前关于玄武的起源及其演变过程众说纷纭,但考察其渊源,当与人类远古时代的动物崇拜和星辰崇拜有关。据目前考古发掘发现,在古代,龟甲随葬现象普遍,且龟蛇是一些部落的图腾符号,这表明,在人类原始的动物崇拜中,龟蛇被认为是灵物与神物,而从后来殷商时代兴起的龟卜信仰来看,古代先人们认为神龟通人,能预知吉凶,是人神交通的重要媒介。到殷商时代前后,古人们常常把春天黄昏时出现的若干星辰想象为一些动物,即东方为龙、西方为虎、南方为鸟、北方为龟蛇,后来随着天文学星宿体系完善,上述四种动物也就演变为“四象或四宫”。[3](p38)到春秋战国时期,以邹衍为代表的五行学说被广泛传播,四象也被纳入到五行系统,成为“镇四方,辟不祥”的守护神。到秦汉时期,在《史记·天官书》及《淮南子·天文训》等中都对四象有较为系统的记载,四象也逐渐成为了皇家建筑中的一些构建,比如在现今仍然存在的一些古建筑中常能见到四象的身影。东汉道教兴起以后,玄武也与青龙、白虎、朱雀一起成为了道教的护法神,以状威仪。在隋唐时代,玄武在道教经书中经常被提及,这说明“玄武”崇拜已经为人们所熟知,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根据秦汉及其之后的道教来看,“玄武神在古人心目中具有司北方、司水、司命、司生殖及降妖伏魔、断灭不祥等职能”。[3](p39)

上述各种自然神灵的崇拜,特别是“玄武”崇拜为后来的武当道教所吸收,演化为武当道教的尊神,它不仅在武当道教创立过程中起到了核心纽带作用,而且也为武当道教内丹养生术,武当武术文化所充分吸收,成为武当武术文化创立的重要文化背景之一。

二、武当山地区的民风巫俗与神仙信仰

古代先民的自然崇拜、神灵崇拜等宗教崇拜是为了祈福免祸,但由于神灵往往奥秘难识,且祭神方式非常讲究,所以不是人人都能通神,都能与神打交道的,于是专门掌管神与人之间交通的“巫祝”也就出现了。根据《国语·楚语》的解释“在男曰觋,在女曰巫”,巫觋也合称巫;“祝”,《说文》解释为“主赞事者”,即专门负责宗教祭祀的礼仪者。在生产力尚不发达的人类早期社会,巫祝是古代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预言、降神、解梦、祈雨、占星、医病等都需要他们来担纲。比如,古代先民认为疾病是恶魔附体所致,需要用巫术加以解除,由此就产生了用符咒驱鬼的法术。后来,道教用符水治病,以及善于禁咒、祈福等术,皆起源于巫术。这表明,当时人们普遍相信地上发生的一切事情及其后果,都是神的意志体现,而神的意志情绪,是依据世人对他崇敬程度以及行为善恶而作出的报应。这也就表明相信鬼神是那个时代比较普遍的一种社会风俗。

从道教发源于楚地可以想象,先秦时期的楚国巫术盛行,武当山作为早期楚国的中心地区,巫术就更加普遍了,这些巫术在遗传下来的史料中都有反映。比如《国语·楚语》中就记载了以巫术的方式来取悦鬼神,即“民神杂糅,不可万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楚辞·九歌》的创作就源于楚地民间祭神的歌曲;《离骚》也有巫咸降神的记载。楚文化中的这些巫术后来被道教所吸收,形成了道教符箓派。而且,在当今武当道教的一些斋醮仪式中也能依稀看到先楚巫术的映像。值得一提的是,武当道教的斋醮仪式也包含对太阳神的崇拜,“如武当道教内丹的修炼,有‘餐霞饮露’、‘鼻吸日精’等修炼法,这实际上是把化育万物的太阳作为人体生命的原动力,认为把太阳光吸入体内,就可以生生不息,长生不老”。[2](p20-21)

在巫风甚盛的楚地,神仙传说也流传甚广。“神仙之说,流传甚早,战国时期,不仅漱正阳、含朝露、保神明、入精气等吐纳延寿之术为世人所习募,彭祖之长寿、三神山之仙阙为世人所向往,且载营魄而登霞,掩浮云而上升的幻想登仙之说,也已为世人所乐道和探求”。[4](p40)这就是说战国时期的人们希望自己能够像“神仙”那样延年益寿、长生不老,但值得注意的是,从“漱正阳”、“含朝露”、“保神明”、“入精气”等吐纳延寿之术来看,当时人们心目中的神仙已经不是我们所说的一般的鬼神,不是生活在冥冥之中的精灵,而是人自身个体生命的无限延伸和直接升华。这里的神仙大致有两个特点:一是形如常人且能长生不死;二是逍遥自在且神通广大。在战国秦汉时期的楚地,上述神仙思想在许多古籍中都有记载,比较集中地反映在《庄子》和《楚辞》之中。庄子曾对神人、至人、真人、圣人有过描述,他在《逍遥游》中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三患莫至,身常无殃。”(《庄子·逍遥游》);屈原在《九歌》与《离骚》中曾想象过自己成仙升天的情景。“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九歌》)“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离骚》)

根据元代道人刘道明在《武当福地总真集》中的记载,东汉之前在武当山归隐的神仙就有:“关令尹真人”、“神仙尹轨”、“神仙戴孟”、“神仙马明生”、“神仙阴长生”、“神仙燕济”六人,[5](p60-61)而且该书对他们的神仙传说还有较为详细的描述:

“关令尹真人周康王之大夫。姓尹名喜,号文始先生。当周之末,大道将隐,预占紫气西迈,有道者过之,出为函谷关令。未几,太上度关,喜执弟子礼迎拜,授之《道德》二经。约会蜀之青羊肆。托疾不仕,隐居谷内,后入蜀。归栖于武当三天门石壁之下。石门石室,喜之所居。古有铜床玉案,今无之矣。以其所居,名日尹喜岩,涧日牛漕涧、青羊涧,皆太上神化访喜之地(出《舆地纪胜》)。”

“神仙尹轨《神仙传》:尹轨,字公度。太原人。文始先生之弟子也。博极群书,晚乃学道。号山世远。常起居林麓,服黄精。年百余岁,言天下安危盛衰,未尝不验。入太和山,去领杜阳宫太和真人。今为紫虚阳光道德篆真师(出《真诰》)。”

“神仙戴孟《郡国志》:姓戴,名之生,汉将军。武帝谴入北山采药,弃官学道,号孟盛子。受法于清灵裴真人,得《玉佩金铛》之书,石精金光之符。周游名山,日行七百里。后白日上升,落帽于武当山峰之上。迄今呼日落帽峰。故陈希夷有诗云:‘我爱武当好,将军曾得道;升举入云霄,高岭名落帽’(出《真诰》及《晏公类要》)。”

“神仙马明生《神仙传》:姓马字君贤,号名生,得太阳神丹之秘。丹成服半剂,周游人间,架屋从徒,与俗无异。不过三年,夫妇辄易其处。今五龙观自然庵即其地也。”

“神仙殷长生《雍州记》:长生,汉光武阴皇后之族,邓人,马明生之弟子也,得师太阳神丹之诀,同隐武当。丹成,驭气飞行,周游六合。后至忠州仙都,白日上升。”

“神仙燕济《道学传》:名济,字仲微,汉明帝(公元 58-75年在位)时人,少好道术,弃官不仕。后居武当,寝息无度,或困积石倚大木。虽历四时,衣服不变,居常散发;亦或练巾,飞步云烟,人莫之近。”

通过元代道人刘道明的记载,我们可以猜想在秦汉前后的武当山有一些修为很高的早期道人隐居,而且也被当时的人们称为在世“神仙”,他们不仅是日后众多道人、隐士宁愿放弃繁华生活,到偏远武当山归隐的重要原因,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从那个时代起武当山就有着比较浓郁的神仙信仰。

三、武当山地区的神仙方术与养生修炼活动

伴随神仙传说的流行传播、神仙信仰的盛行不衰,当时的巫祝们利用自身有利条件加以渲染,社会上出现了许多通过“主微行方、祠灶、谷道、却老方、求仙术、候神、望气、导引、祠泰一、夜祀下神方、斗旗方、按摩方、芝菌方、重道延命方、烧炼等”[4](p42)服食及祭祀方法,以求达到长生不死、修炼成仙的方术,加之这类方术大都为帝王所喜好,因此,秦汉时期神仙方术经久不衰。比如,《史记·孝武本纪》就记载了汉武帝宠信方士李少君迷恋神仙方术的事情,而《汉书·艺文志》中有将方术分为四类的记载,即医经、医方、房中、神仙。参考上述武当山归隐的六位神仙的描述可以很容易发现“服”这个字,说明这些神仙方术在上述六位在武当山归隐的道人中都有反映。实际上,上述武当山地区的民风巫俗、神仙信仰以及这里的神仙方术,都只是当时武当山地区的世俗信仰,还有很多原始崇拜的痕迹。再加上,神仙方术在社会实践中常常不灵验,容易受到社会的攻击,这使得信仰和专务神仙说与方术的人,后来都不得不改弦更张,主动与先秦时期产生的老庄道家哲学相结合,由此不仅孕育了早期的道教,也使得上述神仙方术中的修炼养生逐渐从“巫”、“仙”中分离出来,进一步理论化。

很显然,先秦时期老庄道家哲学对道教内丹养生术的产生,以及武当山地区的养生修炼文化环境的孕育发挥了重要作用。胡孚琛曾有过分析与描述,他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用理性精神和人文主义的筛子进行了筛选和分堆,不仅巫史分家,巫医亦分家,三代以来受人尊崇的巫从国家辅相一级的地位跌落到四夷和民间。这样,医经家、经方家、房中家、神仙家等方技派也从巫史文化中分化出来”,“战国以来百家之学又出现了相互融汇的趋势,黄老之学产生……在汉末演变为修身养性之学”。p8有学者也把上述过程看作是道教的起源,因为,现在我们一般都认为神仙方术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道术和成员组织上看都是分散的神道活动,只有神仙方术与道家理论的有机结合,道教才开始产生。但实际上,老庄哲学对于神仙方术,乃至道教影响主要不在于此,而是把“道论和养生论”引入其中。[7](p263)而在诸子百家之中,老庄的修炼养生思想是最为丰富的,比如庄子就对早期的气功有过论述:“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庄子·刻意》)因此,可以说老庄关于道化育而生万物的思想,关于清静无为的思想给道家及其修炼养生思想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正是在老庄修炼养生思想的影响下,秦汉之后到武当山归隐修炼的道士大都比较注重个人养生修炼这一方面,比如山世远。根据梁陶弘景《真诰》的记载,“山世远受孟先生法,暮卧先读《黄庭内景经》已过乃眠,使人魂魄自制炼。尝行此二十一年,亦仙矣。是为合万过也,夕得三、四乃佳。世远得道为太和真人”。[8](p30)这里面提到了《黄庭内景经》,这部书是当时道教思想和养生思想相融汇的著作,据考证其为道教上清派第一代宗师魏华存所整理,是当时道教内丹修炼养生的重要著作,此后武当山历代修道者大都比较注重研读这本书,并将其中的养生修炼理论应用于实践之中。除此之外,魏晋时期到武当山归隐的道士还有徐子平、刘虬、孙怀道以及东晋著名道士葛洪等人,虽然他们有的重隐居修道、有的重辟谷服术、有的重采药治病、有的重炼制外丹,但他们在武当山的归隐、修炼表明武当山地区存在着道教的养生修炼活动,而且他们的养生修炼也有一定的思想理论作为支撑。

[1]甘毅臻.乌鸦与武当武术[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2).

[2]王光德,杨立志.武当道教史略[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3.

[3]杨立志.武当文化概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4]李养正.道教的渊源[J].中国道教,1987,(1).

[5][元]刘道明.武当福地总真集[A].中国武当文化丛书编纂委员会.武当山历代志书集注(一)[C].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6]胡孚琛.道教与丹道[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7]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8]梁·陶弘景.真诰:卷九[A] .王光德,杨立志.武当道教史略[C].北京:华文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武当山武当神仙
武当佳境
武当山武术馆发展现状研究
自主
武当还馍录
武当山特区欢欢喜喜过大年
遇见老神仙
老神仙变魔术
武当山·紫霄大殿
神仙汤
登上武当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