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精神关怀

2013-04-10张晓刚

湖北社会科学 2013年5期
关键词:道德精神政治

张晓刚

(长江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一、当代我国大学生精神状况的表征与分析

所谓精神状况即是人的精神生活所表现的内容和形式。精神生活其内容指向心灵,是内在的生活需要和追求,具有超越于日常生活或者物质生活的价值。人们的精神状况如何,就表现在人们的精神生活是否丰富、健康、充实,是否具有高远的精神追求和优秀的精神品质,并以此来指导或改善个人其他的社会生活样式,不断提高个人的生活质量和人生境界。

探讨当代我国大学生的精神状况,必须首先明确以下几点时代背景:一是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中国仍然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之中,改革将继续进行和深化;二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地区差异和社会阶层分化的实际状况,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现代化进程的加深,我国原有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一批新兴阶层;三是全球化与互联网猛烈地冲击着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四是几千年的世俗思想深入血液,即使是最高级的学府中也充斥着世俗的思想。世俗是以人心为根据地的,而世俗占据的人心很难接受新的观念。这些时代背景深刻地影响着当代我国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只有在这些背景之下,对我国大学生精神状况的判断和探讨才能更加中肯准确和具有时代性,也才能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

(一)社会转型与自我认同的矛盾。

1992年,中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领域率先开始了由计划向市场的转型,之后与经济转型相协调的政治、文化方面的转型接连展开,中国正在向“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三元并存与互补的现代国家治理模式演进。在全球化与网络时代,社会经济的市场转型、政治的民主与现代化转型、文化的大众化、多元化发展等等,深刻而全面地改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经济越发展,人们的精神却越迷茫,甚至迷失自己,自我认同都成为问题。传统的失却,道德的滑坡、人情的淡漠、物质的泛滥和功利的冲击使年轻一代对原有的传统意识和文化资源感到陌生,这些现象也同样明显地表现在大学生的身上。

社会转型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和生存方式,当代大学生经历了社会发展洪流的洗礼,承受着激烈的心理震荡,许多人因而迷失了自我,没有了自我认同感。尽管生活在真实的物质世界之中,而精神生活却有“离家出走”的趋向与表现,感觉“生活在别处”。“中国的知识分子这一百年来,总是认定西方的某一种价值观就是他的生活的‘别处’,而很少从中国、从自己故乡、从个人经验的立场上独立地思考他是如何生活在世界上的”。这种“生活在别处”,“是整个社会的思维方式,是弥漫在我们的细胞和血液深处的价值观。”[1](p27)而且人们普遍认为这种“别处”的生活一定会好于现在拥有的生活。对于外来文化和生活方式缺乏理智的分析与批判,从而造成大学生精神生活的混乱。

(二)理想主义与英雄情结的纠结。

网络时代的到来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大众的文化存在方式、日常生活方式、社会互动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与此同时,大众文化与流行文化借助全球化的公众传媒和网络世界的传播优势,已经成为当代文化的主流。于是,一个文化平民时代到来了,平民时代的显著特征就是大众文化的勃兴,文化为社会服务,当社会消费主体不是特权阶级,而是平民大众的时候,大众文化就孕育而生。当然,大众文化一直存在,但只有民众在政治、经济、文化地位提高的今天,大众文化才能大行其道,蓬勃发展。新世纪以来,社会大众对大众传媒的依赖性更加强烈,网络成为人们须臾不可缺离的精神庇护所。诸如“超女”之类的选秀活动正是在全民范围内进行的大众狂欢,它强调自我张扬和个性解放,随心尽情地展示自我,实质是一种欲望的廉价满足。因为任何人都有机会和资格成为绚烂舞台的中心,成就自己的明星梦、成功梦。这是当下时代对于英雄情结的眷念和虚拟体验。大众传媒运用网络、媒体、资金、包装和炒作,把“平民”造成“偶像”。这种“偶像”并不是时代真正的“英雄”,英雄所具有的“理想主义”内涵已经被消费主义所抽离,这种“偶像”只是作为具有强大号召力的消费符号而存在,最主要的目的是获得经济效益、刺激消费而已。消费之后所剩的只有价值与精神的虚空。

这些社会现实表明了社会大众基本的精神取向、生活态度以及生活方式,大众的文化趣味正在经历由传统、精英向大众、通俗的转变,传统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已经遁形,甚至遭受嘲笑。“有工作、有房子、有家庭”已成为绝大多数人奋斗的全部内容,人们汲汲于生存问题的解决,钻营于点滴功利与虚荣,再也无心无暇无力追求所谓崇高和伟大。

(三)世俗时代与精神追求的博弈。

在世俗化时代中,人们的精神需求有自己的独特性和表现方式。“在世俗化时代中,人们并不是没有自己的文化和精神生活,而是他们的文化和精神生活发生了很大的世俗性转向,传统的精英文化不再成为主流的文化,而逐渐为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所替代,后者不仅塑造和建构了一般民众的精神生活,同时也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主要来源和消费对象。”[2](p297)于是,平庸成为时代的精神主流,一切崇高的精神追求都被质疑和抛弃,当下文化走向了世俗狂欢,没有了“普遍共识”与“价值标准”,表面的多元化其实质是文化的断层与分裂。“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贵族文化与平民文化、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存在着深刻的裂痕和鸿沟。在文化分裂的背后,则是社会的隐秘分层。社会等级的出现,不仅体现在收入上,而且体现在文化身份上。”[2](p392)社会阶层的差异使不同的人群在文化上无法达成共同的价值观,生活方式上也不能相互认同,精神追求也大异其趣。受世俗的影响,人们的精神表现出反智的、反深度的、反崇高的倾向性,且直接诉诸于人们的感官和直觉。于是,人们只重俗世的快乐和利益,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盛行,失却了崇高的精神追求,缺乏对生活的敬畏,丧失了终极理想和超越意识。

(四)功利主义与教育理想的冲突。

伴随着整个时代精神的退化,在当下的中国社会,功利主义在教育领域也甚嚣尘上,教育变成了塑造“高级机器”的工厂,变成了各种考评的数据和指标,变成了一批批的工程项目。在这样的教育下,学校教育只关注实用知识和操作技能,严重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精神、道德信仰、个性情感等生命中不可或缺方面的关怀和化育。

在承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取得巨大成就的前提下,对今日中国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必须正视。笔者认为,当代中国的学校教育现状,就学生个体而言,主要的问题是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沼中不能自拔,没有学习的自主权,获得了知识而没有形成能力,学生缺乏价值的引导,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中迷茫与迷失;情感孤独,不被理解;身心俱困,心理压力巨大而无法得到合适的疏导;对自我认同产生怀疑,人生意义感匮乏,精神家园失落。对于整体的教育而言,则表现为知识教育的过分突出与僵化,教学方式、教育思想依然陈旧;道德教育虚弱无力,教育功利化严重,人文教育亟待加强。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精神关怀的必要性与可能行分析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精神关怀的必要性。

教育事业作为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深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影响,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在传递和创造人类优秀文化的同时,有引领社会发展方向的重任,这突出地体现为对人的精神关怀,即教育必须为人的健全发展负责,通过教育的方法与实践活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追求,加深对自我的认识,走出愚昧和迷茫,走向生命的澄明,敞亮灵魂,点拨智慧,提升德性。

所以,无论是对当代我国大学生精神状况的引导,还是从改善中国学校教育的现实境况而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精神关怀都显得极为重要和必要。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精神关怀的可能性。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加深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与思考,大学生应在客观评价、合理比较中来认知自我。在大学生自我认识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引导他们正确分析自己的表现和成果,客观地认识自己的知识才能、兴趣爱好,扬长避短。同时,还应该鼓励他们勇于剖析自己,敢于批评自己,加深对自己的认识。“教育作为一种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人的生活方式,以实现人的价值生命的活动,其产生和发展的合理性本身就是由个体和人类的生活需要决定的。”[3](p26)这种教育活动使人不断追求更有意义的生活方式和使自身趋向精神世界的丰盈与圆满。

其次,教育在传承知识的同时,也以文化涵养人的精神。“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也就是说大学教育的最终归宿是达到完善的人格。在大学期间,获得宽广的知识面、精深的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如果缺少了完善的人格,则对社会毫无价值甚至是负价值。因为人不仅是一个物质生命的存在,更是一个精神性的存在。教育绝非只为满足人们的生存需求,最主要的在于不断提升人的精神和道德,使人获得自由与幸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精神关怀之所以可能,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人生确立信仰。信仰对人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可以为人提供必需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是人生的动力和源泉。信仰缺失与崩塌所带来的危害是极其巨大的,而对学生的精神关怀,可以说是教育必然具有的信仰。

三、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精神关怀的途径与策略

人的精神世界相对于物质世界有丰富的内涵和表现,精神关怀就是对人存在的一种思想意识和精神的关注。那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实现对大学生的精神关怀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唤醒大学生的生命自觉,实现自我教育。

自觉的意思是自己有所认识而主动去做。自觉是认识与行动的统一,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高贵品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发现人、发掘人、发展人的过程,通过教育唤醒自我的反思和自觉,其实就是实现自我教育的过程。自我教育是指受教育者通过自我学习、自我修养、自我实践、自我反思等方式,主动接受科学的理论、先进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规范,提高自身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之所以强调要激励大学生自觉进行自我教育,是因为价值观的生成与发展是人们在外在影响下自主建构的过程,价值观教育活动和环境影响一样,只是一种外因,教育要求只有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自主学习和内化接受活动,才能起到作用。自我教育,并不简单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活动,激励学生自觉进行自我教育,也不是默许教师放弃教育责任。相反,自我教育更强调教师主动驾驭的能力和主导作用的发挥,要求他们善于营造自我教育的良好氛围,善于把个体自我教育和学生群体的自我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在具体的教育形式上,要注重增加学生的生命体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学习生活中,通过教育内容的情景设计,使学生获得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认识生命的可贵,促使大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自我认识、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完善,使大学生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更正确的认识,以提升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提高精神追求和生命自觉,最终实现自我教育。

(二)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的道德追求,提升德性修养。

众所周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塑造和影响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精神追求。但是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一直存在道德是否可教的问题。笔者倾向于道德是可教的,因为很显然道德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获得的。完全的自然环境与影响不可能使人获得道德,人必须生活于人类社会之中,而社会交往之中蕴含了道德的教育。而且为了人的健全发展,道德教学是必须的。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教学可以引导人的道德的良性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好肩负了这一教育功能。

如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的道德追求,提升德性修养呢?笔者认为有以下举措:一是直接开展道德知识的教学,传授人类文明进程中产生的优秀道德品质与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时代发展所需的先进的道德理念与追求;二是在道德教育的同时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包括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实施相应的道德教育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可强制要求学生接受;三是把道德教育渗透到不同学科之中,深入挖掘和整合不同学科具有的道德教育资源。四是建构开放而真实的课堂环境。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加入游戏和模拟的运用,创造一种进行自由讨论、互相影响和体验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感受真实的道德体验。

(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鼓励大学生的自由选择,促进自由发展。

自由,简而言之,就是人可以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思想或行为的一种权利或存在状态。作为一种基本的人权,自由包括许多具体的内容,诸如人身自由、思想自由、言论自由、政治自由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自由等。自由对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是其他一切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条件。没有自由,便没有真正的人生意义可言。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不断实现着对人自由的开拓。人的自由发展是教育的重要目的,与此同时,教育便成为人获得自由发展的重要手段。

如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鼓励大学生的自由选择,促进自由发展呢?笔者认为有以下途径:首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唤醒人的自由意识。教育的目的并非是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从生命深处唤醒其沉睡的自我意识,从而更好地追求自由和应用自由。教育促进人的一切发展的最基本的途径都寓于教育过程之中。通过教育,使人走出无知、迷信、愚昧和不自知的状态,从而获得更大的自由发展的能力和空间。正是通过教育,人们才能意识到自身本已存在的自由本性,引导人们去发现自由,追求自由、实现自由。其次,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自由就是一种主动发展而不受强制和压迫的状态,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自由发言、自由交流,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空间,创造自由学习的情境。最后,赋予教育主体充分的自主权。具体而言即给予教师更多的教学自由和学生的学习自由。这对于改变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具有重要意义。自由首先是需要人能够自由的思想和行动。对于教师而言,只有具有了充分的教学自主权,才能将其教学思想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对于学生而言,没有学习自由,则只能按照学校的外部规定被动地适应与选择,必将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当前学校对于教师与学生限定过多、管理过死的现状,才能给予教育主体更多的自由,促进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

[1]于坚,谢有顺.于坚 谢有顺对话录[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2]童世骏,等.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3]郭元祥.论教育的生活意义与生活的教育意义[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

猜你喜欢

道德精神政治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