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体育养生观与现代科学健身观的关系

2013-04-10

湖北体育科技 2013年6期
关键词:立命现代科学生理

赵 亮

Sport Department,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Wuhan Hubei,430073

1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指导思想

1.1 存心养性,修身立命

心身平衡的最佳状态正是养生所追求的。中国养生认为,人体系统中最重要的两要素是“心”与“身”,它们的统一构成了人的正常生命活动。

追求精神,存心养性的修养。养生中“心”的意义是指人的思维器官和人的感觉。感觉器官是外物和人相触碰的媒介,不能思考,只起引导作用。思维器官是进行思考的,这个思维器官就是“心”。在人的大量思维活动里,心位于核心地位,九窍是各司其职的附属。心是通常所说的意识,心的修养是精神类的提炼。关于“性”,古代养生中也泛指精神类。存心养性乃为养神之道,古代养生家颇重视这点,传统养生体育领域里面提出了“明心见性”、“修心炼性”的理论,突出了“性”的修养问题。

假设把“存心养性”看成是一种精神修养的产物,那修身立命则属于形体锻炼的范畴。追求形体的修养即修身立命。身、命是物质的,身、命是人的本体。存心养性与修身立命是完全不同的,存心养性看重的是得道,以道来保全形;修身立命则在于有术,以术延长寿命。呼吸练习,古人称之为“行气术”,道家生命观偏爱于气的运动,《抱朴子》中有“胎息行气法”、“内气法”等。

性命皆重,延长寿命。虽然在中国的健康观中有“养性”、“养命”之说,但在人体系统,性和命是难以分割的。

“形者,生之舍也;气,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因此,应该提高养形也要注意休息,以修复和维护。只有形神兼备,性命双修,才可使人体和谐并延长生命,这是传统保健体育的一个重要结论[1]。

1.2 多管齐下,防于未然

传统健康观认为:健康活动应是多维的,即三维人体生命工程。换言之,人们的健康应该是个综合性的管理过程。虽然中国的健康观也承认,一维的健康也能获得体育健身的效果,但这种效果并不是很明显。现代系统的一个基本定理同意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古代中国虽然没直接提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定理,但对这个定理的使用却很早。当然,不同的意见导致古代养生家提出的具体内容不同,然而无论人们的思维有何差异,但强调多维健康活动的观点很明确。

1.3 天人和谐,以养为主

传统健康观提出“天人合一”的观点。中国哲学中,天的意义是多方面的,指的是物质的、客观的事物。养生概念的天是外部环境,指人体,不仅包括自然人,也包括社会。因此,这个概念指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健康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统一概念。[2]”

2 现代科学健身观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89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是指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自然适应的几个方面均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继而提出“三维健康观”的概念。三维健康观更看重健康的外延因素,在生理功能上强调身体的健康,情感特征上强调心理健康,社会生活上强调顺应自然。

许多卫生研究人员的思想受现代医学模式的影响,提出一些设想,如:“生物—社会—心理模式”、“生物—心理—伦理社会医学模式”和“多元角度”医学模式。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何鲁丽说:“所有人的健康都是指向追求心理、生理和社会环境健康这三者的。[3]”因此,提出了“四维健身观”,即追求“心理、生理、社会和自然的健身理念”。

2.1 身心和谐为前提

健康,指在身体和心理上寻求平衡和统一。生理上的健康是人类健康的基础,也是现代科学健康观所追求的,没有生理上的健康,心理健康非常困难,很难适应社会发展,因此更高标准的健康都是以追求基本的生理健康为首要条件。

当今社会,人们的健康观念日益多元化,只把身体健康作为健康的唯一标准过于片面,心理健康是人体健康的指挥官,在某种程度上起着关键作用。相同的生理状态、营养状态、生活方式、体育练习、医疗健康、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下,有些人健康永驻,有些人病魔缠身,除遗传因素和非可预见性因素,心理因素是决定因素。因此,现代健康观强调身心健康协调发展。

2.2 社会适应为目标

社会适应能力在健康标准中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故WHO将这点单列为一行,现代社会很多人患抑郁症,除生理性原因和遗传因素外,还与社会适应能力有关。

人的健康与社会压力分不开,假设一个人经常处在抑郁和消极的心理情景中,常被社会舆论压制,必然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疾病也随之产生,如癌症、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只有快速适应社会发展,适时减少自身压力,才能达到心身统一的目的。

2.3 顺应自然环境为高度

自然环境的问题愈来愈受到广泛关注,自然环境因素已被纳入到现代科学健身观的模式之中。许多群体一般情况下身体健康,但一到夏秋季节就出现明显过敏症状,还有一些群体在气温突变时易生病,或者一段时间没锻炼就精气神不佳,这些都属于无法适应自然或亚健康的表象特征。

因此,现代科学的健身观包括顺应自然环境、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四个维度。当这4个维度都被满足时,才是达到现代科学健身养生观念的要求。

3 传统体育养生观与现代科学健身观的关系

3.1 形神兼养与身心健康——统一的身心观

“身心健康”理论是现代科学健身观所提倡的内容,它认为内在的联系存在于人的心理活动和生理功能间。生理功能要处于最佳状态需较好的情绪状态做保证,否则可能破坏或降低某种功能。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二者缺一不可。

“神形兼养”在传统体育养生观中与“身心健康”在现代科学健身观中的含义是一样的。两者都寻求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在人体的系统、器官和生命历程中起作用。两大构成要素在生命功能中强调物质的形、体、命同精神的神、性、心统一发展。神经系统的功能锻炼在中国传统体育养生观和现代科学健身观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居于重要位置的是精神与身体的协调统一。所以,传统养生观在身心、神形方面注重利用一些特殊方式调养自身。这些比较有特点的运动方式也适合现代科学理念的“身心协调”原则,有利于身体功能的整体发展。

因此,现代科学健身观中倡导“身心健康”的观念与传统体育养生中“形神兼养”的观点是相互协调的,都是进一步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健康尺度非常重要的途径。

3.2 心神宜静与社会适应——统一的人文观

在为现代社会人制定健康新标准时,WHO非常强调社会适应能力,这完全可以体现出社会适应能力在人心目中的地位。每个人每天都扮演着不同角色,角色的转换需要不断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处理不佳或者考虑过于繁琐,都会对健康产生很大影响[4]。只有处理好不同的关系才能更好平衡社会和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这与传统养生体育中倡导的心神一致的观念是相符的。故传统养生观念中道德高尚的观念是与现代科学健身观是相一致的。

3.3 顺应自然与环境自然——统一的和谐观

现代科学观把自然环境的要素纳入到健身的行列中来,现代人也慢慢体会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应遵循自然的规律。顺应自然的论点是传统养生观非常重要的部分,它提及了“气”的概念,表达了“天人相应”的观点,体现了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模式,学会认识并利用自然规律[5],体现了与现代科学养生观中“环境自然”观点的和谐统一性。

[1] 张广德.导引养生功[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2] 田麦久,李志勇.东方健身术论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3]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4] 陈青山,鄢红洁.传统体育养生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5] 许红霞.论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体育的影响[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7.

猜你喜欢

立命现代科学生理
打破生理“平衡”
现代科学背景下舞蹈治疗的内涵与作用分析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旋转血泵生理控制
现代科学的哲学追问
对现代科学为何诞生于西方的几点思考
草 命
妈妈们产后的生理烦恼
《了凡四训》浓缩的智慧
苍茫朝圣路 立命以安身——鲁枢元文学跨界研究略谈
“DIY式”小创新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