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党认同视域下中国共产党软实力提升
2013-04-10韩慧
韩 慧
(济南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2)
政党认同是政治主体对政党尤其执政党的内在认同和情感归属,它是任何政党上台执政与在位执政的基础。中国语境下,执政党认同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制度存续和国家稳定发展的必要前提。社会转型期,伴随现代性的深入发展,中国共产党把政党认同“建立在政绩基础之上的努力产生了可以被称作政绩困境的东西”。[1](p59)突破政绩困境,建构新的政党认同路径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迫切任务。软实力作为影响与号召民众的能力,成为当下中国共产党突破政绩困境、建构新型政党认同的路径选择。
一、政党认同:政党执政的前提
政党认同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奥格斯·坎贝尔在1960年提出的,他认为政党认同是“个体在其所处环境中对重要的群体目标的情感倾向”,就是选民“在心理上对某一政党的归属感或忠诚感”,[2](p121)是选民的一种非理性行为。此后,政党认同概念和理论引起了学术界的持续关注和研究,其应用范围不断拓宽,对其内涵的界定也逐渐趋向理性。经过50多年的发展,政党认同已成为当下研究大众政治行为和政党政治发展的核心理论。
西方竞争性政党政治背景下,学者们多通过对选民及其在选举时对政党的投票来研究政党认同及其影响要素。西方学者认为,民众政党认同的形成最先是家庭社会化的结果,随着其不断成长和社会地位与角色等的变化,其他影响民众政党认同形成与改变的因素不断凸显:以坎贝尔为代表提出的密歇根模式认为,虽然政党认同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特质,但在竞争较为激烈的政党选举中,选民的议题偏好和对候选人的好感等“短期冲击因素”会使个体的政党认同发生变化;[3](p31)后来,菲奥里纳从理性选择的视角指出,政党认同是随着选民对政党的执政绩效评价和预期而不断变化的。综观西方学者的研究,政党认同作为选民对政党的一种相对持久的心理认同和情感归属,不是稳定不变的,它伴随选民对议题、候选人形象以及政党的执政绩效等评价的变化而不断变迁。
在中国政治学研究中,政党认同一直被界定为一种较高层次的认同。中国学者王庆兵把政党认同界定为“选民个体对执政党体系的总体评价,将政党认同的转换归结于客观环境以及政党与公民个体客观关系的相互作用,而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心理依恋现象”。[4](p21)柴宝勇指出,政党认同是政治认同的一种,是政治主体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对政党所产生的一种思想、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是其对政党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和行为表达,包括政党认知、政党情感、政党评价和政党认同行为四个层次。[5](p64-67)
综上所述,政党认同是指政治主体对政党所产生的一种心理认同和情感归属,在政治和社会实践中具体表现为对政党组织的信任、政党价值观的认同、政党方针政策的拥护以及对成为政党成员的向往等。政党认同是任何一个政党获取和维护执政地位的必要前提。一个政党如果不能获取政党认同,“那么,它就不可能永久地保持住群众(对它所持有的)忠诚心,这也就是说,就无法永久地保持住它的成员们紧紧地跟随它前进”。[6](p264)
二、政党软实力:政党获取政党认同的重要保障
“软实力”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约瑟夫·奈提出的。政党政治时代,将“软实力”概念从国家层面引入到政党政治领域,是社会转型期中国共产党重塑新型政党认同的迫切需要。政党软实力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政党硬实力主要指党员数量、组织结构以及所能动员的社会资源等方面所衍生的对民众的影响力和作用力,而政党软实力是一种由政党文化衍生出的吸引、号召、说服和感染民众的能力。“政党文化是政党认同的重要方面和客体依托,政党文化的变动性也意味着政党认同的变动性”。[7](p297)政党软实力在政党认同中的效能发挥是通过一定的资源,即政党价值观、纲领政策、民主制度和政党形象等来获取和实现的。
1.政党价值观为获取政党认同提供思想保障。
政党价值观是指政党在长期的政党实践中形成并被党员一致认可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取向等,它是政党文化的核心内容。政党政治时代,政党认同的获取离不开先进政党价值观的支撑。首先,先进的政党价值观对民众具有吸引功能。“一个政党能够吸引一定数量的人群,是因为它的主张引起了这些人的兴趣,在思想上产生了共鸣”。[8](p209)政党认同是一个民众慢慢接受一个政党并不断向其靠拢的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与社会主流价值相一致的先进政党价值观是使民众对其产生心理认同和情感归属的价值凭据。其次,先进的政党价值观对民众具有激励功能。政党价值观内含一套以特定的信仰和信念为基础的价值理想,它对民众具有很强的激励功能,民众在受价值理想的激励过程中,不断地强化对政党价值观的体认和熟悉,并自然而然地衍生出一种对政党价值观的内在认同。再次,政党价值观的稳定性决定了政党认同的相对持久性。政党价值观是一套相对稳定的价值取向,立足于这套稳定的价值取向而衍生的心理认同也具有相对持久性。
2.民主制度为获取政党认同提供政治保障。
民主制度是政党文化在制度层面的主要体现,是政党软实力在政治维度的资源构成。健全的民主制度是社会转型期中国共产党提高政治公信力和获取持久认同的长效机制。首先,民主制度的正义价值能够激发民众对政党的内在认同。“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9](p1)如果执政党能够在内含公平正义价值的制度规则内执掌国家权力和管理国家社会事务,那么政党就会在民众内心演变为正义的维护者和践行者,从而引发民众的内心好感和认同。其次,民主制度的参与旨趣为民众了解和认同执政党提供了平台。在健全的民主制度体系内,民众真正参与到国家事务管理和公共决策制定中去,这为其在参与过程中与政党结成“命运共同体”、在体验“人民当家作主”过程中衍生政党认同提供了广阔平台。再次,民主制度是稳定民众对政党自愿认同的固化剂。具有稳定性和强制性特点的民主制度为民众预测政党行为和展望未来发展态势提供了固定的框架,降低了任意政令及其不确定性对民众的冲击,是政党稳定民众对其自愿认同的固化剂。
3.纲领政策为获取政党认同提供利益保障。
纲领政策作为政党文化在行为层的主要体现,是政党软实力资源的重要构成。政党政治时代,纲领政策是一个政党整合和实现民众利益的有效载体,也是决定其能否赢得政党认同的重要因素。政党认同是民众对一个政党逐渐认同和情感归属的过程,而这个认同和情感归属的产生是以民众利益的获取和满足为前提的,离开一定的利益支撑和满足,政党认同将失去最基本的资源保障,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10](p146)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利益、实现利益最大化是理性人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政治生活的主题。在政党政治实践中,民众会因自身受益于政党的纲领政策而催生出对政党的认同和支持,反过来,民众也会因成为政策惠及的边缘人或不能共享发展成果而抛弃自己曾经支持和认同的政党。
4.政党形象为获取政党认同提供道德保障。
政党形象是政党文化在物质层的重要体现,是政党软实力在道德维度的资源构成,也是吸引民众对政党产生好感进而获取政党认同的重要方面。首先,优良的党风是政党感染和吸引民众认同的重要力量。“道德毕竟代表了一种社会的或民众的或民心的价值要求,它从根本上给予政治价值合理性根据”。[11](p106)优良的道德规范和党风是凝聚人心和感染民众的巨大力量,是政党获取政党认同的重要资源。其次,党员尤其是政党领导人的高素质为获取政党认同提供了人格基础。党员尤其是政党领导者的高素质蕴含一种个人魅力,这种魅力能够转化为一种对党员及其所在政党的向心力和吸引力,从而引发民众的情感认同和行为支持,正如美国政治学家伊斯顿所分析的,“如果成员认为新的当局者个人是值得信赖的和关心社会的,或者用韦伯的话来说,是应召而来的,那么,当局者的合法性就不可否认”。[12](p365)
三、提升中国共产党软实力,重塑政党认同的对策
当下,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模式造就的政党认同因经济本身的短暂性和流变性等局限慢慢陷入困境,加之发展成果并未实现社会共享而引发的一系列矛盾,大大降低了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和认同。新形势下,不断优化政党软实力资源,大大提升中国共产党软实力,成为迫切任务。
1.培育先进的政党价值观,塑造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认同。
新形势下,培育先进的政党价值观,不仅是提升中国共产党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塑造民众对中国共产党价值认同的有效途径。首先,实现政党价值观理想性和现实性的有机统一。政党的价值理想应该立足现实而面向未来,脱离现实、在短期内无法实现的理想容易造成党员和民众的挫败感,从而削减政党价值观的吸引力和号召力。其次,实现政党价值观稳定性与灵活性的协调统一。政党价值观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但相对稳定不等于一成不变。换句话说,政党价值观必须是灵活的,必须随着时代变化、社会发展而不断创新和丰富,这样才能够不断“得到新的团体的忠诚拥护,或者作为外在条件变化的结果而得到旧的团体的忠诚拥护”。[13](p58)再次,实现政党价值观阶级性和大众性的有机统一。阶级性是政党的本质属性,也是政党价值观的内在要旨。但作为执政党,政党价值观除了要体现本阶级的利益要求之外,还必须整合社会各阶级阶层的主流价值观念,必须内含人类所共同追求和创造的文明成果。
2.完善民主制度体系,塑造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规则认同。
社会转型期,秉持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完善权威的民主制度体系,是中国共产党获取政党认同的必由之路。首先,从内容角度出发,设计健全的党内外民主制度体系。唯一合法的长期执政地位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应该完善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党内选举和监督制度等党内民主制度体系,另一方面应该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完善国家基本政治制度,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等。其次,从过程角度出发,制定严谨完备的制度条文,杜绝制度“缺位”或“乏力”带来的不良影响;培育民众的制度意识,把外在的制度条文内化为民众的自觉行为;树立科学的制度设计观,抓好制度的落实和创新,切实发挥制度的实践效能。再次,从内在价值出发,保证所立制度均为“正义之制度”。对于那些缺乏或背离公平正义原则的制度,不管它们如何有效率和有条理,都必须加以改造或废除。第四,从特征视角出发,切实保障制度的权威性、刚性和相对稳定性,大大提升制度执行力,这样才能坚定民众对现代政治制度的信仰,才能真正发挥对民众的规范和制约功效。
3.制定惠民的纲领政策,塑造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利益认同。
社会转型期,关注民生,制定和落实惠民的纲领政策,是中国共产党获取政党认同的有效手段。首先,转变政策理念,坚持以民为本。要做到以民为本,中国共产党必须对国情社情党情和广大民众的意愿进行深刻分析和准确把握,真正把绝大多数民众的意见和诉求加以综合,变成中国共产党的惠民政策,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其次,确保纲领政策的公共性。从本质上看,政党是代表社会中“部分”群体和阶层利益的,但一个政党要想获得民众的认同就必须“在派性和整体控制、忠诚于党和忠诚于国家、党的利益和普遍的利益之间保持平衡,政党才能安全地运行在其轨道上”。[14](p98-99)因此,作为执政党,要想获取政党认同,必须自觉地用“整体”代替“部分”,以“公共性”替换“狭隘性”,避免公共政策和公共利益被少数强势团体所“绑架”。再次,狠抓政策落实,保证政策切实落到实处。为此,中国共产党不仅要强化广大党员干部贯彻执行党政方针政策的心理认知和具体行动,还必须保证不同领域和环节的政令畅通,加强对政策部署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将政策部署落实情况作为考核和晋升党政干部的重要标杆。
4.打造良好的党员形象,塑造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道德认同。
社会转型期,中国共产党要塑造民众的道德认同,必须培养和打造一支为政清廉、勤政亲民的干部队伍和具有高尚人格和道德形象的党员队伍。首先,在“入口处严把质量”,吸收那些在不同工作领域和岗位上道德品质高尚、业务素质过硬、工作能力突出的优秀人才加入中国共产党。其次,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党性党纪党风教育。以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抓手,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矢志不渝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以道德建设为基础,引导党员、干部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再次,定期对党员、干部开展业务培训。结合工作岗位的特点,不断创新学习形式,大力发挥网络等新型教育手段的作用,对广大党员进行领导科学、市场管理、专业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业务能力。最后,依托舆论媒体,积极向民众传递务实、勤政、亲民的形象与作风。社会转型期,中国共产党可以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公开向民众传递其惩恶反腐的决心,公开展示其解决重大事件的思路和进展,有效传递其“为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这能够克服传统“口口相传”速率不高的弊端,快速赢得民众的好感与认同。
[1][美]亨廷顿.第三波:20 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M].上海:三联书店,1998.
[2]Angus Campbell. The American Voter[M].New York:John Willey&Sons,1960.
[3]DAVID KNOKE.Political Network:The Structural Perspectiv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4]王庆兵.发展中政党认同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5]柴宝勇.论政党认同的含义及其要素[J].探索,2009,(1).
[6][德]尤尔根·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M].郭官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7]王韶兴.政党政治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
[8]王长江.政党现代化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9][美]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1]高兆明.伦理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2][美]戴维斯·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王浦劬,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13][美]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4][意]G.萨托利.政党与政党体制[M].王明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