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民生促发展
2013-04-10韩桂洁
韩桂洁
(中共潍坊市潍城区委党校 山东潍坊 261011)
民生历来是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我们党执政兴国的最终目标,就是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我们党无论是领导改革开放,还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其根本目的,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因此,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当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措施改善民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良性循环,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一、民生的改善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马克思有句名言:“人民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一个突出方面就是,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民生问题引起全党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进入到一个快速推进的新时期,各地、各有关部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政策和新措施亮点频现,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这一方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落脚点和集中体现,另一方面,民生的改善也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两者互为动因,互相促进,统一于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
首先,民生的改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中外记者时用亲切朴实的话语点明了党执政兴国的最终目标,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带领广大人民实现他们的利益。因此,探索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民众幸福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线。在这个探索过程中,既积累了丰富经验,也付出了不少代价。实行改革开放,首先就是要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通过逐步调整工农、城乡关系,调整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实行承认差别,允许“先富”,尊重人权等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和战略,经济连续30多年保持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奇迹。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使我们有条件、有能力去解决过去想解决而解决不了的问题,人民生活水平从温饱到小康,科技进步、教育发展、环境治理、生态改善、社会保障等民生事业都有了长足的进展,这也是经济社会发展追求的最终目的。注重民生、民生优先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并在国家的大政方针中得到体现。
其次,民生的改善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稳定和谐的发展环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在提高居民收入、扩大城乡就业、完善社会保障等民生建设事业发展上取得显著成效,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使广大人民群众得到了实惠,这也凝聚了民心、集中了民智,发挥了民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但同时也要看到,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处在转型期,是各类社会矛盾的凸显期,民生领域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就业、教育、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医疗卫生、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若不着力加以解决,社会难以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如若不着力解决群众上学难、看病难的问题,就谈不上社会和人的全面进步,也不可能有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再如若不着力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放任收入分配差距继续拉大,就不能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又必然影响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也难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等等。国际国内的实践证明,一个国家和地区,唯有民生殷实,社会才会和谐繁荣,经济才会实现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民生所指,民心所向,国运所系。当下人民群众对过上更好生活的向往在增强,对加快解决民生领域突出问题的期盼在提高。唯有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才能以切实行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也唯有如此,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首先,改善民生,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放松。目前,发展依然是全国上下关注的中心工作,依然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无论是民生的改善,还是社会的和谐,最后都要落到“发展”两个字上。虽然我们现在不穷了,世界经济排名第二,但还远远算不上富裕。我们总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但这个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没有变,经济总量不足仍是这一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由于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当前民生改善的总体水平离人民群众的心理期待和现实需求还存在差距,部分领域的民生问题还比较突出。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解决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生问题,唯一出路就是要发展生产力,不断做大财富蛋糕。
其次,改善民生,要尽心尽力,确实做到为民务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个经济发展问题,也是一个政治立场、政治本色、党性修养问题,还是一个态度问题、感情问题。我们要抛弃过去那种“民生投入是纯消费”、民生“光投入不产出”的错误看法。事实上,对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主要民生领域的持续投入,都将为经济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巨大需求和持久动力。因此,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做好民生工作,把更多的公共财产,更多的工作精力投入民生领域。要认真关注好和及时解决好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基本问题和紧迫问题,多给群众办一些实实在在的身边事、生活事,确实做到为民务实。其实,民生的改善由低到高、呈现出一种递进状态。首先要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能够像人那样有尊严地生存下去”,要搞好社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状况,等等;其次,让人能够健康地活着,要解决好安全生产问题,食品安全问题,搞好医疗卫生事业,保障人们的健康生活;再次,让人能够体面地活着,有一份有安全感的工作和稳定的收入,有一套住房,能够安居乐业;最后要通过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再次,改善民生,要健全制度保障。制度是要为人们的行为提供规范。健全民生保障制度对于改善民生具有根本性、长期性和决定性。民生问题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问题,个案式的努力和一事一议的方式虽然可以解决一些眼前问题或局部问题,但难以收到持久成效。改善民生,需要依靠科学、完善的制度来保障,不要让一项涉及改善民生的制度因人事的调整而改变。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重要的转型期,社会结构调整加快,各种新的民生诉求不断涌现。要看到,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往往处在改革发展的最前沿,影响和关系着改革发展的成效。对新出现的民生焦点、热点问题,必须通过改革创新民生保障制度机制来及时解决。目前,最重要的就是要进一步健全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排查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认真落实涉及群众利益的各项政策,并依照法律和政策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要量力而行,循步推进,分类进行,逐步改善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