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高校生命教育研究综述

2013-04-10石玉昌钟以流

社科纵横 2013年11期
关键词:生命大学生教育

石玉昌 钟以流

(1.龙岩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福建 龙岩 364012;2.龙岩学院学生工作处 福建 龙岩 364012)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分析

对任何知识的研究,都要先弄清楚“是什么”的问题。在谈及高校生命教育之前,有必要明确生命教育这一名词的来源。一般认为,生命教育(Education for life或Life education)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当时的美国社会中,吸毒、自杀、性危机等事件数量急剧上升。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J·Donald·walters)在加州创立了阿南达学校(Ananda school),开始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他认为“教育并非只是训练学生去谋得职业,或者单纯从事知识上的追求与获得,而是引导他们充分体悟、感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1]可以说,这是生命教育思想的提出和初步实践。1979年,澳大利亚牧师Rew·Ted·Noffs在新南威尔士州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Life education center,LEC),这是最早成立的正式使用“生命教育”概念的机构,目前,该机构已成为联合国“非政府组织”中的一员,防止“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是LEC的基本宗旨。关于生命教育的内涵,大致有以下几种看法:

一是从体系构建的角度定义。王北生、赵云红(2004)认为,生命教育是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通过选择优良的教育方式,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使其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掌握创造智慧的活动[2]。

二是从内容的角度进行定义。张美云(2006)认为,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其内涵基本上由“生命”决定。所以,应该从生命的特征(亲在性、有限性、意义性和更新性)以及生命存在的领域(自然领域、社会领域和精神领域)来探讨生命教育的内涵[3]。陈晶(2004)认为,生命教育要既认识到生命的伟大与崇高,又认识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助;既了解人类生命的价值,又了解自然界中其他生命的意义;教育大学生要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世间万物,以敬畏的心情善待一切生命,以负责的态度关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4]。

三是分层次进行定义。许世平(2002)认为,生命教育包括生存意识教育、生存技能教育和生存价值升华教育三个层次。生存意识教育是生命教育的基础和首要前提,包括生命安全教育、生活态度教育、死亡体验教育。生存能力教育是个体生命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包括动手能力、适应能力、抗挫折能力、野外生存以及安全防范能力和自救能力的训练。生命价值升华教育,即生命质量提升教育,是生命教育的最高层次[5]。任丽平(2004)认为,生命教育包括三个层面:一是认知层面。认识和了解身体及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熟悉与他人相处的法则以及知道爱惜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方法。二是实践层面。个体除了具备维护自身和他人生命的知识能力之外,还要能够真正去履行,不轻视、不践踏自己和别人,不做伤天害理的事,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三是情感层面。应具有人文关怀、社会关怀和正义关怀,而且能不断自我省思,欣赏和热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6]。吴秀碧(2006)等学者根据身、心、灵三个层次,即把人的生命划分为物质生命、精神生命、灵性生命来认识生命现象,认为生命教育可从生理与身体层面、心理活动与行为层面以及信念与灵性活动等层面入手[7]。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国内对生命教育的解释各有侧重,这也说明生命教育本身的复杂性,它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内容体系,正因为如此,才出现了众多学者从多个角度展开的研究。

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

生命教育很重要,意义重大,这是毋庸置疑的,近些年来高校频发的极端事件的数量就是最好的佐证。对生命教育重要性和意义的看法也比较趋于一致,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利于学生本人的发展。张国民(2008)认为,生命教育是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大学生努力成才的应有之意,是解决大学生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二是有利于校园建设。叶华松(2011)认为和谐校园包括宁静、安详的校园环境,也包括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及学校和社会关系之间的和谐。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进程中,大学生群体出现的各类危害生命的事件,已日益成为影响和谐校园建设的突出问题,对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和谐造成了恶劣影响,进行生命教育有助于建设和谐校园。三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王尊清,王晓艳(2008)认为,社会的持续发展既需要物质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人力资源的可持续性。大学生作为国家高级专门的社会主义建设后备人才,只有自己拥有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才会好好学习,早日成才报效祖国。

三、生命教育的路径分析

(一)宏观角度泛泛而论

吴伟花(2011)认为高校生命教育的实施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生命意义认识阶段、生命安全教育阶段和生命价值创造阶段。对生命意义的认识是生命教育的前提,生命意义最终指向人的生活和人生;生命安全是生命意义开拓的保障,生命安全教育既指向自身也指向他人;生命价值创造是生命教育的根本宗旨,生命价值创造提升了生命的意义[8]。

胡宜安(2011)认为,高校生命教育的本质内涵决定了生命教育的两个基本原则:生命为本与生命在场。生命教育体现生命为本,必须立足于当下生命,以积极建构为价值取向,以自我建构为根本途径,从而建构其合法性;生命教育体现生命在场,必须以生命化消除教化、以生命叙事消除话语霸权、以生活化超越课堂从而建构其有效性[9]。

(二)传统文化的角度

李荣祥(2010)反思儒家思想中有关生命的权利观和生命发展动力观,他认为,民本也可以吸纳诸如自由主义的那些技术来保护个体生命的独立性和多样性。民本与法治是生命的权利观念,生生之易与教化是生命的发展动力观,儒家的“生生”观和教化观不但支撑起了个体生命,而且也为其向归宿点前行给予了合理、有力的动力。张鹏(2011)认为儒家生死观体现儒家先哲们的生命智慧和人生智慧,为现代生死观的建构提供精神资源。鉴于我国高校生命教育理论资源较为缺乏的现状,可以从儒家思想宝库中寻求资源。儒家敬畏生命、注重死亡仪式和注重生死的政治伦理精神等理念,为高校生死教育提供了借鉴[10]。

(三)全球化的视角分析

李旭(2008年)认为,全球化使高校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着巨大冲击,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均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困惑,高校实施生命教育也变得更加紧迫。全球化背景下高校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包括:建立和完善高校生命教育体系、努力提高高校生命教育工作者主体自身的素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高校生命教育、整治和优化高校生命教育依存的社会环境等。[11]

(四)比较和借鉴研究的角度

张华和张宗新(2009)分析了台湾学校生命教育的发展历程,认为台湾学校生命教育实施具有教育目标明确、教育内容科学丰富、教育途径与方法多元化、社会各部门的重视与支持等特点。他们认为,台湾的生命教育对大陆高校的启示包括:要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人生观;完善生命教育课程,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体验生存、感受生命情感;改善校园的文化环境,使大学生更广泛地接受生命价值观教育,促进健康成长;社会各界重视,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密切的配合,共同参与。[12]

李芳等人(2011),经过研究,认为台湾地区高校生命教育的实施特色主要有:成立了相关教育指导机构,大力推进工作实施;建立了比较雄厚的人力资源队伍,大力增强师资力量;以生死教育为核心内容,不断丰富教育内容;以生命安全教育为起点,广泛开展生命教育实践活动。他们认为,台湾的生命教育给我们的启示包括教育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生命教育;超越传统观念弊端,不断丰富生命教育内容;逐步完善生命教育体系,开展生命教育实践。

(五)课程体系构建的角度

杨春雷,吕辛(2010)将国内外生命教育课程类型主要归纳为:学科形式的生命教育课程;以活动体验为主的生命教育课程;以生活内容为本位的综合多学科的生命教育课程和单一主题形式的生命教育课程。同时提出独立设置生命教育课程是高校开展生命教育最为有效的模式之一。高校生命教育的课程应以“生命”为核心,以“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创造生命价值”为主线,将生命教育课程内容设置为解读生命教育、体验生命价值、启迪生命智慧等。兰震(2010)认为高等学校生命教育的课堂教学目标应通过以下几方面体现出来,一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是促使学生实现精神自由,三是促使学生构建终身发展理念。生命教育的课程内容包括生命哲学教育,死亡教育和科学与人文教育。生命教育的教师应具备生命意识的“学科”知识,具有生命教育的理念,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生命教育的基本形式包括“五个结合”,分别是与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实践活动、人文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相结合。[15]

(六)自杀的视角

王根顺等人(2006)分析了高校大学生自杀原因,他们认为当代大学生自杀的原因非常复杂,是多方面因素引起的。这些因素包括自身心理障碍和性格因素、承受的生理心理压力增加、大学生精神家园的失落和生命教育的缺失。高校要积极进行生命意识教育、生存能力教育(生活自理,环境的适应能力,抗挫能力)和生命价值升华教育。[15]

褚惠萍(2007)认为大学生自杀现象的成因涉及到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体四方面。她认为高校的生命教应该包括以下四个层次:认识生命,尊重生命,体验生命和死亡教育。高校实施生命教育的构想包括四个方面:转变教育观念,强化大学生生命意识;拓展实施途,建构生命教育的体系;渗透生命教育,营造生命情感的情境;促进多方合力,启动立体化生命教育。[16]郑爱明等人(2007)认为大学生生命意识的淡薄,高校生命教育的缺失是大学生自杀的重要原因。高校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包括“人文关怀”的高校生命教育理念的构建;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方式与方法包括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生与死;实现高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双向结合;认真开展生命教育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对医学院校而言,生命教育可以与医德教育和医学专业教育结合起来。[17]

(七)特定地区的针对性研究

近年来,众多学者根据地方实际对生命教育进行研究。刘蔼漉(2008)在探究生命教育背景、内涵、目标、内容的基础上,对石家庄市高校生命教育开展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心理压力过大,缺乏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深层次认识;高校在生命教育课程设置、心理健康教育与宣传、校园实践活动的开展上都存在不足。高校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应当包括:进行课程开发,建立生命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构建三级心理健康工作网络;寻求多样化生命教育形式,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

陈轶(2010)以浙江省丽水市的几所高校为例,从大学新生的生命观的角度研究高校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对自然生命的认知、对生命的践行(自我的认知及自主性、人际交往、生命的态度、生活质量和生活状态)、对精神生命的追求方面展开调查,结论是:第一,大部分大学新生对生命价值和生命宝贵性的体认是积极的,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懂得生命的可贵,容易漠视生命。第二,部分大学新生应对挫折的能力和承受能力较低,不愿去认真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第三,大多数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生命观。第四,家庭和朋友在学生生命观的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很重要,但基础教育阶段的生命教育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目的与要求、课时安排、教学内容,也没有专门的教师。调查发现,生命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被忽视”了。正因为如此,基础教育行政部门应当高度重视生命教育的意义,将学校教育的核心目标从以知识、理性为核心转换为对个体生命的关怀、尊重、养育与成长。

徐丽丽等人(2011年)对南京江宁大学城部分高校的一、二年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从自我生命的认知现状、对生命的体验和态度、对待死亡和自杀的态度、目前的生活状态、生命教育现状与诉求五个方面进行调查。文章认为,部分同学对生命教育存在认知偏差,少数学生的抗挫能力有待提高;加强对人生目标不明、消极悲观学生的教育;传统教育模式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得生命教育对部分学生来说还是一个新的概念,认识比较模糊。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解决:更新教育理念,开展生命教育;强化教师的生命意识,激发广大教师的爱生情怀;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加强渗透教育;营造关爱生命大环境,加强体验教育。

李丹等人(2011)对武汉两所高校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重点访谈。认为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有以下特点:一是一大部分大学生对生命有比较正确的认识;二是大部分大学生已能正确认识自杀这一行为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但同时大学生对自杀的认识呈现一定的偏差和矛盾状态;三是对待死亡这一敏感话题,由于观念上的束缚,近半数的大学生都未能进行深入思考及探讨。对于生命价值的认识方面,大部分学生有明确的人生价值追求,但追求高度仅停留在对“自我”的层面上,未能站在更高的层面上来考虑生命价值问题;大部分学生缺乏具体的人生规划,表现出了知行不一的现象;大部分大学生“幸福感”缺乏。对于生命教育的认识方面,大学生对生命教育认识正在逐渐增强,大部分大学生渴望对生命有一个科学、全面的认识,希望学校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当前高校生命教育严重缺失乃至空白,与学生的要求有很大差距,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大学生生命观存在偏差的原因包括:主体内在因素——自我认可度、挫折容忍力和情绪自控力不足;家庭环境的影响——“四二一”的家庭结构和不当的教育方式;学校环境的影响——重知识轻体验,教育方式单一,缺乏沟通;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变革对大学生观念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高校要转变教育理念,增强生命教育意识;开设系统的生命教育课程;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帮助学生体验生命的含义;运用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营造生命教育的良好环境。

张加明(2011)对武汉的几所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在生命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大部分大学生已经有了比较正确的生命认识,但对生命现象的理解还存在一定偏差;大部分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生命态度,但是少数大学生生命态度消极,感受不到生活乐趣,不能正确面对人生压力,需要重新确立自己的生死观;大部分大学生具有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但有极少数学生对生命价值观理解存在偏差;大部分大学生确立了科学的生命信仰,且信仰不再单一,但少数学生信仰缺失;大部分大学生意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作用,期望高校对他们加强生命教育。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包括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利用其他课程载体来实施生命教育、通过第二课堂来开展对学生的生命教育、不断进行生命教育理论创新和创建生命化的教育场所。[19]

四、研究的不足和研究的方向

(一)找共性——在更大的范围内实施生命教育

关于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的成果已经很多了,现实的问题是如何有效的开展生命教育。许多学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在一定区域内进行了调查研究,也得出了一些可行的措施。但是范围相对狭小,有的只集中在一个地市内,最大的也只有在一个省的范围内。对更大范围内的生命教育的开展进行研究的文章几乎没有,比如,对江浙地区高校,西北地区高校,甚至是南北方地区高校的研究。本文大胆猜测,相同地区的高校在开展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有其共性,可以尝试着进行相关的研究。同时,也可以对不同地区的高校进行比较研究,以期达到取长补短相互借鉴的目的。

(二)找个性——结合当地实际开展生命教育

在研究生命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大多数学者提出的方法并没有本质区别。本文认为,各高校所处的环境不同,生命教育面临的实际情况也有很大的差异。一方面,要根据不同层次的高校开展生命教育。不同高校的学生所处的环境不同,接受教育的方式、课程的设置、学生学习的能力也不一样,这就造成了教育效果的不同。生命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力争在找到共性的基础上,也要注重差异化。实事求是地讲,高校之间是有差异的,本文并无意扩大对这一问题的讨论。985高校、211高校和普通的高校之间存在差距,公办高校、民办高校、独立学院之间也存在着差异。不可否认,这些学生对生命教育的某些观点是相同的,但是,也应当看到学生们对生命教育的需求是有差异性的。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注重针对性。另一方面,要利用当地资源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生命教育,这是取得教育实效的重要保证。各高校要善于发掘教育素材,力争取得良好效果。比如地处革命老区的高校,当地开展生命教育的资源就很丰富,战争年代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就是生动的生命教育素材,学生们学习这些事迹,要比教师单纯讲授效果明显。因此,研究的重点应当侧重当地实际,发掘生命教育的素材,以期良好教育效果的取得。

(三)重方法——结合其他学科,运用多种方法,尤其是定量分析的应用

通过查找资料不难发现,现有的对生命教育进行研究的文献,运用的方法单一,主要利用定性的分析。这些文章大多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方法,还有一部分文章从哲学、社会学的角度进行研究,但也大都运用定性的方法。不排除有些文章运用了定量分析的方法,但主要是描述性分析,运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的文章少之又少。本文认为,数理统计的方法更有说服力,得出的结论更直接,更具有直观性。比如,我们在研究影响大学生生命观的时候,可以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在研究大四学生抗挫能力与高校生命教育课程节数、相关的讲座数量是否相关时,可以采用相关分析的方法。在研究学生对“自我心理健康的判定”与“去心理辅导中心咨询的次数”、“对生命的热爱程度”、“对校园自杀事件”之间是否有联系,可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再如,受地域的限制,我们无法对全国高校的生命教育情况进行普查,但又希望得到全国的数据,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进行抽样调查,利用统计的方法由样本推断整体。当然,这种方法对数据抽样的要求极高,特别是对问卷的质量要求也很高,可能这也是统计方法很少被人用来研究这一问题的原因之一。但是,从其他学科借鉴方法解决生命教育问题,仍不失为大胆的尝试。正如华特士所说的那样“新观念往往能进入主流里——虽然是来自地下,几乎不被人注意,但人们能感受到水里有一股前所未有的清凉”,我们期望对于生命教育的新的研究方法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效。

[1]杰·唐纳·华特士著,林莺译.生命教育——与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战[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6.

[2]王北生,赵云红.从焦虑视角探寻与解读生命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2(4):16—19.

[3]陈月苹.大学生生命教育综述[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9(3):77-79.

[4]陈晶.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的新探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63-65.

[5]许世平.生命教育及层次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2(8):5-8.

[6]任丽平.论大学生生命教育[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4):93-96.

[7]吴秀碧.生命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案[M].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6.

[8]吴伟花.论高校生命教育实施的三个阶段[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019-1022.

[9]胡宜安.高校生命教育的基本原则及其实践建构[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2-75.

[10]张鹏.儒家生死观对生命教育的意义[J].教育评论,2011(3):41-43.

[11]李旭.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生命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7):96-98.

[12]张华,张宗新.台湾学校生命教育及其对大陆高校生命教育的启示[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1):78-80.

[13]杨春雷,吕辛.我国高校生命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138-139.

[14]兰震.关于高校生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思考长春理工大学学报[J].2010(9):154-155.

[15]王根顺,王彬斐,张秋霞.从大学生的自杀现象谈高校的生命教育[J].中国农业教育,2006(5).

[16]褚惠萍.从大学生自杀现象看高校的生命教育[J].江苏高教,2007(1):148-150.

[17]郑爱明,江宁玉,王志琳.大学生自杀现象引发的生命教育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1):52-54.

[18]徐丽丽,刘艳华,蒋小娟.大学生生命观现状调查及对策探析[J].科教文汇,2012(1):15-16.

[19]张加明.高校生命教育现状及有效途径研究[J].高教探索,2011(5):148-152.

猜你喜欢

生命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