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警惕阶层固化 维护社会公正

2013-04-10杨文伟张少飞

社科纵横 2013年11期
关键词:公平正义阶层改革

杨文伟 张少飞

(1.空军预警学院 湖北 武汉 430345;2.解放军307医院政治部 北京 100071)

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已成为全社会的重大关切

经过30年余的高速发展,中国社会物质财富极大增加,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但也要看到,随着社会利益格局的急剧分化,各阶层的利益博弈日趋激烈,社会公平底线不断被突破、社会正义原则不断被践踏,各阶层间的贫富分化持续加剧,经济社会发展有脱离共同富裕这一原定目标的危险。据调查:中国82%的经济活动人口处于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中间阶层比重太小,只占13.3%[1](P352-354),而且,行业垄断严重,工资和福利的行业差距越拉越大,占全国职工人数不到8%的垄断行业从业人员的工资及工资外收入总额约相当于当年全国职工工资总额的55%,20个行业门类收入差距平均接近5倍,有的行业甚至是10倍,这与既定的发展目标是相悖的[2](P40)。其中为人民群众感受最深切的是,诸多的民生问题愈发突出,幸福感不升反降。如腐败、分配的不公、就业、医疗、教育、住房等,已经成为全社会的重大关切,滋生出强烈的社会不公平感和相对剥夺感。有学者经过调查发现,在受访者中,对社会公平表示关注与比较关注的占72.7%,选择不太关注、不关注的仅为19.3%[3]。足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已成为举国上下的重大关切。

其背后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呢?答案其实不难找到,遭人诟病同时又受人艳羡的“拼爹”现象告诉我们:从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的角度上看,日益强化的阶层固化正是继续加剧贫富分化、危害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推手,同时也是影响下一步改革的关键症结之所在。在可以预见的一段时间内,阶层固化将仍然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变化趋向。究其根源,这与中国社会在长期的社会变迁过程中所沉淀下来的一种内源性结构——“差序格局”顽强的生命力、强有力的自我复制本能、较为灵活的变通性和顽固的惯性分不开。

“差序格局”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长期观察、比较和分析传统中国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而提炼出的一大经典理论工具,对传统中国社会结构和当今中国社会变迁均具有较强的解释力。按照费先生本人的描述,差序格局被比喻成水波纹式的同心圆结构:“以己为中心,像石头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是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4](P26)。它实质上是一种长期沉淀在中国基层社会之中、以自我为中心、以血缘关系为内核的多维圈层结构——既是一种伦理规范体系,也是一种社会自我控制机制,而且在更具现实的意义上来说还是一种资源配置模式[5],辐射到当今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了中国社会这一巨量社会网络体系运行的支撑基点。即便是处在急剧转型期的当今中国社会,其对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仍然具有较强的解释力[6]。

转型期一个重要意味就是经济社会发展已经“从增益型全面过渡到利益调整型”[7](P278)。一个形象的说法就是“分蛋糕”的重要性显得比“做大蛋糕”更为突出了。因为现阶段社会各个阶层在利益表达、利益诉求、利益博弈、利益获取方式上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复杂化,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异动更趋激烈,所引发的一个重要后果就是社会博弈方式从合作博弈向零和博弈过渡,这意味着改革开放初期一度浮现的帕累托效应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某一群体的利益获得往往是建立在另一群体的利益受损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社会博弈策略组合和利益博弈的互动过程变得更加直接和更趋激烈。所以,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均被资本化后投入到日渐残酷的社会博弈当中来。而在中国社会现实条件下,社会个体所归属的以血缘和地缘为中心的差序格局理所当然地成为参与社会博弈可资凭借的利器。在这种情势下,当先赋条件往往比自致条件更能获得更多更优质的资源和向上流动的机会时,“拼爹”行为大行其道就不足为奇了。而当“拼爹”成为一种趋同的社会博弈策略而遍地开花时,就会不断推高中国社会的阶层固化之势,导致阶层固化演化为一种不可阻挡的社会趋向。差序格局和阶层固化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互动、交错、缠绕、扭结在一起,呈现出一种相互强化、相互建构、相互模塑的共生态势,共同嵌入到整个社会的形塑过程当中来。形象一点看,如果说阶层固化形成了我们这个社会中的一堵堵无形的“社会围墙”,那么,不同层次的差序格局就是构筑这些“围墙”的“墙砖”。

二、阶层固化正在并将持续戕害社会的公平正义

党的十八大将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报告全文中屡屡提及“社会公平正义”、“公正”,这意味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已经上升为党和国家政治决策的关键价值尺度之一。同时,这反过来也提醒我们,在现阶段,正是因为阶层固化正在深彻戕害着并将持续戕害社会的公平正义,所以,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就必须充分考虑到阶层固化所带来的社会危害,以期引起共鸣,形成共识。目前,至少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社会危害值得我们高度警惕。

(一)锁闭上行流动通道。阶层固化在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上均对上行流动通道形成锁闭之势。纵向体现在代际流动上,呈现出强弱不对等的态势,即二代相对强势阶层子女和二代相对弱势阶层子女在上行流动机会的数量和质量上与上一代有着明显的相关性,表现出较强的代际传承性。据调查“:211”院校中的农民及农民工子女入学平均分领先于管理阶层子女,但其找工作则要艰辛得多,农民与农民工子女毕业生35%未能就业,远远高出管理阶层子女15%未就业的比例[8]。不仅如此,出身干部家庭的子女提拔为干部机会也远高于那些非干部家庭出身的子女。“干部子女成为干部的机会,是非干部子女的2.1倍。”[9](P203)横向体现在代内上行流动上,也呈现出闭合之势。近几年,被屡屡曝光的公务员选拔、事业单位招考、垄断行业的选聘中的“萝卜招考”、“潜规则”、“暗箱操作”现象,就是明证。以至于一些人发出了“拼搏不如拼爹?”[10]的质疑。

(二)造成社会排斥。社会排斥,是指一定的社会成员或者社会群体在一定程度上被排斥在社会主流关系网络之外,不能获取正当的经济、政治、公共服务等资源的过程或者状态[11]。阶层固化的同时就意味着阶层之间尤其是既得利益阶层和社会底层之间的藩篱开始形成,而且越扎越紧。既得利益阶层通过加强对社会资源和流动机会的闭环控制和垄断,确保其只对本阶层成员开放和共享,并力图保证成员收益递增,同时对新加入成员在资源分配和机会享有上,要么严格限制其参与权利,严把入口关;要么提高门槛,增大成本,让其望而止步。有学者的研究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在处于较为优势地位的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阶层中,代际继承性明显增强,代内流动明显减少,表现出多进少出的趋势;而处于社会经济地位较低阶层的子女,要进入较高阶层,其门槛明显增高,两者间的社会流动障碍在明显强化”[9](P14)。

(三)扭曲社会利益分配机制。阶层固化严重扭曲着社会利益分配机制。首先,它致使社会各阶层利益关系严重失衡。30多年的改革开放将“蛋糕”做大了,但分蛋糕的方式依然受到某些强势群体的影响,使得强势群体以较小的代价获得了“蛋糕”的大部分,而以工人和农民为主的弱势群体只得到一小部分,但却承担了改革代价和风险的大部分。第二,它破坏了社会各群体互惠互利关系。阶层固化一个必然后果是形成一个以差序格局为内源性结构的既得利益阶层。这个阶层掌控着雄厚的社会资源,拥有足够的权力,来影响政策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使得社会资源和流动机会朝向有利于他们的方向进行配置,形成“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这直接破坏了中国社会各群体互惠互利关系,伤害了社会和谐。第三,阶层再生产将持续戕害社会公正。阶层再生产的重要途径是教育。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曾指出,教育能够“复制”社会的阶层结构,实现“阶层再生产”。本来,在中国,教育重要的社会功能是要突破阶层封锁,使社会底层的子女能够拥有上行流动的机会。但现实的情况是,现有受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配置相当不均衡,更何况有的“官二代”、“富二代”已不满足于国内教育,纷纷到欧美发达国家接受更为优质的教育,令诸多平民子女难以望其项背。这样一来,教育反而成了阶层固化的催化剂,实际上是有利于既得利益阶层进行再生产,完成以“财富世袭”、“权力世袭”与“事业世袭”为主要路径的“集体世袭”[12],进一步戕害了社会公正。

(四)窒息社会活力。一个社会的活力很大程度来源于是否承认自致性因素相对于先赋因素的优先性并用制度化的形式固定下来。而阶层固化则与之相反,不管有没有公开标榜,都会形成事实上的先赋优先、身份至上的社会导向。最近,据潇湘晨报联合大湘网做的调查,结果显示:75.71%受访者认为,父辈职业地位很大程度决定子辈职业地位。[14]某种意义上讲,阶层固化是一种倒退:机会被垄断,富裕和贫困均被世袭,等级制盛行,社会各阶层摩擦不断,强势阶层和弱势阶层彼此隔膜与冷视,既得利益群体和利益受损群体相互仇视与攻讦,导致各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趋缓以至凝固,整个社会如同一潭死水,缺乏生机和活力。显然,这将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三、应着眼于化解阶层固化来切实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当前,改革已到了冲破思想藩篱、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关键时刻,新一轮的改革呼声又起。如何“不失时机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14](P19)?令人欣慰的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此已有洞见:“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15],并围绕如何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从核心价值观倡导、政府职能转变、社会保障、司法实践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基本方略。就此,笔者理解,在下一发展阶段,很显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已经成为党和国家深化各项改革实践尤其是进行社会建设的基本决策依据。而当前,破题的当务之急同时也是要害所在就在于如何化解阶层固化。所以,必须充分认识和理解着力化解阶层固化对于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有效推进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这是因为它是:

(一)有效应对当前社会建设所面临的挑战的需要

现阶段,进行社会建设所面临的一大“拦路虎”就是阶层固化。阶层的日益固化,固化着强势阶层和弱势阶层之间的隔阂和鸿沟,致使社会生活秩序继续朝向强势群体而不利于弱势群体的方向滑落,其直接后果就是“结构断裂与权利失衡”[16](P1),极易诱发系统性社会风险,危及社会稳定和谐。一方面,它积累了巨量的社会矛盾问题,激发了大量“仇富”、“仇官”的反社会行为和群体性事件。一些触发率高、燃点低的社会矛盾问题生长点正在迅速滋长,不断发酵、蓄势、扩散以至于呈现大面积蔓延之势。另一方面,目前既得利益群体的成长和巩固依然没有跳出差序格局的窠臼,建立在对权利与资源的垄断基础上的差序圈层体系进一步的自我复制和不断膨胀将使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期望变得越来越遥不可及,围绕他们所建立起来的制度安排和文化建构将持续破坏公平竞争与机会均等的原则,这不仅与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背道而驰,而且也不符合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足见,不化解阶层固化,社会建设将裹足不前。

(二)最大限度地凝聚人心、达成改革共识的需要

当前,人民群众感受最深切的是,诸多民生问题愈发凸显,引发全社会的严重关切。如腐败、分配的不公、就业、医疗、教育、住房等社会矛盾问题,加深了部分民众对改革的不信任感和疏离感。而在这一系列社会矛盾问题的背后,人们大都能看到那一道道由权力和资本强强联姻而筑成的“社会围墙”阴森森的影子,正是这些“围墙”圈占和挤压着普通民众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此番迹象表明,社会建设把化解阶层固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民心所向。同时也意味着,将人心重新凝聚在社会公平正义的大旗下,将是现阶段进行改革的最直接、最奏效、最有分量的着力点和得分点。惟其如此,改革共识才能有效达成。

(三)构建行之有效的改革动员机制的需要

日臻膨胀和完善的信息网络、不断加速的社会生活原子化进程,再加上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稳步发展,使得十八大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观深入人心,这决定了当前改革动员如果继续沿用传统自上而下、集中统一的政治动员方式,将难以奏效。而且,还要看到,如果阶层固化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改革动员机制将难以建立起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现有利益分配格局中,如果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被底层化、边缘化,在资源分配、利益分享和机会获取上均处于弱势,看不到向上流动的希望,焦虑、愤懑、不满乃至怨恨的情绪就会持续发酵、升温,社会戾气就会上扬。在此种情势下,谈何改革?谁还会拥护改革?即便有,也是假改革,不是真改革。

(四)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改革阻力的需要

由于社会体制改革一直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所导致的各种重大社会矛盾问题层出不穷,牵一发而动全身,而且这些矛盾问题裹挟堆叠在一起,互感互诱,共同放大,呈现出中国改革进程中独有的特点——“按住葫芦浮起瓢”——往往是旧的问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又不断涌现出来。而且,“改革越是向前推进,所触及的矛盾就越深,涉及的利益就越复杂,碰到的阻力也就越大”[17]。这给改革本身也提出了不小的挑战——如何进行改革运作策略的选择?这就需要反复的权衡利弊和精心谋划。笔者认为,社会领域内的改革,虽然涉及面广,操作复杂程度较高,但其优势也是十分明显的:对既有利益格局触动不是太大,政治风险相对较小,一旦试点成功,大多数人得到益处并得以巩固,便会最大限度地赢得支持,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阻力就会随之减小,一些不必要的成本也会随之减少。因此,不难预见,当前,阶层固化之势若能得到有效遏制,将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社会成员尤其是广大青年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为深化改革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1]杨继绳.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分析[M].江西高校出版社,2011.

[2]郭振玺,高海浩.提问2011——中国百姓关注的十大民生问题[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1.

[3]郑功成.中国社会公平状况分析──价值判断、权益失衡与制度保障[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2).

[4]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5]孙立平.“关系”、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J].社会学研究,1996(5).

[6]卜长莉.“差序格局”的理论诠释及现代内涵[J].社会学研究,2003(1).

[7]吴忠民.走向公正的中国社会[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8]麦可思.中国2009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EB].http://www.mycos.com.cn/.

[9]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0]黄豁.消解“阶层固化”隐忧[J].瞭望新闻周刊,2011(2).

[11]李景治,熊光清.中国城市中农民工群体的社会排斥问题[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6).

[12]参见纪宝成.单纯“效率导向”导致冲突加剧[J].人民论坛,2011(8);杨继绳.集体世袭与“权力场”[J].炎黄春秋,2008(6).

[13]参见潇湘晨报与大湘网联合推出首期专题调查:“出身是否决定命运”,2012-9-25.http://epaper.xxcb.cn/xxcba/htm l/2012-09/25/content_2649139.htm.

[14]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社,2011:19.

[1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

[16]孙立平.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7]人民日报社评论.宁要微词,不要危机[N].人民日报,2012-2-23.

猜你喜欢

公平正义阶层改革
新联会聚合新阶层新能量
当“非遗”遇上“新阶层”
审判执行不停摆 公平正义不止步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改革之路
让公平正义在“最后一公里”提速
大众富裕阶层如何理财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关爱弱势群体 维护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