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藏族盟誓制度研究综述

2013-04-10周志燕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唐蕃会盟吐蕃

周志燕

盟誓是藏族古代社会人们为了互相取得信任而采用的一种特殊方式,藏族先民以面部正中的鼻子为喻进行盟誓的习俗古已有之。早在吐蕃王朝建立之前(远古-7世纪)就存在议事会盟制。据《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记载,吐蕃的议事会盟约于布带巩甲时期(十二小邦时期)出现,当时拉氏之子茹来杰与夏岐王子为其父复仇而举行盟誓,许下庄严的盟誓。到了松赞干布的祖父达布聂色时期(6世纪前期)盟誓成为部落或氏族首领彼此联合力量,取得共同利益的一种重要手段[1]。吐蕃王朝的建立开始有了阶级政权的划分,此时才可以把政权运行的统治手段称为制度,比如盟誓制度。在P.T.1071号文书《狩猎伤人赔偿律》中有关盟誓的规定:“放箭人发誓非因挟仇有意伤害,可由担保人十二人连同本人十三人共同起誓”。[2]盟誓由原先的无阶级状态被纳入阶级的环境框架里,由一种内在的道德约束力变成外在的国家法律强制力。这种对盟誓制度法律化的规定,表明其已经被纳入国家治理手段的一部分。

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建立吐蕃政权,这是西藏奴隶制社会的开端,但也是“‘建立在部落制上的所有制’,也就是部落成员为其所有者的‘原始所有制’的进一步发展。这就是说原始社会瓦解时,部落形态没有随之瓦解而在阶级社会中延续下去”。[3]赞普还无法使用健全的统治机制去展开自己的施政措施,所以,盟誓成了最常见的统治方式。吐蕃的赞普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与其属臣是三年一大盟,一年一小盟,希望借助盟誓的力量增加凝聚力。《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的大事记年中,有140多次的夏季会盟和冬季会盟。从现存的汉藏文历史文献、外文文献以及碑铭石刻中可以发现盟誓活动在吐蕃时期达到了鼎盛。吐蕃王朝崩溃以后,盟誓活动较少记载,然而至今在藏区仍有盟誓的残存。综观学界对藏族盟誓的研究,成果丰硕,但也存在一定问题。

一、藏族盟誓制度综合研究

在藏族盟誓活动研究方面,王双成的《藏族盟誓习俗探微》[4]分别从盟誓的概念、盟誓的仪式及源流、盟誓的禁忌、盟誓产生的根源、盟誓的作用和盟誓在现代社会中的表现形式六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相较于其他学者,其对藏族盟誓的研究比较全面,对于后来学者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仁青吉和马宁合作的《论藏族“起誓”习俗》[5]一文分为四部分,从起誓的定义展开论述,接着探究起誓习俗的渊源,进而分析它经久不衰,不断传承的原因所在,最后总结出它独特的社会作用。文章的创新在于向我们解释了起誓习俗传承于后世的深层次原因。马都尕吉的《从史诗<格萨尔>看藏族盟誓习俗》[6]以《格萨尔史诗》为出发点,从《格萨尔史诗》中有关盟誓的内容研究藏族的盟誓制度。作者以格萨尔王传为研究的出发点,从史诗的角度总结出盟誓的主体要素、誓词要素和仪式要素,紧着作者又挖掘出藏族盟誓习俗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从盟誓要素和盟誓根源角度为读者提供借鉴。牛绿花长期以来一直关注藏族盟誓的研究发表了数篇相关论文:《试论藏族盟誓的特点》[7]《试析藏族习惯法之盟誓主体的历史变迁》[8]《试论藏族盟誓仪式的动机和功能》[9]《藏族盟誓的当代遗存表现及其现实功能》[10],这四篇论文分别从藏族盟誓制度的特点、主体、仪式以及当代遗存和现实功能四个角度对藏族盟誓制度进行深入剖析。在《试论藏族盟誓的特点》一文中作者认为藏族盟誓具有极大的宗教适应性、极强的宗教依附性的特点。无论是藏族人民基于神灵信仰而产生盟誓制度,还是主持盟誓活动的主体是宗教人士,盟誓的场所多选择在与宗教有关的地点,甚至盟誓的仪式也是依附于宗教仪式,这些都可以反映出盟誓活动与宗教息息相关。作者还从结构功能学角度分析认为盟誓制度是控制社会的另一种方式并且是国家制定法的重要补充,值得借鉴。盟誓主体是盟誓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作者在《试析藏族习惯法之盟誓主体的历史变迁》中就藏族历史上不同的盟誓主体做了一个总结、分类并指出这种主体范围存在的进步与不足,随着藏族社会的发展变迁,盟誓主体范围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作者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之上认为盟誓主体越来越趋向于主体地位平等,但是仍是需要长期研究的课题。在《试论藏族盟誓仪式的动机和功能》中作者认为藏族盟誓仪式的动机是为了告知神灵、警示参盟者和神灵献祭等,仪式的功能在于创建一种特殊的契约关系,建构了参盟各方行为的神圣性、凝聚和强化了参盟各方的团结、提升了盟约的效力。《藏族盟誓的当代遗存表现及其现实功能》中作者举用了5个当代甘南藏区的起誓案例,结合田野调查案例分析引伸出在当代盟誓所起的社会功能,最后作者总结盟誓在当代农牧社会表现出不同以往的世俗性和功利性甚至是只剩象征性的仪式,随着国家法律在农牧区的影响逐渐扩大,盟誓活动的形式和作用方式会随之发生改变。2011年5月作者的博士论文《藏族盟誓制度研究》[11]整理出版,作者从法律人类学的角度去解读藏族的盟誓制度,既为研究藏族盟誓史提供良好的参考书又为研究藏族的习惯法提供不一样的视域。作者首先比较了不同学科视野中的盟誓研究进而解释了藏族盟和誓的概念及表现形式,藏族盟誓的构成要素、发展变迁、产生的社会根源、特点、性质以及功能,涵盖了盟誓制度所要研究的大部分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以上这些研究成果反映出藏族盟誓制度的总体趋势,即主要就藏族盟誓的起源、功能、仪式、特点等基础性概念进行探讨,以求给读者呈现藏族盟誓的大致轮廓,这也推动了其他学者更深入开展藏族盟誓的专题研究。

二、藏族盟誓制度专题研究

(一)吐蕃时期盟誓制度研究

与整个藏族的盟誓制度研究成果相比,吐蕃盟誓制度的因为史料丰富因而研究成果也相对较多。建国初期,王忠先生的著作《新唐书吐蕃传笺证》[12]就以《新唐书·吐蕃传》为线索,逐条注解,疏通线索,使得事件互相衔接紧密,纠正了某些吐蕃史的错误记载,还考证了某些典章制度、地名、人名等。其中对有关盟誓的内容非常细致,主要是对原文涉及盟誓的内容进行详细全面的注解。这本书不仅是资料的汇聚也是具有创新性的研究论著。到上个世纪80年代,熊文斌《两唐书<吐蕃传>吐蕃制度补证》[13]专门就两唐书中的制度进行补充研究,同时引用了敦煌吐蕃文献和其他文献对盟誓制度进行阐述,在前人基础之上对吐蕃盟誓的研究更进一步。王维强的《吐蕃盟誓之根源探讨》[14]以人马故事为开头引出吐蕃的盟誓习俗,进而探究盟誓产生的根源所在,即在原始社会的部落制社会实体下基于对神灵和语言的崇拜而产生。史工会《浅析盟誓在吐蕃统一中的作用》[15]一文作者指出从雅隆悉布野部落势力不断增强直到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的这一历史过程中,盟誓习俗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松赞干布是依靠盟誓的力量完成吐蕃统一并且在日后的统治中逐渐将盟誓习俗制度化、法律化为奴隶制统治者所用。孙林教授的《盟誓文诰:吐蕃时期一种特殊的历史文书》[16]一文主要对盟誓的文字载体——盟誓文诰的产生基础、性质、书写及其史学意义、价值等方面进行了专门探索,更为可贵的是首次将吐蕃的饮宴、立盟、歌吟、酬神谢天、签订盟誓等具体过程展现在读者面前,使得对吐蕃盟誓研究更加细化具体。陈践和杨本加的《吐蕃时期藏文文献中的盟誓》[17]以敦煌古藏文写本为依托结合同时期的碑铭石刻,归纳出吐蕃文献中不同等级之间盟誓时所用的9个盟誓语词,并探讨了盟誓中的告身继承、官职继承、财产继承、处罪一人、维护王权、维护神权及盟誓制度演化的形式——集会议盟等所反映吐蕃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法律、丧葬、宗教诸多方面的内涵。禄金环和马正云合写的《吐蕃盟誓制度研究综述》[18]通过对吐蕃盟誓的期刊论文和著作的梳理总结,为他人研究吐蕃盟誓提供资源上的方便,文章末尾还简要分析了这些研究存在的不足,引人思考。铁国花的《浅谈吐蕃盟誓制度》[19]主要是对吐蕃时期的盟誓制度的形成发展历史做一番简要介绍,接着分析盟誓产生的根源认为是吐蕃特殊的政体和连年不断的战争导致盟誓的产生文末还总结了盟誓产生的社会作用。胡小鹏和崔永利的《近30年国内有关吐蕃盟誓的新资料与新问题——以汉文资料为主》[20]对吐蕃盟誓制度这一重要课题的近30年来的相关研究资料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作者将研究吐蕃盟誓制度的传统资料分为三类:一类是10世纪以前的古藏文资料,包括金石刻文、木简、敦煌写本等;二类是汉文资料,主要是唐代文献中的吐蕃盟誓的相关记载;三类是11世纪以后的藏文典籍。近30年来的新资料主要是对传世文献中专题性资料的收集与补充,再者是对新出土文书主要是敦煌文书的相关内容的汇集。作者尽其所能为我们研究吐蕃盟誓制度搜集了大量国内外的英汉藏资料,为我们研究吐蕃盟誓制度提供了较大的方便。

有些研究者将吐蕃盟誓作为学位论文对其展开较为系统的专题研究,如张海红硕士论文《公元7-9世纪吐蕃盟誓制度研究》[21]从五个方面分析了吐蕃的盟誓制度,即吐蕃盟誓的政治、宗教、道德和社会四个根源,吐蕃盟誓的形式,吐蕃盟誓的特点,最后总结盟誓仪式和作用。任小波的博士毕业论文《吐蕃盟誓研究》[22]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从文献研究跳跃到历史研究、从局部研究过渡到整体研究,对吐蕃盟誓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作者从“对等诉求”和“自明诚信”两大盟誓原则出发,解析吐蕃盟誓的观念基础和法律渊源问题。接着论证吐蕃盟誓和君权形成、政治结构的关系问题,通过对吐蕃盟誓场域的拓展研究论证盟誓在吐蕃政教关系变动和族际交往推移中的功能。最后通过解读盟誓文本内涵总结吐蕃盟誓的文化意义以及吐蕃盟誓的地理空间和历史遗风问题。刘志国的硕士论文《盟誓与吐蕃社会》[23]一文对吐蕃盟誓的根源、不同时期的盟誓的形式、盟誓与吐蕃政权、文化、宗教的关系等进行了研究。文章的亮点在于从地理的角度对吐蕃的盟誓进行了一个全新的思考,试图通过分析吐蕃盟誓的地点来分析整个吐蕃政权的运转,值得借鉴。李才的硕士论文《吐蕃时期藏文文献中的盟誓制度研究》[24]简单论述了藏族盟誓定义、盟誓习俗产生、仪式以及特点,反映出吐蕃盟誓制度兼具宗教性和自觉行为性的特点。文章充分运用古藏文文献以及汉文资料并且使用历史学、文学、法学和人类学的方法勾勒出吐蕃赞普王朝盟誓制度基本轮廓。

其他有关吐蕃盟誓研究的论文有:朱丽霞《吐蕃盟誓中宗教因素辨析》[25]、吕静《中国古代盟誓功能性原理的考察——以盟誓祭仪仪式的讨论为中心》[26]、胡春梅《探微盟誓誓词中的宗教因子》[27]、李圳《从盟誓制度的演变探究汉藏文化的异同——以吐蕃王朝和西周时期为例》[28]和《吐蕃盟誓中的制衡性探讨》[29]、刘付靖《论吐蕃王国时期赞普与贵族的盟约关系》[30]、李学琴《浅谈吐蕃奴隶制时期的盟誓》[31]等等。涉及吐蕃盟誓的著作有:林冠群的论文集《唐代吐蕃史论集》[32]及《唐代吐蕃与历史文化论集》[33]、石硕的《吐蕃政教关系史》[34]、张云《丝路文化·吐蕃卷》[35]等等。

(二)唐蕃会盟的研究

研究唐蕃会盟的外国藏学家最早的当属日本的佐藤长,他于1949年发表《唐蕃会盟碑研究》,1958年和1959年分上下卷出版了他研究吐蕃史的专著《古代西藏史研究》。该书结合藏文敦煌史料和吐蕃碑刻,以汉文记载为主对吐蕃王朝的历史进行深入研究,受到国际藏学界的重视[36]。再如黎吉生的《逻些与唐穆宗的盟碑上的古代历史文献》[37]。姚薇元著《唐蕃会盟碑跋》[38]文中先全录汉字碑文,然后根据唐代正史、《全唐文》及有关金石本和近代中外金石学家的研究成果补释阙疑,并以唐以来的地理典籍和各代方志等书考长庆唐蕃疆界。法国著名藏学家石泰安著耿升译的《八至九世纪唐蕃会盟条约的盟誓仪式》[39]专门研究了盟誓制度的仪式。作者在纠正前人研究谬误的同时详细分析了唐蕃会盟的各种仪式,主要强调了其中的宗教因素和唐王朝在会盟中的主导地位,并认为唐朝和吐蕃在会盟中相会迁就了对方。在后来的《唐蕃会盟考》[40]中作者着重探究了吐蕃和唐朝之间的会盟。美籍华裔学者李方桂有关唐蕃会盟的研究:《唐蕃会盟碑上的一个疑点》[41]一文中的疑点就是唐蕃会盟碑文上记载唐朝参盟的官员是18名而唐史上仅记载17名,作者对碑文上多出的官员汉蕃对译的姓名进行考证,并且对唐朝的同平章事这一官职加以分析从而得出自己的观点认为这多出的一位同平章事名叫萧俛,最终解决了这个疑点。李方桂著王青山译《唐蕃长庆会盟的历史背景》[42]主要是讲述长庆会盟的历史背景,除边界问题外还有停止任何种类战争的目的。李方桂、柯蔚南、王启龙《古代西藏碑文研究摘译》[43]主要是用藏汉英三种语言介绍《唐蕃会盟碑》西面碑文的情况并进行注释。2006年这三位作者的有关古代西藏碑文的论文整理出版,书名为《古代西藏碑文研究》[44]用藏汉英三种语言解释古代西藏的碑文,较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内容大大丰富。王尧先生的《唐蕃会盟碑疏释》[45]作者在亲自调查唐蕃会盟碑基础之上写就,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作者的另一本著作《吐蕃金石录》[46]中也有收录有关唐蕃会盟碑的相关资料。尹伟先《唐蕃长庆会盟辨考三题》[47]就唐蕃之间的长庆会盟的原因所在,会盟的确定的边界和会盟的作用三个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吴逢箴的《长庆会盟准备阶段的重要文献——读白居易<与吐蕃宰相钵阐布敕书>》[48]作者不是直接就唐蕃会盟问题进行研究,而是从钵阐布的敕书的内容里寻找吐蕃会盟准备阶段中有关唐蕃会盟的一些信息,研究的出发点比较新颖。

其他涉及唐蕃会盟历史研究的著作和论文有:王辅仁,索文清编著《藏族史要》[49]、赤烈曲扎《西藏风土志》[50]、陈庆英、高淑芬主编的《西藏通史》[51]、苏发祥《藏族历史》[52]、周润年《贤者喜宴 吐蕃史译注》[53]、才让的《吐蕃史稿》[54]、范亚平《唐蕃会盟碑——汉藏人民友好的历史丰碑》[55]、马玉臣《清代地方志中的<唐蕃会盟碑>汉文文本及其价值》[56]、张建木《读唐蕃会盟碑札记二则》[57]、诺嘉《唐蕃会盟碑》[58]、江维祝《唐蕃会盟碑所提历史任务考》[59]、彭虹《浅论唐蕃会盟碑》[60]等等。

三、藏族盟誓制度研究的特点和不足

(一)特点

学术界对藏族盟誓活动的研究起始时间较早,而且还是由外国学者率先开始。外国学者比较重视对盟誓资料的收集和阐释,比如日本著名藏学家佐藤长和法国学者石泰安等对藏族盟誓问题发现较早并能充分利用汉藏文史料,为后人研究藏族盟誓制度打下良好基础。而且这些外国学者对吐蕃历史研究的贡献比较突出,其中对有关吐蕃盟誓的碑铭石刻的研究资料也不少,如美裔华人李方桂的相关研究论著。

国内外学者对藏族盟誓制度的研究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两次整理研究敦煌出土吐蕃文书的高峰期,以1940年的《敦煌吐蕃历史文书》和1952年的《吐蕃僧诤记》为代表。20世纪60-70年代有关藏族盟誓制度研究停滞不前,直到80年代有关的研究开始复苏,一直到现在,经过几十年的研究藏族盟誓制度研究程度越来越深,涉及面越来越广,所出的成果也十分丰富。这些研究成果无论是对于吐蕃时期历史研究还是藏汉民族关系史研究都是比较好的参考资料,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

(二)不足

藏族盟誓制度研究的焦点主要放在了吐蕃时期而且专注于吐蕃史的研究,尤其是唐蕃之间的会盟研究上,所以这方面的参考资料和研究成果相对较多。但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即吐蕃时期盟誓研究和唐蕃会盟研究的集中,而其他时期的盟誓研究几乎空白和整个藏族盟誓制度的研究相对较少。

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藏族盟誓制度的起源、功能和社会功能上,对盟誓制度其他方面诸如定义、仪式具体细节等的研究较少,没有充分挖掘盟誓制度深层次的内涵。而后人的研究难免有重复前人研究成果之嫌,较少有推陈出新之作。

学者只就单一的藏族盟誓制度进行研究而没有与其他民族的盟誓制度进行横向比较,也没有纵向的比较研究,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不少学者使用的资料大部分是汉文史料,对藏文史料挖掘运用不够,在论据的说服力上稍逊。

结语

藏族盟誓是藏族社会一项重要的活动,尤其是吐蕃时期盟誓制度发挥了巨大效用,为吐蕃政权的巩固增加了保障,以至影响了整个藏族社会发展和藏族与其他民族的联系与交往。通过对藏族盟誓制度、吐蕃盟誓制度和唐蕃会盟活动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总结,可以让我们知晓盟誓的起源、仪式、起源和功能等内容,间接为我们展现了藏族社会历史发展缩影。前人的研究成果虽然有似嫌不足之处,但总体而言,几十年来的成果还是应该得到充分肯定的。

[1]孙林.盟誓文诰.吐蕃时期一种特殊的历史文书[J].中国藏学, 2002年第2期

[2]王尧、陈践.有关吐蕃法制的三件敦煌文书释译[J].中国史研究 ,1987年第4期

[3]王维强. 吐蕃盟誓之根源探讨[J]. 西藏研究 ,1990年第1期

[4]王双成 . 藏族盟誓习俗探微[J]. 西藏研究 , 1998年第2期

[5]仁青吉、马宁. 论藏族“起誓”习俗[J].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2006年第3期

[6]马都尕吉. 从史诗《格萨尔》看藏族盟誓习俗[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 2004年第2期

[7]牛绿花. 试论藏族盟誓的特点[A].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第10辑)[C].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2年,

[8]牛绿花. 试析藏族习惯法之盟誓主体的历史变迁[J].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 2009年3月

[9]牛绿花. 试论藏族盟誓仪式的动机和功能[J]. 青海民族研究 , 2010年第4期

[10]牛绿花. 藏族盟誓的当代遗存表现及其现实功能[J]. 西北师大学报 , 2011年第5期

[11]牛绿花. 藏族盟誓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年

[12]王忠. 新唐书吐蕃传笺证[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 1958年

[13]熊文斌. 两唐书《吐蕃传》吐蕃制度补证[J]. 中国藏学, 1989年第3期

[14]王维强. 吐蕃盟誓之根源探讨[J]. 西藏研究, 1990年第 1期

[15]史工会. 浅析盟誓在吐蕃统一中的作用[J].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1997年第3期

[16]孙林. 盟誓文诰.吐蕃时期一种特殊的历史文书[J].中国藏学, 2002年第2期

[17]陈践、杨本加.吐蕃时期藏文文献中的盟誓[J]. 中国藏学, 2009年第3期

[18]禄金环、马正云. 吐蕃盟誓制度研究综述 [J]. 丝绸之路 , 2012年第24期

[19]铁国花. 浅谈吐蕃盟誓制度[J]. 社科纵横 , 第7期

[20]胡小鹏、崔永利 . 近30年国内有关吐蕃盟誓的新资料与新问题——以汉文资料为主[J]. 科学战线 , 2012年第3期

[21]张海红. 公元7-9世纪吐蕃盟誓制度研究[D].兰州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 2009年

[22]任小波. 吐蕃盟誓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博士毕业论文, 2010年

[23]刘志国. 盟誓与吐蕃社会[D].西藏民族学院硕士毕业论文, 2010年

[24]李才. 吐蕃时期藏文文献中的盟誓制度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2012年

[25]朱丽霞. 吐蕃盟誓中宗教因素辨析[J]. 西藏研究 ,2008年第6期

[26]吕静. 中国古代盟誓功能性原理的考察——以盟誓祭仪仪式的讨论为中心[J]. 史林. 2006年第1期

[27]胡春梅. 探微盟誓誓词中的宗教因子[J].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12年第1期

[28]李圳. 从盟誓制度的演变探究汉藏文化的异同——以吐蕃王朝和西周时期为例 [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2年第7期

[29]李圳. 吐蕃盟誓中的制衡性探讨[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 2012年第6期

[30]刘付靖. 论吐蕃王国时期赞普与贵族的盟约关系[J].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1994年第1期

[31]藏学研究论丛编委会:藏学研究论丛 第3辑[M].拉萨: 西藏人民出版社,1991年,p177-200

[32]林冠群. 唐代吐蕃史论集[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 2006年

[33]林冠群. 唐代吐蕃与历史文化论集[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 , 2007年

[34]石硕. 吐蕃政教关系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年

[35]张云. 丝路文化·吐蕃卷[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 1995年

[36][日]佐藤长. 唐蕃会盟碑研究,西藏古代史研究 http//baike.baidu.cn

[37][英]黎吉生. 逻些与唐穆宗的盟碑上的古代历史文献 转引自:胡小鹏、崔永利 . 近30年国内有关吐蕃盟誓的新资料与新问题——以汉文资料为主[J]. 科学战线 , 2012年第3期

[38]姚薇元. 唐蕃会盟碑跋[M].燕京大学学报社 ,1934年

[39]石泰安著耿升译. 八至九世纪唐蕃会盟条约的盟誓仪式[J]. 西藏研究, 1989年第4期

[40]石泰安著耿升译. 唐蕃会盟考 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 第7辑[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 1990年10月

[41][美]李方桂. 唐蕃会盟碑上的一个疑点 [J].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 1982年第 4期

[42]李方桂著王青山译. 唐蕃长庆会盟的历史背景[J]. 青海社会科学, 1982年第3期

[43]李方桂、柯蔚南著,王启龙译. 古代西藏碑文研究摘译[J].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2005年-2006年

[44]李方桂、柯蔚南著,王启龙译. 古代西藏碑文研究 [M]. 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 2006年

[45]王尧. 唐蕃会盟碑疏释[J]. 复印报刊资料, 1980年第26期

[46]王尧:吐蕃金石录 文物出版社 1982年

[47]尹伟先. 唐蕃长庆会盟辨考三题[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1992年第5期

[48]吴逢箴. 长庆会盟准备阶段的重要文献——读白居易<与吐蕃宰相钵阐布敕书>[M].藏学研究论丛 (第2辑),p48

[49]王辅仁、索文清. 藏族史要 [M].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1年

[50]赤烈曲扎. 西藏风土志[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 ,1982年

[51]陈庆英、高淑芬. 西藏通史[M].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2年

[52]苏发祥. 藏族历史[M].成都:巴蜀书社 ,2003年

[53]周润年. 贤者喜宴 吐蕃史译注[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10年8月

[54]才让. 吐蕃史稿[M].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2010年

[55]范亚平. 唐蕃会盟碑——汉藏人民友好的历史丰碑 [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1987年第4期

[56]马玉臣. 清代地方志中的《唐蕃会盟碑》汉文文本及其价值[J].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

[57]张建木. 读唐蕃会盟碑札记二则[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1981年第1期

[58]诺嘉. 唐蕃会盟碑[J]. 中国民族, 1987年第7期

[59]江维祝. 唐蕃会盟碑所提历史任务考[J]. 西藏研究 , 1997年第 2期

[60]彭虹. 浅论唐蕃会盟碑[J]. 大观周刊, 2012年第29期

猜你喜欢

唐蕃会盟吐蕃
吐蕃金银器知见录
新刊《康太和墓志》考释——兼论敦煌文书P.3885中的唐蕃之战
吐蕃相论恐热降唐考
西夏及其周边吐蕃语地名考释举隅
工程概要篇
春秋隐公时期的会盟探析
春秋隐公时期的会盟探析
《弟吴宗教源流》(吐蕃史)译注(二)
2010年以来唐蕃关系研究综述
先秦会盟与政治秩序的交互性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