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定、泸定汉语方言动词同质度调查
2013-04-18张喜洪
张喜洪
一、调查目的
康定、泸定两地在地理上相隔不过50千米的距离,但是两地的汉语方言在语音上有比较明显的区别:康定话入声归阳平,泸定话入声归阴平。由此这两地方言被归入了不同的方言片:康定话属于西南官话川西片康藏小片,泸定话属于西南官话西蜀片雅甘小片。[1]不过,这种仅仅根据语音上的典型特征的分片难以全面衡量这毗邻咫尺的两地方言,况且随着交通和通讯的快速发展,这两地的语音也有靠近的趋势。[2]为了全面了解和把握康定、泸定汉语方言的现状,“康定、泸定地区汉语方言研究”课题组组织了一次针对两地方言在词汇同质度方面的调查。本次调查只以动词为例,这样做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和人力条件下使调查进行得较为深入。
二、调查大纲
动词调查大纲来源于两个途径:一是相关的调查手册和文献资料,主要有《语言调查》[3],《四川方言特征词研究》[4],《四川方言词典》[5];二是田野调查,主要来源于在康定、泸定两地汉语社区进行的为期大约三个月的随机性采集。从这两个途径得到的词汇表经过整理、分类后,合并成为一个表(相当于一个最小公倍数),然后分别拿到康定和泸定两地进行调查。调查大纲的词汇统计情况如表1:
表1康定、泸定汉语方言动词调查大纲统计表
类别及数量例词来源基本词19条喝《语言调查》145页常用词129条手的动作129条选《语言调查》165页四川方言个体特征词95条一级34条马(板脸)二级61条舂(读"中",打)《四川方言特征词研究》一般词760条五官动作44条望(仰头)手和手臂动作84条铰(剪)腿脚动作17条跨(qia2①跨②)-ka2身体综合动作51条扭(liu4轻微地动)心理意识活动68条促(一时思路中断)语言活动52条dong2(怂恿)-怂(song3)生活起居44条诓(诱哄:诓娃儿睡觉。③)厨房劳动27条烘(kong3:烘红苕)生产活动63条尖(加楔子)身心健康25条灌(化脓)社会生活183条管(值钱)自然运动61条飙(液体喷射;滑脱)动词性熟语41条chong3是非部分摘自王文虎《四川方言词典》,部分采自田野调查①②③用拼音字母注音。根据四川方言的一般读法来注音,注音时不分平翘舌,不分边鼻音,不分前后鼻音,根据本地口音来读。右边的数字是调类,1、2、3、4分别表示四川话的四声;入声不标,根据本地口音来读。用普通话注释,极少数地方用方言。例句。用四川方言造句,写在冒号后面。
三、调查方法
我们的设想是,将这个覆盖了基本词、常用词、个体特征词和一般词等4大类17小类的调查大纲分别拿到康定、泸定两地的汉语社区去调查,得出两地词汇的同质度,从而从量的方面评估两地汉语方言在词汇方面的相同程度。我们的操作方法是:
将调查大纲分别命名为“康定汉语方言动词调查大纲”和“泸定汉语方言动词调查大纲”,然后分别到两地寻找合适的判断者进行判断,再将判断结果进行统计、对照和比较。词语判断者只需根据自己的语感判断某一个词语在该言语社区中能说还是不说,能说的不注符号,不说的用斜线划掉,不能判断的在左边打问号。对于打了问号的词条,调查人员要和判断者充分沟通,询问打问号的原因。如果是判断人因为没有理解词义而犹豫不决,调查者要进一步用方言造句,让判断人再次判断,得出结论。
在调查大纲的前面有判断人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民族、年龄等个人信息以及父母是否本地人、本人在本地居住的年限等社会信息。为了减轻判断者的心理压力,不要求提供姓名。为了让判断者充分理解大纲中的词语,调查采用个别交谈的形式,遇到生僻的方言字或有音无字的词条,调查人员用四川口音说出,供判断人判断。
我们分别在两地各挑选了一个判断人,他们的基本情况是:
康定话判断者:男性,汉族,62岁,父母是康定人,本人在康定居住40年。
泸定话判断者:男性,汉族,60岁,父母是泸定人,本人在泸定居住60年。
我们聘请的调查人员是两个,都是四川民族学院的教师,一个是康定人,一个是泸定人。他们在调查之前充分理解了调查的意图和调查大纲中所有词条的意义,能够熟练自然地读出调查大纲中的拼音和汉字,能够和判断人充分沟通。
四、同质度的计算方法
将两地判断人认定的能说词条和不能说词条进行对比,找出两地都说的词条数(表2中的项目1)、康定说而泸定不说的词条数(表2中的项目2)、康定不说而泸定说的词条数(表2中的项目3)和两地都不说的词条数(表2中的项目4)。则两地动词的同质度为:[项目1÷(项目1+项目2+项目3)]×100%。
五、调查结果分析
(一)调查结果见表2
(二)结果分析
康定、泸定汉语方言动词的平均同质度为87%,在“基本词”和“常用词”上的同质度明显高于一般词:“基本词”和“常用词”在90%以上,而“一般词”基本在90%以下。两地方言在“一般词”这个最大集合的13个下位类别上出现了比较稳定的同质度,介于82%~91%之间(平均值为85%)。
两地方言在“四川方言个体特征词”这个类别上没有显示出与“一般词”明显不同的同质度,这是因为“四川方言个体特征词”实际上是从四川方言的“一般词”中选出的,其实就是“一般词”。
上述这些数据在认识两地方言的词汇相同程度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究竟能不能据此就把两地方言划入同一片区,尚待研究。词汇同质度要作为方言划片的依据之一,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其中至少包括这样一些问题:在同一方言区内根据语音特点划分出来的各方言片或小片,其词汇同质度呈什么样的分布?这些分布与语音特征的相关度是怎样的?
表2中的项目4提示了康定、泸定汉语方言与四川方言的距离。分析其原因:一是康定、泸定在历史上就是民族文化文走廊、汉语包括汉语的语音、语调也有可能受民族语言的影响;二是康定、泸定在历史上是著名的茶马古道必经之地,各种方言在这里交汇、融合;三是整个调查大纲中的词汇均采自四川方言区,项目4中的词汇也都是四川方言词。当然,这种提示还不是准确的信息,因为我们不能准确地判断项目4中的词是不是都还存活在四川方言中;很有可能其中有些词已经过时了——《四川方言词典》出版于1986年,而该书的词条又来自书面文献,其中有些文献所载的语料比较老了。比如,《艾芜短篇小说集》的出版时间是1953年,其中记录的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语料。
表2康定、泸定汉语方言动词同质度统计表
六、后续工作
康定、泸定汉语方言动词的平均同质度的差异可能因为康、泸两地长期以来民族构成差异导致的语言使用的结果。康定主要的民族有藏族、汉族、回族,泸定的主要民族有汉族、彝族、蒙古族。关于这个问题将在以后的调查研究做进一步探讨。
本次调查的结果还需进一步检验和修正。调查大纲中项目4里面的词条需要逐条审定,把过时的词条去掉。要进一步更新、增补那些在康定、泸定汉语方言中活跃着的词条。判断人的数量需要增加,应该包括不同年龄段的判断者。尤其重要的是,调查的次数还需要增加,以进一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
[1]李蓝.西南官话的分区(稿)[J].方言,2009年第1期
[2]卫勤.泸定话入声研究[A].康巴研究(第二辑)[C].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年
[3]陈其光.语言调查[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
[4]沈益宇.四川方言特征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5]王文虎等.四川方言词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