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扫荡烟尘现真容——《红楼梦》中“调包计”的真相

2013-04-10张富利

社科纵横 2013年2期
关键词:王夫人宝钗贾母

张富利

(重庆大学 重庆 400044)

《红楼梦》一书,前八十回为曹雪芹先生所著,可惜“泪尽而逝”,未能完成(当然也有学者认为已经完成,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而遗失)。而高鹗不过是曹公离世数十年后的一个刀笔吏,当时一个叫做程伟元的书商,考虑到仅存八十回的红楼书目是不好销售的,便雇用了高鹗来续貂。高鹗这一续,这狗尾便续了四十回,流毒甚广。生长于钟鸣鼎食之家的曹雪芹,不仅对于文化有着极为深厚的造诣,更是因为有过类似宝玉的由盛而衰的经历,他饮过“千红一窟”(即千红一哭)酒,品过“万艳同杯”(万艳同悲)茶,才在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度描绘了一部社会的百科全书。而作为曹公逝世数十年后的一个刀笔吏,自然无法理解曹公当时的心情,也没有那样高度的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程伟元高鹗出于商业目的的续貂,出现“香菱扶正”、“偷梁换柱”、“妙玉梦魇”、“兰桂齐芳”等一系列丑陋而且粗制滥做的情节,是必然。

“金玉良缘”的故事流传甚广,却是高鹗伪作对曹公原著的篡改,王熙凤“偷梁换柱”、李代桃僵的调包计是红楼原著的损坏。

一、贾母心中的天平向谁倾斜?

贾母史氏太君是一位阅历丰富见过世面的年迈人。刘姥姥进大观园时她自嘲“不过是个老废物罢了”,却正是表现了自己的自信。她深有谋略,凭着权威能够杀伐决断,盛怒之下,举家俱惊,在大观园禁赌一回中,任凭姐妹们如何求情劝阻,坚持惩办三个头家——这是个有主见的老太太。她也不止一次的说过“两个玉儿,都是她的命根子”。

宝钗的确是得到过她的夸奖。但是大家应该知道,那不过是在外人面前的客套话、场面词罢了(薛姨妈不过是老太太儿媳的妹子,对于贾府算是外人)。黛玉之母贾敏是贾母唯一的女儿,从血缘上,便形成了与贾母天然无法割舍的骨肉亲情关系。而宝钗呢?她的母亲与王夫人是姐妹,王夫人是贾母儿媳,她们之间没有任何的亲属关系。

贾母的原型是曹寅之母,但曹寅(曹雪芹父)却是过继而来,所以,书中贾赦的地位十分尴尬,这是有原型的。所以,贾政不是黛玉的亲舅舅,而只是个堂舅。黛玉与贾母的血缘关系,实际上是更近的!贾赦贾政根本不是贾母亲生,但是她,却有个嫡亲女儿贾敏,贾敏给它的遗孤黛玉,血液中留着贾母的一份,所以黛玉进贾府,贾母的伤心,贾母的落泪,是发自肺腑的。

在中国的传统中,婆媳关系是很微妙的。在书中也不例外。贾母逢人便说王夫人好,对邢夫人连个好脸色都没有。但是即使对这样“中意”的儿媳妇,贾母的心理上还是提防的。所以贾赦要娶鸳鸯,贾母知道后登时发作,指着王夫人的鼻子就骂:“原来你们是骗我的”。所以,对王夫人这个儿媳,贾母是不可能从心底里喜欢的,但是要做表面文章。对这样一个精明的老太太,她从心理是袒护黛玉的。到了高鹗的笔下,却成了调包计的决策者,一下子变得冷酷无情,害死自己亲生的外孙女,却喜气洋洋地把不相干的亲戚接到家里做孙子媳妇。这是对嫡亲骨肉含有深情的贾母么?这样描绘出的人似乎还不如刘姥姥的头脑。

二、王熙凤是否会出这样的主意?

王熙凤这个人物,血肉丰满,呼之欲出。理家理财,杀伐决断,既有铁腕,又能怀柔。用下人的话形容“只怕少说也有一百个心眼子”是再贴切不过的。协理宁国府,对内对外,都表现了出类拔萃的卓越才能。但是王熙凤的理家是在一个特定的情况下——贾府二房青黄不接。王熙凤是大房贾赦的儿媳妇,而执掌贾府门户的却是二房贾政。她嫁过来的时候,二房的长子贾珠早死,宝玉还小,王熙凤心中也雪亮明白,自己是大房的人,这家早晚得交还给人家——无论是宝玉或者贾兰。因此她用尽手段生财,一方面极力讨好贾母王夫人,这两个人,给了她权力,是她的靠山;另一方面,又恩威并施,中饱私囊。在宝玉要成年时,娶亲这个问题上,王熙凤是动了脑筋的。精明的王熙凤想到的是什么呢?——自己的既得利益。王熙凤不是目光短浅的“尴尬人”邢夫人,也不是“锯了嘴的葫芦”尤氏,她深知只要宝玉未来的妻子强过自己,甚至只要不比自己差的太远,自己的下场便是——马上下岗!宝钗的理家才能已经在“敏探春兴利除宿弊”一回中表现的淋漓尽致。探春、李纨、宝钗三驾马车开源节流,大有中兴贾氏的趋势。宝钗为人宽和精细,却有原则,在宝玉讥笑她胖如杨贵妃时,她不发作,却找到了小丫头找扇子的时机当众回击宝黛二人,不仅分寸把握得极好,且绵里藏针,让对方吃个很痛的钉子。这里就看出,宝钗实际上是厉害的,有权谋,有度量。对于金融和理财,她是精通的。她薛家开有当铺,所以湘云拿来当票,只有她能辨识。她大方、端庄、待人友善、外柔内刚,甚至待选过才人(如果不是薛家势败,薛蟠丢掉了世系荫封,她很可能是第二个元春),就算是管理才能与凤姐平分秋色,凤姐却是总体上远逊他的。宝钗读书识文,深得下人好感,比起凤姐“明里一盆火,暗里一把刀”、“嘴甜心苦”,更有群众基础,更有潜力。对于这一层的利害,聪明的凤姐焉能不知?所以前八十回,她极力讨好宝黛二人,一有机会就便拉扯二人,甚至在众人前还说出“你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嫁到我家来”这样的话来打趣黛玉。这无疑是给贾府的家事最高掌权者——贾母吹耳边风,也无形中在众人心里先打了底子。

而且黛玉来贾府,不是孤身来的。因为其父林如海是巡盐御史,是个肥差,虽无贾家之富,其家私却也是令人艳羡的。黛玉进贾府,其父必然给她准备了一份极为丰厚的嫁妆。王熙凤精明过人,贾琏带黛玉进京,他们夫妻一定挪用了黛玉的嫁妆。如果黛玉出嫁,这份嫁妆,是要拿出来的,但是要嫁到本家,那就好办多了。

黛玉无疑也是聪慧的。但她清高尖刻,无法和众人打成一片,一般下人难入其眼,兼之身体有病,是个“美人灯,风吹吹就坏了”(兴儿语),要理家,是万难。迎娶宝钗,就等同于交权;迎娶黛玉,虽然尖刻些,掌权的问题上却饶有胜算。凤姐深谙权谋博弈,两害相权取其轻,她自然要极力窜对老太太迎娶黛玉,以便继续在贾府掌权,因为在二房掌权,是相当实惠的。到了后面高鹗的续作,怎么可能变白痴了?怎么会做出调包计这样愚蠢的计策,帮着张罗娶宝钗(其后必然交权),费力不讨好。这是我们熟悉的王熙凤么?这分明是傻大姐!

三、答案——“金玉良缘”的真正谋划者是谁?

其实这个问题不难解释,如果大家仔细回想到元妃省亲一回,便豁然开朗了。元妃省亲之后,御赐众姐弟宫中之物,众人皆同,唯有宝玉和宝钗多了一份。结果宝黛二人还为这个闹了场别扭。这个伏笔是很奇怪的,因为元春进宫时,宝玉宝钗年龄都还小,薛家尚未进京,黛玉还没有进贾府,她的心中,只有宝玉的印象,对于钗黛二人,心里是没有底子的。为什么会御赐二人的东西是一摸一样呢?这个不难解释,这个便是伏笔了宝玉和宝钗二人的结局——奉旨完婚。

这里,往往有一个人最容易被忽视——宝玉的通房大丫头花袭人。实际上,袭人是个相当厉害的角色。通房大丫头就是未来的姨娘,她自己与宝玉有染,却跑到了王夫人面前,说夫人啊,最好以后要二爷搬出这个园子,姐妹们大了,要是相处出了点什么事情,我们死不要紧,二爷这名声是要紧的……瞧瞧,告密者的姿态。而且这个密告的好,不仅多了月例银子,又有了贤德的名声。所以王夫人在贾母面前说“只有袭人,笨笨的倒好”,这种厉害的角色,在领导面前总是很笨的,实际上只需要轻轻一动双唇,结果便是查抄大观园,芳官被逐,晴雯屈死(当然查抄大观园这里有复杂的原因,但袭人的话却坚定了王夫人整肃的决心)。袭人是宝玉未来的姨太太。如果正太太是黛玉,那么这位孤标傲世的才女明显难以相处,小性儿多疑也难以伺候,袭人有可能落到尤二姐的下场。但如果换成宝钗,自己就安全的多,容易相处的多。且宝钗与袭人有很好的私人交往,这在前八十回中也有记述。所以她揣测了王夫人的意思,为了自己能更得王夫人恩宠,为了自己的未来,她要出头,要与王夫人献计。

王夫人的心里自然是宝钗是首选。宝玉是贾府未来的家长,以贾府嫡亲子孙,继承贾家地位的诱惑,诰命夫人的荣耀,肥水焉能流入外人田?宝钗是其嫡亲外甥女,且与薛姨妈姐妹交往甚密,亲上加亲,宝钗是她外甥女,与黛玉自然大不相同。在她的心理,是一百个愿意宝钗的。

但是宝玉的婚事,王夫人是说了不算的,是要贾母点头的。毋庸置疑,贾母必然选择黛玉,是什么原因使最后的选择变成了宝钗呢?元妃省亲之后,御赐众姐弟宫中之物,众人皆同,唯有宝玉和宝钗多了一份——伏笔在这里!元妃是王夫人的大女儿,与宝钗是姨表姐妹,母女天性,对宝玉的婚事,她是要尊重母亲的选择的。况且宝玉是国舅的身份,皇家主婚,理所当然。所以有了宫中的人脉和皇妃这一项资本,宝钗最终胜出。但是对抗贾母不能明着来,这样重大的决定,必然是贾母尚未公布抉择时候,宫中的懿旨已经下了——宝玉、宝钗完婚。

其结果便是黛玉闻噩耗归天,贾府以强弩之末支撑场面,每个人心中压抑着巨大的悲痛强颜欢笑,宝玉宝钗奉旨完婚。可就在步入洞房之时,宫中传话——元妃薨逝。随即贾母昏死,一片悲声。旋即,忠顺府奉旨查抄家产,呼啦啦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历史百年的家业,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一部伟大的著作在那样的历史条件下永远隐去了其真容,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遗憾。但是以讹传讹,人们现在仍然在继续着高鹗伪作荒诞不经的错误。扫荡烟尘见真容,应该还给红楼真实的面目。

猜你喜欢

王夫人宝钗贾母
贾母的品位
薛宝钗为什么没朋友(节选)
论荣国府演《八义记》八出和贾母对“热闹戏”的态度
论宝钗的“藏”与“露”与复杂心理机制
一切容忍都是为了和谐
大唐故王夫人墓出土墓志
“宝钗扑蝶”意蕴新探
跟贾母学养生哲学
试析《红楼梦》中王夫人的善与贤
什么样的丫鬟才是好丫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