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认识的深刻变革

2013-07-27

社科纵横 2013年2期
关键词:生产力资本主义中国共产党

袁 红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有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理论是重要的内容之一。中国共产党从其成立之初就开始了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认识和追求。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描绘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理想蓝图,同时也形成了对这一问题认识的固定模式。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以及建设的实践中,将这一理想变成了现实,但也陷入了僵化思维的困境之中。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将具体描述社会主义直观特征的固定思维转向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思考;将从生产力外部思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途径,转向从生产力内部思考,进而突出人及其实践的重要作用。这样,中国共产党终于实现了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认识的深刻变革,为社会主义条件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开辟了新的思路。

一、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与局限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翻译和发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著作的基础上,运用唯物史观的原理来探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问题。

第一,关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途径。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应该用社会主义来发展实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反对资本主义的方法。他们尖锐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流弊。陈独秀指出,资本主义在生产方面有两大缺点。一是“资本私有”,最后的结果就是“生产事业越发达,雇人的游惰阶级和被雇的劳苦阶级底分离越发显著”。二是“生产过剩”,“现代产业界完全放任资本家自由竞争,陷于无政府状态,关于生产品底种类额量,不受国家之统计调节,资本家乘时投资,争加产额,一旦供过于求,遂至生产过剩发生经济界之危机”。资本主义在分配方面的缺点就是“剩余价值”,即“工人血汗所生产所应得的,被资本家用红利底名义掠夺去了”。[1](P338-339)

用资本主义发展实业,不仅有极大的弊病,也是不可能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就中国的政治来讲,资本主义想现在要发展是一定很难的事,各国经了此次大战,各国都想扩充市场,想以大资本来经营恢复其经济状况。我国资本家在这时兴起,和外国资本竞争,这是不可能的事。兼之外国资本家在我国政治上处处占利益。交通输送他们都得到优越地位。本国的资本家处处反形劣于他们,照此说起来,怎么可以和他们竞争?”[2](P59)不仅如此,中国“官僚之势力太大,他们也是掣肘实业的人。中国实业界的人,没有不受官僚的操纵压迫的”[3](P618)。可见,他们已经认识到,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既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挤压,又受到本国封建官僚的压迫,独立发展起来是不可能的。

因此,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认为,用社会主义发展实业能避免资本主义造成的弊病。陈独秀就明确主张:“只有采用社会主义的生产方法,资本归公,人人都有工作生产底机会,社会上一切生产工具——土地、矿山、机器、房屋等——谁也不能据为己有,谁也不能租给他人收取利益”,从而废除了“资本私有”;“一切生产品底产额及交换都由公的机关统计调节或直接经营,务使供求相应,不许私人投机营业”,从而废除了“生产过剩”;“社会主义的国家纵然不能马上完全撤废工银制度,终要取消私人营业的利息制度,对于劳动者所生产的价值,不是直接使劳动者全收,也是由国家收取一部分仍间接的用在劳动者身上,决不会变为资本家底私有财产”,从而废除了“剩余价值”[1](P339)。这样才能避免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经济危机和社会不安。李大钊也认为:“资本主义之下,资本不能集中,劳力不能普及。社会主义之下,资本可以集中,劳力可以普及。资本之功能以集中而增大,劳力之效用亦普及而加强。有此种资本与劳力,以开发公有土地之富源,那愁实业不突飞猛进?”并预言:“中国实业之振兴,必在社会主义之实行。”[3](P618)

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中,资本主义就是资本私有,生产过剩,资本家掠夺剩余价值;而社会主义就是资本归公,公共机关统计调节或直接经营生产,产品分配直接或间接地用在劳动者身上。这既体现了当时历史条件下他们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认识的最高水平,也体现了其历史局限性。这种认识深刻影响了中国共产党后来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

第二,关于实现社会主义的手段。

不用资本主义,而用社会主义来发展实业,那么,用什么手段来实现社会主义呢?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主张用直接的革命的手段进行阶级斗争,推翻现有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而反对间接的、妥协的方法。

陈独秀一次演讲中,批评了工团主义、行会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并将共产主义和国家社会主义(即德国的社会民主主义)详细作了一番比较。他把两派的主张列成一个对比表[1](P348):

共产主义底主张 国家社会主义底主张阶级战争 劳资携手直接行动 议会政策无产阶级专政 民主政治国际运动 国家主义

陈独秀明确说道:“只有俄国底共产党在名义上,在实质上,都真是马格斯主义,而德国底社会主义民主党不但忘了马格斯底学说,并且明明白白反对马格斯,表面上却挂着马格斯派的招牌”,“中国若是采用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国家社会主义,不过多多加给腐败贪污的官僚政客以作恶的机会罢了”。[1](P349-350)陈独秀是主张通过阶级斗争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反对德国社会民主党的议会政策。

李达也鲜明地反对德国社会民主主义。在谈到社会革命的具体手段时,李达认为有三种手段,即“议会政策”、“工会运动”和“直接行动”,他视“直接行动”为“一种最有效力的手段”,“阶级斗争的手段,以最普遍最猛烈最有力量的为好。无产阶级,包括最广,所以革命运动,非网罗大多数的无产阶级在内不可。参加运动的人越多,力量越大,运动越猛烈,奏效越迅速”。李达甚至把“直接行动”视为“社会革命的唯一手段”[4](P52-56)。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认识,既有正确、深刻、独到的一面,也有错误、混乱的地方。他们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解,对于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如何进行阶级斗争,都显示出马克思主义传播初期的不成熟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变成中国的现实,就必须在实践中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道路。

二、理想的实现与困境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追求,成为中国共产党所奋斗的重要目标。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国人民的生产力是应该发展的,中国应该发展成为近代化的国家、丰衣足食的国家、富强的国家。这就要解放生产力,破坏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正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束缚了中国人民的生产力,不破坏它们,中国就不能发展和进步,中国就有灭亡的危险。……革命是干什么呢?就是要冲破这个压力,解放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解放中国人民,使他们得到自由。所以,首先就应该求得国家的独立,其次是民主。”[5](P432)可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视为革命的目的。那么,问题的关键是,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革命道路呢?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只是抽象地提出“阶级斗争”、“直接行动”,没有给出具体的回答。中国共产党在其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内,并没有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只是用苏俄城市为中心的革命理论教条地指导中国革命。在尝试了多次失败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艰难地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获得了先决条件。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于1953年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毛泽东指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我们所以必须这样做,是因为只有完成了由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到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过渡,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向前发展……”[6](P316)在毛泽东看来,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其目的也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创造了一系列适合中国特点的过渡形式,“开创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7](P364),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而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关于要用社会主义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以阶级斗争的方式来实现社会主义等宝贵的思想得到了继承和发扬。至于如何进行阶级斗争,如何实现社会主义,这些当时未曾解决的问题则是由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随后的实践中给予了正确的回答,并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主义理想变成了现实。然而,在实现突破的同时,有两个问题仍未脱离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思维的窠臼。

第一,关于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思维方式的定势。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集中探讨的问题是,是用资本主义还是用社会主义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选择了社会主义。毛泽东也强调,通过革命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可见,二者都是从生产关系变革的角度来思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都在强调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两大障碍,要解放被严重束缚了的生产力,就必须排除这两大障碍,“挖掉这两座山”[8](P1102),打破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应当看到,在革命时期,强调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强调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当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以后,却试图通过“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甚至发展到文化大革命中“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观点,这显然是片面夸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这一思维定势的严重后果。正如邓小平后来总结到,毛泽东同志“有一个重大的缺点,就是忽视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是说他不想发展生产力,但方法不都是对头的,例如搞‘大跃进’、人民公社,就没有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办事”[9](P116)。

第二,关于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认识局限。不可否认,毛泽东曾提出了利用资本主义的宝贵思想。例如,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曾提出:“一切不是于国民经济有害而是于国民经济有利的城乡资本主义成分,都应当容许其存在和发展。”[10](P1431)建国后,毛泽东也提出过“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11](P170)的思想。遗憾的是,这些宝贵的思想没有能够得到坚持和贯彻。而且,在随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认识越来越片面。他们和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一样,都过分强调了资本主义的危害,没有充分认识到资本主义对发展生产力的积极作用。而在认识社会主义时,由于受到苏联模式的局限,把社会主义简单等同于公有制、计划经济等直观特征,过分强调生产资料公有化的程度。这样通过变革生产关系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思维就演变为对单一公有制的片面追求。人民公社化运动追求“一大二公”,严重脱离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就是这种思维方式的产物。

可以看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认识仍然没有超越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局限,陷入了思维的困境。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新的历史条件呼唤新的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变革的根本动力仍然来自于实践。

三、思维的变革与超越

在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得失的基础上,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转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最终推动了中国共产党人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

第一,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刻变革。

关于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定地继承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继承的一面。他们的突破则在于对社会主义思维方式的改变。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于社会主义的理解固守于某一与资本主义对立的特征,例如,与私有制对立的公有制,与生产过剩相对立的计划生产,与资本家掠夺剩余价值相对立的按劳分配。毛泽东也没有跳出这一思维框架。正如邓小平后来指出:“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9](P137)“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9](P139)

那么社会主义到底如何理解?中国的社会主义模式如何避免苏联模式的弊病?在对过去的反思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探索中,邓小平经过长久的思考,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首先,邓小平改变了过去具体描述社会主义直观特征的固定思维模式,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9](P373)。这一理论超越了过去单纯从生产关系方面理解社会主义的思维定势,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同时,这一理论用“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来表述生产关系,超越了过去用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来具体规定生产关系的思维模式。可见,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中来理解社会主义,并将终极目标指向“共同富裕”。

其次,邓小平在跳出了具体描述社会主义直观特征的框架的同时,还提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9](P372)。在这样的思路下,必然突破过去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传统思维。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9](P373)这样,又超越了对计划和市场的传统认识。

再次,邓小平还提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9](P370),第一次明确提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超越了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而没有讲解放生产力的思维定势。

这一系列的超越改变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传统思维方式。传统的思维方式,习惯于用某些直观特征来定义社会主义,并且这些直观特征都只注重生产关系,而忽视生产力。邓小平则用全新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克服传统思维方式的缺陷,最终实现了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刻变革。

第二,关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途径的深刻变革。

除了从变革生产关系的角度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外,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途径的思考,从生产力外部引向生产力内部。首先,重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1978年,邓小平就提出:“科学技术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12](P88)到了1988年,邓小平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9](P274)的论断。其次,从对科学技术的重视自然会引申到对掌握科学技术的人及其教育的重视。邓小平具体分析到:“大家知道,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科学技术同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是什么关系呢?历史上的生产资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同样,历史上的劳动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力。我们常说,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这里讲的人,是指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12](P88)因此,邓小平强调:“我们要在短短的二十年中实现四个现代化,大大发展我们的生产力,当然就不能不大力发展科学研究事业和科学教育事业,大力发扬科学技术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革命积极性。”[12](P89-90)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邓小平越来越重视科技和教育的重要作用。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又特别强调:“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一二十年来,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得多快啊!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这么快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希望大家通力合作,为加快发展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多做实事。搞科技,越高越好,越新越好。越高越新,我们也就越高兴。不只我们高兴,人民高兴,国家高兴。”[9](P377-378)

邓小平的这些观点,指引人们在生产力诸要素的辩证关系中思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途径,而且强调将科学技术置于首要的地位,并最终归因于人及其实践活动。这样,在邓小平的思维构架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再仅仅从外部生产关系的反作用来思考,而且从生产力内部探寻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因,即掌握科学技术的人的实践活动。在这一思维中,人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地位被凸显出来。实现了这一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科教兴国战略就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13](P92)。正是不断发展着的实践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发生深刻变革的根本动力。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继续发展,中国共产党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认识也必将继续发展。

[1]陈独秀著作选编(第2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何孟雄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李大钊全集(第3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4]李达文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5]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6]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上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8]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毛泽东选集(第 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毛泽东文集(第 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生产力资本主义中国共产党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