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 谈 血 瘀

2013-04-09苏于纳

河北中医 2013年6期
关键词:血行血脉化瘀

苏于纳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医院药剂科,河北 石家庄 050011)

1 血瘀之概念

“瘀”是血流阻滞或离经之血妄行脉外,渗于肌肤及体内脏腑之间,失去生理功能之血,实际上是动脉和静脉血液循环障碍的病理性产物。如不设法消除,对机体危害极大,可造成因血行受阻而痛,或邪热化火,迫血妄行,造成离经之血。排出体外则为便血、衄血、崩漏等,或离经之血蓄积于内脏组织间隙发为蓄血证。因而历代医家在临床上均重视活血化瘀之法。

2 血瘀之病因病机

血瘀形成主要责于“气”。气分气滞、气郁、气虚,故血瘀也有虚实之分。“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若因气郁、气滞致气不行血不运,则血行受阻乃致血瘀,属血瘀实证,当用理气活血化瘀之法;若因气虚推动血行力弱,血行不畅,渐致血瘀,乃虚中夹实证,当用益气活血之法。人体禀于先天之精,但必由后天之精以奉生身。另外,血瘀形成与五脏之气的盛衰关系密切。

2.1 心主血脉 《素问·六节脏象论》指出“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若心气衰微,血行无力,可出现面无华色或口唇爪甲青紫等血瘀之征,以活血化瘀、补益心阳之气为要。

2.2 肝藏血 唐·王冰认为“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何也?肝主血海故也”,机体的一切精神与活动都与肝脏有密切关系,《素问·五脏生成》指出“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如果肝的藏血功能障碍,就会出现血瘀方面的病变,如肝血不足,可见月经减少或闭经,肝气郁结而横逆,则出现吐血、衄血及妇女血崩。故治病求本,治肝不藏血之证,以疏肝理气佐以活血为要。

2.3 脾统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灵枢·决气》指出“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脾气主升,气能摄血,脾气健旺,血不外溢,生生不息,周身环流,脾统血之功能,由脾气来完成。若饮食不节,或肝木克脾土,致脾气虚弱,统摄无权,则血离经,可呈便血、妇女崩漏等。以补益脾气兼以活血为要。

2.4 肺主气 肺朝百脉,主一身之气,气为血之帅,肺气足,则血畅无阻;肺气虚,血行不力,则出现胸痛、喘息、发绀等。以益肺敛气清热凉血为要。

2.5 肾主骨,生髓,通脑 肾藏五脏六腑之精华,为先天之本。《素问·五脏生成》指出“肾之合骨也”,《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髓者,骨之充也”,骨髓由肾藏之精华生,此精为人身之元阴。精血互相滋生,精足则血旺,肾虚则血虚,可出现“发坠齿摇”,齿为骨之余,发为血之余,肾之华在发。肾精与血息息相关。肾藏人体之真阴、真阳,二者平衡、协调为生命之根。肾为水火之脏,一身之元阳所在,一身之气皆以肾中元阳之气为根,人非此火不得生。凡见临床上久病正虚或气虚兼有血瘀证者,在活血化瘀之时,应温肾中之元阳,血得温则行。

3 活血化瘀之功效

3.1 祛瘀活血,生血 祛瘀血,生新血。如丹参、红花、三七等活血化瘀之品,能使瘀血除,新血生,可用于治疗瘀血性闭经、产后恶露不尽、外伤血肿等,必先活血化瘀,瘀血消散,血脉畅通,才能使新血温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3.2 通经络 瘀血阻滞,经络闭塞,气血受阻,血脉失养,变生诸症,如肢体麻木、半身不遂、瘀血性闭经等,治当活血以通经络,血畅通,诸症消。

3.3 止痛 瘀血阻滞,血脉不通,不通则痛。常见瘀血在心则心前区绞痛,瘀血在胁肋则刺痛,瘀血在子宫则痛经、产后腹痛。治以活血化瘀,开瘀通阻,推动血行,以达“通则不痛”之目的。

3.4 清热解毒 痈肿疮毒多由热毒蕴结、气血瘀滞所致,此期可清热解毒,凉血化瘀,红肿可消。临床上治疗急腹症如阑尾炎、盆腔炎等,用活血化瘀法有很好的效果。

3.5 消肿散结 血瘀日久凝结,成为肿块,肿块在脏腑,或在肌肤组织之间,常见肝脾大、肿瘤及皮下囊肿等异常组织增生,应用活血化瘀以消肿散结。

3.6 止血 止血和化瘀相反相成,出血宜止血,若因瘀血阻滞,犹如河沟被污泥淤阻,水溢两旁之势,则化瘀,流通瘀阻,血行归经而畅通无阻,出血自止。如宫外孕、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瘀血证)、产后恶露不尽等,均可应用活血化瘀法,达瘀祛而血止之功。

3.7 安神镇静 临床治疗神经官能症、神经性头痛、脑震荡后遗症、坐骨神经痛及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等,均用活血化瘀法而获效,说明活血化瘀对神经系统具有调节作用,正如《类证治裁》指出“瘀血在内,而喜妄如狂,用抵当丸治疗”。

4 活血化瘀之用法

临床活血化瘀法有3类:①活血行血,具有疏畅血脉、推动血行以及活血补血的作用,用于瘀血轻证。②活血祛瘀,具有开通瘀阻、活血通络、祛瘀生新的作用,用于气滞血瘀、经络瘀阻之证。③破瘀攻坚,具有破血祛瘀、攻坚散结的作用,常用于瘀血有形、癥积肿块或瘀血闭经等证。

临床应用活血化瘀法,有病证寒热之分、虚实之别及合并证候,应辨证论治。①温经化瘀法。血宜温,温则通,寒则滞,治寒证血瘀,以活血化瘀、温经散寒为则,中药有附子、干姜、桂枝、细辛等,方剂有少腹逐瘀汤、生化汤、温经汤等。②清热化瘀法。凡郁热火毒内结之证,宜活血化瘀配清热凉血,中药有玄参、牡丹皮、黄芩、黄连、栀子等,方剂有桃仁承气汤、大黄牡丹皮汤、止痛如神汤等。③理气化瘀法。血随气行,气为血帅,若气滞不通,则血壅不流,宜活血化瘀配以行气、散气、破气,中药有木香、香附、乌药、柴胡、川楝子、枳壳、青皮、沉香等,方剂有木香顺气丸、四逆散等。④祛风化瘀法。明·李中梓认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风证,如中风不语、半身不遂及血虚生风之证,常以活血化瘀配合祛风通络,中药有防风、地龙、红花、桃仁等,方剂有大秦艽汤、蠲痹汤等。⑤扶正化瘀法。虚则血瘀,应扶正化瘀。虚可分气虚、血虚,以气虚血瘀为多见,宜补气化瘀,如补阳还五汤中重用黄芪;若血虚血瘀,宜补血化瘀,如桃仁四物汤活血补血化瘀,温经汤养血温经化瘀。

猜你喜欢

血行血脉化瘀
Huoxue Jiedu Huayu recipe (活血解毒化瘀方) alleviates contralateral renal fibrosis in unilateral ureteral obstruction rats by inhibi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macrophages to myofibroblast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松龄血脉康胶囊
赓续红色血脉,再创安仁辉煌
金黄色葡萄球菌血行感染对外周血血小板数量影响的研究
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合并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低T3综合征发生率及其对短期预后的影响
血脉里的眷恋
PCT和白介素6对危重患者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的早期诊断及预后的预测价值评价
HPLC法同时测定化瘀祛斑胶囊中4种成分
血脉之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