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外静脉穿刺在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
2013-04-08万丽蓉
傅 丽 万丽蓉 陈 晨
傅丽:女,本科,护师
CT 增强扫描是放射科常见的影像诊断方法之一,是指血管内注射对比剂后再行扫描的方法,目的是提高病变组织同正常组织的密度差,以显示平扫时未被显示或显示不清的病变,通过病变有无强化及强化类型,有助于病变的定性[1]。因为穿刺方便、技术要求低、不良反应小,患者和家属易于接受,一般选取四肢浅静脉(如手背静脉、肘前静脉,必要时下肢浅静脉)穿刺注射对比剂。但我们在工作中发现对于部分患者,由于年龄大、恶病质或者反复放化疗等导致上肢静脉穿刺困难,选取颈外静脉穿刺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12年1~10月期间行CT 增强扫描患者中因上肢浅静脉穿刺困难而行颈外静脉穿刺的患者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16~80 岁,平均年龄45 岁。检查部位包括头部10例,胸5例,肝11例,胰2例,盆腔2例。其中因寻找血管困难直接行颈外静脉穿刺者10例,上肢浅静脉穿刺失败后行颈外静脉穿刺者20例。
1.2 方法 均采用Stellant CT 注射系统,注射针头为一次性使用静脉留置针,造影剂为碘海醇注射液。穿刺部位及方法:选择左、右侧颈外静脉穿刺均可。因右侧无名静脉比左侧短而直,且左侧穿刺有可能损伤胸导管,故多选择右侧。患者取头低位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使颈外静脉充分暴露,常规消毒,可让患者深吸气后屏住,用手指压迫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以下部分,待颈外静脉上段充分充盈显露后以其中点为穿刺点,穿刺针与静脉平行、与皮肤呈15°~20°角进针,见回血后即穿刺成功,连接自动高压注射器连接管自动注药,以2~3 ml/s 速度注药后留针撤离,行CT 增强扫描。每例患者扫描完成后观察30 min,无明显不良反应则拔出穿刺针,局部压迫10~15 min 即可返回病房。
2 结 果
所有颈外静脉穿刺患者均一次穿刺成功,顺利完成增强扫描,增强扫描效果良好,无明显不适。
3 讨 论
为提高诊断准确率,CT 增强扫描目前使用越来越普遍。为了保证CT 增强扫描的强化效果,需要使用高压注射器将高浓度的碘对比剂快速注入血管(团注)。因此,选择理想的静脉穿刺部位、保证团注效果十分重要。常用的静脉穿刺部位包括上肢浅静脉(手背静脉、肘前静脉、头静脉等)以及下肢浅静脉(足背静脉、大隐静脉等)。但是,临床上部分患者由于长期输注高浓度刺激性液体,或者由于年龄大、恶病质,四肢浅表静脉难以寻找和穿刺,或者虽然穿刺成功但由于血管通畅性不好影响强化效果,且容易造成穿刺损伤、造影剂渗漏等并发症,因此,对此类患者需寻找另外的穿刺部位行对比剂注射。
颈外静脉属颈部最大的浅静脉,起始于胸锁乳突肌前缘,平对下颌角处,由下颌后静脉后支和耳后静脉汇合而成,在下颌角后方垂直下降,经胸锁乳突肌的表面斜向后下,至该肌深面或颈后三角,穿颈深筋膜注入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或静脉角[2]。由于颈外静脉位置表浅、管径粗、行走笔直,穿刺可以在直视下进行,操作简便易行,既安全又可迅速刺入静脉,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周春献等[3]报道,临床上颈外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操作简单、成功率高(穿刺成功率96.8%、总置管成功率为96.0%)、并发症少。而作为CT 增强扫描的造影剂注射通道,并不需要进行中心静脉置管,因而并发症更少。因此,对于四肢浅静脉穿刺困难的患者,选择颈外静脉作为CT 增强造影剂注射通道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选择。但是,因颈外静脉离腔静脉近,无论在穿刺或注射过程中均应严防空气栓塞。对于凝血功能紊乱者,需警惕形成局部皮下血肿。这就要求操作者具备过硬的穿刺技术及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在操作过程中及操作后密切观察、及时处理。
[1] 金征宇主编.医学影像学[M].第2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7.
[2] 王怀经主编.局部解剖学[M].第2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43.
[3] 周春献,徐东风,韩 旭,等.颈外静脉穿刺置管的临床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20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