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固汤加减治疗经间期出血体会
2013-04-08吴玉霞指导
吴玉霞,郭 荣(指导)
(湖北中医药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湖北 武汉430061)
经间期出血指月经周期基本正常,在2次月经之间发生周期性出血,相当于西医学排卵期出血[1]。笔者随导师郭荣教授在临床实践中对经间期出血进行治疗观察,体会如下。
1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于排卵期雌激素高峰波动,子宫内膜失去雌激素的支持而出现部分子宫内膜脱落引起撤退性出血,亦可由于排卵期成熟的卵泡分泌雌激素较多,导致子宫内膜充血,引起红细胞漏出而致阴道内血性分泌物[2]。中医认为,经间期是继经后期由虚至盛,由阴转阳的转化时期,阴血是基础,阴精充盛、精化为气,阴才转化为阳。若肾阴亏虚,则阴阳失调。导师认为,肾阳偏虚较少见,是由于阴虚日久,又必及阳,因此转化时,一方面阴阳有所脱接,转化后阳气不足,不能行其统藏血液之职,故大多在经间后期出血,或反复不已,此乃阴虚之转归,或素体脾肾不足,转化后阳气不能应时,致统藏不足,故多见经间后期出血。
2 治疗方法
导师在临床中用健固汤加减治疗经间期出血肾阳偏虚证型取得良好疗效。健固汤出自于清代陈士铎《辨证录》,主要功用为健脾助阳、益气摄血。方中人参、白术温中健脾,益气升阳,使得气旺,自能固经摄血,不止血而血自止。巴戟天补肾阳。茯苓、薏苡仁健脾和中,渗湿利水。大便溏泄,次数较多者加砂仁6g(后下),炮姜6 g,升麻9 g;头昏腰酸,神疲乏力加山茱萸9g,白芍10g,菟丝子10g,紫石英10g;胸闷烦热,口苦口干原方去巴戟天、党参,加柴胡6g,丹皮9g;出血量较多鹿衔草15g,马鞭草15g,炒茜草10g,益母草10g。
3 典型病例
赵某,女,34岁,2012年3月7日初诊。近1年来每于月经干净后8天左右,阴道有少量出血、持续5~7天,月经周期基本正常,伴头昏腰酸,神疲乏力,有时作寒,大便或溏,腹胀矢气,小便频数,纳寐可,脉细弱,舌质淡红舌苔白腻。孕1产1,否认特殊病史。末次月经2012年2月24日。妇科检查及B超示子宫附件未见异常,尿液检查示正常。西医诊断为排卵期出血。中医诊断为经间期出血。中医辨证为肾阳偏虚证。治宜健脾助阳,益气摄血调周。方用健固汤加减。药用党参15g,炒白术15g,茯苓10g,山药10g,巴戟天10g,薏苡仁15g,山茱萸9g,炒丹皮10g,白芍10g,续断10g,菟丝子10g,紫石英10g(先煎),五灵脂9g,鹿衔草15g,马鞭草15g,炒茜草10g,益母草10g。7剂,日1剂,水煎服,并嘱其测量基础体温。二诊(2012年3月14日)。末次月经2012年2月24日,BBT于3月10日上升,3月12日阴道出血停止,时有作寒、大便或溏、腹胀矢气、小便频数和神疲乏力减轻,仍有头昏腰酸,舌红苔白腻,脉细弱。上方去鹿衔草、马鞭草、炒茜草、益母草,加砂仁6g(后下),炮姜6g。7剂,水煎服,法同上。三诊(2012年3月21日),末次月经2012年2月24日,BBT上升9天,未见出血,神疲乏力、腹部胀气和头昏腰酸减轻,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前方减炮姜、丹皮,加熟地10g,鹿角片10g(先煎),丹参20g。7剂,水煎服。共服3月,未复发。
4 体 会
经间期出血多以肾阳偏虚为主。治疗以恢复肾阳功能为主,使阴阳能顺利转化。如出血量不多,可不增加止血之品,而以调理脏腑、气血功能为主,使阴阳平衡、排卵功能顺利,则出血自止。
[1]马宝璋.中医妇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66.
[2]刘典功.妇科百家临证争效献秘招[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