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穴位注射配合中药外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6例
2013-04-08王强
王 强
(重庆市北碚区第二人民医院,重庆 400712)
药物穴位注射配合中药外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6例
王 强
(重庆市北碚区第二人民医院,重庆 400712)
目的:观察调肝通便汤(自拟)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的效果。方法: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用调肝通便汤治疗,对照组用果导片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0%、对照组84.0%,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调肝通便汤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有较好临床疗效。
老年功能性便秘;调肝通便汤;临床观察
2005至2011年,笔者用药物穴位注射、中药外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6例效果较好,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46例,均为我院门诊患者。男19例,女27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72岁,平均49.3岁;病程最短2天,最长4年,平均1.1年。均经CT检查确诊。
诊断标准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脊柱侧弯,腰生理孤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X线摄片检查示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
排除合并腰椎肿瘤、骨折、结核病及严重骨质疏松,有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及营养不良贫血,髓核突出或脱出严重需手术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穴位注射:选相应突出椎间盘患侧夹脊穴(腰椎棘下旁开0.3寸)为主,中央型椎间盘突出者取双侧相应夹脊穴,可酌情选阿是穴、患侧殷门、环跳、委中、阳陵泉、足三里、悬钟、太溪、三阴交。用2%利多卡因注射液与灭菌注射用水各5mL、甲钴胺粉针0.5mg,配成10mL药液。患者取俯卧位,腹下垫枕,穴位皮肤严格消毒,用10mL注射器接7号注射针头,快速进针,稍作提插,有酸、麻、胀等得气感时,回抽无血后注入药液。腰椎夹脊穴每穴注入5mL药液,下肢穴位每穴注射2mL药液,每次3~4个穴位。每3天1次,10次为一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注射后24h内或有微热、及局部胀痛或下肢酸软等反应,一般无需特殊处理。
中药外敷:乳香、没药、川芎、白芷、红花、防风、当归各120g,胆南星、制川乌、制草乌、杜仲各60g。粉碎过筛,取约50g混合药粉适量,用黄酒及少量食醋调成药糊,在10cm绷带上摊涂成长约15cm、厚0.2~0.3cm的药膏,用剪刀把边缘剪整齐,再摊于医用橡皮膏上,橡皮膏四周边缘留约1.5cm宽,再把橡皮膏边缘四周剪开,以便适应腰部不平整部位,使药膏贴紧皮肤。腰椎夹脊穴经穴位注射后,注射部位以创可贴保护,中药药膏贴于腰部突出节段。每3天一换,10次为一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3 疗效标准
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以上,能恢复原工作。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善。
4 治疗结果
治愈32例,占69.6%;好转12例,占26.1%;未愈2例,占4.3%;总有效率95.7%。
5 典型病例
彭某,男,41岁,驾驶员。半年前劳累复感受凉后出现腰部及左下肢疼痛麻木,活动受限,不能久坐及远行。摄腰椎CT示L5/S1椎间盘突出,硬膜囊受压。口服双氯芬酸钠及在当地医院行针灸牵引治疗无明显缓解。用药物穴位注射及中药外敷治疗。治疗3次后疼痛明显减轻,稍感左下肢麻木,治疗10次后诸症消失,随访2年未复发。
6 讨 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痹证”范畴。外感风寒湿邪或跌仆闪挫致经络受损、气滞血瘀,不通则痛。夹脊穴位于脊柱两旁,行于督脉和膀胱经之间,通过督脉之别与督脉及膀胱经相联系。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因此刺激夹脊穴能振奋督脉之阳气,祛除风寒湿邪。
利多卡因有镇痛作用,甲钴胺可营养神经,促进受损神经恢复。外敷中药乳香、没药宣通脏腑、疏通经络,川芎、白芷、红花、防风、当归活血祛瘀、行气开郁、祛风止痛,胆南星、制川乌、制草乌镇痛,杜仲补益肝肾、强筋壮骨,黄酒活血祛寒,通经活络,食醋防腐杀菌止痛。诸药合用,标本兼治、直达病所,故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较好。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15.
R681.53
B
1004-2814(2013)01-020-01
2012-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