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合并神经系统损害85例临床分析
2013-04-08李东玲
李东玲
(赣榆县人民医院,江苏赣榆222100)
手足口病(HFMD)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大多由柯萨奇病毒A16型引起,也可由 A5、A10及肠道病毒 71(EV71)型引起,但EV71型引起的症状较重,可伴发神经系统损害,导致部分患儿死亡或瘫痪。2010年3~12月,我院收治85例HFMD合并神经系统损害患儿。现将其诊治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文HFMD合并神经系统损害患儿85例,均符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中的诊断标准;经神经系统症状、体征检查或(和)脑脊液、脑电图检查证实有神经系统损害。男53例、女32例,年龄6个月~8岁(其中<1岁11例,1~3岁69例,>3岁5例)。临床表现:发热83例;均有典型的手足皮疹,部分患儿伴有口腔疱疹,皮疹多分布在手足及臀部,为红色丘疹,部分可见中央白色小泡;精神萎靡或嗜睡19例,惊跳、肢体抖动40例,头痛、呕吐20例,脑膜刺激征阳性14例,病理反射阳性15例;气促1例,心率增快1例。
实验室检查:外周血WBC增高55例,以中性粒细胞为主;C反应蛋白升高3例;血糖>11.1 mmol/L 2例;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1例。脑脊液WBC异常40例,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糖及氯化物均正常。X线胸片检查,双肺纹理增粗5例。脑电图检查74例,脑电图正常11例,轻度异常13例,中度异常50例,主要为慢波改变,少数可出现(棘)尖慢波。心电图检查20例,正常17例,窦性心动过速3例。
治疗方法:①综合治疗:注意休息及对症处理,视病情给予物理降温及药物降温,严密调控电解质平衡,给予全身支持治疗,注意心电监护,严密观察血压、血糖、心率、呼吸等变化。②抗病毒治疗:喜炎平或炎琥宁10 mg/(kg·d),共7 d,利巴韦林10~15 mg/(kg·d),连用5 d。③降低颅内压:甘露醇0.5~1 g/kg静脉注射,6~8 h 1次,逐渐减量,疗程3~7 d。④持续高热、嗜睡、肢体抖动及明显颅内压增高者给予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按1 g/(kg·d),连用2 d,并给予小剂量甲泼尼龙[1~2 mg/(kg·d)],连用2~5 d。⑤其他:给予营养脑细胞及神经治疗。
转归:患儿经积极治疗后体温均恢复正常,皮疹逐渐消退,神经系统症状消失,无一例进展至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无呼吸机应用病例。所有患儿临床治愈出院,无一例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总疗程7~14 d。
讨论: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疾病进程为自限性,一般预后良好,而EV71型感染引起的症状较重,可引发心肌炎、神经系统损害等严重并发症,其中脑损害表现最为多见,神经源性肺水肿为其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本文患儿发病年龄3岁以下者占94.1%,且男女比例1.7∶1,表明年龄小、男童患HFMD后更易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本文85例患儿中,临床上以精神萎靡、嗜睡、惊跳、肢体抖动症状居多(占69.4%),脑脊液异常率为47.1%,脑电图异常率为85.1%,提示 HFMD患儿神经系统受累的症状、体征对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此外,脑电图具有无创性、多面性、经济性等优点,易被患儿家长接受,故脑电图可作为早期诊断HFMD合并神经系统损害的重要辅助手段。患儿若出现精神萎靡、嗜睡、清醒时无故惊吓、肢体抖动、呕吐等神经系统受累的症状,结合查体有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或(和)脑脊液异常、脑电图异常,即可考虑为HFMD合并神经系统损害,临床上应予高度重视、密切观察、积极治疗,如不积极干预,部分患儿极易出现难以逆转的肺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
引起HFMD的病原体为肠道病毒,属RNA病毒,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上以对症处理、生命体征支持、保护重要脏器功能为主。临床上一旦发现患儿出现持续高热、精神萎靡、嗜睡、肢体抖动、明显颅内压增高,要及时给予静脉用丙种球蛋白1 g/(kg·d)、连用2 d,因静脉用丙球中含有广谱抗病毒的IgG抗体,可早期阻止病毒在体内复制,及早缓解高浓度病毒血症对机体的损伤;同时采取脱水降颅压治疗,并辅以甲泼尼龙治疗。本组患儿经上述治疗后均临床治愈,无一例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