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凤莲的剪纸人生1

2013-04-08安徽财经大学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

创意与设计 2013年6期
关键词:剪纸

文/周 路(安徽财经大学 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

亘古以来,黄土高原上的人们懂得,只有顺应老天,才有可能期盼的那种良辰美景会出现,显然这种文化是没有文字的,或者说没有统一具体的文字。它们都是通过一代一代人,口传心授的方式流传下来,它们潜伏在每个人的血液、细胞里。客观地说,磨难越多、受苦越深,感悟就越多,潜意识的依赖就越广,所祈盼的空中阁楼式的物质也就越多,这些精神虚幻的东西,被这里的人们用剪纸的形式表达出来。又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文化差异,所再现出来的物象也不尽相同,无法统一,因此只能将它认定为无文字记载的民间传统文化现象。

陕北自古是兵家征战之地,世代战乱、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在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年代,家壁四涂、阴暗背风的土窑洞里,唯一光明来自窑口的窗户,而窗户上贴满花花绿绿的窗花,则是祖辈延续下来的企盼。在阳光的投射下,熠熠生辉的各种造型的图案,为她们的生活带来了莫大的信心,窗花就是她们延续生命的北斗。

一、经历

高凤莲2高凤莲目前为文化部命名的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是位土生土长的黄土高原人氏,1935年2月的一天,高凤莲出生在陕北延川县东北境,离黄河不远处的一个叫高家圪台的村庄。高家是这一带名门大户,祖上更是显赫一时。高凤莲爷爷是属于穿靴子戴顶子的另类,大小是个清朝的官吏,按如今说法是公家人。但是随着纷繁的战乱,再大的家业也抵挡不住兵荒马乱的年月。支撑到1949年全国解放,家境虽衰败,但按说当时读书识几个字还是有可能的,可高家家规甚严,三从四德的礼教不能改变。“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娃娃只能恪守纲常,高凤莲只能在窑里做些针线女红手艺,为日后操持家务、生儿育女做准备。从小就不安分,但绝顶聪明的高凤莲,对针线活当然是熟能生巧,可更多的闲暇时间,她却使着把剪刀,见什么铰什么。什么猪呀、猫呀、雀雀呀。材料也不讲究,见布铰布、见纸铰纸,好端端的布片、纸张也被她剪得七零八落。家里人为了防备她,都将这些东西藏了起来,没办法,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野外的老麻叶、桑叶、南瓜叶便成了她铰花材料。那个时候铰花是兴致,是趣味,是幻想,是少女在编织自己的梦。

剪纸在当地就是种自娱自乐的形式,人们依托它来得到精神上的享受与满足,而它的延续是以人为载体,多是耳濡目染、口传心授,没有文字可以记载。高凤莲的母亲也铰花,那多是衣服和鞋面样样。高凤莲不以为然,她铰的花都是自己从生活中感悟出来的,很多形态似象非象,却十分精神。所以直至今日已成为婆婆的高凤莲,也从不说这个如何铰,那个如何铰,对自己女儿也是一样,她说:“教下的是死的,悟出的是活的,自己铰下的自然自己知道,”“女大要自巧,石榴牡丹冒铰的。”高凤莲铰下的鸡和兔生动有趣,与众不同(图1、图2)。

黄土地上的人们祖祖辈辈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默默地传承着祖辈以来的农耕习俗,延续着自生自灭,自我安慰的精神图腾。图腾的形式就是剪纸:婚丧嫁娶、生殖崇拜,是因为家族的延续必须人丁兴旺,才能在这块土块上生存下来;神灵祭拜,才能保佑家族平安祥和,无病无灾;龙王君主崇拜,能够求得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有灶君、土地崇拜,当然希望各家各户牛羊满圈、鸡兔遍地、果熟飘香、四季如春……

1951年的深秋,高凤莲出嫁了,这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嫁到离娘家30里的文安驿乡白家塬村,这里是个一贫如洗的地方,但是父辈的指定姻缘是不可抗拒的。好在老汉木讷却忠厚老实,相安的日子一直过得艰辛而温馨。日后她为白家养育了三男三女,各个都有出息,可却为此耗尽了一生的铅华,她为此下山种地,上山开荒,过河贩运,甚至沿村要饭,过去的事苦不堪言,无以言表。

高凤莲虽然不识字,但思维能力并不亚于任何人。种庄稼,她家的比别人家长得饱实;抚苹果,比别人家结得稠密;育西瓜,比别人家长得硕大。不识字不要紧,平时耳朵听着,脑袋琢磨着,用上心思,没有干不好的。比如说西瓜藤上的雄花蕊反扣在雌花蕊的花朵上,让花直接受粉,这样大大提高了受粉的成功率。这不正是得益于民间“扣碗” 剪纸的启发吗?人们经常在绘画中表现的同株异花现象,也被高凤莲应用到生活中来。经她嫁接的果树又结苹果,又结梨。耐旱生长旺盛的酸枣被她嫁接到圆枣树上,结出的枣子个大、味甜。试想,这些在农业上属于“高端”科技的工艺,对于一位不识字的农村妇女来说,真正实施起来是多么的不容易。高凤莲说光是西瓜受粉,她就和老汉摸索了无数次,“清晨在露水中进行效果更好。”这就是实践摸索出的经验,这就是心灵得到的感悟。“什么事不动脑筋都是白活”高凤莲总结道。

图1 鸡9×7CM 1985年

图2 兔 15×9 CM 1985年

高凤莲是众多普普通通的陕北婆姨中的一员,其它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人间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她全占有。要说特别,那就是性格上比常人要坚毅、刚强,永远有股子不服输的劲儿,这种蛮劲始终体现在她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正因为高凤莲有着磨难的人生,有着曲折的经历,当她寻求精神支柱的时候,她的眼前豁然开朗,下意识地出现了许多远古的、宗教的、传说的、言不清楚的图形。正因此,她比同龄人高出一筹。在沉重的精神压抑之下,冥冥之中不自觉地流露出的释放、缓和、安抚精神纹样的同时,完全也有可能轻而易举地消失、变味,或者鬼使神差地走向另一端人云亦云的路上。

1984年末,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到高凤莲身上。她的二女儿怀孕生子却出现产后大出血,因是在自家窑里生产,遇到这种情况大家都慌得不知所措、手忙脚乱,终因耽误了时间,最后出血过多而亡,死时才二十岁。高凤莲听到这一噩耗,是跌跌撞撞、连滚带爬地赶到了对面山上的女儿婆家,但还是来晚了……,她原本算计着收拾好了窑里的事,再过来服侍女儿月子,没想到女儿提前分娩,又是难产。她痛不欲生,一夜之间,高凤莲的头发白了许多。前些年的艰苦岁月都挺过来了,惟有这次女儿的死亡让她无法承受。人世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至此高凤莲对生活也淡漠了许多,觉得人活着没意思。女儿说走就走,丢下老人和一双儿女,管你精神上是受了还是受不了。这种阴霾始终笼罩着高凤莲,做一切营生都无精打采。

1986年县里文化馆举办剪纸学习班。儿女们都劝母亲外出走走,散散心。这样她来到了学习班。在学习班上,她铰了许多老虎剪纸。那年恰是虎年生肖,可与众不同的是有一幅剪纸:四四方方的图形里剪个四蹄飞奔的老虎,老虎身上还骑了个人,再仔细看这骑在老虎身上的,竟然是个拖着长辫子的女子,老虎的肚子下飘着一朵莲花般的白云。高凤莲深情地说,这是为思念她二女儿剪的。她每日都在冥冥地祈祷早逝的女儿,望她能乘上飞虎,到天国去寻一方乐土,在那里等待着日后和自己相会,一家人亲骨肉总是不能分离的(图3)。一幅普普通通的剪纸,被高凤莲赋予了极其浓郁的人情色彩,为所闻之人感动不已。

图3 云中奔马 24×23 CM 1986年

二、作品解读

当品读高凤莲的作品时,有股魅力在牵引着你,向远古、向神灵、向天界方面延伸……,那是因为沉重的生活负担压迫所造成的渴望过上好日子的幻觉再现,这种感觉,也不是所有人都能体会到的。高凤莲的剪纸作为一种心态的表述形式,无不是通过现实生活、自身感悟、情感碰撞,再结合祖先风俗的传承,认知的积淀,运用象征隐喻的手法,来营造自我的空间。这种形式在陕北黄河流域地区十分普遍。在人们婚丧嫁娶的习俗中,农耕节气的习俗中,以及对自然与神灵的崇拜中,应用尤为广泛(图4)。

最初年月,高凤莲的剪纸基本上是以生肖为主线,剪些相属动物。当然她的物象又决不囿于形似,更加突出的是神似。比如:马年剪的马,奔腾的四蹄伸展、大步飞跃、威风凛凛、精神抖擞。高凤莲的剪纸风格独特,形式四四方方、满满实实。那么在铰制叠张中,难免有连结在一起的作品。遇到这种情况,高凤莲总是小心翼翼地用剪刀剪开分离,可是两幅互为正反连张剪纸展开后,形成的图纹对称形式十分美观,而且两幅的阴阳之间产生了逆向变化。本来的羽毛是阳线,和对面的羽毛连结后,阳线成了阴线。飘逸的羽毛变成了光的放射效应,更像是一幅古朴的壁画,如双猴戏雀(图5)。

图4 双凤飞舞 23×11CM 1990年

图5 双猴戏雀 22×12 CM 1990年

图6 抓髻娃娃23×11CM 2000年

而抓髻娃娃、拉手娃娃一类的纹样在下剪刀时,就得留意连结。展开后异彩纷呈、争奇斗艳。这类剪纸也有讲法,多为奇数,“三为正常数,五为掐算小鬼、七为祭祀祖先、九是祭拜神灵。”高凤莲对祭祀一类的剪纸作品是十分谨慎的,平日里不会轻易铰它,当然也不会有存货,一般都是有求必应,现场铰制。比如左邻右舍有遇娃娃生病的、或有去拜祖祭神的,来行高凤莲了,她才肯铰这些样样。“平日里要铰就不灵光哩。”高凤莲认真地说,其意思是说对神神不敬重哩,到处拿它当摆设,就没有威力了。

剪纸最初叫窗花,村民们平日里常绞些个花花草草,家禽走兽什么的,用来装点宅屋,使单调的窑洞门窗不至于“瞎格洞洞”、“黑格糊糊”,给单一的黄土塬梁上增添一些艳丽的色彩;再一种是为衣物、鞋面等做些绣品的底样;第三种便是属于宗教、祭祀一类的信仰范畴,寄托着人们对生活、对社稷的期盼与憧憬。当年的剪纸,复杂一些的也就是谁家的娃娃生病了,铰个抓髻娃娃(图6)什么的,用来怯病去灾之用。

高凤莲的中期作品是指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出品的。过去生活的经历,潜意识传统文化的反弹,使她剪纸的思路愈加开阔,题材也愈加丰富,释放出的思维意识又十分的清晰、完整。高凤莲的作品能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大胆出手,无所顾忌。最大的特点是所有的动物、人物形态已经摆脱了现实中的具象,只是“冒冒的一个大形,”再仔细一看全是由不同物象组合成。我们看到眼睛的表现,已经不是早年所展现的固定程式的眼珠为圆点、眼眶为鱼形,眉毛打毛齿的传统做法,取而代之的是两条弧线,或类似于花朵纹样。高凤莲解释道:“人的眼睛毛忽闪闪的。就像一朵朵花骨朵。用花作眼睛,更像画一样漂亮。”与其他人不同的是,高凤莲的剪纸中男人的眼睛一般剪成牡丹花,女人则剪成莲花。牡丹代表富贵,莲花代表纯洁。她剪的一幅龙王剪纸中,将龙王的双眼用两条小龙代替,双臂、双腿、两耳也用龙来装饰。这样加上龙王本身共为九条龙。九在民间是天数,象征神灵龙王的无所不能。人们要祭拜龙王、顺应龙王,才能得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全家安乐的舒心日子。显而易见的是,这期间高凤莲剪纸的个性化愈加明朗,更加成熟,如《财神》(图7)

图7 财神 53×78CM 2002年

图8 高凤莲在精心制作二十张红纸的巨幅大作《陕北风情图》1998年

图9 六马图 220×80CM 2000年

图10 黄河风情图 240×110CM 2002年

高凤莲的近期作品,在形式上更具冲击力,所展示的场面更加恢弘,在展览会上更是精彩夺目,她的作品屡屡获奖与此并不是没有直接的关系。二十张红纸组成的一幅巨型剪纸《陕北风情》(图8),非她莫属,完全可以申报吉尼斯世界记录。这充分体现出高凤莲在剪纸艺术界的豪爽大气。剪纸的形式已从当年的窗花演变成了现代艺术作品,仰头毫无愧色地走进了艺术家的殿堂,其功能也由单纯的图像传递内容变成了必须依附大量文字来叙说的全景式、史诗般的鸿篇巨制,而且还涉猎了一些对内容并不精通,文字性较强的题材,如二十四孝等。从而在作品的造型和布局上难免有诸多雷同、图解式的画面屡屡出现,所有这批作品,当归纳为叙事作品。

《六骏图》(图9)是高凤莲的的代表作品。传说历史上周朝穆王有良马八匹,名为八骏,乘之周游天下。八骏马分别为:骅、骝、绿耳、起影、逾辉、起光、腾雾、挟翼。高凤莲这六匹马显然带有汉代石刻遗风,造型粗狂、古朴,表情憨态可掬,特别是那蹄子,像雕刻的石墩子,掷地有声,稳稳地站立在地面上。没有读过书的乡间婆姨,对于这些知识,只能是从老辈那里得到的片言碎语,问高凤莲为什么剪六匹马?回答是:“六六大顺哩”。

这期间尚有较为突出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它由两张全开红纸组成,乍一看眼花缭乱,没有主次,人物重复,但经过高凤莲本人的叙述,倒也津津乐道,完全一个黄土高原版的《粱祝》。而另外几幅大型的剪纸,如《陕北风情图》,《黄河人家》、《黄河风情图》(图10)等,画面显然过于繁杂、拥挤,人物造型过于雷同、单一,有些作品有无法驾驭、力不从心的感觉。高凤莲这期间内的作品已完全脱离了窗花的范畴,剪纸本身变成了叙述神灵,叙述人生,叙述社稷的作品,因此信息包容量过大,不得不依附文字来表述。这样一来,可想而知对不识一字的高凤莲来说是相当吃力的,她自己也承认“这营生伤脑子哩。”但是为了完成这批作品,她又非下功夫不可。如此一来,进入花甲之年的高凤莲仍然摆脱不了疲劳的困扰。不同的是,过去是体力上的疲劳,而今天是脑力上的疲劳。脑力劳动对于一生从事体力活的人来说,更显得吃力、更容易催老。

其实民间剪纸艺术就如山峁上的野花,随着季节自生自灭、随着兴趣自娱自乐。春天绽放、秋天枯萎。雨水多了,阳光足了,它便灿烂,反之,雨水过量,烈日曝晒,同样也会凋零、谢落。有心人将她移植到温房里,长得确是喜人,但缺少了野味,而且再也不能经受风吹日晒了。顺其自然是万物生长的法则。民间传统剪纸当然也不离其中。

信天游里唱道:“太阳把黄土晒裂了口,雨水把裂口拉成了沟,大风把地皮又刮走,陕北就是这来头。”黄河年年月月地流淌,为延川的子民们带来了北方各地、各民族的文化、风俗、风土人情。所以虽然处在黄土高原深处,交通闭塞,远离政治文化中心,但这里却为多民族人民的同居、繁衍、融会提供了便利的场所,为今天延川地面上的多元丰富的民风民俗文化奠定了基础。

猜你喜欢

剪纸
非遗剪纸传递共同战“疫”正能量
剪纸欣赏
剪纸
剪纸
有趣的剪纸
大嘴蛙学剪纸
美妙的剪纸
雪花剪纸
手工剪纸
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