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红点设计概念奖的质疑及其引发乱象之批判1

2013-04-08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创意与设计 2013年6期
关键词:红点获奖作品概念

文/许 江(江南大学 设计学院)

一、何谓红点设计概念奖

红点设计概念奖(以下简称“红点概念奖)亦称作红点概念设计大奖,英文全称:red dot award: design concept,由红点奖(red dot award)现任主席Peter·Zec先生于2005年创立,是红点奖家族中最年轻的成员。红点奖的历史可追溯至1955年德国北莱茵——维斯特法伦设计中心(Zentrum Nordrhein Westfalen)在埃森(Essen)创立的一个“非商业利益导向”的设计展。1991年Peter·Zec开始负责设计中心的管理工作,根据当时设计的发展形式创立了面向国际的设计竞赛——Roter Punkt(德语:红点)奖,随后改为英文名:Red Dot Award,即红点奖。2000年为了形成统一的品牌,将产品奖与传播奖更名为我们今天所见的:红点设计产品奖(red dot award: product design,以下简称“红点产品奖”)与红点设计传达奖(red dot award: communication design,以下简称“红点传达奖”)。概念奖的命名也源于此。2012年,红点奖三大奖项共计收到参赛作品逾15000件,是国际上参赛规模最大的设计竞赛之一。

红点概念奖主要面向年轻设计师及在校学子,参赛作品主要是设计概念或由概念衍生出的设计样品,2013年共分为24个参赛类别,以产品设计为主,同时涵盖包装设计、环境设计等诸多设计领域。2012年红点设计概念奖共计收到全球57个国家3672份参赛作品,连续六年保持增长的势头。

二、对红点设计概念奖的质疑

在百度上搜索“红点设计概念奖”几字,搜索结果首条显示为其官方网站,附注显示:国际性、久负盛名、大有裨益,属于百度推广链接(见图1)。有意思的是,虽以“红点设计概念奖”几字搜索,显示结果却是“红点设计概念大奖”,这个“大”字耐人寻味。(一)对赛事国际性的质疑

红点概念奖作为面向全球征集作品的赛事,其出发点无疑是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赛作品,以显示其国际化大赛的风貌,然而根据我们能够掌握的相关数据以及对获奖作品的梳理,我们有理由相信:虽然参赛作品遍及五大洲,但绝大部分来自亚洲,具体来说,主要来自韩国、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三地。

图1 百度搜索“红点设计概念奖”结果截图(搜索时间2013.05.09)

表1. 2008-2010年中国(大陆)参加红点设计概念奖作品统计与趋势表2庄俊雄.中国有信心成为世界创新中心——访红点亚洲主席邱智坚[J].工业设计,2011(5):86-89

表2. 2008-2012年红点设计概念奖获奖作品来源国分布情况表

2010年红点奖亚洲主席邱智坚先生访华时,Billwang网站CEO庄俊雄对其进行过采访,邱主席在采访中透露了2008年至2010年三年间中国大陆地区参加红点概念奖的情况(见表1)。设计·中国网站(www.3d3d.cn)于2008年年末发表的一篇关于当年红点设计概念奖的报道中曾透露韩国2008年参赛作品数为7411设计·中国.第四届红点概念设计大奖 中韩设计红了[EB/OL]. http://www.3d3d.cn/news/sjjs/2008-12-01/2668.html,2013-5-7登录。件,通过简单的计算不难发现,2008年中韩两国(不含中国台湾地区)共计投递作品1027件,占所有投递作品总数的53.88%。由于红点官方从未公布过以往参赛作品的详细来源情况,故我们无法具体得知中韩两国历年来的具体参赛作品数量,但通过近5来年来对红点概念奖获奖年鉴的统计(见图2与表2),以及2008至2010三年中国大陆地区参赛作品的递增趋势,我们可以发现,中韩两国(包括中国台湾地区)近五年来获奖作品数量占所有获奖作品总数的百分比分别为:72%、74%、74%、75%、79%,呈递增的趋势。为了方便中韩两国红点概念奖的参赛者,“红点”一方面在两国(包括中国台湾地区)设立办事处推广赛事,一方面在其概念奖官方网站上增加中文与韩文界面(除此以外仅有英语和德语)。比较讽刺的是,红点产品奖的官方网站没有中文与韩文界面,仅有德语与英语(2013年11月登录)。

通过年鉴统计我们发现,传统设计强国诸如美国、日本、英国等国获奖作品十分有限。颇为有意思的事,来自美国的获奖作品中有不少作者是韩裔或华裔,不排除是这两国在美的留学生的可能。我们不禁会产生这样的疑问:难道这三个国家的设计没落了吗?笔者认为并非如此,而是红点概念奖在这三个国家的认可度及关注度较低,另一方面的原因是这三个国家拥有具备国际影响力的设计大奖(美国的IDEA、日本的G-Mark、英国的D&AD),无需通过其他途径证明自己的实力。反观中韩两国(包括中国台湾地区)还未有具备真正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设计大奖,他们急需通过红点奖这个舞台证明自己的设计实力,因此造就了今天红点概念奖的火爆,但与此同时也降低了红点设计概念奖的国际地位,使其更像是一场“三国杀”。(二)对赛事影响力的质疑

2012-2013年红点概念奖年鉴显示:“红点奖参赛作品来自70个国家,15010份左右参评作品,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设计竞赛之一”。1Ken Koo. Red Dot Design Concept Yearbook 2012/2013[M]. Singapore: red dot edition, 2013: 324.根据红点官方发布的相关信息,我们将这些参赛作品的分类情况总结如表3所示,在这15010份参赛作品中,传达奖首当其冲,占所有参赛作品总数的45.46%,其次是产品奖(30.08%),排在末位的是概念奖(24.46%)。

在红点奖三大参赛类别中,影响力最大的毫无疑问是红点产品奖,只有其历史可追溯至北莱茵——维斯特法伦设计中心于1955年在德国埃森创办的设计展,且红点产品奖要求参评的作品必须是两年内已经上市的或已量产即将上市的产品。而红点概念奖包括红点传播奖皆是“红点”根据市场的需要所创建的新品牌,其影响力,特别是红点概念奖的影响力,是无法与红点产品奖相提并论的。其主要原因在于大多数红点概念奖参赛作品仅停留在设计图纸上,而从设计概念转化为上市产品需要经历复杂而漫长的周期,很多设计概念由于受到制造成本、材料与工艺的限制,往往被扼杀在图纸层面,无法转化成生产力。

就红点产品奖而言,同样来自德国的iF奖(iF design awards,始于1953年)则更具权威性与说服力,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李凌虹曾撰文透露:“很多世界级公司,即使像芬兰的POLAR 这个全世界顶级户外运动手表的设计与制造公司,每年只报名参加iF产品奖(iF product design award),摒弃时尚宠儿红点奖2李凌虹.红点奖的“影子光环”[J]. 21世纪商业评论,2011(10):114-115.”。在笔者最近聆听的一次设计讲座中,主讲人——世界最大测试测量公司德国安捷伦科技产品经理Raoul·Dinter先生也声称其公司只参加iF产品奖的参评,他们认为iF产品奖更具说服力,影响范围也更广。由此可见,红点设计产品奖也不过如此,而作为2005年才运作的红点概念奖,其影响力则更见一般了。另外,参赛作品及获奖作品来源国如此集中的情况也说明了概念奖的影响范围是十分有限的。

图2. 中国大陆中国台湾韩国2008-2012年红点设计概念奖获奖比率统计及趋势图

表3. 2012年红点奖三大参赛类别参赛信息统计表

(三)对获奖作品含金量的质疑

根据红点概念奖组委会官方发布的信息,每一届获奖作品总数(除了只有一个红点之星奖之外)均根据当年参赛作品的具体质量而定,并为此订立了相关的评审标准。这个标准是:设计的创新性、功能性、品质、人机工程、象征性、情感因素以及其功能是否能够做到不言自明3Ken Koo. Red Dot Design Concept Yearbook 2011/2012[M]. Singapore: red dot edition, 2012: 338.。这个看似严谨的评审标准由于受到获奖作品数量可变的影响而显得获奖作品有些成色不足。

通过对近些年红点官方网站发布获奖信息的追踪,我们整理出了红点概念奖成立至今的相关数据与发展趋势(见表4)。不难看出,红点概念奖是一个获奖率很高的竞赛,其中有三届比赛获奖率超过10%,另有三届比赛接近10%,9届比赛的平均获奖率为9.52%。我们不妨拿德国另外一个概念设计竞赛来进行比较,如表5所示是德国iF概念设计奖(iF concept design award)近三年来的参赛数据与发展趋势表,数据显示,iF概念设计奖的获奖率持续走低,2012年开始其获奖率已低至1%以下,相比之下红点概念奖的高获奖率让人不得不质疑其获奖作品的含金量。除此以外,我们也发现红点概念奖的获奖作品中有作品存在抄袭的嫌疑,当然,作为人为评奖的设计竞赛,且属于概念类非上市产品的竞赛,要完全杜绝抄袭是很难做到的,但这可以从侧面反映出获奖作品质量的参差不齐。

表4. 2005-2013年红点设计概念奖参赛数据与发展趋势表

表5. 2011-2013年iF概念设计奖参赛数据与发展趋势表

三、中国大陆红点设计概念奖之乱象

近些年,红点概念奖在中国异常的火爆,在业界与学界形成了一股“趋之若鹜”的风气。究其原因,一是大多数人对红点概念奖本身了解甚少,认为得了红点概念奖就得了传统意义上的红点奖(产品奖),殊不知其中的差别;二是部分参与者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想借“红点”之名自抬身价;三是部分参赛者受急功近利思想的驱使,想急于通过“红点”证明自己的实力;四是红点官方在宣传上的夸大其词,过度夸张了红点概念奖的含金量与影响力。(一)业界的“偷梁换柱”——产品奖与概念奖的混淆视听

在目前中国的设计界(业界),主要存在四股设计势力,第一股势力来自中国本土的设计公司,他们主要服务于地方经济,满足不同企业的设计需求;第二股势力来自大大小小企业中的设计部门,他们主要为所在企业提供设计服务;第三股势力来自于设计类院校教师,他们一般为所在院校周边企业提供相关设计研究与服务;第四股势力是近年来开始不断入驻中国的外国设计公司与外企内部的设计部门,他们以“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为中心,服务对象大有涵盖全中国的趋势。总得来说,中国目前的设计界鱼龙混杂、竞争激烈,设计水平参差不齐,设计师处在高压的生存状态中。

对于企业与从业者而言,参加国际设计大赛,获得国际大奖,是对其设计能力的肯定,对其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国内外大多数企业、设计公司、独立设计师均对参加设计竞赛持积极态度。红点产品奖作为世界上较早设立的关于工业产品评比的大奖,在业界抱有一定的声誉,相比较而言,红点概念奖在影响力、权威性方面均不及红点产品奖。但在获奖类别的设置上,红点产品奖和红点概念奖却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见表6),包括红点传达奖在内,“红点”针对参赛作品的奖项设置中均包含“红点奖”、“最佳中的最佳奖”,在红点产品奖的获奖类别中“最佳中的最佳奖”属于最高级别的奖项。

在中国大陆,绝大多数企业和设计公司在获得红点概念奖后即宣称自己获得了红点奖,而此红点奖绝非红点产品奖中红点奖。但由于中国大陆地区对于红点奖的认识有限,因此弱化“概念奖”强调“红点奖”的宣传行为并未受到过多的质疑。为了标榜自身获得了红点奖,有的获奖单位(个人)甚至对“概念奖”三字只字不提,更有甚者,笔者在广东某工业设计园参观时发现,有企业在自己的红点概念奖证书拷贝件上将“概念奖”几字抹去,只剩下“红点奖”几字。这种混淆视听的做法,势必对业界产生不良的影响,形成恶性竞争的风气。

(二)学界的急功近利——高校师生的盲目跟风与道德危机

争夺红点概念奖这股风潮不仅在中国的业界蔓延,在学界也大有越刮越猛的趋势,在笔者看来,设计类院校已成为中国参加红点概念奖的主力军。其原因有多个方面,一是中国设计教育规模超常而学生的就业压力巨大,学生急需通过获奖增加自己的就业砝码;二是设计类高校日益严峻的生源争夺战,获奖后的宣传效应可以吸引到更多的优质生源;三是中国大陆目前还缺乏具备国际影响力的设计竞赛。

应该说学生积极参加诸如红点概念奖这类具备一定国际影响力的设计竞赛,对于学生个人未来职业发展、学校影响力的散播都不无裨益。然而,由于红点官方对红点概念奖的过度包装,加上中国大陆获奖院校及企业对其过誉式的宣传,让不少在校学子误以为得红点奖即赢“天下”,视其为不可错过之盛事,急功近利的思想在学子心中开始不断滋生,这股风气甚至影响到了高校的教师。

在学生中的表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反映在学生对正常课堂教学的忽视,认为通过课堂学习无法在短期内取得成果,而参加设计竞赛“成果”可以速成;其次是学生为了参加设计竞赛,不惜打乱自己的作息时间,拿身体健康做赌注,像红点概念奖这类只需电子版面即可参加的比赛,一天超过12个小时(在比赛临近结束时甚至24小时)面对电脑“坐”设计,为了获奖而将自己的健康抛于脑后的情况十分普遍;最后一点反映在学生参赛费用的支出上,为了获得红点概念奖,学生往往组成团队参赛,一般情况下,每一组员负责一到两款设计,最终投递方案个数往往不低于组员总人数,甚至两倍三倍于此,因此我们经常在红点概念奖的获奖作品年鉴上看到7、8人甚至10人以上规模的设计团队,这样做的目的非常明确——分摊参赛费用,投递多款方案,增加获奖几率。通过对获奖年鉴的梳理以及笔者对部分获奖院校师生的采访,以上现象在目前中国大陆绝大多数参加红点设计概念奖的学子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显现,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够合理的驾驭。

2012年9月,有媒体爆出“湖北某高校教授抄袭学生作品获‘红点奖’”的新闻,该新闻最终被证实确有此事,涉事人是该校工业设计系主任,事发后受到了停职等处分。类似丑闻在学生中早已屡见不鲜,而在教师层面出现且被曝光还属于头一次。就学生而言,暴露出的相关问题除了抄袭外,主要表现在对第一作者署名权的争夺上,大部分情况是在没有明确第一作者的前提下,提交作品的学生将自己署名为第一作者,但仍有极小部分部分利益熏心者在明知自己不是第一作者的前提下以第一作者的身份投递作品,由此引发一些列的纠纷。从某种程度上讲,对类似于红点设计概念奖的痴迷正逐渐演变成一场道德危机,如不加以重视,将对整个中国的工业设计教育造成严重的危害。

表6 “红点”针对参赛作品设置的奖项

四、小结

“红点”从其实质上讲只不过是一个帮助个人与企业推广设计的机构而已,以竞赛的形式评比迎合了参赛者的虚荣心,也可以增加“红点”的收益,红点概念奖、红点传达奖、乃至红点产品奖只不过是商业推广的工具罢了。由于红点产品奖举办的时间较早,长期的积累使其在业界具备一定的国际影响力,而红点概念奖相比之下则要逊色许多,中国大陆对其过誉式的宣传以及盲目的参赛反映出的是目前大陆混乱的设计局面,只有在这种混乱局面下,各种“大奖”才大有市场。我们需要抱有理性的态度和清醒的认识,参与要适度,宣传要得当。

猜你喜欢

红点获奖作品概念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2020红点最佳设计奖
幾樣概念店
2018年书画临摹获奖作品选登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2018年荷赛奖获奖作品精选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
2017红点最佳设计奖
获奖作品选登
2016红点奖最佳概念设计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