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左传》的语言风格
2013-04-07郑蔚萍
郑蔚萍
(福建省仙游师范学校,福建 仙游 351100)
浅析《左传》的语言风格
郑蔚萍
(福建省仙游师范学校,福建 仙游 351100)
《左传》的语言文字是上古汉语言文学的典范之作,极富魅力。试从叙述语言、人物对话语言、外交辞令等方面来阐述其独特的语言风格。
简洁;凝炼;浅近;平实;表现力;个性特征
《左传》是上古汉语言文学的典范之作,既平易简直,又生动形象;既擅长对战争宏大场面的描写,又能对人物作栩栩如生的细节刻画,对后世史学、文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烛之武退秦师》《郑伯克段于鄢》《楚归晋知罃》等文章就是其中享有盛名的篇章之一。仅从这几个篇章所记述的内容,即可对《左传》的语言风格略窥一二。
一 叙述语言
1.叙述语言简洁凝炼又生动形象。
《左传》在文学上和语言上的成就很大,在叙事上,尤其能用简洁、凝炼、准确的语言,将头绪复杂的事件交代得清清楚楚,生动传神。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全文仅仅374字,记述的是公元前630年秦晋联合攻打郑国前发生的一场外交斗争。此前两年,晋国在城濮之战中曾经大败楚国,成为中原霸主。郑国在战争中曾经出兵帮助楚国,因而结怨于晋,这是秦晋联合围郑的直接原因。而文中仅用一句话“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交代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的原因,说明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为了报复郑国,与秦国并没有多大的利害关系。接下来又交代“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函陵”“氾南”均属郑国领土,分别为晋、秦占领,文章仅用简洁的一句话,一来说明晋秦联军来势凶猛,势不可挡;二来说明两国的军队没有驻扎在一起。开篇寥寥数语,既点出了战事爆发的原因,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这也是《左传》与其他史传文学的最大的不同之处,无论发生多大的战争,首先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原因。无论是记事还是写人,都注意“原始察终”,即注意揭示历史事件发生与发展的前因后果,并在记事中寓托着对事件的论断,从中总结历史经验,提供历史的借鉴。
另一篇文章《郑伯克段于鄢》如出一辙。文章一开头仅用七个字“庄公寤生,惊姜氏”,就交代了庄公和他的母亲姜氏关系不好的原因,这也是战争发生的最初原因。战争发生的原因本来是比较复杂的,但是这七个字非常精炼、简短,含蓄,却令人回味无穷。像这类语言风格在《左传》篇章中比比皆是。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晋军败退之河边,竞相争舟,《左传》仅以“舟中之指可掬也”一句,就写出了晋军惨败后的狼狈、凄厉之状,极为形象。
2.叙述语言浅近、平实而富有表现力。
《左传》一书,无论是描写战争,还是叙事,所使用的语言都比较浅近、平实,塑造的人物富有表现力。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心人物是烛之武,文章主要通过烛之武与郑伯的对话、烛之武与秦伯的对话,来塑造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他们的对话内容,都能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浅近与平实的语言风格。一开始,烛之武对郑伯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这是一句发自内心的牢骚话,但我们完全可以断定,烛之武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可是长期得不到重用,现在国难当头了,秦晋军队兵临城下,郑国面临着被灭亡的威胁。就在郑国君臣一筹莫展的时候,佚之狐推荐了他。幸亏郑伯尚未昏庸到极点,他的一番自责,化解了烛之武的不满,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使烛之武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见到秦伯之后,他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他胸有成竹,对秦、晋两国的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他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用平实的语言打动了秦伯,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最终说服秦伯撤走围郑的军队,并且派兵帮助郑国防守,最后晋军也不得不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与秦伯的对话内容仅仅150字,语言明白晓畅,极富表现力,充分展示了人物的风采,演绎了一场将危机化于无形的高超的语言魅力,表现了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临危受命,只身说退秦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精神,赞扬他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
二 人物对话语言
《左传》所记人物的对话语言很有特色,对话内容不但是事件发展的有机部分,也能显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精神面貌。如《郑伯克段于鄢》一文,祭仲向庄公指出:“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庄公只是回答:“姜氏欲之,焉辟害?”祭仲又提醒庄公:“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庄公只说了一句话:“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当公子吕向庄公请求:“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庄公只告诉他:“无庸,将自及。”随着事态的进一步扩大化,子封向庄公提出:“可矣,厚将得众。”庄公还是隐忍不发,只说了一句:“不义不昵,厚将崩。”到了共叔段将要袭郑的时候,庄公才下令:“可矣!”
在这一场亲兄弟之间互相残杀的整个过程中,庄公的言语不多,即便和身边的大臣对话,也只是片言只语,前前后后一共只用了25个字,也算是惜墨如金了!但是,我们仅从这些片言只语当中,就可以看出庄公奸诈狠毒的性格特点,作为国君,他本应制止祸乱于萌芽状态或未发之前,可是他欲擒故纵,惟恐共叔段不作恶,他的一再纵容,目的是养成共叔段的大恶,然后名正言顺地兴兵讨伐,斩草除根,多次以“多行不义必自毙”“不义不昵,厚将崩”等冠冕堂皇的话作掩饰,终于酿成母子兄弟相残的悲剧。庄公这一人物的语言描写,体现了人物的阴险狡诈;其余大臣的语言描写,也体现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不同人物的不同个性特征,比如,姜氏的偏私昏聩,共叔段的贪婪愚顽,颖考叔的机智明敏等等,更让人感受到一种封建统治者虚伪残酷的本性。
像这种语言风格的人物对话场景在《左传》一书中不胜枚举,如齐晋鞌之战,战争进行到紧要关头时,《左传》有如下的描写: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 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并辔,右援桴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
这一段人物对话,不但营造出战争的激烈紧张的气氛,也能够使读者看到晋国将帅英勇赴敌,视死如归的决心,强烈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再如《殽之战》一文中,先轸得知晋襄公听从晋文公夫人文嬴的请求放走秦囚后,气得捶胸顿足、破口大骂:“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并“不顾而唾”。在盛怒之下,不顾君臣尊卑,直呼文公夫人为“妇人”,又用吐唾的行为表示对襄公头脑简单、放虎归山举动的强烈不满,这就把先轸的暴烈、胆识和对晋国的至诚,传神地刻画出来。此外,谏假道的宫之奇、哭师的蹇叔等等,也都写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三 外交辞令
春秋时代,国与国之间交往频繁。国有大事,须派行人互相赴告。在兼并激烈的斗争中,强者争霸,弱者求存,除靠实力和战争外,也往往依靠会盟朝聘等外交途径来实现,因而具备能言善辩的外交辞令显得格外重要,孔子也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如《楚归晋知罃》一文就体现了温文尔雅、含蓄委婉的外交辞令特点。原文如下:
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 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王曰:“虽然,必告不谷。”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脩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 王曰:“晋未可与争。”重为之礼而归之。
在这篇文章中,由于晋楚交换战俘,楚王在归还晋俘知嫈时问:“子其怨我乎?”知嫈的回答是,战争中当了战俘是因为自己无能,因而不能怨人,用了自责之辞避开“怨”字,而把楚不杀看成是楚王的恩惠,不知所“怨”。楚王又问:“然则德我乎?”知嫈的回答是,两国和好,各为其民,与我无关,谈不上“德”。楚王再问:
“子归,何以报我?”答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楚王仍不甘心:“虽然,必告不谷。”面对他的再三逼问,知嫈既不害怕,也不发火,依旧心平气和地回答说:如果自己不死,国君让我带兵打仗,那就“虽遇执事(指楚王),其弗敢违,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这番答话,虽谦卑委婉,但却语挟风霜,有理有利有节,而又义正词严,既没有战俘的屈辱,又不失自己国家的尊严,最终让楚王“重为之礼而归之”。
再如“晋楚城濮之战”交战前,晋国栾枝对楚国斗勃挑战的应答:“寡君闻命矣。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为大夫退,其敢当君乎?既不获命矣,敢烦大夫谓二三子,戒尔车乘,敬尔君事,诘朝将见。”
首先说“寡君闻命矣”,晋国听命于楚国,把晋国在这场战争中的地位说成是被动的,晋国是不得己从命的;第二句“楚君之惠未敢忘,是以在此”,是说晋国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未忘楚王的旧恩,所以退避三舍,实际进一步补充了晋国不愿交战的原因;第三句说为报楚恩,可以在楚国大夫面前退却,当然更不敢对楚王敌对。栾枝的话,在态度上诚恳之至,似乎没有一点与楚交战的心理。然后话锋一转,说既然晋国如此退让还得不到楚国的谅解,那么只好应战了。栾枝的话,语气委婉,用词恭谨,从表面上看谦恭有礼,实则是针锋相对,毫不示弱,而在彬彬有礼的背后,适时地抓住了战机。
正如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所说的:“《左传》所记当时君臣的话,从容委曲,意味深长。只是平心静气地说,紧要关头却不放松一步,真所谓恰到好处。这固然是当时风气如此,但不经作者的润饰,也绝不会那样在纸上活跃的。”《左传》的这些语言特色,对后代文学、史学和语言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司马迁创作《史记》一书,无论是纪传体的体例,还是人物描写,抑或词约义丰、简括有力的语言风格,都是对《左传》编年体史书特点、人物描写手法、语言风格的直接继承。《左传》甚至也直接影响到了《汉书》、《资治通鉴》的创作。《左传》不愧是先秦时代最高语言水平的代表,不愧是我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文化遗产。
[1]朱自清.经典常谈[M].北京:三联书店,1980.
[2]左传[M].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2006.
ClassNo.:I206.2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AnAnalysisoftheLinguisticStyleoftheBookZuozhuan
Zheng Weiping
(Xianyou Normal School,Xianyou,Fujian 351100,China)
The words used in Zuozhuan ,a famous book are very amazing. It is an outstanding example of ancient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his essay analyses the styles of language from narrative language, dialogue language to diplomatic language, the aim is to illustrate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those languages.
concise; plain; expressiveness;characteristic
郑蔚萍,硕士,高级讲师,福建省仙游师范学校。
1672-6758(2013)01-0114-2
I206.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