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英国教堂文化透视中西方人生意识差异*

2013-04-07王亚光

关键词:墓碑墓地教堂

王亚光

(沈阳工业大学 外语学院, 沈阳 110870)

去过英国的人,都会被它古老神秘的城堡、底蕴深厚的大学和庄严肃穆的教堂所震撼,但是与城堡和大学相比,数量更多的还是教堂。教堂的建筑风格各异,有哥特式的、巴洛克式的、拜占庭式的、罗马式的等;教堂的规模有主教座堂(cathedral)、修道院(abbey)、圣堂/礼拜堂(church)、小堂/礼拜堂(chapel)。城堡让人无限遐想,大学让人体会到祥和睿智,唯有教堂能荡涤人的心灵。无论是在繁华的城市,还是静谧的乡村、川流不息的车水马龙旁边,或是田园绿荫之中,只要抬眼望去,看到的一定是教堂的尖顶。

在英国,教堂无处不在,数以万计,城市自不用说,规模不大的城市也可能有不止一座教堂;即使在农村,只要有人聚居的地方,就不难发现教堂的身影,而且教堂往往是一个村子最明显的标志性建筑。教堂的历史很悠久,即使在比斯特(Bicester Town),一个几分钟就能步行穿过的小镇,自12世纪开始就已经拥有了教堂。教堂是伴着英国人的宗教信仰和精神追求而建立起来的,也和英国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英国人的一生中的重大事件——洗礼、结婚、过世,都离不开教堂。这也反映了英国人的生命意识,他们的人生观同远在东方的中国人是有很大差异的。

一、人生之初仪式:教堂洗礼

洗礼又称浸礼,是一种能够在大多数基督教堂举行的仪式,牧师把水弹在受洗礼的婴儿的头上,也有的教堂把受洗的婴儿全身浸在水里。在孩子出生的当日或者几个星期以内,他们被第一次带到教堂接受洗礼,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洗去原罪,赋予新的灵魂。按照《圣经》的描述,神用泥土造人,吹气赋灵,亚当诞生;为解亚当孤独,再次取骨赋形,夏娃降世。可是他们违背了神谕,受到神的责罚[1]3-4。人生来就背负原罪(original sin/first sin),处在黑暗之中,没有自由;经过牧师的洗礼,洗去了他们的原罪,获得了自由,可以走向光明[2]。

这种洗去原罪的观念和中国传统是有很大区别的。在中国传统之中,道家鼻祖——老子心目中的婴儿是人类最原初、最本真的状态,无知无为,真正的天人合一,合自然之规,无所欲求,最为幸福;反倒是成人以后要刻意修行,摒弃世间各种诱惑,去掉各种杂念,才能恢复到这一人生原初的最高境界。而在儒家,起初则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以孟子为代表的一方认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是后天的环境熏染才导致人们后来的行为善恶有别;而以荀子为代表的另一方则持性恶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3]128。但是无论是性善还是性恶,都是可以发展成向善的。到了汉代,董仲舒用“禾”与“米”来比拟“性”与“善”,就是人的善恶不仅仅在于上天所赐,也要看后天的培育[4]215。与基督教相比,古老的中国文化更强调社会环境对人性善恶的影响。

二、成年后的重要仪式:教堂婚礼

在教堂举行婚礼,也是英国的主要文化传统之一。在英国,三分之一的婚礼是在教堂举行的,而且近两年对在教堂举行婚礼感兴趣的人上升了50%。在教堂举行婚礼有可能是宗教信仰的原因,新郎新娘双方或者其中一方是基督徒。婚姻是人生大事,忠诚(faith)、希望(hope)和爱(love)是婚姻的基石。在教堂举行婚礼,从精神的维度上给婚礼更强的神圣感,上帝就在婚礼现场,他带来帮助和指导,乃至他的见证,都是很多人所祈望的。新人在牧师面前宣誓结婚,让上帝来见证两个人的结合,那种美好的感觉是不言自明的,这些誓词会让新人的爱更执着、更持久。是一种出于内心的爱,把两个人吸引到一起;双方的承诺也得到了上帝的关照,上帝和教堂见证了新人们的真情告白,这样的承诺也就更可靠。

婚姻关系的确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有着非同寻常的社会伦理意义。早在孔子收徒授业之前,周公之礼就已经成为巩固婚姻关系的基础[5]35-42,也是后来君臣父子、家国天下的伦理秩序的肇始。有西方人曾经认为在中国“举行婚礼时最重要和最本质的一项内容,是关于新娘的交接仪式。”[6]57新娘从娘家到了婆家,仿佛只是一宗物的交接过程,女方根本没有自主权利,幸福指数偏低。当然,就是对这种看法,林语堂也有不同的意见,他觉得女主内的中国传统,让女人也有一定的地位[7]141-146。新中国成立以后,颁布施行了新《婚姻法》,中国传统的婚姻观念和制度才得以根本改变[8]55。在当下中国,婚礼的仪式主要是要由亲朋好友见证,新人们会以某种方式回顾自己的恋爱过程,甚至是成长经历。单位的领导和家里的长辈会表达对新人的美好祝福;有时候现场还有证婚人,法律上承认夫妻关系合法才是最有效的;大多情况下,新人可能会有自己的新婚感言,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畅言对婚姻生活的希冀。通过众人见证的婚礼,幸福的新人向世人宣告自己的独身生活结束了,人生中一个新的阶段开始了。

无论在英国还是中国,尽管场所和内容有很大的不同,但婚礼都是神圣的、令人感动的,这是中西方婚礼相同的方面。但是中式婚礼突出的是喜庆的氛围,西方的教堂婚礼则更为庄严,不妨说中国的婚礼是喜事,英国的婚礼是正事。现在,中国也有年轻人选择在教堂举行婚礼,有的是出于信仰的原因,有的则是为了体验浪漫,这时宗教的色彩就荡然无存了。

三、人生的归宿:教堂墓地

英国的教堂旁边大多会有墓地,因为教堂都建在城市中心或者乡村的住宅的旁边,所以墓地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空间距离并不遥远。基督教是看重来世的,通常认为人死后会到天堂,摆脱此生各种各样的痛苦和烦恼。因此,英国人对死的恐惧感不是那么强烈,对死后的亲人也没有忌讳。墓地仿佛就是村头的空地,儿童可以在其中嬉戏,人们也可以在其中休憩。如果自己的亲人在那里长眠,也可以常去看看。笔者就曾遇到一个在墓地久坐的老人,她特意让笔者认识一下他故去丈夫的墓地,她对儿女选的墓碑很满意,上面刻着她选的诗句。英国墓地很是静谧祥和,没有肃穆凄凉的感觉。在古老的墓地里,很多墓碑上的字已经无法辨识了,有的已经倒在地上,甚至成了路上的铺路石,人们走在上面,并没有什么不妥的感觉。

在英国,很多有身份的人就安息在教堂里面,比如莎士比亚夫妇就和他们的女儿女婿葬在故乡的教堂里。很多时候,教堂的墙上也会挂满了墓碑,过世后能在教堂里有一个栖息的场所,真的是很惬意的一件事,但是教堂的空间毕竟有限,想在教堂里找个位置已经越来越难了。当然,很多人甚至也没办法在墓地里挤一个地方,于是在公园的花木下面就很可能看见一个简洁的墓碑,某个曾经在这附近生活过的人就安息在这里。

提到墓地,不能不提及墓碑。墓碑的内容主要是记录逝者的名字、生卒年份、立碑者身份,大多数墓碑上还刻有赞美逝者或者悼念的文字。英国的墓碑是很有美感的,历史久远的墓碑都是石质的,只有大小的差异,上面的字体、花纹雕刻得很漂亮。习惯上,中国人通常会认为英文没有书法艺术,只有字体的差异,看了古老墓碑上的文字,就会发现英文其实也是一种别具风格的书法艺术。新的碑文反倒更标准化了,大多是某种印刷字体。墓碑本身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形状、体积、字体颜色等方面,而其精致则体现在现代技术和审美观念的应用上:墓碑的材质是人造的,不是天然的石头;碑文不仅仅是过去文字的凹凸,而是现代雕刻技术刻出的文字,有时候还会涂上金黄色。

与英国墓地相比,中国的墓地大多远离生活区,位于苍松翠柏之中,地地道道地实现了阴阳两隔。道家主张天人合一,富贵在天,生死有命,庄子就认为:“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地。”[9]72但是在大多数中国人心中,生死的界限是非常明确的,这种空间的距离也拉大了心理距离,阴曹地府是逝者的居所,是一个黑暗、冰冷、令人恐怖的地方,这也是让生者望而却步、充满恐惧的地方。逝去的人会变成鬼,无论多么亲近,生者没有勇气、也不愿意再次遭遇。甚至,中国人也不愿意提及和谈论鬼神:“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常说:“未知生,焉知死。”“不能事人,焉能事鬼。”[10]114,184对中国人来说,“万古皆空,刹那永恒”[11]198-216,把握好当下就是中国人人生的大智慧,“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四、结 语

“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的发展逐步把世界连成一体,这种趋势将使世界文化的发展在相互碰撞和融合下形成多元文化共存的局面。跨国界、跨文化交际,已不只是少数涉外部门人员的专属了。”[12]中国和英国是东西方两个传统的代表,两个民族的宗教信仰不同,生活习俗迥异,更主要的是有不同的生命意识。比较这两个不同民族人生观的差异,会让我们找到一种新的视角去认识这个世界,也会让我们学会用新的思路和心态去面对这个世界。这样,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积淀的民族才能以更成熟的眼光去迎接全球化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1] 圣经(中英对照) [M].北京: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1989.

[2] Richard P B.Why we baptize babies:the case for infant baptism [EB/OL].[2012-12-25].http://www.orlutheran.com/html/trinfbap.html.

[3]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

[4]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5]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6] 何天爵.真正的中国佬 [M].鞠方安,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

[7] 林语堂.吾国吾民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8] 陶黎铭.全景中国(汉英对照)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9] 庄子.庄子全译 [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

[10] 孔丘.论语(英汉对照) [M].杨伯峻,刘殿爵,译.北京:中华书局,2008.

[11]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2] 邵彤.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 [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92-96.

猜你喜欢

墓碑墓地教堂
布尔诺Beatified Restituta教堂
《教堂之夜》
每一块墓碑都是一本书
无天于上2035 第4话 新任务
跟踪导练(二)5
寻找大象墓地
天然大理石教堂
清明
莫斯科墓地拟覆盖免费WIFI方便扫墓者
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