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文化驱动*

2013-04-07

关键词:集群装备制造业

王 睿

(沈阳工业大学 文法学院, 沈阳 110870)

装备制造业被誉为“工业之母”,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具有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大、产业关联度高等特点。在我国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发展道路上,亟待在自主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产业集群的集中度和成套设备供应的合力方面寻求新突破,实现从产业链低端到高端的跃进。因此,必须综合考量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的、经济的、社会的多重影响因素,这样才能充分激发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活力和动力,走出一条国际化、集群化、信息化、服务化、品牌化的创新之路。为此,需要以文化对技术创新活动的多重作用为切入点,将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纳入社会文化的大背景,深入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去寻找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的动力之源。

一、从技术的社会形成理论看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来源

技术的社会形成理论将技术创新视为一种社会文化实践,认为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商品的有效性并非建立在纯技术的基础上,而是依赖于认识主体本身。该理论着眼于分析与技术创新有关联的个人、群体和机构本身的利益所在,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技术创新所施加影响的势能和着力点,进而解释其对技术创新产生的影响。相对于传统技术学对技术创新过程中非技术化环节的忽略,经济学范式下把技术创新作为一个参数置于经济学公式中的技术过程黑箱化的片面做法,技术的社会形成理论创造了一个全面、整体地把握技术创新过程的新视角。

技术的社会形成理论将技术创新看作社会行为和结构的特殊形式,根植于特定的社会环境,社会不同群体的利益、文化上的选择、价值上的取向和权力的格局等都决定着技术创新的轨迹和状况[1]62。一方面,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对装备制造企业内部领导者、权威人士、工程师、技术工人等多元创新主体的创新精神进行分析,能够找出高风险下各创新主体愿意从事创新活动的内在文化品质。另一方面,针对装备制造业技术设计制造复杂、产品配套要求高、生产周期长的特点,综合考虑核心制造企业、相关配套企业、服务企业和最终客户形成的装备制造业集群的互动性,政府、企业、中介机构、科研机构、技术标准的制订者的广泛参与性,能够找到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外在文化支撑。也就是说,在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不同环节和过程中,相关的社会群体如何化解各种矛盾和冲突,如何对技术商品的有效性达成相同的理解,既是技术创新得以实现的基础,更是持续开展技术创新的强大文化驱动。

二、内源性文化驱动:技术创新主体的创新精神

1. 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家精神

任何技术创新过程都充满了无数的可能性,这些可能性能否成为现实性,需要创新主体对这些可能性进行认识和评价,捕捉到创新目标,并有将创新目标进行下去的信念、勇气和排除烦扰的能力。罗森伯格在《探索黑箱》中用贝尔的电话网络技术创新来证明这一观点:“当贝尔的与下水道系统很相似的电话网络构想被认为是野心勃勃和轻率的时候,他本人仍自信地认为,他发明的真正潜能只有通过建立一种提供相互连接服务的中心交换箱的电话系统才可以实现。因此,贝尔试验室历史上早期的技术、融资和战略选择有效地将其‘锁定’在倾向于通过系统性的方式发展电话技术研究项目上。”[2]253-256可见,“当一项技术变革快速发展时,即使是最‘理智’的决策者,也会对何时投资举棋不定。等待明天更优越的技术,意味着拖延今天现代化项目的进展。”“而产业的观察家和监管者,都常常不能充分意识到这些狭窄‘机遇之窗’的重要性,这扇窗口可以优化现有的系统并同时选取一种更优越、更有活力的道路。这也正是企业家精神的独特之处。”[2]274按照熊彼特的理解,“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的品质,一是要有眼光,能看到市场潜在的商业利润;二是要有胆略,敢冒经营风险,从而取得可能的市场利润;三是要有能力,善于动员和组织社会资源,进行并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组合,最终获得利润[3]101-102。

在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企业家、权威人士、领导者捕捉创新机会、确定创新目标并将其贯彻到底的精神品质,能够通过各个阶段的创新活动传递到企业其他群体,引导整个技术创新活动的实施,成为维持技术创新的核心价值和企业文化的重要来源。在大多数公司,领导者扮演了评论员的角色,他们谨慎地选择合作伙伴,战胜现有规范约束开展“危险性”的技术创新。在人力资源管理阶段,企业家精神中动员和组织社会资源的特质会使企业形成一种凝聚力,表现为乐于合作的精神。在决策阶段,需要快速而灵活地开展技术创新,创新风险是被组织成员感知、责任分享的,重要的决定是逐渐作出的,所以企业家精神在决策层成员中又具体体现为敢冒风险、敢于承担责任等精神特质。在市场阶段,始终要以顾客需要为目标,有长期的需要,有短期的需要。企业家精神又会影响到企业中的市场营销人员,形成接受组织目标、组织成员的非正式沟通、用系统思维取代零散思维的随时根据市场变化调整销售策略和行动的能力。应该说,个人品质是企业家精神的内在基础。企业家参与企业创新活动时所激发出来的那种精神、那种观念,铸成了创新文化的一般特点,企业家个人的魅力和独特性,又使这种企业创新文化带有一定的个人风格。

2. 技术创新主体执着于创造的品质

在社会交流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中,执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它可以定义为即使为原核心参与者提供了改变交流关系的途径,原核心参与者仍旧不改初衷,继续与另一个原参与者维持交易的趋向。执着根据不同国家的传统而有差异,如Linoln和Kalleberg的结论是美国和日本存在着“执着差距”。作者甚至提出,执着不属于美国的价值体系。相比之下,日本工人则忠于企业,执着地追求企业的目标。另外,在工业史的早期便有以执着著称的创新团队。例如,马自达企业公司的Kenichi Yamamoto建立了致力于为轿车开发一种令人满意的转子发动机的执着团队,在马自达的转子发动机被公众嘲讽为“汽油酒鬼”的情况下,通过一年的研发,使汽车的耗油量降低了40%[4]87。应该说,执着精神本身就是人类可贵而闪光的精神品质,这种精神品质发挥在富有创造、挑战和众多不确定因素的技术创新过程中,更转变为关注于目标、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性魅力,并集中表现为具有强烈的创造梦想与追求。

伊诺斯详细研究了20世纪前半叶在石油精炼工艺中的各项重大创新。在总结时,伊诺斯说:“至于什么是创新者的真正动机,从我们所知的证据来看,只能假定为好奇心与创造性的结合体。创新者渴望去满足他们观察到的实际需要,希望自己的技术成就和由此而产生的经济利益能得到他人的赏识和尊重。这些似乎是比贪婪更重要的特性。”[5]19巴萨拉也认为:“技术创新过剩当然并非经济需要促成。技术专家创造它们是因为从想象本身就能获得乐趣,即使不图其实用价值也图其在可能范围内运作自如的乐趣。”[6]75可见,人的创造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发展与其本身要求创造的愿望相关,创新团队要求创造的愿望越强烈,技术创新动力越大,技术创新的成果才会越丰富。

3. 技术创新主体以创新为荣的理想和信念

从技术层面讲,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是技术发明。技术发明是科学原理向其应用的延伸和拓展,包含着技术范式的创新。针对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成套设备生产能力弱、重大技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的现状,需要加大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的力度,通过企业内部的技术突破完成核心技术的掌控、改造和升级。它要求创新的核心技术或主导技术必须是企业独自开发而获得的,并能在一定时间内在新技术上形成较强的壁垒,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但这一模式的缺陷在于对创新资源的要求较高,投入太大,具有较高的技术和市场风险,没有高度的创新认同和创新信念是难以进行下去的。也就是说,打造以创新为荣的理想和信念不是简单地把某种现成的文化精神外在地灌输或强加给创新主体,以作为外在地指导人们行动的理论教条,而是以技术创新的内在变化为基础,引导人们的自我启蒙和自我教化,自觉抵御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的创新风险和困难,实现重大的技术突破,促使不同文化在企业中交汇和整合,从而使理性的、契约的、创造性的文化精神成为企业的基本生存模式。

三、外源性文化驱动: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文化环境的培育

1. 通过观念文化的引导,培育鼓励创新的社会文化

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在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指引下的行为表现,大多会演化为相当数量的社会群体的行为习惯,这种习惯无论是否与现代社会某些先进制度、理念相吻合,都容易被公众所认同或宽容。正是因为硅谷推崇“允许失败,但不允许不创新”,“要奖赏敢于冒风险的人,而不是惩罚那些因冒风险而失败的人”的价值观,才形成了硅谷浓厚的创业氛围,以致硅谷在新办企业3年后的成活率不到1%的情况下,每天仍有络绎不绝的新公司在硅谷落户。也只有将技术创新所具有的释放人的潜能、鼓励冒险、允许失败的创新文化精神由个体层面扩散到群体的层面时,才能激发强大的创新动力。社会层面对技术创新的价值认同,能够为人们勾勒一幅通向美好幸福生活的生动画面,它要求人们自觉追求科学,关注创新,整合文化传统,创新文化内容,明确文化方向,从而在人们的精神世界确立起创新文化理念,引导人类活动朝更科学、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通过对技术规范与人文关怀两重性目标协调,将技术创新所提供的合理性提升为人类行事的行为目标,实现技术规范与人文关怀的沟通,体现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的结合。

2. 通过制度创新的激励,获得持续技术创新的保障

技术创新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智力资源,需要有公正、有力的法律手段维护其劳动成果。除商标法、专利法为创新者收益率的提高提供法律保障外,通过税收等优惠政策来激励企业的研发活动也是十分有效的。这些法律手段能够通过创新成果的排他性防止技术外溢,通过对创新行为的补偿进行创新刺激。按照阿克里奇的说法,技术物的产生规定了行动者及其活动的空间,它存在于同人相互规定的过程之中,为我们建构了历史并提出了采取某种行动的框架。这样,新技术及其创新就产生出了关于世界的因果性的新形式或新秩序以及关于世界的知识的新规范[7]205-224。技术物所反映出的创新要求不断带来制度创新,需要建立产供销一体化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和调控机制,为装备制造企业持续开展技术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在东北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集群化发展的形势下,《辽宁省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定》正式将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纳入了法制化轨道,着力支持发展符合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要求、满足国民经济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高端化发展需求、具备一定技术和产业基础的重点领域的装备制造业,必将对加快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化发展、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发挥极大促进作用。

3. 通过提升创新品牌的价值,获得持续的技术创新优势

一是要提升自主创新品牌的文化价值。装备制造业品牌的文化内涵就像品牌的灵魂一样,是其保持顽强生命力、获得品牌价值提升的关键。因此,通过自主品牌的创新,广泛地吸收各种文化素养,实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结合创新,实现民族文化、工业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融会贯通,才能使创新产品获得普遍的文化认同,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二是要提高自主创新品牌的产品品质,从而提高品牌的价值。用一流的质量增强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形成消费者的品牌偏好和品牌忠诚,是创造和提升自主品牌价值、获得产品认同的关键。因此,提高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品牌的产品质量,不但能够使产品保值、增值,更会通过良好的信誉使产品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三是提升自主创新品牌的个性价值,获得稳定的价值回报。自主品牌的个性创新使自主品牌具有独特的魅力、鲜明的个性,并以此来有效地吸引住目标消费者,从而提升品牌的价值。而具有特殊文化内涵并寄托一定文化情感的创新品牌,则可以通过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来获得某些固定群体的青睐,获得较高的品牌回报。

四、关联性文化驱动: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模式的建立

1. 装备制造业中产业链上游和产业链下游的协同创新

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既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也取决于集群的创新能力、配套能力,即产业集群内部的文化协同。随着经济一体化及知识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中度和依存度不断提高,企业仅仅依赖内部资源来获得竞争优势已日趋困难,必须制定适合获取外部创新资源的创新战略,实现外部资源与企业内部研发的有机结合,以弥补内部资源不足、降低创新成本并提升企业内部创新能力。与此同时,在某些核心企业的主导下,装备制造业产业链上游延伸至零部件、机器和服务等专业化的供应商,产业链下游直达销售渠道和客户及辅助产品制造商。产业集群内各环节的协同对于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只有有效地消解可能产生的文化冲突,才能保证技术创新的顺利开展和技术创新成果的社会扩散。相对高新技术企业集群、轻工业集群而言,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除了具有互惠共生性、协同竞争性、资源共享性的同性特征,还具有核心企业的地位突出、集群知识流动快、专业化分工深化、集群创新可持续性的特点[8]。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对于重大装备成套能力、基础产业配套能力和生产性服务业支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在技术创新之初就实现有效的沟通和一致的认识,这样才能将技术的、经济的、社会的多重影响降到最低,体现出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配套性和高效性优势。

2. 内部创新主体与外部创新主体间的协同创新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以科技活动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主体在区域经济、政策、文化等社会基础的支撑下,通过对技术创新进行投入及协同作用,把技术创新成果引入市场和商业化的一系列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实现产业竞争力增强和经济效益提高的能力[9]。产业创新是一个多元主体参与的动态创新系统,需要企业内部技术创新主体之间、参与创新部门人员之间的协同合作,需要政府、企业、中介机构、科研机构等的广泛参与,产业内外各主体的协调程度、产学研之间的合作水平、政府的扶持力度都决定着产业技术创新的水平。此外,还要考虑由于创新成果被同行抢先注册,合法权利受到侵害引起的知识产权风险;研发和转化能力不足引起的技术创新风险;各行为主体不能诚信地承诺和履行其职责产生的信用与道德风险;主体隶属的公司、地区或国别不同,存在管理理念、制度、方法,生活习俗,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出现的整合风险[10]。因此,需要进一步明确各创新主体在技术创新中的角色。一方面,通过将装备制造业重大技术创新纳入国家或地方政府支撑计划的方式,由政府出面协调产业内部创新主体与外部创新主体间的关系,将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风险降到最低,打消各创新主体合作中的顾虑。另一方面,通过核心企业负责制、项目责任制的方式,明确其在产业技术创新中的主导地位,有效组织和协调各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合作,使参与创新的社会各机构组成一个共同体,在不否认知识的生产、传播、应用之间的社会分工,承认产、学、研自然分工的基础上,打破知识与经济之间的壁垒,紧紧抓住科技向经济转化的创新这一中心环节,实现知识向经济的转化、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从而提高整个产业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五、结 论

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既要综合考虑技术的、经济的、社会的多重因素影响,也要实现各创新主体的有效合作,这样才能有效消解创新壁垒,激发技术创新的活力。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创新的文化整合能够实现对创新文化成分的选择、对原有文化中某些不适宜成分的扬弃、对外部文化影响的修正,通过技术创新主体创新精神的发挥实现内源性的文化驱动,通过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文化环境的培育实现外源性的文化驱动,通过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模式的建立实现关联性的文化驱动,使人们认识到社会不同群体的利益、文化上的选择、价值上的取向和权力的格局等都决定着技术创新的轨迹和状况,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必须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实现技术创新与文化的共同进化。

参考文献:

[1] 王睿.技术创新文化论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内森·罗森伯格.探索黑箱:技术、经济学和历史 [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4.

[3] 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 [M].北京:商务出版社,1990.

[4] 柏林科学技术研究院.文化VS技术创新 [M].吴金希,译.北京:知识出版社,2006.

[5] 威廉斯.技术史:第6卷 [M].姜振寰,赵毓琴,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

[6] 巴萨拉.技术发展简史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7] Bijker W E,Law J.Shaping technology/building socie-ty:studies in sociotechnical change [M].USA:MIT Press,1992.

[8] 高麟.装备制造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研究 [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9):76-79.

[9] 徐丰伟.基于协同的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J].科学管理研究,2011(11):27-31.

[10] 刘元才.装备制造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 [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12):89-93.

猜你喜欢

集群装备制造业
好装备这样造
港警新装备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防晒装备折起来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