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以下肺神经内分泌癌1例报告
2013-04-07刘崇梅王彩霞
刘崇梅,阳 娟,毛 敏,王彩霞
(1岳阳市二人民医院,湖南岳阳414000;2南华大学医学院)
患者男,14岁,学生。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9.8℃,伴畏寒及寒战;伴咳嗽,阵发性发作,以干咳为主,有时咳黏痰,痰中带血;胸部刺痛,主要位于右胸下部,不向其他部位放射,咳嗽及深呼吸时疼痛加重,伴有全身乏力、纳差、活动后气促,无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心悸、盗汗等其他不适。既往体质一般,有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无肿瘤家族病史。胸部CT检查显示,右中叶支气管开口占位并钙化,右下叶萎缩肺不张。支气管镜检查显示,右侧支气管干新生物伴活动性出血。右肺中间干纤维支气管活检,镜下观察见均匀一致的肿瘤细胞呈片状或巢团状排列,细胞体积较大,核圆、居中。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肿瘤细胞小细胞肺癌特性Ag、甲状腺转录因子阳性,Ki-67阳性细胞数<5%+,突触素+,淋巴细胞特异性蛋白酷氨酸激酶+,嗜铬粒蛋白A+。病理诊断:神经内分泌肿瘤,部分区域呈小细胞癌图像,待手术大标本进一步确诊排除其他。行肺叶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右下肺边缘,为一边界清楚、质地中等的灰白色类圆形结节,肿块大小2.0 cm×1.5 cm×2.0 cm。术后病理诊断:低度恶性神经内分泌肿瘤(类癌)。随访5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
讨论:目前国内外关于青年肺癌的报道较多,但15岁以下的肺典型类癌国内尚未见报道。类癌是一种少见、低度恶性神经内分泌肿瘤,消化道类癌占大多数,支气管类癌仅占11.6%。支气管类癌是呼吸系统肿瘤的一个单独类型,可分为典型类癌、不典型类癌、大细胞神经内分泌肿瘤和小细胞肺癌四种。其中典型类癌占肺类癌的80% ~90%,属于分化较好、低度恶性的神经内分泌癌,5年生存率可达87%。类癌对放、化疗相对不敏感,首选治疗手段仍为手术切除,多采取肺叶切除术。由于类癌患者会出现迟发性转移,因此应进行10年以上随访,以便准确评估患者的预后及转移情况[1]。
肺类癌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发热或有胸痛、呼吸困难、痰中带血,常误诊为肺炎、肺结核。类癌可释放5-羟色胺、肾上腺皮质激素、脑肠肽等物质,临床可表现为内分泌系统症状,如肢端肥大症、柯兴综合征等,但本例无此表现。本例患者因典型肺部症状收入院,抗感染治疗无效;伴无明确病因的痰中带血。对该类患者应及时行胸部CT、纤维支气管镜、经皮肺穿刺、痰脱落细胞学及其他酶学检查,必要时行开胸探查以尽早明确诊断。肺类癌的部位不定,CT表现为卵圆形或球形块影,边境清楚,可有浅分叶,短毛刺在周围型类癌相对多见,类癌密度大多较均匀,很少有液化坏死及囊样变,有空洞者很少见。文献报道30%的类癌CT检查可见钙化,尤其以周围型多见,钙化呈斑片状偏心型或弥漫型。本例影像学主要表现为右中肺支气管开口处见类圆形肿块,并发生钙化,肿物阻塞支气管,胸片表现为肺不张;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发现支气管腔内肿物。因此影像学结合纤支镜检查对类癌诊断有一定帮助。有学者提出以下支气管肺类癌诊断的参考依据[2]:肺内单发、境界清楚的类圆形肿块,病程进展缓慢;临床出现咳嗽、咯血并伴有胸痛及类癌综合征、异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综合征,常规影像学检查发现肺内占位病灶;尿中5-羟吲哚醋酸测定值明显增高。
本例患者由于活检组织少,易误诊为小细胞癌。小细胞癌的肿瘤细胞核染色质颗粒更明显,核仁不突出,细胞核拥挤在一起时彼此挤压,形态被拉长,似燕麦细胞,瘤细胞易受活检钳挤压而变形;而类癌肿瘤细胞大小一致,呈多边形,胞核位于中央,胞质透明或嗜酸性颗粒状,瘤细胞排列成片状、巢状或小梁状,可有钙化[3]。免疫组化鉴别二者的意义不大。此外,没有证据表明类癌会向高级别肿瘤进展。
[1]余英豪,王丽,刘伟.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病理学诊断要点及研究进展[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3,29(2):119-121.
[2]郑智,潘铁成,李军,等.20岁以下肺癌的临床特点[J].中国肺癌杂志,2005,8(4):94.
[3]孟弃逸,朱允中,赵择刚,等.支气管类癌32例临床分析[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10):626-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