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结合大椎放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20例
2013-04-07张振诚杜社成陕西省渭南市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渭南714000
张振诚 杜社成 陕西省渭南市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渭南714000)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颈椎病的常见类型之一,约占颈椎病20%,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椎-基底动脉缺血导致患者出现轻则头晕、头痛,重则耳鸣、视物模糊、心悸、血压波动,甚者猝倒等症状,多见于中老年人。病程长、易反复为其临床特点,给患者生活和工作带来严重影响[1]。由于近年来人们工作、生活压力大,不良习惯增多,发病逐渐年轻化,并发或继发的颈源性疾病也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在临床上该病治疗以非手术疗法为主,国内采用中医手段治疗本病被日益关注,针灸治疗尤其效果明显。笔者从2011年3月~2012 年9月在本院就诊病人中遴选出120例患者,采用针刺结合大椎放血治疗其中60例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疗程短、见效快。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本研究共观察病例120例,所有病例均来自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眩晕、泛恶、颈部酸痛,其中伴有头痛或偏头痛71例,伴上肢放射痛61例,伴颈部活动受限64例,伴视物不清、眼目酸胀73例,伴耳鸣72例,伴声嘶或失音6例,伴猝倒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 例,男36 例,女24例;年龄41~63 岁,平均年龄53.4±11.1岁;病程8~46个月,平均病程24.2个月。对照组60例,男34例,女26 例;年龄42~62 岁,平均年龄52.1±11.8岁;病程8~50个月,平均病程24.6个月。两组临床症状、病情轻重等无显著性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病例筛选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中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进行。①有眩晕、耳鸣、耳聋、视物不清等症状,颈椎侧弯、后伸时症状加重,颈部旋转和后伸出现一过性眩晕、恶心、呕吐,有体位性猝倒;②旋颈试验阳性,颈部转至某一方位时出现视物旋转、恶心、呕吐,脱离该方位时症状消失;③颈椎X 线摄片示存在节段性不稳或钩椎关节增生,椎体前后缘增生,椎间孔狭窄,颈椎生理弧度改变;④脑血流图或经颅多普勒彩超检查(TCD)示椎动脉供血不足;⑤排除外椎动脉I、III段供血不全,神经官能症,颅内病变等疾病;⑥排除眼源性、耳源性眩晕。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俯卧位,取穴颈夹脊、风池、天柱、百会、四神聪。颈夹脊穴直刺1.5 寸,风池(双侧)向鼻尖方向直刺1.5 寸,天柱直刺1 寸,百会、四神聪直刺0.2寸,使患者有明显的酸、重、胀、麻等针感,留针30min。每10min行针1次,每天1次。7d 1 个疗程,隔3d 后继续治疗,共治疗2 个疗程。
治疗组在上述针刺治疗同时,予以大椎穴点刺放血,入皮2~3mm,散刺大约5~6针后,拔罐器扣在大椎穴上,直到没有一滴血液为止。每天1 次,7d 为1个疗程,间隔3d 后继续治疗,共治疗2 个疗程。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制定:症状全部消失,阳性体征转阴,经颅多普勒或彩超检查正常,能正常参加工作和劳动,6个月未复发者为治愈;大部分症状消失,阳性体征基本消失,经颅多普勒或彩超检查接近正常,基本能够进行日常活动者为显效;少数症状改善,阳性体征减弱,经颅多普勒或彩超检查有改善,日常劳动和工作仍受到一定影响者为有效;症状较治疗前无改善或恶化,阳性体征无变化,经颅多普勒或彩超检查无变化,不能从事正常工作,日常生活受影响者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n×100%。
统计学方法 SPSS 13.0软件统计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结果 对照组60例,痊愈11例,显效14例,有效21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76.70%;治疗组60例,痊愈19例,显效23例,有效1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8.30%;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讨 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各种机械性和动力性因素致使椎动脉遭受刺激或压迫,以致血管狭窄、折曲,造成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临床以眩晕、恶心、呕吐、视力模糊、听力障碍、患肢发凉及肿胀等症状为首要就诊原因。对此目前临床上缺乏疗效好、副作用小的治疗方法。本病属中医学“头痛”、“颈肩痛”、“眩晕”、“痹证”等病证范畴,其发病多因感受风寒湿邪,导致局部经络阻滞,气血不畅;或因肝肾气血不足,加之工作姿势长期固定,气衰血少,运行不畅以致筋脉失养;或因局部外伤,气血瘀阻而发病,证属本虚标实。对此,中医针灸治疗近年来逐渐被认可,研究表明针刺可祛风除湿、疏通经络,消除颈部软组织及椎周炎性反应,缓解肌肉痉挛,恢复颈椎力学平衡[4]。本研究所选穴位,颈夹脊为经外奇穴,为足太阳膀胱经与督脉经气重迭之处,可联络、沟通二经,发挥活血通络之功效;风池,属足少阳胆经,为阳维脉、手足少阳之交会,为风邪入脑之门户,针刺有驱除风邪、改善颈项血液循环,消除炎症,解除痉挛,减轻或解除神经根刺激症状之作用。天柱为足太阳膀胱经穴,有化气壮阳之功,主治头痛、项强诸症;四神聪为经外奇穴,针刺可明显缓解各种头晕头痛[5];大椎为阳经交汇之处,点刺放血可使气血通畅,提升阳气。故此,我们以针刺结合大椎放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并与单纯针刺治疗相对照,结果显示,此法效果良好,疗程短、见效快。
[1] 贾翠霞,丁庆余.针刺风池、天柱、完骨三穴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中医学报2012,27(5):638-639.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3]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42-362.
[4] 孙方迁,索兴旺,杨标超,等.温针灸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经颅多普勒的影响[J].中医外治杂志,2008,17(5):50-51.
[5] 高惠萍,吴青霞,强 茂,等.2 针刺结合中药穴位敷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4 例临床观察[J].宁夏医学杂志2012,34(3):269-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