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校图书馆和谐文化的实践与思考
2013-04-07朱立红刘景会
朱立红, 刘景会
(河北农业大学 图书馆,河北 保定071001)
在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下,作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地方高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作为高校文献信息中心的高校图书馆更不例外。众所周知,图书馆作为一个文化机构,其自身也蕴含着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将在潜移默化中指导和规范着图书馆的各项工作。尤其近些年,伴随着地方高校扩招和图书馆的扩建发展,高校图书馆和谐文化的构建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图书馆和谐文化”正是在这样历史背景和环境下产生的。“图书馆和谐文化”的提出更符合我国国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文化[2]。目前,高校图书馆的和谐文化建设尚处于探索和试验阶段。我们应该从地方高校图书馆的实际发展出发,探讨了新形式下构建高校图书馆和谐文化的关键对策,以高校和谐文化建设带动高校图书馆的和谐文化建设,以高校图书馆的和谐文化建设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一、高校图书馆和谐文化的内涵、原则和意义
高校图书馆和谐文化是高校图书馆在长期的管理和服务育人过程中形成的,是其认同并遵循的和谐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总和。“图书馆和谐文化”是“图书馆文化”一定时期的表现形式,是“图书馆文化”发展的新阶段,是图书馆的另一种文化形态,它是在国内特殊背景下衍生出来的“新文化”理论。它与“图书馆文化”相互融合、相互贯穿、相互独立,形成了代表图书馆文化研究的新方向[1]。图书馆和谐文化主要包括图书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和谐统一。其中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图书馆建筑环境、文献资源和技术设备,它是图书馆和谐文化的基础和保障,也是精神文化的物质条件;精神文化是和谐图书馆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主要包括图书馆办馆理念、价值观念、职业道德及图书馆精神等,它是形成图书馆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思想基础,是衡量图书馆文化建设好坏的重要标志和基本标准。因而结合当前高校图书馆的现实状况,探讨高校图书馆和谐文化建设的内涵及其途径主要包括环境文化、资源文化、管理文化和服务文化。
高校图书馆和谐文化构建的根本原则应充分体现时代性、人文性和协调性。图书馆和谐文化实质上是一种新的办馆理念和服务思想在图书馆服务各个环节的充分体现和反映。所以建设图书馆和谐文化应是首先认真研究新形势下涌现的各种新现象和新问题,从而探索和把握新形势下图书馆发展的客观规律,使之符合客观实际,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图书馆和谐文化建设的人文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读者的人文关怀,如对读者服务的理念、服务方式、服务环境、服务氛围的营造等;二是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人文关怀,如对工作人员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人员个人培训和发展规划、工作人员的激励机制等。它促使图书馆建设从经验管理、制度管理逐步向文化管理转变,超越以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从注重刚性制度管理转向尊重人本与个性的柔性管理,最终实现将图书馆的实体资源与虚拟资源相结合,读者与员工相协调,物质与精神相统一的协调性发展。只有如此,图书馆和谐文化建设才能永远地把握住时代的脉搏,保持旺盛的活力,使图书馆事业得以可持续发展。
在当前构建高校图书馆和谐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概括起来主要有2点:一是可以有效避免高校图书馆内部人员冲突和资源损耗,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人员与资源的和谐统一,最终促进高校图书馆的高效管理和发展[3],从而提高高校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二是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图书馆人员和资源的优势与潜力,促进高校和谐文化的快速发展。构建高校图书馆和谐文化既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高校图书馆建设的永恒主题。
二、高校图书馆和谐文化建设的创新路径
(一)强化馆藏资源文化建设,奠定物质基础
高校图书馆资源文化建设是图书馆和谐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现在各高校图书馆都拥有种类繁多、数量丰富、载体多样的实体文献资源和网络虚拟文献资源,其馆藏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水平和质量发展,它既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强力智力支撑,也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源泉。在文献资源建设方面,我们已建立以纸质馆藏文献为基础,以电子文献为保证,以共享文献为补充的三级互补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4]。河北农业大学图书馆的资源文化建设依照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科建设、课程设置、素质教育的需求和阅读的需求等具体情况,在每年采访纸质和电子资源前期,都非常注重通过开展图书馆荐书活动、校园内张贴公告以及向各院系发送电子邮件等形式,广泛征询校内各院系师生对文献采访的意见和建议,有目标、有计划地采集和建立文献信息资源,突出文献的新颖性、实用性及针对性,并注重不同类型载体文献的购置比例,已构建出具有本校特色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除保障重点系统收藏农林类学科专业文献资源外,还注重并加强新增学科的文献采集和收藏,从而有效地消除馆读矛盾,进一步满足读者需求,为学校的科研、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完善和谐管理文化,提高服务工作效率
高校图书馆管理文化属于精神文化的一部分,是图书馆在长期服务工作中形成的,以提高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和效益为宗旨,以规章制度为载体的文化形式,它规范性地调节图书馆内外关系,是联结图书馆其他文化的枢纽。图书馆管理文化是自由与纪律的和谐统一,通常包括图书馆日常行为规范、各部门岗位职责、各业务工作细则、馆内激励奖惩制度、读者借阅规则等各项制度。图书馆在管理体制上一贯秉承“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方针,不断强化馆内管理工作。近些年来对职工管理方面创新举措有:(1)完全推行馆内岗位问责制,补充、完善了旧的读者借阅制度和图书损毁遗失赔偿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使馆内工作做到与时俱进和有法可依;(2)对馆内重大工作事件均采取民主评议制(指由馆长带队的中层领导及馆内高级职称人员组成的专家评委小组和由评选当日当场随机抽签产生的20名群众评委共同投票选举产生每年馆内的职称评定、优秀职工评选和课题主持人推荐等各项目候选人),有效地避免了馆内人员的矛盾和冲突,体现了馆内工作的公平、公正与和谐;(3)在业务学习上,采取了馆外学习汇报制、馆内专家学术讲座、聘请馆外专家业务学习讲座制以及开展图书馆员工技能大赛活动来提高图书馆员工的整体业务素质和继续教育水平。对读者服务管理方面:(1)自2005年起至今实行东西校区跨校区图书借阅制度,解决了东西校区因交通不便而影响读者对图书馆资源使用问题;(2)注重文献(纸质和电子)资源读者调查。对每年的文献采访工作实行校内专家开会评议及读者荐书选书活动,并设立读者意见箱和馆长意见箱随时接受读者建议和监督,通过集思广义保证有限的图书馆资金用在了刀刃上;(3)与驻保几大高校建立了馆际文献资源共享机制,满足了读者资源共享的需求;(4)为提高读者的阅读热情,促进馆员与读者的和谐互动,图书馆每年9月份开展新生入馆教育月活动,4月份开展全校读者与服务宣传月活动(在为期一个月的图书馆服务宣传月活动中,共举办了数字资源宣传及咨询、读者荐书选书、数据库使用培训讲座、“有奖猜谜”、启动“图书漂流”、读者有奖征文活动、评选“借阅之星”活动、举办了首届“图书管理技能大赛”等8项活动,在“我读过的一本好书”有奖征文活动中。共收到56篇征文,图书馆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了评选,经过评审组认真、客观、公正地评审,评选出一等奖2篇,二等奖6篇,三等奖10篇。在评选“借阅之星”活动中,图书馆利用图书馆流通管理系统,按年级筛选出自2008年9月1日-2012年4月15日借书量居前5名的学生作为“借阅之星”予以表彰奖励。41名职工参加了“图书管理技能大赛”,经过激烈角逐,有3名职工获得一等奖,5名职工获得二等奖,9名职工获得三等奖[5]。通过以上和谐管理文化的开展使馆员与师生跳出了管理与被管理的被动状态,使遵纪守法成为师生读者的自觉行为。我馆通过岗位问责制,使馆员做到了任务明确,各司其职,各尽所能,使图书馆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开发。通过对读者宣传月活动有利调动了读者的阅读热情,减少了读者损毁文献、乱丢纸屑果皮、馆内随意接听手机和大声喧哗等不文明现象的发生;通过“图书漂流”活动扩充了读者的阅读资源,增强了读者的诚信意识,有效地减少了馆读冲突和矛盾[6]。
(三)弘扬人本精神,提高服务质量
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文化要依据各校不同类型读者的不同需求,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倾注人文情愫、弘扬人本精神,从而提高服务水平。图书馆在推行跨校区借阅制度、读者荐书采访制度之后,根据读者的需求信息部开通了校外VPN数字资源利用渠道,使在校外居住的教工也能随时免费利用校内数据库资源,得到居住在校外教工的一致赞誉;调整了反响较大的部分读者借阅制度(教工读者借书量由以往3本增加为10本,研究生由3本增加为9本,借期均由以前的30天改为90天,有效保障了他们的科研和教学需求),根据学生读者的建议与需求延长了东西校区开馆时间(增加了双休日和晚上开馆时间)。图书馆在重视传统服务和以上创新管理的基础上,定期为河北农业大学“太行之路”网站提供信息,为农业第一线技术人员提供信息服务,还注意开发和深化了多渠道、深层次的特色服务,如文献传递、参考咨询、科技查新、学科导航、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讲座、图书导读评论等项目。笔者认为除此之外,高校图书馆还可以与校内大学生团体联合,举办英语角、演讲比赛、各类知识竞赛,开展多种教育培训、专家讲座等新型服务项目,以增强高校图书馆和谐文化氛围和内涵[7]。另外学校图书馆在服务校内师生的同时,还可以利用现有的馆藏资源、人才、管理等优势为驻地和谐文化发展提供特色化、差异化的信息服务。比如学校为驻地的部分社区单位的校外重点读者办理集体或个人借阅证以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高校图书馆也可以在与驻地的共建帮扶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服务活动,以助推当地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比如图书馆可以每年协助学校开展以服务驻地三农为目标的送文化下乡活动,协助相关部门为贫困的山区农民编制使用的农业科普及科技资料,助推驻地农业生产发展;图书馆还可以协助参与了学校与驻地中学开展联盟共建活动,为下一代的优化培养献力献策。
(四)创新环境文化,激发读者学习热情与灵感
高校图书馆作为育人阵地不仅要向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资源,还应创造宜人的和谐文化氛围和阅读环境。图书馆和谐宜人的环境文化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它是图书馆在处理与外部的自然环境、内部的物质环境、服务环境、心理环境等方面所形成的一种系统化、人性化、个性化的文化现象。和谐宜人的环境文化是图书馆和谐文化的外在表现,是人们最直接认识、理解并关注图书馆的主要途径。学校新图书馆的建筑设计既注重在外观造型和色彩上突显个性,又注重与周围建筑与环境和谐统一,充分体现了学校的农学特色和坚持太行山道路的办学特色与理念,很好地激发读者的学习热情与创造灵感。在内部环境布局上图书馆也注重从细节入手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如在明显位置悬挂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让读者潜移默化地受到科学熏陶和启迪,激发学习斗志;在室内设计装修中,考虑读者用眼用脑的生理需求,注意光线及色彩对读者的影响,合理摆放书桌、书架及适当的盆景花卉给读者带来明亮、清新和优雅的感觉,以消除疲劳,提高阅读效率。
(五)注重馆员素质培养,提高整体文化水平
高校图书馆和谐文化的建设离不开高素质的员工,为此高校图书馆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各高校图书馆应依据各馆情况采取相应对策积极注重员工素质培养。例如图书馆利用每周四下午组织业务学习,不定期地聘请校外专家做学术讲座,积极鼓励青年馆员进修提高和学术创新,不定期地组织馆内业务知识竞赛,组织馆内专家进行学术讲座,提高创新能力与工作水平,强化馆员队伍的服务水平和道德修养,注重把馆员在共同学习氛围中形成的观念意识、工作作风升华为和谐文化,成为推动图书馆和谐文化发展的持久动力。从而营造了互相关心、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支持的良好馆风,减少了冲突和矛盾,增强集体团队意识和组织凝聚力,使馆员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和较高的个人素养,不仅最大限度地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实现了馆内和谐与馆读和谐,不断提升了图书馆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多年来图书馆在学校的多项文体活动中屡夺桂冠,从而有效地推动了学校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
总之,高校图书馆和谐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随着高校发展而不断推进,需要一代代图书馆人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高校图书馆和谐文化的建设不是最终目标,重要的是使图书馆的服务和制度能够体现和谐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从而成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只有依据各馆实际情况,通过不断的改革、创新管理和服务,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能力,增强服务特色和效益,才能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教学科研,为创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1] 李丽萍.“图书馆和谐文化”在高校图书馆的建设[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92-94.
[2] 黄睿.图书馆的和谐文化创建[J].飞天,2010(14):110-111.
[3] 祝新艳.高校图书馆和谐文化建设刍议[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101-103.
[4] 朱红.浅谈如何构建高校图书馆和谐文化[J].职业教育,2009(3):143.
[5] 刘红兰,董诗顶.试论高校图书馆和谐文化的构建[J].社科纵横,2011(11):127-128.
[6] 刘春.基于重置成本视角的图书遗失赔偿制度思考[J].图书馆杂志,2011(12).
[7] 陈淑英.以师生为本,建设高校图书馆和谐文化[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