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性化资助管理服务体系构建探析
2013-04-07安江燕谷忠新刘永智宋艳兰
安江燕, 谷忠新, 刘永智, 宋艳兰
(河北农业大学,河北 保定071001)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这部分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是促进教育公平、社会和谐、学校稳定、家庭幸福、学生成长的重要保证。高校要充分了解、分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特点,着力构建符合困难学生经济需求及发展需要的资助管理服务体系。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现状
200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并逐步建立健全了以“奖、贷、助、补、减”为主体的学生资助体系。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各高校组建了专门的学生资助管理部门,成立了国家奖助学金评审委员会、国家助学贷款领导小组、勤工助学领导小组等组织领导机构,探索建立了困难学生认定制度、国家奖学金评审制度、绿色通道实施方案、勤工助学管理办法、学费代偿补偿办法、资助工作考核办法等,有力地推动了学生资助工作健康、有序开展。2011年11月,教育部在湖南举办了首届全国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实践与理论研讨会,明确指出要从资助入手,以育人为目标,将学生资助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紧密结合,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应该说,经过多年的发展,高校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已经走上了常态化、制度化、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相结合的轨道。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高校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也暴露出了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一些问题。高校普遍重视对困难学生的经济帮助,重视规范使用各类资助款项,重视资助过程的公开、公平程序,却忽略了对困难学生个体需求的分析和研究,忽视了经济救助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冲突以及救助后的管理和监督,由此引发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救助而产生的与同学之间的矛盾、心理问题、依赖思想等等,特别是没有充分达到资助应有的感恩教育、励志教育、诚信教育、责感教育、成长成才教育效果。构建资助个性化管理服务体系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符合其个性化需求的帮助,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创造条件。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性化需求的特点
1969年美国心理学家奥德弗提出了ERG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最为核心的需要有三种:生存需要、关系需要、成长需要[1]。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需要所组成。个体需要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势必成为高一层需求的源动力。作为独立个体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仅具有同龄人所期望的客观需求,因为独特的生活经历,他们内心对需求的渴望更加强烈和迫切。
(一)经济的需求
经济需求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了保证其正常的学习、生活而产生的最基本的物质需求。以河北某省属高校为例,该校每年经过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占在校生人数的39%;2010年、2011年经过班级、年级民主评议达到特困生标准的学生人数占在认定人数的29%,比较困难学生占41%,孤儿占0.4%,低保家庭的学生占9.7%,单亲家庭的学生占8.5%,符合多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家庭的学生占20.1%,因突发灾害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占18.3%。在对河北某省属高校2009、2010级1 286名困难学生的调查显示,87%的学生认为自己家庭年净收入低于1万元。应该说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最基本的经济需求的任务依旧非常严峻。确保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是高校资助工作最基本的目标。
(二)尊重的需求
在对河北某省属高校2009、2010级1 286名困难学生的调查显示,90%的学生希望在与周围同学相处时,首先得到同学们的尊重,其中52%的学生希望得到同学们的尊重并给予认定上的支持,38%的学生希望得到同学们的尊重但不希望同学们把自己当贫困生对待。经济困难学生这种被尊重的渴望较普通学生表现得更为强烈,同时也更为敏感和脆弱。一旦这种强烈的愿望因为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服务态度不恰当而遭到破坏,就会给困难学生造成难以弥补的精神损失。困难学生被尊重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希望与周围的同学平等相处、有效沟通,希望得到老师的重视与鼓励,希望得到经济与精神上的支持,也希望自己的隐私和权益不因为受到救助而被暴露或侵害。
(三)发展的需求
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人不断地超越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长,伴随着即将到来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对自身能力的提高有着更为迫切的要求。在对河北某省属高校2009、2010级1 286名困难学生的调查显示,41%的学生认为上大学后遇到的最大挫折是看不到自己的前途,32%的学生认为是经济困难,25%的学生认为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由此可见,许多经济困难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还没有一个较为明晰的生涯规划,并为自己的发展而焦虑。大学生的发展应该是人格、品质、能力、素质的一种全方面的发展。引导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科学的生涯规划,并为其全面发展创造机会和条件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
三、构建个性化资助管理服务体系的路径思考
(一)强化三种理念
一是教育公平的理念。学生资助工作是国家通过经济手段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措施。公平既体现在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代际公平,也体现在同一年级、班级学生之间的横向公平[2]。在资助工作中,要切实保证经济困难学生得到合理的救助,不能为了操作方便而采取平均发放的办法损害困难学生的权益,更不能因为管理者个人喜好而有失公允甚至徇私舞弊。二是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理念。科学有效的管理是确保资助工作公开、公平、公正开展的保证,提高资助管理水平的目的就是提高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帮助困难学生解决问题,为其成长创造条件。专职学生资助管理人员、辅导员及相关部门工作人员都要强化服务意识,注意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办事效率。三是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理念。中央16号文件指出:“资助贫困生是新形势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高校做好资助育人工作,不仅是合理有效配置社会资源,保障贫困生平等受教育权的体现,更具有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的意义。
(二)完善三种措施
一是构建完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档案。档案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家庭经济状况、在校期间的受助情况、学业表现及变化、其它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未来的就业意向、每年认定情况、学期或学年个人评价等。档案内容在保证真实可靠的同时要注意更新和补充,并能体现学生在学习、生活、心理、能力等方面变化的成长过程。二是制定符合学生自身需求的个性化资助方案。个性化资助就是结合每个学生的经济状况、个人能力、日常表现,为其量身设计资助项目。比如特困生以直接的经济救助为主、一般困难学生以提供勤工助学岗位为主。对于一年级的学生主要以物质帮扶为主,同时与高年级党员、学生干部建立帮扶对子,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对于二、三年级学生,要注意引导学生设计学业规划、生涯规划,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励志教育、综合素质培养。对于毕业班的学生主要开展就业帮扶教育、技能培训及必要的经济帮助等。三是建立科学的效果评价机制。资助效果评价可以从学生对学校资助工作的满意度测评来考察学校、学院资助工作开展状况,比如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满意度、国家奖助学金评发满意度等多方面来了解资助工作的实际成效。开展效果评价也可以通过建立问卷调查、走访调研等形式,比较资助及育人工作对困难学生学业发展及个人成长产生的影响,为提升工作效果提供帮助。
(三)发挥三方面的作用
一是充分发挥学生辅导员的作用。学生辅导员是国家资助政策和资助育人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学校要特别注意做好这支队伍的业务培训,包括熟知各类资助政策的面向对象、实施时间、把握尺度、办理流程、后续管理等内容。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国家助学贷款及学费代偿政策的大范围实施,做好资助政策宣传、协助金融机构做好贷款催缴及学生的诚信教育任务显得更为重要。二是充分发挥学校相关部门管理人员的作用。资助工作涉及学校资助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后勤管理部门、勤工助学用工单位,这些部门的工作人员要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技能,发挥对困难学生的教育、引导、激励作用,为困难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学校的关工委、业务导师、学生班主任、党员干部也是对困难学生的重要帮扶力量。三是发挥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近些年,随着社会资助力度的逐渐加大,更多的社会爱心人士、爱心单位走进了校园,学校要注意发挥他们对学生的励志、感恩、成才教育的推动作用,通过组织报告会、组织学生参加企业的见习、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能力、磨练学生意志,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1] 李超祖.教育激励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 钟一彪.高校贫困生资助绩效及其评估原则[J].中国青年研究,2010(7):114-116.